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600篇》
第551篇“公众围观”是好事还是坏事
新近听得一“新”词“公众围观”。话是这样说的:“药家鑫判处死刑是‘公众围观’的后果”。还有更新鲜的词呢,叫做:“钢琴效应杀人”“激情杀人”“练琴强迫性动作杀人”……说得理直气壮、咄咄逼人,出言不逊、构思奇巧,于是引起了公众一片哗然、骂声阵阵。
“弹钢琴杀人”等无需言说,已被骂得狗血淋头,补上一句:按那说法杀猪师傅岂不天天都可能擎把屠刀上街。
于是忽来灵感想到,若确实如此,岂不要替说话人担心,他家的保姆一年到头在厨房剁肉,如果哪天“剁肉效应”与“剁肉强迫性动作”兴起,他家的老婆孩子岂不危在旦夕。
又进一步想,万一他的老婆孩子有个山高水低的,他会不会也为之开脱说由于剁肉“强迫性动作”引起的吧。
有一些人是这样说的:“药家鑫案的审理不是在一个很公平的舆论环境中进行的,是被社会舆论所影响,舆论中喊杀声一片,这不是一个好的社会现象,大众对一个年轻人的审判,不能在一个非理性、非平和心态下进行,这牵扯到对一个生命,对一个人的尊重”。
埋怨!怀疑!“公众围观”,埋怨他们多事,埋怨公众舆论影响,怀疑公众围观能够“对一个生命,对一个人的尊重”。听起来多么神圣,可为什么仅仅对“一个生命”“一个人的尊重”,而不对许多生命,许多人尊重呢?
悲哀!有人对“公众”“公众舆论”“公众监督”竟如此的轻慢、蔑视、不放在眼里,他们的群众体现在哪儿呢,就他们几个吗。
再细捉摸,如果什么都由个别“专家教授”说了算,完全目无群众,如果不对穷凶极恶目无法纪者严惩,岂不是对穷凶极恶者放纵。呵呵,“专家教授”们竟然不担心会有更多的宝贵生命因为那些人的愚鲁和目无法纪而丧失。
太屁话了,像是闻着屁气冉冉飘来,不说。还是回本题说“公众围观”是好事还是坏事,说说该不该有“公众围观”,说说“公众围观”的利弊,“公众围观”对什么人利什么人弊。
“围观”一般情况带贬义。“围观”二字使人情不自禁联想街上的斗殴、车祸、疯子……熙熙攘攘、水泄不通,有人踮起脚看,甚至这人踩那人的脚后跟那人踩这人的脚指头。
“围观”自古有之,一种是好奇心,有人叫做“小市民”,还有一种叫做群众参与,甚至叫做伸张正义、两肋插刀。
现在的“公众围观”不是看热闹,没熙熙攘攘,没有踩脚后跟踩脚指头。
认为“公众围观”是“非理性非平和的心态”的人,怎么就不知道群众不是阿斗,不知道“围观”中能了解是非曲直呢。
是耶、非耶、黑耶、白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也说服不了谁。换个说法叫做“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准政治术语叫做“屁股坐在什么位置”。
我吗?认为“公众围观”利多弊少,利于多数人而弊于少数人,利于安分守己的人而不利于无法无天的人,利于社会安定、国泰民安。好处吗?不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敢发公平正义的声音了。
现如今眼目下被称为“公众围观”的不都是出于好奇心,不影响交通秩序,因为与社会、法律、公正密切相关,所以引人关注。看成好事还是坏事,就看屁股了。
该怎么看立场问题?该看保护被害者还是保护害人者,看能不能对害人者起震慑作用,能不能达到减少杀人暴力事件,看灭了杀人犯的威风还是长了杀人犯的气焰。
因为关注的人数多,于是从中忽然发现“公众围观”还是群众路线的一条新路子,是民意测验的捷径呢。
民意测验工作相当麻烦,深入群众收集意见很难很费事。常常是有人躲躲闪闪、避重就轻,甚至不敢说,至于开这个代表会那个代表会,要花许多钱还吃力不讨好。一大伙人要吃、要喝、要拉、要睡、要发纪念品,要派车、照相、参观……收效如何?并不理想。甚至有人只顾开会、听报告、记笔记、点头、鼓掌、欢呼、举手,早把收集和反映意见的事忘在脑后,还有人因为夜里太劳累呼呼睡大觉呢。
“公众围观”中得来信息的时间快、效率高、信息量多、还省了钱,不必管吃喝拉撒睡,无需发这个那个吗,电脑是自己买的,国家不花一分钱就能把意见收集。
按马列宁主义理论思辨,凡事应以实践作为检验的标准。“公众围观”的实践反映最迅速,最容易看出哪是多数哪是了少数,最容易看出是促进还是压制了正义,是回归法律原则还是丧失法律尊严,是得到千万群众叫好还是让千万群众丧气。
据说判药家鑫被判死刑后一片叫好,甚至有人燃放鞭炮,不会是与药家鑫有宿仇旧怨吧,民意岂不一清二楚。
教授是这样说的:“这个事到现在必须有人站出来,我们五个人作为知识分子,为了不亏良心、为了良知,必须发出声音,如果不表达观点,就有可能良知的底线会被突破”。多么正义凛然的姿态呵,可是他们站出来了却遭许多人的不满。
有一条他们倒是没看错:“药家鑫案的审理……是“被社会舆论所影响,舆论喊杀声一片……”。没错。如果不是“围观”,结局会怎么样就只能各人猜想了。
专家可能没看到“围观”的公众与罪犯素不相识、无冤无仇,出于义愤。然而被他们认为“不是一个好的社会现象”,岂不咄咄怪事。
罪犯撞倒人后发现人家看了他的车号便马上手持尖刀连刺八刀,多么无情,犯罪情节多么严重与卑劣,教授们可能一个个都是300度的近视眼哦。
“围观”是一种呼声。“围观”者们不能理解这些“联名者”们的呼吁是出于“古道心肠”“两肋插刀”“正义凛然”还是其它的什么。他们的正言厉色简直如同窦娥的那一声声凄厉的呼喊。呵呵!良心耶、良知耶、公平公正耶?
当专家为罪犯诡辩是“激情杀人”,由于弹琴养成的“强迫性动作”以后,“围观”者便忽然醒悟,昧了良心的维护者甚至比杀人者还可怕,其客观后果是对肆无忌惮者的放纵呀。
不难设想,如果他们为罪犯狡辩得逞,法律的威慑力岂不就荡然无存,怎就不怕还有赵家鑫、钱家鑫、孙家鑫、李家鑫们的胆子会越来越大,岂不怕今天有“激情杀人”,明天或许就有“梦游杀人”“糊涂杀人”……
我倾向“公众围观”是好事,当政府人员心肠太软,对坏人坏事下不了决心,“公众围观”可助一臂之力,当政府人员害怕被打击报复,“公众围观”可以助威、擂鼓、摇旗、呐喊。
郎朗蓝天日晴明,竟然敢当众杀人;
杀人犯法是法律,却有专家硬否定。
维护弱者一条心,公众一片呼不平;
不料他们竟嘲弄,称作围观来寒碜。
浩浩荡荡众网民,不怕权贵的寒碜;
管他们是什么人,正义凛然理相争。
坚持不懈为公正,终于挣得了公平;
专家学者尾巴夹,公众围观名声振。
公众围观好是好,说明群众觉悟高;
当然有人不喜欢,哇啦哇啦的乱叫。
这样下去不得了,谁还听他那一套;
驯服工具不肯当,没有屁民给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