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文学在线 >> 人物故事 >> 于丹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 于丹谈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
  •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 作者: 人民网 日期:2011/1/29 阅读:5886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圣诞节的在中国的风行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融合能力



      [阿斯顿飞]:新媒体对传统文化传播积极作用大还是消极作用大? 

      【于丹】:我认为当然是积极作用大。因为传统文化在孔子的那个时候是坐着牛车去周游列国的,你想想那样的传播有多大效果。而今天,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转化是一个什么样的变化呢?传统媒体我们看电视也罢,看报纸也罢,它是一个信息源大家共同去提取,但是你不是一种双向的互动,你只是一种接受。所以,我们老说看电视的、听广播的都叫受众。新媒体是什么呢?在网上能够实现双向的互动,网友提问我们可以马上去聊。微博的时代更是把每个人变成了一个信息发布的中心,也就是说在新媒体中,大家的知情权和话语权都受到了更大的尊重。传播是什么?传播最重要的是完成一个双向的沟通和交流,这样的一种沟通和交流就是我们自己能够在新媒体的平台上去实现的一种权利。我觉得,传统文化的传播不是要借助那种最传统的手段,不是说今天还再翻线装书叫传统文化,我觉得文化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是一种理念,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能够借助高科技、新文明越多越好,它的传递方式更多元,更便捷。所以,我说新媒体一定是积极作用更大。 

      [人人称高手夏政安]:于丹妹妹:我认为推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责任、共享”的价值观,是中国得到世界尊重的前提,也是真正全球化的基础,你是否认同 ? 

      【于丹】:谢谢这位网友。这位朋友问题我当然认同。因为我觉得在整个世界上,人类其实有一些普世价值是我们大家都希望去推行的,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述,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也有自己不同的呈现方式。但是,核心价值大家一定都是相同的。所以,这个价值观应该是一种国际的、全球化的共享价值,但是在中国的实现,我觉得一定是有中国的一种方式,要跟中国文化元素融合,要跟中国人生活方式对接,最后去完成一个最快捷的、最有效的实现。大家都知道五谷杂粮,人要吃谷物才有起码的营养,但是五谷杂粮在世界各国的做法全都不一样。就说面食,为什么中国人做出来的就是面条,为什么在意大利做出来的就是通心粉,为什么在各国的饮食中都有做萝卜白菜的方式,但是中餐、西餐完全不同,浙江菜跟东北的炖菜也完全不同。其实重要的不仅仅是这些价值本身,还有价值实现的方式。我想今天用本土化的方式,用中国人能接受的方式,去实现这种全球化共同基础的核心价值是我们要面对的一个命题。

      [拿喇叭D喇嘛吹L叭]:请问于教授:“媚外”是不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连您这个传统文化倡导者都整一句圣诞快乐了啊。 

      [余青山2]:于教授,这几天上街,到处都可以看到圣诞节的气氛。许多地方都在为迎接圣诞节而张罗忙碌。它会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吗?您对些有什么看法?谢谢。 

      【于丹】:我看到了两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问到关于圣诞节会不会冲击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我想说我们看看今天有多少人在出席正式会议的时候穿西装,有多少孩子从小到大没有吃过麦当劳。其实今天有很多文化、节日、习俗都已经不再是打着一个明显的说哪一个民族独有的东西,而变成一种共享资源。其实我们的衣食住行,现在越来越趋于一种国际化,我们大家可以看看自己手里面用的手机的品牌,包括自己家居里面用的东西,你能够确保清一色都是传统的吗。对于我来说,圣诞也是这么一个意味,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它的包容性。今天说起来,佛教可能是在中国本土上被大家认知最广的,也了解最多的宗教形式,但是佛教本身就是印度传过来的,它进入中国之后,迅速地融进中国文化的体系,出现了中国人的禅宗,其实这是我们文化的融合能力。就拿节日而言,现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七大节日,从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一直到七夕,到重阳节、中秋节,这其实都是我们重大的节日,从2008年到现在,我们的传统重大节日国家都法定放假,这就是让我们也越来越多的去了解我们今天在传统的节日中复苏了什么。 

      在我看来,节日是有仪式感的,也就是说中国人的端午节是包粽子的,春节是包饺子的,那是一个家庭仪式。中国的元宵节要煮元宵,中秋节要吃月饼等等。所有这一切是节日中一个民俗的仪式感,你会去触摸它,它会复苏。当然,在圣诞节,大家都会相信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去礼物,孩子们抱着红红的大袜子心里头有一种梦想和憧憬,我觉得他们在传统节日中感受到的东西,应该都属于一种快乐,都属于一种文化价值。我们的文化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有一种融合的能力,我们不害怕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国文化有没有生命力,不在于外来文化有多少,而在于中国文化还能活下来多少。我们的底气足不足是在于我们今天能不能把中国文化活着的部分真正发扬光大,融合进外国文化,那我们的节日多一点,快乐的理由多一点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的本职是一个大学老师,过去是今后也是



      [天下第一贴]:您认为,当代的中国人是否缺乏传统的人文精神? 

      【于丹】:我想我们怎么样去界定传统的人文精神,其实传统的中国人有什么样的精神态度,可能有狭义的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理解更多的是指一种世界层知识分子的担当的责任,广义的理解可能是指君子的道德上指一种普世的道德准则。我们先来说狭义的士的阶层的人文精神。中国知识分子,按照《论语》上的说法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弘,宽广也。毅,强忍也。非弘不能胜其重,非毅无以致其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其实是一种担当和承诺。今天的知识分子能不能够做到这一点。我觉得一个更接近我们现代生活的说法是北宋张载说过四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一个人的心是自然人格,它是在天高地扩之中确立起来了,它浩荡,宽广,一个知识分子肩上所承诺的责任,不管居庙堂之高,或是处江湖之远都有一种忧患意识,知道担承的是百姓民生的使命。为王圣继绝学,就是过往的圣贤留下了很多好的学问,很多已经是绝世治学,我们怎么样去继承,去发挥,去阐释,这是一种继的意味。最重要的是最后一句话,为万世开太平。一个真正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知识分子,不仅仅要对当下做出交代,还要在整个文明星火相传的脉络上承担它的角色,他不一定要在乎当下的秽语,他要在乎的是一种万世太平的传承。一个人有了一种了无畏惧的心,才能放下功利去专心做事。我认为张载的这四句话是一种中国知识分子的那种人文担当。在中国现在也出现了一个词叫“公共知识分子”,有很多人关注社会的制度建设,关注我们的文明进程,有很多时候一个知识分子是关注了一个社会现象,出来替民生力言,我觉得这种人文精神从古代到现代是可以去衔接的。 

      至于说宽泛的意义上什么是传统的人文精神?我觉得中国人有一种在天地自然之间辽阔的生活方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按照中国儒家的这种说法,人就是融入社会的一种爱人,它是一种群体生活中的那种价值认同,而按道家的说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是一个自然人格的自我超越,它是一个大的天地自然的循环轮转。所以,今天如果说传统的人文精神,我们觉得有些东西缺失,有些什么不足,是都市过于狭窄,都市的压力过于强大,我们往往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中,有的时候过多的强调了一个职业的身份和责任,而忽略了中国人独有天地精神往来那样的一个生命价值体系。所以,人会被眼前很多功利的东西击败,而失去了那种往来古今的一种浩荡的气概。什么是传统人文精神的回归?我觉得它应该是在现代一些生活方式上去完成的复原,大家也看到了,现在的诵读经典,练习书法,诗词的复兴,这一切一切可能都是一种触摸的方式,我当然很希望这种人文精神,无论是从狭义的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从广义的中国人文生活的回归,都能够在今天有一种方式的起点,重要的不是我们讨论它是否缺失,而是在缺失的前提下,我们怎么样让它能够更丰富多彩,让大家有更多元丰富去选择。 

      [孙亚非]:于秘书长:您成名之后,被授予诸多头衔,刚才查约15个,你最认可哪一(几)个?   

      【于丹】:谢谢这位朋友,他给我查了诸多头衔。很惭愧,有些头衔我可能自己也不太清楚。但是,你如果要说我最认可哪一个,或哪几个?我可以明确地说,我最认可的就一个,我的本职就是一个大学老师。因为我现在还在给本科生上课,我现在也在带自己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个阶段师大进入了期末考试,现在考试监考就是我的本职。不管我讲传统文化中的哪个部分,我想这种公共责任都是我在当大学老师之外的一件事情,我自己心里清楚的,我过去是一个大学老师,当了十几年,在今后十几年也许更长的时间里面,我还会是一个大学老师。谢谢你。

      [网友]:经济一体化与中华文化,高科技与古老文化,新时尚与旧传统,这些看起来不可调和的矛盾应该如何调和? 

      【于丹】:首先,我不认为它们之间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什么是经济一体化?我觉得它是有全球化的概念的,中国文化本身就是全球化文化中的一个部分。它是一种融合的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矛盾的关系。高科技跟传统文化,我觉得高科技可以是一个平台,传统的古老文化可以是一种内容,那古老文化在高科技平台上会得到一个更好的传播。所谓新时尚跟旧传统,我觉得旧传统在当时的那个时代里面也可能是一种新时尚,我们现在的新时尚再走过一千年也可以成为一种旧传统。我是觉得,如果我们以一种融会贯通的态度去看我们今天的生活,那么,它有很多东西之间不是完全对立的。我们过去其实有一种思维方式,就是简单的二分法导致的一元论,很多东西都是觉得非此即彼,我们小的时候读书,经常说一个文人如果不是浪漫主义,它就一定是现实主义,他的思想不是属于儒家就一定是属于道家,一件事情非黑即白,非对即错。我觉得今天的生活中,正在越来越出现多元的文化评价,多元的标准,而不是简单的二分法导致的一元论。如果要是站在一个变化的态度上看,我强调的古典文化、传统文化,是它能够与今天现代价值所融合的那些有效部分,而不是全盘的接受。我今天看到有不少网友朋友提到,中国的儒家让中国贫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阻碍科技的进步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有那么多的弊病,为什么今天还要讲呢?其实我一再想说的是,我说的传统文化一定是在当下坐标中,从传统中所汲取的那些有效成分,而不是全盘的用传统文化作为今天的核心价值观。我一开始就说,我们把不同的文化,以我们的生命作为烧杯完成一个融合,这样的话,我们也许就会多一点心平气和,当多元文化作用在一起的时候,我想我们对这个世界会少一些简单的那种无奈,愤慨,痛斥,而更多地想一想,怎么样用态度去建立一个行动的起点。 

      固然今天的生活有很多的矛盾,固然今天有很多的不如意,但是,我更希望我们建立一个行动的起点,我相信文化是一种态度,文化会给我们一种行为的方式,就是在沟通、融合,在一个全球化的背景下,这不是说我们去不去选择,而是我们今天已经处于这样一个时代,怎么样去建立一个有建设性的行动体系,我想这就是中国文化在当下真正的意义,但前提是它一定是融合我们每个人的生命。 

      【于丹】:谢谢各位网友朋友。今天因为时间有限,跟大家的沟通只能做这么多。快到过节的时候,刚才还有人问今天不是在家吃饺子吗,跟网友交流重要还是在家吃饺子重要?我想对大家说,吃饺子跟工作都挺重要,白天的时候我们把工作做完,在这几天多一点时间跟家人团聚,祝大家节日快乐!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于丹为强国论坛题词

      嘉宾简介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传媒系主任,影视学博士,文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现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1989年7月参加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先后任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等。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上一页 首页 [1] [2] [3] 尾页 下一页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