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你本人怎么看待有关教授明星化,学术娱乐化的说法?
王:完全不认同,我并不认同学术娱乐化的说法,应该是学术的大众化,同时,我也不认可教授明星的说法,我认为只是借助电视传媒,教授知名度高了,教师职能并没因此改变,他们仍然在普及文化知识。
记:如果可以选择,你还会选择出名吗?
王:假如可以选择,我更宁愿平静。越出名,就意味着私生活越少,这点我清楚,
记:你会在《百家讲坛》一直讲下去吗?
王:如果《百家讲坛》让我继续讲《史记》,我当然会去。但是录到一定程度,基本上就告一个段落。至于是否要重新出山,要考虑观众是否愿意听,别人能否接受,今后再决定。(广州日报)
王立群简介
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现代〈文选〉学史》、《〈文选〉成书研究》等。
内容简介:
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在遭受了莫大的屈辱以后,忍辱负重,以心灵和血肉之躯完成了一部伟大的史学著作。此后的几千年里,这部伟大的著作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如一座高耸的丰碑,屹立在中国文学和历史的长河之中,后人无法超越也难以企及。这个人就是司马迁,这部史学著作就是《史记》。
《史记》是二十四史之首,它记载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在我国传统国学精品中,唯有《史记》是无与伦比的“百科全书”,鲁迅先生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史官世家,他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期的史官,司马谈去世之后,司马迁继承了他父亲的职务,继续在武帝朝担任史官,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充分地阅读了大量的宫廷藏书,这些都为《史记》的写作做了准备。但是,如此家学,如此经历,如此条件的史官,在中国封建社会不足为奇,充其量,司马迁也只是一位普通的史官而已。那么是什么事件使司马迁完成了由一位普通史官到伟大史学家的转变?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时期,因为外交上的失败,汉匈关系又紧张起来,汉朝与匈奴的战端重开,汉武帝派自己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然而就是这次与匈奴开战,引发了后来司马迁命运的转变。这就是李陵事件。
李陵之祸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打击,司马迁在绝望中选择了宫刑,宫刑不单是残酷的肉刑,也是对精神和尊严的粗暴践踏。西汉时期很多人甘愿一死也不愿意受宫刑,那么选择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他的生活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西汉时期,宫刑是一种残酷的精神与身体的双重惩罚,受刑者终生受辱,生不如死。就连司马迁这样意志坚强、胸怀大志的人,每当想起自己受宫刑这一耻辱,都要发汗沾衣。可以想见,宫刑是一种多么残酷的刑罚,而接受宫刑的司马迁已经四十七岁了,《史记》的写作进行了一段时间,那么在经历了精神和身体的双重折磨以后,即将迈入知天命之年的司马迁对人生、对社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呢?请关注王立群读《史记》,将为您揭秘。(百家讲坛)
记者 柳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