编者按:不久前,北宋书法大家黄庭坚的《砥柱铭卷》以4.368亿元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世界纪录,成为一时热点。台北故宫博物院学者傅申、黄庭坚研究专家黄君撰文力挺其为真迹(本报6月8日第9版曾有报道),但书法界不少人士却对此作存疑乃至直诋其为赝品。本版刊登邹德祥的质疑文章,旨在提倡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辨明事实,并非耸动视听。一家之言,仅供读者参考。
6月3日《砥柱铭卷》拍出4亿元天价之后,自6月12日起,笔者在《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等媒体发表系列文章,指斥该作错字连篇(错字在10个左右)、常识悖谬(称魏征为“魏公”、“郑公”,反而不称他“魏郑公”)等问题。然而,“真迹说”的始作俑者傅申、黄君二先生(傅申先生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学者;黄君先生则自称“黄庭坚三十五世裔孙”,据说还是中国书协的会员或理事)竟无任何反应,令笔者感到非常失望。
错字之多令人吃惊
《砥柱铭卷》中的“礼”、“祝”二字全都写成了“衣部”,这样恶劣的错误,却被这两位学者拿来证明此作乃“真迹”。傅申说:“难道伪造者是故意要留下这马脚让人来挑剔识破吗?因此,这(俩错字)反而成了《砥柱铭》为真迹的有力辅证。”本身作为书法家的黄君则说:“这应视为书法家的特殊书写习惯,是异写,而不是别字。”
撇开这两个错字,笔者倒是要问傅、黄二先生:在这张400余字的“国宝”中,写错的字岂止“这俩”?《砥柱铭》错字之多、之怪,已是令人无法容忍,这个问题你们到底发现没有?如果二位先生“没发现”,那就请您解释一下下面的问题吧。
在这个《砥柱铭卷》当中,“函谷关”的“函”写成“亟待解决”的“亟”,“桀”字的左上角写成“然”字的左上角,“金銮殿”的“鑾”中间应是两个“糸”,它却写成了两个“幺”。这样一来,“肆觐礼毕,玉銮旋轸,度殽函之险,践分陕之地”四句十八字中,就有“礼”“銮”“函”3个明明白白的错字!
另外,“源”字中的“白”被写成“卓”的上半部,又如何解释?两处“旁”字都被写成“傍”(“傍临砥柱”“砥柱之文座傍”),这又如何解释?“術”字中间写成“木”对吗?“媚”字右上写成“尸”对吗?“櫛”字右下写成“双耳朵”对吗?“夔”字中间省略了“八”对吗?
更多的错字恕笔者不再一一例举。仅就上面所举之“函”“桀”“鑾”“源”“術”“媚”“櫛”“夔”“傍”等九字,笔者一定要听听傅、黄二位先生的高见,到底属于“异写”呢,还是作伪者为了“防止留下马脚”?
笔者读过的黄庭坚书法不下万字,从来也没见过他写出什么错字!古时书法名家,从钟、张、“二王”到智永、虞世南、褚遂良,从欧、柳、颜、赵到苏、黄、米、蔡,再到明清众多名人,他们的传世书迹甚多,可是谁能找出他们写过什么错字?
傅、黄二位先生各著长文数万言,不遗余力地鼓吹《砥柱铭卷》是黄庭坚真迹,是黄氏祖先传世的“稀世之宝”,难道就不觉得其中的错字太多了点,有点牵强附会?二位先生何不想想,在一张纸上,错字如此之多,是黄庭坚自坏名声故意瞎写?是黄庭坚酒喝高了胡涂乱抹?还是这张《砥柱铭》压根儿就不是他的手笔?
篡改《题魏郑公砥柱铭卷后》
唐朝宰相魏征爵封郑国公,是为“魏郑公”。魏征的《砥柱铭》一文,宋朝文人大都喜欢。北宋末年,黄庭坚多次抄录这个《砥柱铭》送给朋友,鼓励他们像砥柱一样信守原则、坚持正义。
书法好但文化水平不高的人抄完《砥柱铭》,落个名款也就完事了,然而黄庭坚是大文人,他抄录《砥柱铭》后,往往要紧接其后发点议论,一并抄录。这“议论”实际上就是一篇文章,自己若是感到特别满意,往往会记录下来,收入文集之中。
黄庭坚晚年贬官四川穷乡僻壤,与为官正直的杨明叔成为朋友。一次,有个叫史子山的朋友请黄庭坚抄录一张《砥柱铭》,要刻碑。黄庭坚便给他抄录了《砥柱铭》,并在卷后写下了下面这段精彩动人的文字——
余平生喜观《贞观政要》,见魏郑公之事太宗,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故观《砥柱铭》,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所谓“我但见其妩媚者也”。
吾友杨明叔,知经术,能诗,喜属文,为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洁清,不以夏畦之面事上官,不以得上官之面陵其下,可告以魏郑公之事业者也,故书此铭遗之。
置《砥柱》于座旁,亦自有味。刘禹锡云:“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夫随波上下,若水中之凫,既不可以为人师表,又不可以为人臣佐则,《砥柱》之文在旁,并得两师焉。虽然,持“砥柱”之节以事人,上官之所不悦,下官之所不附,明叔亦安能病此而改其节哉!
建中靖国元年正月庚寅,系船王市,山谷老人烛下书。泸州史子山请镵诸石。
这篇“卷后”写得情致感人,文词精练,故被收入《山谷文集》,题目叫做《题魏郑公砥柱铭卷后》。
正是这篇《题魏郑公砥柱铭卷后》,被后来冒黄庭坚书法之名骗钱的造假者拿来,删减、篡改之后,与魏征的《砥柱铭》抄在一起(模仿黄庭坚书体),成为今天的“国宝”——
(余平生喜观《贞观政要》,见)魏(郑)公(之事太宗,)有爱君之仁,有责难之义,其智足以经世,其德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故观《砥柱铭》,)时为好学者书之,忘其文之工拙,(所谓)“我但见其妩媚者也”。
吾友杨明叔,知经术,能诗,喜属文,(为)吏干,公家如己事,持身洁清,不以(夏畦之面事上官)谀言以奉于上智,亦不以(得上官之面陵其下)骄慢以诳于下愚,可告以(魏)郑公之事业者也(,故书此铭遗之)。
(置《砥柱》于座旁,亦自有味。刘禹锡云)或者谓:“世道(剧)极颓(波),我心如砥柱。”夫(随波上下)世道交丧,若水(中)上之(凫)浮沤,既不可以为人之师表,又不可以为人臣之佐则,《砥柱》之文(在)座旁,并得两师焉。虽然,持“砥柱”之节以(事人)奉身,上(官)智之所(不)喜悦,下(官)愚之所(不附)畏惧,明叔亦安能病此而改(其)节哉!
(注:“卷后”259字,“砥柱铭卷”189字。括号内文字被造假者删去,黑体字为造假者妄改;括号外面的字便是“国宝”的完全面目。)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国宝”造假者文化水平太低,结果将黄庭坚文章“修改”得文理不通,逻辑混乱,常识悖谬,全然不能表情达意。黄庭坚文章鼓励杨明叔正直为官,不媚上,不陵下,即使这样做“上官不悦,下官不附”也在所不辞。而“国宝”却将这一核心思想篡改为教导杨明叔如何博取“上智喜悦,下愚畏惧”。既然“持砥柱之节以奉身”可收“上智喜悦、下愚畏惧”之效,那么要求朋友“持砥柱之节”,又有什么高尚意义可言?写出如此拙劣的文句,这是哪门子的“黄庭坚”?
所有关心这件“国宝”的人,都必须看到它篡改原文,从而导致文理荒谬这一客观存在的巨大事实。它到底值不值4亿元人民币,每个读者都会认真地想一想。
黄庭坚伪作多而难辨
人们为何愿意造黄庭坚的“假”呢?原来由于宋高宗酷爱黄庭坚书法。
由于北宋末年的新旧党争,“苏黄学术”被禁36年(1094年至1129年),到了宋高宗赵构当皇帝时(1127年上台),黄庭坚书迹已传世甚少。于是,黄庭坚伪迹一时兴起。黄书伪迹宋元时已相当盛行,明朝时文人书家也以模仿黄庭坚书体为荣,这对造假作伪之风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黄字伪迹真假难辨,“虽善鉴者,莫能辨其高下矣。”明末董其昌感叹道:“黄文节公书世多摹本,又多赝本。”清时,黄书伪迹仍有人在积极“制造”,当时的学者就曾记述说,目不识丁的书商动辄请人伪造“黄书”。
清朝乾隆皇帝就打过一次“黄庭坚书法”的假。有一件叫做《寒山子庞居士诗卷》的书作,乾隆皇帝早年曾认为是真迹,甚至认为是黄庭坚书作中的“上等”之作。到了晚年,乾隆皇帝眼界大开之后,逐渐就看出了它的破绽,指出绝对不是黄庭坚真迹,他在那几乎乱真的伪作上毫不客气地批道:此卷“双钩既伪,诗更误。向谓‘上等’,实误!”尽管乾隆皇帝对造假之风深恶痛绝,然而在他得意无比的《三希堂法帖》中,还是混入了不少黄庭坚伪作,比如草书《洛阳雨霁诗》等。这就是历史的真实。
伪迹《砥柱铭卷》,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不知什么时候被拙劣地“制造”出来。它与伪作《寒山子庞居士诗卷》一样,犯的是相同的错误。那就是,不但书法造假,内容上“更误”。 邹德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