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朴学精神的传承
“朴学”一词,最早见于《汉书·儒林传第五十八》中汉武帝和倪宽的对话里。《现代汉语词典》解释道:“朴学,朴实的学问。后来特指清代的考据学。”且不管其特指义,朴学精神表现为质朴、实在、讲实据、求实证,是国学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学风。如何传承朴学精神?我这里只说一点:要充分占有材料,据实思辨,不应疏而漏之。
比如数词“三”,别看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字,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可以做出这样那样的文章。仅以“定数和约数”、“统数和序数”两个问题来说。
首先,应该知道“三”既可表示定数,又可表示约数。定数指确定的数,比如二加一等于三、四减一等于三的“三”;约数指不确定的数,又叫概数。表示约数的“三”,许多时候跟“多”相联系,我们一口气可以说出“三思而行、三令五申、推三阻四、一波三折、举一反三、三人成虎、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例子。清代学者汪中写了一篇《释三九》,他说:“一奇、二偶,一二不可以为数;故三者,数之成也。”这一点,反映了汉民族的心理形态。但是,从现代汉语看,约数“三”是否都跟“多”相联系呢?不一定。有时反而表示“少”。比如,“三句话不离本行”。同是“三X两Y”,“三心二意”表多,“三言两语”却表少;“三番两次”表多,“三拳两脚”却表少;“每天三碗两碗地吃肥肉”表示多,“每天只能赚到三块两块钱”却表少。显然,规约“三”的多与少,还有别的因素。这就是:跟“三”发生联系的事物,以及人们对事物的主观认知。只有认识这一点,对“三”的了解才能深化一步。
三羊开泰
其次,应该知道“三”或者表示统数,或者表示序数。统数是表示数量多少的数,包括定数和约数;序数是表示次序先后的数。到底是表示统数还是表示序数,有时要结合特定的句域管控才能判定。比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孔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其中的“三”是序数;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其中的“三”却是统数。知道这一点很重要。有的时候,解释某些词语,比如“三羊开泰”,需要懂得统数和序数之间的转变关系。“三羊”怎么“开泰”?反过来说,“开泰”怎么会跟“三羊”联系起来?原来,“羊”由“阳”演变而来。《易》中泰卦,下为三阳,表示阴消阳长,冬去春来。“三羊开泰”,本来是“三阳开泰”。利用同音关系,把“阳”变换为“羊”,可以增强言辞的语用价值。年历上,贺年片上,工艺品上,三羊组画,比“三阳”更具体,更形象,更有动感,因而更具感染力。怎么理解泰卦中的“三阳”呢?按古人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认识,由于农历每年冬至那一日之后白天渐长,古人便认为冬至日标志着“一阳生”,而农历十二月是“二阳生”,新年正月便是“三阳生”。等于说,一过冬至,第一次阳气生发;进入农历十二月,第二次阳气生发;一到新年正月,第三次阳气生发,于是万事顺遂,安泰吉祥。可知,“三羊”(三只羊子)里的统数“三”,原本是“三阳”(第一、二、三次阳气相继生发)里的序数“三”。只有不仅知道从“阳”到“羊”的同音借用关系,而且知道连带而引发的从序数“三”到统数“三”的转化关系,才能透彻地理解“三羊开泰”。
吕叔湘先生写过这样的诗句:“文章写就供人读,何事苦营八阵图?洗尽铅华呈本色,梳装莫问入时无。”写诗时,吕先生已经将近90高龄。这位中国语学巨擘,他所希望的,正是承传一种“朴学”的学风。我想,这是一种“言传身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