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国学精华 >> 哲学思想 >> 北京图书大厦《周易》专题讲座稿
  • 北京图书大厦《周易》专题讲座稿
  • 来源:原创 作者: 刘福田 日期:2012/2/5 1 阅读:1354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北京图书大厦讲座稿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

    再过两天就是元宵节了,按照中国传统习俗,这年今天还没算过去,所以我这里先要给大家拜个晚年,祝大家新春快乐,龙年大吉!大家牺牲节假日来参加讲座,这是对我的极大支持和鼓励,我在此还要对大家的光临表示衷心感谢!

    一、归零思维才能在继承基础上实现发展

    我这本《﹤周易﹥原义》去年11月初刚一面世,有朋友就跟我说:你这本书可能赶上好时候了。为什么呢?胡锦涛总书记几个月前在建党90周年和之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等重要会议上接连发表讲话,提出要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产业,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国,并对传统国学提出了继承和发展的要求。这个时候推出这本《﹤周易﹥原义》,可以说占尽了天时。《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源头、国学经典,这本书又旨在继承和发展它,这不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吗?我说何止天时啊!我生在北京通州运河源头,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极其浓厚,地杰人灵人才济济,地利、人和也都占了呢!

    不过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传统文化积淀深厚,国学经典卷帙浩繁,一个人皓首不能穷经,难以继承又如何发展?这胡总书记的讲话,开启的可是一项伟大工程,靠一人之力显然不行,靠少数专家学者也不行,必要大众参与,还要分工协作。有人偏重继承,有人偏重发展,有人继承而且发展,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历史使命。

    在继承和发展关系中,应该说二者都很重要,侧重继承者奠定发展基础,侧重发展者必须在继承基础之上。这就像建房子,没有基础怎么建呢?空中楼阁是建不起来的。可见怎样处理好二者关系,是能否实现继承而且发展的关键。但一般人陷于自身习惯和能力,侧重继承很难发展,侧重发展又基础薄弱,前者为人作注难以实现突破,后者发展缺失基础,也很难取得很大成就,非要其中杰出者,才能由一而二、由二而一,或者打好基础之后厚积薄发顿悟突破,或者在发展思维下实现根本反溯再造基础,二者殊途同归都可能实现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后者就和在有限材料基础上建房子差不多,或者保证稳固不求规模,五间房的材料建三间,有浪费之嫌,或者追求规模基础薄弱,三间房的材料建五间,终于还要再固基础。比较而言我更多地属于第二种状况。在我《﹤周易﹥原义》这本书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说明文字:归零思维,还原《周易》本义;通俗易懂,破解国学经典……这里面最重要一词就是归零思维。什么叫归零思维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思想研究领域世界范围内好像都有点今不如昔,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古代有周文王姬昌、周公姬旦、老子、孔子……这些人都被公认为古代圣哲,后人几千年都难以超越,那人类究竟是越来越聪明还是越来越笨呢?

    说人类越来越笨,可能很多人都接受不了,现代科技发展迅猛,人类都已经开始了对宇宙的科学探索,怎么能说人越来越笨呢?可要说人越来越聪明,这思想研究领域为什么一直没能超越那些古代圣哲?这显然是一个难以理解的矛盾。不过难以理解并不是不能理解,一旦打破传统,发现并掌握了归零思维方式,这种状况就会迅速改观。很简单,归零思维就是打破传统一切从零。古代圣哲为什么能在思想领域取得那么大成就?一个最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依靠只能从零。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古人在生存斗争中摸索了数百万年,积累了很多直观经验,但在文明史前,因为没有文字记载,这些直观经验和内心感触只能口口相传,靠个人领悟,这些东西一旦落实到文字并传承下来,其成就当然不可小觑。一是在前地没有文字记载,圣哲一人所传就是史前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二是这本身也属开创,因为在前地没有人留下可以参照的样板。传承下来的经典未必就是最早,比如《周易》之前传说还有两《易》,一个叫《连山易》,一个叫《归藏易》,它们分别流行于神农时代和黄帝时代,可惜没有传承下来,如此《周易》就《易》的形式而言未必首创,但之前肯定有这种开创,一切从零没有禁锢,这种方式就奠定了古代圣哲们的伟大。

    远古人类从山林迁徙到荒原,为抵御凶猛的野兽和雨雪严寒建起了第一座茅屋,尽管当时可能采用的建筑材料极其简陋,却是为人类居室开创了样板,此后人们的居室建造得越来越华丽,但作为样板的那间茅屋一直被人们祖考。祖宗两个字含义是不一样的,非开创者不能称祖,在开创基础上继承可以称宗,中国所有封建王朝都按这个规矩追授先皇谥号,祖宗差异一目了然。但祖宗顺序也不是一成不变,明朝太祖之后还有成祖,清王朝更是太祖、世祖、圣祖三祖一脉,后人也能立祖开宗,归零思维就可以创造这样的奇迹!

    居室形制不断改进,改进的意义比不上开创,但一路而来也不乏进步,进步的形制也被奉为样板,只是越到后来越难创造奇迹……古代圣哲们在思想领域里的地位,大致就如那建第一座茅屋和有重大创新的建筑师们。其实后来随便一座居室都建得更漂亮,但地位已远比不过那第一座茅屋了。

    应该说这是一种错觉,但就开创意义而言,后来的建筑师们也确实没能超越,比之思想领域里的建树,后人更很少有人能称得上建筑大师。一般人都在原有基础上生存,甚至改进也谈不上,子承父业似乎天经地义,甚至黄鼠狼下耗子,一谈起超越圣哲还有人讥讽,殊不知站在前辈的肩膀上,不高出前辈就是不肖子孙!确实也有人想要创新,但因为不懂得归零思维,创新中总习惯地被传统束缚,最终所取得的成就也就有限了,更有甚者才疏学浅只能花样翻新,没有创新还背离了居室本质功用,这正是后来人类思想领域发展的一般状况。

    果真出一位建筑大师会怎样做呢?我想他应该首先把老房子夷为平地,然后在居室功用这个本质上思考,以可能的建筑材料完全按自己的思路去设计……可惜,现实大多数所谓建筑大师们都经过了专业培训,已经缺失了全新创造性思维,新建也是万变不离其宗,终于给人的感觉,还是离不开人类最早建起的那座茅屋。说起来这也不应该都怪他们,在他们和居室本质功用之间,从那第一座茅屋开始,已经填满了太多的标准和规范,这使他们习惯性地无法直观居室功用的本质。我说过中国文化未来希望在草根,草根没有那么多专业知识,但因此也没有那么多规矩禁锢,反而更容易实现归零思维。

    习惯是人类认识基础,人们认识事物的原初方式就是重复影像,这种重复可以使直观上升到认识,一旦形成又会阻碍认识发展……这正是归零思维方式难以被人发现、更难以被人掌握的原因。我们认可古代先哲们的历史贡献,还要摆脱他们对自身思维的禁锢,非如此不能实现真正的归零思维。譬如思想领域我们要直观事实真相,但在我们和事实真相之间,已经阻隔着太多古代圣哲甚至现代大师,在我们和事实真相之间隔着老子、孔子、庄子和董仲舒、王阳明等等太多的圣哲,我们又怎么可能直观事实真相呢?看到的也只能是这些圣哲和大师们了!

    要实现真正的归零思维,首先就要摆脱这些圣哲和大师们,抛开一切已有成见,在自己和事实真相之间直接面对和思考,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有关事实真相的真知灼见。那些古代圣哲们只能这么做,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和地位,但他们空前却不一定绝后,一旦这种方式被后人发现和掌握,人类在思想领域里的成就将必然超越他们。古代圣哲们比较今人,他们的归零思维是被迫的,因为前无依靠只能如此,而且当时科学基础薄弱,他们可能达到的高度有限。今人却可以主动归零,打破传统却仍然继承传统材料,现代科学知识相当雄厚,一旦实现归零思维,新成就当然地可以超越古人。

    人说性格决定命运,性格一部分基于血缘沉积,那也是人类前辈长期行为和思维方式的积淀。血缘之外就是生长环境以及个人习惯影响,比较而言后者成分更大。我这人天生性格比较逆反,初生环境里有祖辈、父母,还有3个哥哥1个姐姐,所以太多权威,反而养成了遇事不轻信别人的习惯,每遇事都会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最终竟导致我养成了归零思维的习惯。普通的学习和成长历程,一般人会变得循规蹈矩迷信权威,我却是广泛涉猎深入思考,虽然开始也只是一团混沌。

    但这种性格习惯却对我后来人生产生了巨大影响。正式读书不少也不很多,但归零思维方式却让我受益匪浅,课堂读书思考之外,自身经历会去思考,看到听到也会思考,读书从不信书……其结果就是自我判断,对任何事都不是听人家怎么说,而是自己动脑子,对错非要自己结论。读书不多经历简单,却架不住什么都想明白,现实事物包罗万象,假以思考也会变成知识。为什么我们直观感觉文凭不等于水平?那就和思维方式有关,死读书,书读死,这样读书读多少都没用。反之只要有一定基础,生活中遇到任何事都伴随思考,那不读书也不比读书差。大脑是用进废退,为什么有人一离开学校就觉得记忆力下降?那就是因为放弃了思考,机器长期不用都会生锈,人脑也是一样。有思考习惯的人,事实上在不在课堂都能不断增长学识,那甚至比读书效果还好。

    归零思维习惯让我在离开校门后不间断地进步,脑子里知识积累越来越多,慢慢经纶逐渐融会贯通,一个全新创制的思想体系终于成形……我混沌哲学的诞生正得益于这种归零思维方式,《﹤周易﹥原义》的诠释也同样凭籍这种习惯,我读《周易》没受传统传注影响,一开始我甚至根本就没看那些文字。直观经辞卦图,用我已经成形的思想去理解批判,一套完整系统的远古思想体系展露原形……弄通经文之后我异常惊奇,没想到古老经义会与我混沌哲学诸多暗通!

    人类迄今数百万年历史,文明史只占其中极小部分,但是古代科技知识毕竟有限,只因为古人思维没被束缚,一切从零都取得如此成就,这要是基于现代科技基础呢?然而读完经文再看释文,我却发现存在着严重问题,其始作俑者就是孔子。孔子是传注《周易》第一人,然孔子传《易》六经注我,篡改歪曲太多谬误。后人不懂归零思维,再注《周易》受孔圣人影响,经辞与孔子注释二者同注,牵强附会漏洞百出!这种状况竟然沿袭两千多年,博大精深一部上古经典就此成了天书

    不过随着中国封建帝制的瓦解,儒教对思想领域的禁锢已逐渐打破,尤其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之后,思想解放已成为大势所趋。古老文明古国的大门已经向世界打开,如何才能把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经典推向世界,使中国文化在国际大舞台上获得它应有的地位、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必要通过继承和发展。继承可以通过学习,发展却必须改变思维方式,提倡和推广归零思维。我著作《﹤周易﹥原义》正是这么做的,打破传统全部重新解读,采取了归零思维方式,我这本《﹤周易﹥原义》比较传统《周易》传注著作,又究竟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二、关于《<周易>原义》一书写作特色的说明

    在中国传统国学经典中,《周易》有很多地方很特别,一是地位特殊,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第一部文献就是《周易》,它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亦被道家与老庄一起尊为三玄,在古籍中同为儒道两家经典者,惟有《周易》,誉之中国传统文化肇源毫不夸张。二是许多人神秘《周易》,有人甚至把它奉为天书顶礼膜拜,既是天书,自然不是凡人可能明白。先入为主,再翻开书一看,先是九二”“六五没头没脑的爻题,再看经辞又有很多佶屈聱牙的生僻文言,这一开始头就大了……还有第三个原因是经注故弄玄虚和妄自臆测。孔子传《易》六经注我谬误甚多,后人依传再注更多误会,以讹传讹乃至颠倒黑白,再想明白反而难了。

    要读懂《周易》也确实不易,那起码需要一定的文言基础,但除此也就没什么特别难懂的地方了。开头那些九二”“六五的爻题不明白可以暂时让过,剩下的就是直观卦爻辞,那就和一般古文没什么两样了。读《﹤周易﹥原义》也可以这样,初级读者一开始可以让过爻题说明,直接看说明后面的内容会很容易明白。只要破除先入为主对《周易》的迷信和恐惧,这种状态很容易实现,要知道《周易》并不真是什么天书,由人所著也必然能让人看明白。很多人都认为《周易》本身就是一本迷信的书,但其实里面内容根本没有迷信,当然这要看明白之后才能理解。我这本书在通俗易懂上下了很大功夫,起码是尽了最大可能,爻题开头是固有格式,这个就只能读者自己克服了。

    要做到通俗易懂,首先就不能自我设陷故弄玄虚,必要破除迷信,并通过归零思维直观事物本身。比如1+1等于几这个问题,一个学前班孩子都知道答案,但如果这个问题出自一位著名教授之口,估计好多成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学历越高越可能答不上来。许多人都有这种惯性思维误区:如果答案就是1+1=2那么简单,这个问题又何必非要一位著名教授来提?在人们的习惯感觉里,教师和教授最大差别,就是一个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一个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简单问题出于教授之口,那答案就肯定不简单了,其结果是遇到教授连简单问题都答不上来了。

    传统对《周易》的解读就存在这种误区:一是《周易》作为万占之源的卜筮之书难免要故弄一些玄虚,怕人不懂又怕人全懂,所以必要布些迷局。为何如此?一是远古人类因为科学认识有限普遍迷信,迷信在人类早期更容易满足心理圆满需求,《周易》要被现实接受和政治包容,必须这种形式,事实上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周易》也以卜筮之书得以幸免;二是《周易》诞生于贵族知识阶层,姬昌、姬旦古之圣哲,他们比之现代著名教授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高,中国人几千年更习惯了厚古薄今,古代圣哲甚至被神化,老子变身太上老君就是一例,圣哲甚至神仙留下的东西能简单得了吗?于是简单问题在后人眼里也复杂神秘起来。

    比如《周易》卦爻辞里有七日来复一句,术数学派就把这数字7神秘起来,再联系起什么北斗七星、北极天心,7这个数字就变得神乎其神。其实呢?很简单,《周易》别卦6爻,到第7爻就该进入下一卦了,直观说明可不就是七日来复嘛!这个问题比1+1=2难不了多少,只是因为这句话出在《周易》,后世那么多专家学者愣是没看出来,还把它演绎得玄而又玄,这《周易》不成天书反而怪了!

    还有就是这爻题,阳爻称九取单数中奇数最大没有疑义,但阴爻为何称?传统传注者就陷入了迷局,古代中国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受后来才传入中国的阿拉伯数字影响,后人多以为这单数只有9位,于是表示阴性的单偶数就只有2468四位,阴爻何以称而不称其它就成为难题。其实古代中国虽没有明确概念,但也是十进位数制,单数也是10位,只不过不同于阿拉伯数字起于,而是延后一位包括了这个数古代作为单数,这简单地从单字单音节上就可以判断,然而囿于后世认识习惯,这么简单一个问题也一直陷在误区,单偶数如果加上,二、四、六、八、十,不当然地居阴数之中吗!阴性被动亦动阴柔处中的特性也就一目了然。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简单基础出现问题,后面结论越错越大,阳盛阴衰由此埋下伏笔。

    诸如此类《周易》有很多简单问题被人误解,爻位爻性一指客观一指主观也是,一谈位置肯定关联环境,一说性质也肯定基于自身,这么简单的道理居然一直没有被人发现,大概人们一翻开《周易》就把它当成了天书,天书又怎么能用平常眼光来看待呢?我读《周易》一开始就直观了这个问题,在这个基础上一读就读了进去。人们感觉读《周易》难,正如一般人以为教授1+1等于几的问题太深奥一样,这种心态别说很多人看不懂《周易》,很多专家学者号称多少年治《易》都未得其门而入,那还真不是谦虚,说不定还可能越读越远离《周易》原义呢!

    说到故弄玄虚还可以那些卦爻辞的逻辑隐匿为证,我们单看每一卦卦爻辞都好像独立成篇,彼此之间似乎没什么关联,上一个还在说交战媾合缔结盟约,下一个就变成了男女恋爱结婚,哪儿跟哪儿都挨不上,这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什么人看了能不坠入五里雾中呢?除非这个人具有高超的抽象思维能力,能从每一卦具象的东西里,提炼出高度抽象的哲理,然后抛开具象,在抽象哲理中理清逻辑。这一般人根本做不到,什么人能做到?必须具有很高哲学素养才可能。孔夫子没有做到,因为他的学说主要是道德学说;我可以做到,因为我是混沌哲学创始人。

    在这一点上我还真有一个大胆创意,《周易》可以拍成一部电视连续剧,名字就叫《<周易>演义》,每一卦的内容编成一个独立故事剧情,然后从中抽象出故事哲理,这样首尾相接,每一集故事各不相同,抽象出的哲理却是一个完整逻辑系统,这样或者就可以让《周易》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了。可惜我的创作计划排得太满,要独立做这件事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假如有人响应,合作完成还是有可能的。在继承基础上发展传统国学,是时代赋与我们的历史使命,这件事果能付诸实施,正好顺应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时代要求,也恰和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北京精神。

    比较一般解读《周易》的书籍,我这本《﹤周易﹥原义》可以说通俗易懂,只是因为人们在前的心理恐惧,以及爻题开头的特有格式,初级读者可能必须掌握先不看爻题这个窍门。不用担心不看爻题就懂不了了,看内容的过程自然就会了解那些格式的意义,看到后面还专门有《格式说明》和《八卦溯源》的详细解释,看到它们时一切都会迎刃而解。这么安排对我而言已是煞费苦心。只要您暂时抛开爻题说明直接看里面内容,看进去就会被里面的内容所震撼,原义大量援引现实生活道理,通俗易懂哲理深刻,读懂它对现实会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周易》其实是一个完整的逻辑系统,64卦每卦6爻共计384爻(《乾》、《坤》用九用六不计),实际是把事物一般发展过程量化384个阶段,每爻就是对每个具体阶段所作具体分析,各卦综合成事物一般规律,整个系统就是一部哲学论著。作为一个完整系统,《周易》各卦紧密衔接,可传统却将其分为上下经,古代文字刻以竹简,这样做本为方便阅读,可传统还不做等分,居然以前30卦为上经,后34卦为下经。按夫子所称依据:上经阐释宇宙大道理,下经则以人伦发端之夫妇开始讲人事。这个说法未免牵强。古人限于认识直观,经辞多以具体事物表述,但那只是一种象征,我们理解上不可拘泥于具体,其象征意义应该包罗万象,它们既可以对应自然事物,也可以对应社会人事和精神现象,读者必须根据需要抽象领会。

    读《易》不可囿于具象,这一点乃是易学研究共识,然上下经分依据,本身就已是具象结果,而且按混沌哲学三极两混沌规律,完整系统在中间极限点对称,《周易》是一般状态说明,《乾》、《坤》引经之后,要分也该62卦中分上下,如此也会造成相耦两卦分离,是以我认为分经不妥,这是否《周易》本有也令人怀疑。《周易》历史现实直观而来,历史追溯较简现实说明较详,用说个体、社会关系又多有交叉,强分将破坏系统完整性,故本原义未作上下经分。

    鉴于孔子为《周易》所作之传,以及后人大量《易》注太多牵强附会和曲解,本书未作彖辞、象辞和文言等说明,只直接解释卦图和卦爻辞,力图还原《周易》原义,这一点从这本书命名也可明确,《周易》原义不是《易经》原义。当然孔子所传以及后人传注,但有价值我也欣然参照。我著这本《﹤周易﹥原义》采用了归零思维方式,因此很多解释都与传统不同,有些甚至彻底颠覆了传统,比如同人卦、豫卦等,这种情况也出现在系统结构和对八卦、乃至六十四别卦两性三爻或六爻都是排列组合而来的根本性质说明上……太极生两仪没错,但两仪生四象就错了,老子二生三才是八卦本质。

    总之《﹤周易﹥原义》是一部与任何有关《周易》的传统注释都不相同的著作,正如我在本书特色简介中介绍的那样:本书一改传统注《易》模式,具有如下特色:一是整部原义是一个整体,道理密切关联,64卦缺一不可;二是将注释和原义内容一以贯之,避免不必要文字重复,读者不用再正文和注释之间反复对照查阅;三是直观卦辞爻意,不是看图说话,没有迷信妄解,归零思维还原本义。以混沌哲学思想支撑,道理阐述深刻,散文语言表述,5070%解释不同于传统……一部读者看得懂、用得上的《周易》。除了在这本书中,您看不到超越孔子《易传》的创新解释。

    三、谈谈《﹤周易﹥原义》创作过程

    《﹤周易﹥原义》这部著作201110月底出版,11月初开始上市,目前为止已获得非常不错的市场销售业绩:12月这本书在北京图书大厦销售综合榜排名第六,已进入畅销书行列;网络搜索可以发现,它在全国各地新华书店销售情况都不错,许多省市书店榜上有名,还在不少高等院校获得很多读者荐购。之所以有这么好市场效果,一方面得益于中国书籍出版社发行部老师们的辛勤工作和鼎力推介,另一方面也因为作品内在质量、价值和水平过关,当初以此与出版社达成合作,现在市场业绩也基础于此。

    应该说当初我抱着打印好的书稿四处联系出版社时,对其市场前景就有所预见,我自信只要有机会让这本书与同类书籍一起摆上书店书架,销售就不会有太大问题,我对这本书的质量和水平自信满满。千里马找伯乐,中国书籍出版社就是我的伯乐,对出版社对我作品的肯定和出版支持,我由衷感谢,但话说回来,如果当不起千里马,我也不做无谓努力。在实力与经营的关系上,我一直以为实力是永远的基础。

    自己用心打造的作品被市场认可,我的心情当然很激动,激动之余自我欣赏,但当书出版后我翻开自己著述的这部《﹤周易﹥原义》时,竟然产生出一种奇怪感觉:这部书稿真的是我所写吗?好像有点不可思议,三个月闭关玄考笔耕不辍,许多当时场景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怎么会有这种疑惑?果然玄妙还是另有玄机?仔细一想却豁然开朗:这写书和看书已不是一样心境。

    决定要著作这部书前,我已经查阅了几个注释版本,凡存疑或不认可处,又对照了一遍《辞海》等工具书,理清逻辑完整思路确定著述之前,还尽可能准备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备查考对照,这才开始正式写作。

    该怎样描述写作过程中的切身感受呢?我以为说轻松辛苦都不确切。写作是个非个人兴趣、优势合一不可的工作,有兴趣没优势辛苦不来,有优势没兴趣轻松不了,既有兴趣又有优势呢?那是既辛苦轻松。辛苦在文字功夫实实在在,轻松是乐在其中苦也甘甜……工作不在自己兴趣是一种烦恼,兴趣成为工作也会很累,我是最终选择了第二种,虽然很累却无怨无悔。当然成功在兴趣、优势之外还要看社会发展方向,这一点在前地我已用理性判断。

    这部书稿全部写于农村老家,时间是10月到12月之间,每年这个时候我都要回农村照顾80多岁的老父亲,侍奉一日三餐饮食起居之外就是写作。这段时期我几乎与外界隔绝。10月后天气转寒,在农村要烧土暖气,屋里暖和外面寒冷,因为外面冷也就很少出门了。冬储物资预备充分,十天半月院门也不出一次,这一不出门心情就沉静下来,那状况真就和参禅玄考闭关修炼差不多。

    孤独不等于寂寞,多年来我已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我很适应书房里这种生活,逻辑清晰思绪飞扬,精神上达到一种忘我状态。闭关修炼的妙处,应该就是长期关注或思考一事不受干扰,睁眼闭眼都是这事儿,这种心境我早有体验,个中三味也非亲身体验不能理解,《﹤周易﹥原义》正是诞生于这样一种状态。

    电脑桌上摞满了参考文献,工具书只能放在座椅旁另一把椅子上,这是为写作时查阅方便。看书是要躺到床上的,这可以使大脑充分充血,这样有利思考。基本程序是每写一卦注释,先要仔细看几遍经辞。本卦经辞之外还包括上下两卦,一看就是3卦。闭上眼想一会儿,然后再看3卦各种注释版本,再闭上眼睛想。这一想时间较长,一般需要两三个钟头或更长时间,直到完全想通为止。想的时候要躺在床上钻在被窝里,但无论多久我都不会瞌睡,十年黑白颠倒的写作习惯已经养成,没有安眠药我是睡不着觉的,我每年都要吃上七八百片安定。全部想通爬起来打开电脑,一卦《说卦》、《原义》一气呵成……

    平均是一天写成一卦。有时一天能写两卦,也有时一天一卦都写不出。有时偷懒,也有时因为兴奋,写不下去或收不住笔,总之两个阶段共计3个月时间,这部《﹤周易﹥原义》初稿已经完成。著作功成志得意满,把酒一醉放松几天也就存档保存了,然后又开始其它创作计划,按部就班。这也已是我多年习惯,每完成一部书稿先存档,10年来我已著作近20部书稿逾400百万字,原打算一次打包出版,怕的是一旦开始运作心情浮躁,弄不好很难再回到创作状态。这不是危言耸听,王安石的《伤仲永》可算一例,江郎才尽的典故也是这种情况。

    书我已出版过几本,感觉零打碎敲不如一次搞定。写一本书对我来说既不辛苦,也不轻松。说辛苦兴之所致乐在其中,说轻松十年磨剑殚精竭虑!我正式开始写作始于2003年,那一年闹非典,生意被迫暂时停滞,这手脚一清闲脑子却开了窍,一日竟突然悟通了自己的哲学本体,那就是存在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200万字的思想体系由此生发。顿悟其实并不神秘,我以亲身体验认定:所谓顿悟就是大量沉积的潜意识突然爆发,这和火山爆发的原理差不多,没有长期知识和思想积累不可能发生。

    混沌意识在我头脑中已经酝酿多年,追本溯源可以从参加工作不久算起,这和自身性格和现实环境都息息相关。10多年工作之余大范围知识涉猎,10多年工作、环境用心体悟和深刻反思,加之后来几年经商社会磨砺,混沌哲学的自在本体已呼之欲出。本体的顿悟,让我的混沌思维豁然开朗,一个全新的思想体系就此奠基,由此我毅然放弃生意全职研究、创作,又经过近10年呕心沥血笔耕不辍才有现在。

    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我的奋斗也不止于十年磨剑。在座的朋友有人可能已见过《﹤周易﹥原义》书中的作者照片,比较现场真人,不熟悉者肯定心存疑惑,这真是那本书照片上那个帅哥吗?没错!那照片只是几年前的,完成《混沌哲学本体论》几个月时间,我的头发就掉了几乎一半!当时在知性超越本能这一环节一时没有悟通,因此也就无法实现自身体系圆满,于是这头发就一把一把地往下掉,好在一个月时间就过了这关,否则现在还有没有头发都很难说。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觉得有点跑题,不是在讲《﹤周易﹥原义》这本书吗,怎么说起你的哲学了?没办法,因为我的哲学研究与这本书的写作密切关联。如果没这个思想基础,别说写作《﹤周易﹥原义》,《周易》能不能看懂也很难说,别说拿过来一看就通,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也未必看得明白,更别说那么短时间完成对它的诠释了。我说过,不管做什么,一种同于自身的思想非常重要,有思想才能成为大家,没有思想永远都是工匠。现实工匠数不胜数,堪称大家者却凤毛麟角。

    哲学是科学逻辑,逻辑高度抽象,但因为我已浸淫哲学累计20年,这种逻辑在我感觉里是立体图像,我现在看书已和从前大不一样,从前看书看到的是文字内容,现在看书看到的是立体影像。现在每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我都有立体感觉,那是一种心灵影像,脉络清晰得如一幅画……这么说许多人可能难以想象,但这里没有任何神秘,我相信研究哲学达到一定程度的人都可能有这种感觉。正是因为这种状态,我在读《周易》每一卦时,都能从卦爻辞所描述的具象中抽象出来,各卦具象感觉上没什么关联,但抽象出的心灵影像紧密关联一体交融,要实现这种效果,非有雄厚基础不可。

    十年磨一剑,杀人一瞬间,若没有十年磨剑的功夫,一瞬间的奇迹就不可能发生,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奇迹,所谓奇迹只是看到结果不了解过程,类似于我们普通人观赏魔术,人家那也是多年的功夫。但话说回来,在这样一个商品经济金钱至上的浮躁时代,一个草根可以放弃挣钱的生意不做,却选择毫无现实利益、更可能最终都没有利益的深奥哲学来研究,这本身好像就是个奇迹!好在我做过几年生意能维持基本生存,有为哲学而哲学的基础与可能,否则也就没有混沌哲学,也没有这本《﹤周易﹥原义》了。

    著述《﹤周易﹥原义》有这样的前提、当时的状况,完成之后尤其是出版之后又是怎样一种状态呢?调整计划先出版运作部分书籍是个临时决定,当时我手里已经写作完成了10本散文集和几本其它著作,一起出版还是先选择一两本呢?家庭民主讨论的结果是选择先出版这本《﹤周易﹥原义》。决定之后我就开始校对书稿,趁热打铁加之专业水平(本人曾做过报社专业校对),数遍之后也就基本定稿,当然后来出版社还组织校对了几遍,并专门请人训诂勘误,这已是后话。基本定稿后就是打印好草稿联系各出版社,这一回归现实,心情自然浮躁起来,本来我就是个性情中人,一向觉得做学问必要严谨,现实又该朴素感情平常心态,这一放任也就变了心境,整天呼朋唤友推杯换盏,哪里还有什么参禅闭关的状态呢?这种状况直到现在,如此心境回看当时文字,没那种疑惑反而怪了。

    总之回味《﹤周易﹥原义》整个创作过程,说辛苦过程艰辛结果兴奋,说轻松也算举重若轻。一部作品著成,就像女人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自己的孩子怎么看都顺眼……起码目前为止,在这本书里我还没发现一个错字,如此优秀的一部作品,真的是我所著吗?现在看这本书依然有这种恍惚。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定,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从事哲学思辨,这个结论我感同身受也非常认同,当繁华落尽洗尽铅华我们还剩下什么?或者只有文字所承载的东西可以不朽……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人生价值和意义可以因此永恒,还有比这更幸福的事吗?可惜许多人通达是理已经垂暮,那时后悔就已经晚了,人生悲观还是乐观难以定论,那也只能靠自己去践行。

    因为时间关系,我的讲座就讲到这里,下面还留下一些时间,我希望和大家做些交流互动,大家对我这本书和对今天的讲座,如果有什么疑问、看法或者建议,都可以提出来彼此交流探讨。刚才工作人员已经把大家提出的一些问题收集起来放到了我这里,现在我就按照提问字条来回答大家的问题,如时间允许,大家还可以继续提问。我希望今天我所讲的对大家有帮助,也希望大家提出的建议也能对我有所帮助。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我希望在我未来的路上,继续得到大家的帮助,对大家参加本次活动对我的支持和鼓励,我再次表示感谢。

     

    北京图书大厦《<周易>原义》专题讲座活动现场之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1fb0d0100x65s.html

    北京图书大厦《<周易>原义》专题讲座活动现场之二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1fb0d0100x65p.html

    北京图书大厦《<周易>原义》专题讲座活动现场之三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b1fb0d0100x65m.html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古代哲学-天人合一    1114 次 2008/6/18
 古代哲学流派-儒家哲学    884 次 2008/6/18
 孔孟儒学的人格境界:终极至上 经世致用    1019 次 2008/3/7
 古代哲学-八卦    1289 次 2008/6/18
 古代哲学-五行    1267 次 2008/6/18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