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诗歌研究 >> 林岫:读诗歌史上不逊须眉的女子诗,应该肃然
  • 林岫:读诗歌史上不逊须眉的女子诗,应该肃然
  •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 林岫 日期:2011/7/22 阅读:3060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金代张瑀绘《文姬归汉图》(局部)

      蛾眉,一作娥眉,以美眉代称美好女子。《诗·卫风》有“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唐白居易《王昭君》有“黄金何日赎蛾眉”,前者称赞女子美好,后者指代美好女子,目之了然。

      通观吾国古代诗歌史,蛾眉善诗,算不得稀罕。写女子情感的诗,诗论一向称作闺阁体。闺阁体并非女子独擅,宽松地说,应该包括男子代言和女子自作两类。

      男子反串,即摹仿女子声口所作,历代上乘之作颇多。耳熟能详的唐诗,可以首举金昌绪的《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几回惊妾梦,不得到辽西。”此诗全用女子思念辽西征夫口吻,嗔怨可爱,却字字断肠。因为莺啼惊梦,梦中到不得辽西,故欲起身去打莺儿,反笔托醒,因果倒置。

      李益《江南曲》的“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亦可圈点。卖力气活儿的弄潮儿对比瞿塘贾,在“信”字上凸显优势,而诗中女子因为偏重情义之“信”,故说宁可放弃瞿塘贾,要嫁给来去有准信的弄潮儿,于是无理愈甚,怨情愈切,而痴情愈现。

      历代女子的自作诗,哀怨悲愤者多而欢快适意者少。在男权文化的长期压抑下,女子没有公开接受平等教育的机会,地位附属和见识封闭,既刲剬创伤了她们的心理,也让她们不亚于男性的创造力都一任岁月无情啮蚀了。因为历代官宦贵胄名士绝多男子,这在著史传记辑集等方面就占了海大的便宜,所以女子诗的留存数量远远不及男子。如果有兴趣,从诗歌宝库中拈出百首女子诗词,以今天的眼光审度一番,料也会有新的发现、感触和思考。

      勇气、识见和辞采不让须眉的巾帼英杰,代代不乏。披读蔡琰的《悲愤诗》,秋瑾《鹧鸪天》的“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何香凝《辛亥革命前二年送仲恺去天津》的“国仇未复心难死,忍作寻常惜别声。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等,俱觉清风正气盈卷,豪迈可诵。念及彼时国势颓衰风云动荡,能够出脱如此气骨,甚或对比某些狐鼠男儿的龌龊作为,高声慨叹一下“千秋抖擞女儿心,乾坤窄”,大概也不过分。

      无论宫墙望门村野,敢于借用诗歌创作的形式抒发识见的奇女子,皆非寻常钗裙可及。清代山樵妻贺双卿、佣妇蒋氏妪,初不识字,由倾听他人吟诗论诗到自作自吟,而且诗风简淡,托意深远,似有天惠灵机。贺的“今年膏雨断秋云,为补新租又典裙”,蒋的“读书盼望为官早,毕竟为官逊读书”等,能慨时醒世,分别载入《清代名媛诗录》和《履园丛话》,绝非偶然。

      苦陷痛楚的女子啼怨无用,压而不服,愤怒形诸纸笔,自能见其铮铮铁骨。古时约束女子裹足最是陋习,弱女子百般抵抗亦无济于事。在社会和家庭严酷压力之下,胆敢站出来大骂维护裹足陋习的男人为“贱丈夫”的,能有几人?《随园诗话》曾记载过一位李姓女子的七绝,诗曰:“三寸弓鞋自古无,观音大士赤双趺。不知裹足从何起?起自人间贱丈夫!”此诗全用口语,一吐为快,骂得有理有力。首二句用比较法,一比“自古无”,二比观音赤脚,证据凿凿,先立定地步;转柁一问矫起,接着断语作答,直令维护陋习者无言以对。好诗未必铺排华辞丽语,理到意随,一样神完气足。

      蓄隐寓讽,一向是女子曲婉表述批评的方式。花蕊夫人的《国亡》七绝很有代表性。宋乾德三年(965年)成都一战,宋灭后蜀。当时蜀军十四万且据有利地形,面对数万王师,竟然不堪一击,骄奢淫逸的蜀主奉降表被俘,至京师旋死。据《后山诗话》,“费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曾)效王建作《宫词》百首”。国亡后,入备后宫。太祖闻之,召使陈诗,诵其《国亡》诗曰:“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箇是男儿?”太祖悦。此诗尾结随口一问,羞煞多少男儿!小诗非为博悦太祖而作,嘲讽蜀军解甲亦怨昏君无能,妙就妙在万千愤慨郁勃其中,而语气镇定如常;怒不失态,符合身份。

      宋代女诗词家朱淑真写过两首《项羽》,其二曰:“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在西关?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深情冷眼,咏史别具灼见。首句借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作评,写项羽遭遇末路,虽然英雄气概不减,无奈败局已定,故次二句分析失败原因:一在“天意(天公偏向西翼入关为王的刘邦)”,对应项羽自道“天亡我”;一在项羽自负失时,鸿门宴上未采纳范增即除刘邦之计,后来的遗刘受困,驱范中间(驱逐范增而中刘邦的反间计),又乌江自刎,似乎宿于命数,实则自酿悲剧。所以,结句“徒叹”二字,蕴藉多少怨痛,多少惋惜!项羽败亡,原因多多,但朱淑真的“范增可用非能用”,剔要中的,恰合苏轼《范增论》称“增不去,项羽不亡”,可谓一语道破关捩。

      以前读过一首署名“江阴女子”的小诗,至今难忘。此诗曾题于江阴墙头,故名《题城墙》。清顺治二年(1645年),当清军逼近江阴时,当地百姓推举典史阎应元等率领军民奋勇抵抗,守城八十一日,杀死清兵七万余人。破城后,众英雄败死不屈,百姓惨遭屠杀。此时,“江阴女子”题诗一首,赫然于城墙之上,昭示了江阴军民至死不降的大无畏气概。诗曰:“雪胔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忠未肯降。寄语行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诗是饱含悲愤吼出来的。次句“万死”承接首句“雪胔白骨满疆场”,卫城之艰苦卓绝,代价之惨不忍睹,何须赘言。万死未肯降,悲则悲极;孤忠无助,寡不敌众也未肯降,壮则壮极。说是屠城江阴,其实又何止尽写江阴!十四个字再现了众志成城的义无反顾和拼死决战的悲壮场景,欲令九野恸绝。第三句转柁,借行人掩鼻说事,带出结句。“活人”犹不及“死人”,“香”字压尾,叫醒全篇,声情莫比。典史,不过收签公文的县尉,担当卫城重责,何等英勇!题诗者,不过普通柔弱女子,经八十一日所思所见,悲愤一啸,惊天地、泣鬼神,可抵史志,足令钱谦益之流无地自容。

      屠城后,余生者未必皆苟且之辈,然而天鉴昭昭,降敌求荣与阴叛卖关者必遭唾弃,活着类同腐臭,而卫城殉难的英雄军民必将流芳千古。因为气贯日月,永不泯灭的是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所以江阴女子这首小诗,与可歌可泣的抗清卫城事迹永铭青史一样,也当长存诗史。

      中华民族的铁脊梁中少不了女子的那半,读一读诗歌史上不逊须眉的女子诗,应该肃然。1993年在南京夫子庙,丹阳诗友示其父所画之“桃花扇”求题,笔者曾作《踏莎行·赋香君事》,结二句是“重名未必好男儿,蛾眉信有真豪杰”,笔前所思当不止一位李香君。(林岫)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牛汉:诗人的脊梁    5959 次 2009/3/13
 诗歌中不可无钙    3034 次 2011/2/2
 海子:诗与死    3442 次 2008/6/9
 夏可君:海子的《日记》一诗与一个世界的孤独    7165 次 2009/3/26
 李少君:中国新诗的道路应该这样走    2529 次 2010/7/19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