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岳正所撰家谱文和家母志文
周 良
朋友,你曾读过牌名《满江红》这样一首词吗?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妈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震古烁今的名词响彻大江南北,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之中。早在清乾隆年间,王善就已将此词谱成古典,广为传唱。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泽东在招待晚会上,高放《满江红》曲谱,表示一定要收复台湾,使祖国统一,警告称霸世界的美国不要干涉也干涉不了。
不说而知,此词作者就是我国南宋初期民族英雄岳飞。
朋友,你曾读过这样一篇诏书吗?题为《罪己诏》,乃是进英宗在1457年7月3日雷击天安门后向臣民宣告的诏书,亦忏悔,谕群臣,谢天下,其诏文曰:
“乃者承天门灾,朕心震惊,罔知所措。意敬天事神,有未尽欤?祖宗成宪,有不尊欤?善恶不分,用舍乖欤?曲直不辨,刑狱冤欤?征调多方,军旅劳欤?赏赉无度,府库虚欤?请谒不息,官爵滥欤?贿赂公行,政事废欤?阴奸欺罔,附权势欤?群吏弄法,擅威福欤?征敛 役太重,而闾阎靡宁欤?谗诌奔竟之徒幸进,而忠言正士不用欤?抑有司 茸酷暴,贪冒无厌,而致军民不得其所欤?此皆伤和致灾之由,而朕有所未明也。今朕省愆思咎,怵惕是存。尔群臣休戚性均,其洗心改过,无蹈前非,当行者直言无隐。”
这诏书词语切直,情绪激昂,恰中时弊,求谏若渴,才不达便群情激奋,举朝传诵,震动京城。是通州所出慈圣李太后的宝贝儿子英宗亲笔吗?非也!此篇诏收文乃出自岳飞之手。岳飞何许人也?乃我通州北辛店人民、武穆鄂王岳飞第10代裔孙者也。
历史上有着非凡的巧合。在京杭大运河的南端杭州,西湖边上,栖霞岭下,立有岳飞之墓,弥漫着浩然正气,歌颂着高风亮节;在京杭大运河的北端通州,平川之中,活土之内,埋有岳正之骨,彰显着风直不阿,充溢着胆气豪情。一个精忠报国,勇于抗敌,成伟烈收拾破碎的河山,而被昏君谋杀;一个尽职肃政,也于除奸,树丰功,拯救腐败的国政,却遭 臣陷害。有着同一条忠诚的血脉,同一股凛然的浩气,和一般硬的傲骨,一般美的情操。岳飞就义于宋绍兴十一年十二月(1142年1月)岳正病逝在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祖孙相隔333年,为国之心相照,忘我之神相通,并与日月同辉,同江河永流。
也许有人要问,何以见得岳正为岳飞裔孙?读一读岳正所作《鄂国岳氏武林世谱序》,大概就能明白一二了。序文道:
“邺侯自著世谱曰武林,遗谱则曰金佗。小子正试尝观图书兼举,义例精到,且自序曰:‘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信哉?夫《春秋》,鲁史耳,一烦圣笔,则大典行而天下治,其中视者固陋。我岳氏自忠武王历近二百(年),宗支之繁,旅派之明,德业之盛,大文思铭公尝得考据碎读,亦既成书矣。维天顺初元,小子正被命内阁,参预机务。八月亮,天子以岳正有罪,责戍甘州镇夷,亲多诖误,童仆逃散,举族惶怆,不知所为。甚而宅第为势家所夺,先世书册及自著作荡废遗弃不复顾,鲜有不如欧阳永叔之诮者矣。召归,坐席不复暖,又出守兴化,去道遇三衢,得吾宗长老士龙,生子皆称克家,而文昌者犹称白眉。夫文昌者故粗知所自出,而方来者不能不有遗忘,而不知‘昭穆既远,已为路人’!印子孙之贤,有志于亲亲,如古人之会祖、合谱,重宗盟,置田建学,以联骨肉者,何所据而行也耶!文昌是惧,合小子正请于长老士龙。士龙曰:‘吾老人之志也。’授以武林旧谱,旧谱断烂不可复读,讨完去取,仅得其系,此我忠武王在天之灵也。于是仍以居汤阴者曰成为始祖。迄文昌凡13代。
“越戊子,入觐,至成书,视小子正,且言序所以修之。意为岳氏俊者,其谱视耶,而史视也。嗟呼!宗法发而家谱兴,世之称士大夫者,家必有所作,不如是则不足称矣。诩于人,骄心一萌,援门贵,冒门第,哭他人之墓者无所不有矣。我岳氏之谱,皆本诸世藏于家,所失者既无所蹈。观其制作之精,又皆孝弟仁爱之意,使我忠武王一脉源源不断绝,必有如小子正所谓会族、合谱,重宗盟,置田建学以联骨肉者,殊足矣按图而行其志矣!既共本原,敢不赘言页尾。
“成化五年,岁大戊子(已丑),冬十二月既望,赐进士第、前史官、知兴化府一事,古燕十三世孙正,季 方谨撰拜书。”
此序是岳正在成化五年(已丑)(1469年)冬十二月从兴化府回京述职时所撰书,序中的“小子正”出现四次,是岳正在岳氏宗谱中自称,表示对祖先的尊重,而所修家谱乃《鄂国岳氏武林世谱》。“鄂国”是指南宋理宗在嘉泰四年(1204年)五月追封岳飞为“鄂王”封号,“武林”是指杭州,“世谱”指记录家族世代相孙系统的书。《鄂国岳氏武林世谱》一书是岳飞三子岳霖的第三子,邺侯岳珂所修,记载的是河南汤阳县岳氏家族中岳飞在杭州一支派的世代繁衍系统,而岳正在为此家谱写的序中自称“小子正”,这已经表明他是岳飞的后代了。
在文中序的行,进一步表明岳正是武穆王的裔孙。他写道:“我岳氏自忠武王历近二百(年),宗支之繁,旅派之明,德业之盛,大文思铭公尝得考据碎续,亦既成书矣。”其句中的“忠武王”,是指南宋理宗在宝庆元年(1225年)二月三日赐予岳飞的谥号为“忠弄”,在景定二年(1261年)再赐岳飞为“忠武王”封号。到明成化五年(1469年),已经200余年了,“近”是副词“大概”的意思,不是“接近”或“临近”的动词用法。《三国志.魏志.华佗传》有句:“后太祖亲理,得病笃重,使佗专视,佗曰‘此迈难济,恒事政治,可延岁月。”名中“此迈难济”是说这种病大概难于拯救。序中的“大父”指岳正祖父,称“思铭”,是他通过详细考证,将岳飞后代繁多的宗支,条分缕析,并且随同各自的德行和事业,都整理得当,启示在家谱上,即是鄂国岳氏世谱,已经成书。“我岳氏”则十分清楚地告诉今人,岳正乃岳飞裔也,一个“我”字还鲜明地表达了岳正在写序文时的自豪之感!
序文接写岳正自身的遭遇,在天顺元年(1475年)八月,他被权奸迫害,明英宗将他遣到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县)镇夷千户所(今甘肃省高台县西北120里),亲戚朋友以为他真的有罪,不知道遭奸 陷害,都产生误解,“童仆逃散,举族惶怆”,不知怎么办好了,甚至于他在北京的宅院都有权势的都督佥事李铎夺占,岳氏先世所著的书册和他自己的著作全被废毁抛弃,都不能再见到了。到了天顺三年(1459年),武清侯石亨谋叛被诛;五年(1461年),昭武伯、太监曹吉祥造反被杀。英宗在最信赖的两个权要谋反后,曾对宰相李贤说:岳正早在天顺元年(1457年)曾预言“亨将为不轨”,李贤趁机说:“正有老母,得放归田里幸甚!”英宗纳谏,将岳正释放为民,自甘州镇夷诚回到北京,并且责令李铎将侵占的宅第归还岳正。明宪宗朱见深登基的成化元年(1465年),监 史吕洪等人上疏,请求宪宗恢复岳正的官职。宪宗允准,让岳正乃任翰林院修撰,并且“直经筵”,在皇帝听讲书史之处值班,以时进讲,同时负责纂修《英宗实录》,不久,大臣推荐岳正为兵部侍郎,宪宗以为结党为私,便下诏“出正为兴化知府”,即序文中所谓“坐席不复暖,双出守兴化。”
兴化府在今福建省内,宋朝时置太平军,衙署设在兴化县城内,不久军治移设在莆田县。元代升设兴化咱,明代初期改设为兴化府,府治仍设于莆田城内,岳正就是到这里来任知府。从北京到兴化,中途必经“三衢”,即浙江省衢州府(今衢县),恰恰遇到岳家族人父辈岳士龙及其诸子,诸子都能管理家业,其中岳文昌才俊特出,故序文中称赞其“犹为白眉”。三国时期蜀汉侍中马良,字季常,兄弟五人,都以“常”为字,并有才名。马良眉中有白毛,才学尤为出众,乡里因流传谚语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岳正文中以“白眉”比喻平辈岳文昌很有才华。序文称岳士龙为“吾宗长老”,可见岳正与岳士龙乃为同宗。
序文在记述岳飞后辈修谱意义和心要性时言道,岳文昌现在能够大概知道他是出自岳飞宗族,而岳氏的后代不会没有遗志自己祖宗的,不知道家族的辈分,以为彼此是无关的人,即文中所谓“昭穆既远,以为路人”。“昭穆”是古代的宗法制度,宗庙(俗亦称家祠)或墓地的辈次排列,均以始祖居中;二、四、六等双数辈分排在始祖的左侧,称作“昭”;一、三、五等单数辈分排在始祖的右侧,称作“穆”,以此来区分宗族内部的长幼、亲疏和无近。岳正这里引用的是晋代陶潜《陶渊明集.赠长沙公词.序》中语。岳正与岳文昌将修谱事请教于岳士龙。士龙说这正是他老人家的志愿和期望,便取出收藏的已破烂不堪而难以再用的“武林旧谱”,共同讨论研究其中所载,给予取舍,得出武林岳飞后裔世系,以安慰“忠武王在天之灵。”此谱仍以居汤县的岳成为始祖,到文昌一代已13代。而岳成生岳立,岳立生岳和,岳和生岳飞。由此可知,岳文昌乃是岳飞的第10代孙,而岳正与岳文昌同辈,则岳正亦乃是岳飞的第10代孙。
序文第二段则记述岳正在兴化任知府满期于成化五年(1469年)回京入见皇帝,途经三衢见岳文昌,看到新修成的《鄂国岳氏武林世谱》,“观其制作之精,又皆孝弟仁爱之意,使我忠武王一脉源源不绝”,“以联骨肉,”“既共本源”敢不赘言页尾“,便欣然命笔,写下了此序。且落款为“古燕十三世孙正。”为研究岳飞后裔族人提供了可靠证据,尤其使我们今天的通州人,知道并为通州埋葬有岳飞后代忠骨和有岳飞后代族人感到兴奋。
那么岳姓是怎么来的呢?岳飞的第32代裔孙、岳云第31代嫡孙、岳飞思想研究会主要负责人、湖南省益阳县交河镇松树山村人岳力先生,根据800多年来岳飞家族史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家谱资料进行考证、整理、从而连续出版6册《岳飞家史考》。众巨著中得知,岳姓族人初祖源于神农氏,生于姜水遂以姜为姓即炎帝,都今山东曲阜,传8代至节并而丢帝位,再传8代至垂,续传至共工,任尧时管水之官,下代为伯夷,任舜时掌宗祀之官,继佑大禹治水,因功被封吕侯,封地在今河南汲县,职任太岳官。太岳乃山名,即霍山。位于今山西霍县东南,亦称霍太山,古称中镇,“太岳官”即负责管理祭祀中镇太岳山的官职。伯夷生二子,长子袭吕侯,便以国为姓姓吕;次子袭官职,赐地在冯翊,即今陕西省大荔县地,便以官为姓姓岳,其子名岳先龙。
岳先龙生次子岳亥氏,下代即岳诏,再代代传至岳修,居山东聊城,为五代后周博州节度使;继生岳彦真,任铜台节度使;下代生岳海,下代生长子岳孟林;下代岳铉;生下代岳涣,官北宋令使,为朝中低级事务员,迁居今河南省汤阴县孝弟里,是岳氏汤阴支派始祖。岳涣生长子岳成;生下代岳立;生下长子岳和;生下代岳飞。这便是岳姓源流派系,直至抗金英雄岳飞。
岳正是岳飞的后裔,除了岳正自撰《鄂国岳氏武林世谱序》之外,还有岳飞家史考专家岳力先生在《五侯生平年考》一文内进行了明白记述。先生云岳飞生有5子,依长幼次序名为云、雷、霖、震、霆。次子岳雷,字发祥,号夏卿,又号声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生于今河南汤阴县孝弟里,5岁时开始随父亲在军营中生活。南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月,卖国贼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及其长子岳云、义子张宪逮捕入狱。奸臣万俟 严刑逼供,岳飞坚贞不屈,便绝食以求速死。贼臣施计命岳雷探监劝食。岳飞被害后,刚刚16岁的岳雷随母亲李夫人被残忍地发配到岭南(今五岭以南的两广地区)。岳雷妻赵氏生有4子2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四月,岳雷全家此迁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市)北关厢居住,时长子岳经20岁,次子岳纬19岁,三子岳纲13岁,四子岳纪11岁。同年七月十三日,冤案昭雪,追复岳飞指挥原官,同时,封岳雷为忠训郎,阁门祗侯。又赠武 郎、翰林院大学士)晚年迁居于今江苏省丹阳市培棠镇,归岳霖之子岳琛奉养。宋宁宗嘉定:年(1210)八月病逝,年78岁。“岳雷的后裔大致分布在福建漳州、河南安邱、河北大名、北京通州、山东东营及云南、贵州等地。”可见,北辛店人岳正乃是岳飞次子岳雷的嫡孙,为岳飞第10代裔孙。
其实,北辛店岳姓原有家谱,“文化大革命”中焚没,而岳姓今人又疏于记忆,以致岳正后世传至现在多少代,不得而知,也就不知现在北辛店岳姓族人是岳飞的多少代裔孙了。然而,有一点可以十分肯定,今北辛店岳姓族人是岳飞后代确是无疑。
相隔两个世纪的岳氏两位历史名人,一武一文,武者岳飞,文者岳正,忠骨埋在大运河两端,大运河水流淌着他们的爱国忠魂。他们何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与他们的母教息息相关。古往今来,岳母刺字之事誉满华夏,少长皆知,成为中华民族千古传唱的赞歌。是岳母姚氏深明大义,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将自己亲生骨肉送上抗金前线,并且在儿背上亲刺“尽忠报国”这闪耀光芒的四个大字。岳飞便背负着母亲的希望,指挥“岳家军”,横扫金军,把个金军骁将金兀术打得落花流水,狼狈逃窜。
同样,岳正也有一位教子有方的母亲,对他的教育与影响亦颇深刻。2004年秋,通州区永乐店镇坚村在村北修筑田间耕作路时,于原来岳正家族墓地处,出土了3盒明代墓志铭,其一就是岳正母亲镏氏墓志铭。志盖为艾叶青石制,纵61.3、横63.5、厚9厘米,正面以刻玉柱体小篆6行,行6字,题额为“大明故安远将军、轻车都尉、同知府军前卫指挥使司事岳公大人封太淑人镏氏衬葬墓志”;志底汉白玉制,纵63.9、横64、厚9厘米,正面纵刻志文34行,行34字,共约1113字,工劲秀俊,夹有行楷、草书、显得生动活泼,收法根底厚实。文无首题,也无铭,为墓志中罕有者。不妨将志文照录下来,并试标点以分句,便于读者阅读。文曰:
“中宪大夫,太常寺少卿兼翰林院学士、知制诰、安成彭时篆盖。
天乎 哉!太夫人之 殒,不肖孤 之也。正守官不良,得罪远配,家荡人散, 。太夫人身留京师,怖 忧危,日就 冥, 致大故。鸣呼!妇女之行,不出闺门,太夫人之葬,正不忍死亡以志,谁知之者!
“太夫人姓刘,讳馥,字蕙馥,世居莒之日照。我外王父讳长,生有异表,拳勇多智。元乱弃家,从豪杰往来东海上。天下既定,匿乡大姓家。大姓父韩丈人,壮之,妻以爱女,生三女。太夫人其中者, 九岁。刘王父携以诣京。比至,笑曰:‘我田横也,尚戴面行耶!’乃自刑死。外王母顷悸失措。太夫人能理大事,躬自为坟,坟土雅不毛。一旦,草木昌茆,时以为异。我先君安远将军,轻车都尉,同知府军前卫指挥使司事。府君初娶于马,再取于王。王夫人不乐于先姑氏,命先君更娶,从之,以兵作,不果。渡江得官,客于马夫人家,马氏妪本先君从母,实居邻太夫人,悉其贤能,求为己女,归之岳氏,以继马夫人位,成娣志也。自是,佐先君至大官。建有家,生不肖史弟,教以粗植,为妇称母者凡五十有六年。以天顺五年十二月廿有一日弃代,得寿七十有六而已。
“初,太夫人既生伯氏,能言,始知有王夫人,故意留南京,赐弟。洪熙之岁,先君扈从北上,顾问曰:‘尔挈家耶?’先君叩头曰:‘此非臣顾家时也!’领之曰:‘当为尔致之。”
“宣德壬子有口 舟迎,是秋至北京。明年移居明照坊,赐第。甲寅,礼口。
先君命正图进取。正统戊年,正辱有司荐,稿凡四举得及第,拜翰林编修。用推恩典,封太夫人阶三口,曰‘太淑人’,从先君爵也。
天顺改元,正以修撰承乏内阁,既而外迁同知钦州。自念太夫人已老,今远违膝下,增以离忧,告之宜实,言与泪迸,咽不成辞。太夫人神畅,徐谕曰:‘止人臣之义,不当尔耶!’时六月十二日也。正辞去六日,黄华坊私第及所积,城于势家。又廿二日,逮系诏狱,举族苍黄(皇)太夫人犹步与儿别,勉以大义,言不及情,且曰:‘吾老及此,殆佛书所哀业障,幸不死,犹得见汝,汝第往!置吾,吾安,而兄之养也。’正时来三木,形残气惫,生理无望。太夫人辞虽外壮,神实内伤。
“君子曰:‘处得其礼。’太夫人有子四人,已出者二,长即伯氏,名端,字元方,孝友之闻无间中表,娶吴郡陆氏;系下男孙曰坪,女孙曰德媛,适同郡进士王 。季即延祸太夫人者名正,字季方,娶关中宋氏,次当南周氏,周事太夫人颇勤劳,遗教称之;系下男孙曰增、曰堂,女孙曰德 、德娴、德 、德熙。其别子曰详,字仲方,仕为武德将军,正千户,娶同郡杨氏,再康氏,王夫人出者;系下男孙曰培,娶陈氏,曰均,女孙曰德嫦,适顺弟子员张维,曰德安。从子而抚为己者曰海,字叔方,哭太夫人最恸,娶止谷王氏;系下男孙曰垣。诸孤而养为己女曰裕,适同郡萧臻;曰清,迁千户陈 ,寡而无子,归宗于家,能不辱其夫;曰顺,适同郡吴斌;曰禧,适大理少卿、同郡翟敬,以正累,今左迁知惠州府。其诸付孙不与也。
正既被召释谴,太夫人疾犹未 ,冀得躬侍汤膳,少慰慈怀。讵意行李未启、属纩已施。哭讣于关内,受遗于柩前。天地有穷,痛恨无极, 哉天也!呜呼! 绋就引, 事有期,乃以顽顷鄙辞,模拟盛德,加之愦牦曷其能悉?掷笔长号,不知所云。
“天顺七年,岁次癸未,二月 日 不肖孤正泣血谨述并收;孤端、详、海泣血刻石。”
之所以全文转引,不嫌赘冗,一因此志文是岳正为其母所撰 墓志,乃近期出土志文所载,古籍资料未有,借本文所需而照录志文,以飨读者;二因读者可以从全部志文中了解岳正母亲基本情况;三因读者可从岳正父母概况中得知对岳正影响教育作用之在
从志文中知,岳正母亲称刘馥,今山东日照县人。其父刘长智勇双全,元末灭下大乱,义军四起,刘长弃家参加义军,在东海上行动。明朝建立,他隐匿家乡大姓家中,得大姓爱女为妻,生有了个女儿,刘馥是其中第二女。她9岁那年,随父来到北京。才到京,其父便笑着说;“我田横也”,于是效法汉朝初期不愿称臣于汉的田横而自杀,其母顿时惊悸失措。但少女刘馥能理大事,亲自将父亲安葬。刘馥20岁那年,知道岳正父亲岳兴贤能,便嫁与之,自此,便帮助岳兴做到三品大官。生育了岳端、岳正兄弟二人,从小教给他们耕种和栽植。洪熙元年(1425年)5月,明仁宗朱高炽病逝北京紫禁城钦安殿,皇太子朱瞻基居守南京,急召其回京即皇帝位,轻身出发,当时是由岳兴扈从北上。太子问岳兴此次入京带没带家室,回答很简单但很沉重,只是一句话:这不是臣顾家的时候!太子高兴点头道以后应当为迎入北京。宣德七年(1432年)秋,派船将刘馥亲迎入京城,并且赐给府宅在明照坊。正统三年(1438年)因岳兴爵位,封刘馥为三品太淑人。
天顺元年(1457年)夏,岳正被权奸陷害,由内阁大学士、修撰贬谪广东钦州同知,临行前到 县家中午母亲道实情,声泪俱下,哽咽不能述说,而大淑人“神怡色畅”镇定自如,慢言慢语告诫岳正:“止人臣之义,不当尔耶!”没几天,城中宅院及所有积蓄,全被权势家夺去。在亲儿远贬钦州之际,太淑人慨然自慰,且有义命之诚,临别之时,又戒家人以勿泣为送。不久,岳正再遭更重迫害,逮捕入狱,举族惊恐慌张,太淑人“犹步与儿别,勉以大义,言不及情”,而且跟岳正说:我已老到这地步,能够荣幸不死,还能见到你。你只管走,我能够安好,有你哥奉养我呢!此时岳正的颈、手、足都上了刑具,“形残气惫,生理无望”,但太淑人却是如此镇静自若,不言私情,只讲大义,实非等闲之女性,颇具大家风度。此非一时冲动,乃是平日素性所致,对岳正固然耳濡目染,有长期熏陶之效。
志文中还记述太淑人从子岳海,太淑人“抚为己子”,因而“哭太夫人最恸”;太淑人还抚养4名孤女,亦“养为己女。”可知,其非常仁慈善教,有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对岳正的影响也非同一般。
总之,岳飞母亲与岳正母亲都是中华民族高贵的女性,都有一颗爱国之心,都有一副忠直肝胆,为国家培养了一武一文的英材,成为稀世之麟凤,昭代之 ,英灵之气升为星为辰而丽天,降为何为岳而镇地。她们的事迹,她们的英雄儿女的事迹将永远光照史册,值得我们今人虚心学习。
朋友,当你跟笔者一起读析岳飞后裔岳正所撰的序文、志文之后,除了笔者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外,还有什么新的认识呢?笔者喜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