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在线 >> 人物故事 >> 于丹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 于丹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作者: 人民网 日期:2011/1/29 阅读:5885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文化的现代传播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两重转换



      【于丹】:再比如说,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多记者问我说:我就不相信你们的伦理就有那么大的力量?人在伦理中不就是个家庭关系吗?你怎么能够说你安顿信念呢?我跟他说,你想我们俩都把水打翻了,你本能地说Oh my god!我本能地说:哎呦,我的妈呀!,这是一种习惯。习惯是什么?他不仅仅是在你点击中形成的文字,为什么你到西方会看见单体式的建筑,它是尖尖的,向天的,孤单的,庄严的,优美的其实这就是一个人向神去倾诉,膜拜的姿态。但是中国的建筑,老百姓家都是矮矮的,群体格局的四合院,到皇帝家那个大四合院就是紫禁城,但是它的排列顺序是一样的,永远都是最重要的是北方,父母住在正屋,这样一种排列从中国乡村一直到皇城,你想想一个太和殿就不叫故宫了? 

      【于丹】:那么,你再看戏曲的形式。艺术的形式也很有意思,为什么西方的芭蕾舞一个大托举,你觉得他四肢伸展,他在天空中是一种挣扎,他要摆脱地心的引力。你看中国的戏曲,武生跑圆场,旦角的兰花指,一切动作是圆的,大家的那种和谐流转,他对于大地是认同的,他没有那种挣脱。这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的文化习惯。中国人原来说怎么样去做人这一辈子,《论语》上面说第一部叫入则孝,出则悌,就是对父母兄弟都很和善,这基本上就叫家庭伦理教育,这是一个人的起点。第二步叫慎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是社会经验教育。第三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从家庭伦理经验,到社会教育,然后再到书本,这是原来我们所认同的方式。对于我们考虑今天的教育也会有用,我们现在都是一上来小孩干的都是没有余力就干的事,学习的都是书本知识,反过来被社会修理修理,有了一定的社会经验,但是我们往往失去的就是伦理那块的根基。特别80年代以后,我们的独生子女,他哪儿知道什么是分析?你去追寻中国人成长的道路,站在现代生活坐标上是能够解决一些问题的,我们伦理的起点其实是我们信仰的安顿。 

      这一切都是让我们找到一个标准,不管跟国际沟通的时候,还是跟现代的百姓沟通的时候,我们要带着一种双向沟通的意识。这种沟通可以消除差异,中国很大,不同的省份,不同阶层的人,他的想法都是不同的。所谓大众,就是以最基本的全民利益作为基础的大家去完成的这种传播和沟通,而在西方也是一样,实际上有很多时候完全是生活方式的差异。我想说承认差异需要心平气和。 

      我一直记得我读博士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小外教,是一个华裔的在美国长大的女孩,她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说。大家新年联欢,我们的班长问她,说你参加联欢吗?老师很高兴说参加。我们开始拿张纸问全班的人出什么节目排到第几,问到小老师的时候,小老师一下子勃然大怒,她说我不参加了,你跟我说联欢,你现在又弄出一个东西制约我,你还要问我排在第几个,你凭什么这么要求我?那我就不参加了。那一幕十几年了,我印象特别深刻,在那一刻我清晰地感受到什么叫文化差异,这个小老师很天真,她对我们特别好,她不会说对中国带有成见,我们所有的学生特别喜欢她,大家仅仅是差异而已。今天的中国是正在融入国际规则的时候,可以说2008年从奥运,从大地震,不管我们以一种欢喜的理由,还是以一种悲怆的理由,中国完成了它一次亮相。2009年是中国60年的大庆,这是全球的金融危机,中国在今年漂亮的得分了。2010年世博举行了,我们在上升的通道中,要考虑的已经不是一个经济效益的增长,而是如何去实现一种话语权,这种话语权不是强势的,说东方文明现在到了征服世界的时代,我们永远也不做这样的选择,但是应该说东方文化以它心平气和的姿态,开始了跟世界文明真正深刻的沟通。

      【于丹】:西方世界怎么来看中国的文化?一方面,抱有强烈的好奇,另一方面抱有强烈的成见。怎么样呈现差异,站在现代语境下完成沟通和价值观的对接,从而提炼出来更多普世价值,能够对全球有所作用,我觉得这是中国文化现在要考虑的问题。这种消除成见的前提是我们心平气和把文化转在当下的坐标中,去真正平和那些有效元素。所以,我说文化的现代传播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两重转换,在时间意义上,我们要永远站在当下的坐标去激活古典,而不是站在古典的全盘来要求当下。在空间的意义上,我们是尊重每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传统,站在他的传统中去完成对于中国文化的这种质询、考核和他们自己的那种价值转换,然后把他们要的东西给他们,而不是我们想给的东西硬加于他们。如果我们完成这种话语体系的转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在现代传播的途径中,就能够真正激发它的价值,就能够真正作用于终端个体,就能够深入人心。 

      好的文化如同我们经典上说道不远人,人能弘道。人是用生命去解读它的,它离我们并不远。所以,我说大众传播不是一种目的,它是一个手段,是一个平台,它让文化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结。它人文化只有我们共同的一种关注,而不提供标准答案。它让我们从理念出发,最后落实在行动上,它可以从一个群体的,一个经典的传播开始,但最后你会发现每一个人有他自己的感受,每一个人有他的融合,中国当下的人和世界公民,最后都会对中国文化完成这样的一种判读和价值转换。我想这就是现代传播对传统文化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事情。 

    不找死也不怕死,是中国人对生命的一种态度



      [主持人]:感谢于教授精彩的演讲。我的一个感受,我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时空坐标系里的复活。台湾有个台北故宫,在哪里有很多卖体恤衫的,其中有一个体恤衫印了一个标语叫“old is new”,就是“老的就是新的”。看完之后我很有感触,好像有点像您提出的“在新的坐标系下复活”。它这个设计图案是宋徽宗的一个经典的瓷器,用现代的装饰艺术画成图案,假如按照龙袍做一个体恤衫也没法穿了,但是用现代的形式进行包装,看完之后既有古典的风味,也有现代的特点。我觉得于老师讲的很深入,我们是把古人从远古请到当下,为我们今天所用,而不是我们今天复古,回到宗法社会。孔子的原生态的学说提出来的时候,我们中国大地上的政治、社会结构跟现在完全不一样的。那时候以家为国,国即是家,那时候是各个诸侯,各个卿大夫的权力分配,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架构,我们回去把皇上请回来,那是不大可能的。当时的这种学说既有现实的提出,也有跨时空的。比如君子的概念,最早的时候指的君之子,现在没有贵族概念了,我们还可以提,从道德角度来讲,从人格角度来讲。雷锋是君子,贪污的的那个是个小人,这就跟你的出身没有多大关系了。不是说你的父亲是个大贵族,掌握着领地,现在哪有领地。  

      【于丹】:孔子说君子的道德也很简单,君子道者三,他还很客气地跟学生说我做不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个标准在今天仍然是有价值的。用现代语境来说,什么叫忧伤,什么叫迷惑,什么叫恐惧,用一个现代词概括这叫负面情绪。我们现在为什么焦虑、抑郁,就是因为我们负面情绪越来越多,但是负面情绪里面不是树心旁就是心字底,怎么办呢?用心里的力量完成一个制衡,用仁爱去抵御忧伤,用智慧去揭开迷惑,用勇敢坦然地面对袭来的那些恐惧。心的力量大了,客观的那些东西就迎刃而解了,就像迷惑的“惑”,或此或彼的世界压在一颗心的选择上,客观选择多了人心才迷惑。这也要说到这个时代的变迁。其实我们今天比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要迷惑得多,因为那时候用不着挑这儿的房子,那时的房子,都是福利分房。那时候你也不用挑我是上这个高校还是那个高校,那时候反正都上山下乡了,也上不了什么大学了,那时候人不迷惑,不能因为说或此或彼多了就是坏事,只能说你心态小了,托不起这个选择了,你要想托起就用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仁、智、勇这个标准还是正确的。 

      你今天说的“old is new”,其实更著名的一个说法就是“less is more”,“少的就是多的”。经典就是这样,《论语》总共就是几千字。就是太阳一定是东升西落的,春天下头一定是夏天,夏天后头一定是秋天。我觉得最简单的,最古老的,把它完成一个转化,它可能就是最现代的,它也是意味最深长的。你刚才说的元素一变形,这就是古典元素现代趣味,它只是古典元素,但不是古典的复制品。它在现代趣味中有更容易的一种解释方式,跟生活融合的方式。我觉得从台北故宫卖的这个体恤衫,一直到我们对文化思想的解读,里面都能看出来,文化是什么呢?文化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

      [主持人]:我刚才从您的话里想到一个问题,您刚刚说“迷惑”。古人的选择比我们今天来讲要少一些,但是迷惑感无从选择的感觉古今也是相同的。我们说过去的歧路亡羊,怎么着,羊是找不着了,因为歧路找不着了。 

      【于丹】:李白那时候也说,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主持人]:大家为什么这么多困惑,古人和今人的困惑都是存在的,比如面对死亡,古人也得死,今人也得死,怎么面对死亡。 

      【于丹】:曾经有一个意大利记者特别认真地问我:你们那些古圣先贤怎么看待安乐死?他说因为我们意大利现在正在讨论安乐死的问题,我们面临巨大的冲突,一方面我们承认它是人性化的,它是现代科技的一种成果,另一方面它跟我们的儒教的信仰是冲突的?我很想知道各国的古圣先贤怎么看待这件事?你们怎么看待死亡?你们对死亡的态度干预吗?我后来想到了,你看孔子怎么看待死亡,孔子的学生也是问过他的,敢问死,死亡怎么回事?孔子说,为知身边之事,你活着的事都明白了吗,敢问是鬼神,上有君王庙堂,身边有父母兄弟,你可能下面还有自己的子嗣,或者身边的朋友,这么些人的事你都弄明白了,你干吗先想鬼神呢?这就是中国人乐生的态度,就是活在当下,敬鬼神而远之。 

      中国人不太习惯于去抽象的讨论一种形而上的问题,他会在生活形态中解释它。但是,为什么庄子把生命形态看成一种白驹过隙,他为什么在妻子死后会鼓盆而歌,他为什么说我死了以后就回到自然了,这说明死亡真正来临的时候,它会把它看作生命的领一个形态坦然接受。你看儒家、道家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中国人对死亡的态度,就叫活着的时候不找死,死亡来临的时候不怕死。就是这种不找死,也不怕死,这可能是中国人对于生命的一种态度。 

      其实你说的这种困惑是古今都有的,而且今天的这种困惑是跨国界的,但是大家都会有自己的一种解读。所以,我说文化的语言是国际的,但是它的语法是民族的,大家都在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解释人类共同困惑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困惑下,其实我们就完成了文化交流。

      [主持人]:我觉得您提出的这个在新坐标系下复活,这个做法,实际上古今中外都是这么做的,孔子的学说到汉朝的时候,董仲舒提出来的观点就已经不是先秦儒学的观点,因为那时候时代变化了,那个时代的时代困惑,就是如何在一元体系下,过去不见得,到了董仲舒的时候怎么和天意联系起来,这是他研究的问题,他从经典里面再做一个阐述。到了朱熹这边可能又发生了变化。到了于教授这儿也不一样。

      【于丹】: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传承,这也是不同体系的一种要求。我一直在想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字都因为这个朝代而得名,它是一个统一的盛世。儒家思想在汉代真正巍巍大观,但同时,它变得不再像原来在诸子百家中那么健康,那么平和,到了独尊的时候,让万马齐案,惟我独尊,在他强大到一元思想的同时,它开始变得不健康。 

      [主持人]:有心再探讨下去,但是时间还是有限的。我们底下的网友也都等急了,好多网友通过强国论坛,通过文字的形式也向您提问,咱们就接下来接受网友的提问。

      【于丹】:好的,各位网友朋友,我们一会儿见。

    上一页 首页 [1] [2] [3] 尾页 下一页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韩寒:绝不加入作协    1729 次 2010/2/16
 莫言成名前不为人知的故事    1481 次 2012/10/16
 王安忆的写作人生    6231 次 2008/3/30
 像燕子飞落草原的花海    1721 次 2014/3/31
 “方舟子是中国树敌最多的人”    4548 次 2010/9/8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