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汉秋:纪念的内容扩大了,祭奠的方式也要有发展和改善,最传统的纪念方式以前是烧纸钱,因为他们相信人死了以后会到阴间,阴间的世界和阳间一样,是相通的,这是过去一种带有许多迷信色彩的纪念方式。我们现在人不相信还有一个阴间,所以很多人不需要再烧纸钱了,这个纪念主要就是一种精神的沟通和精神的需要,属于精神的活动。有许多烧纸钱的迷信的方式就被淘汰了。
现在用什么来代替呢?敬献鲜花是现在很普遍的一种方式,比烧纸钱好多了。现在很多的墓园都有鲜花出售,祭奠的方式主要是用鲜花。现在还逐渐地发展到了一种网祭,在网络上去祭奠,网祭是作为一种补充,如果清明节没有空暇到千里之外的老家去,没有办法去墓地,这个时候就可以在虚拟的网络上的墓地来祭奠,可以在网络上建一个墓园,点香、献花、祭悼词等等。
当然了,任何虚拟的平台和实物都是有差距的,但是可以作为一种补充、一种补偿、一种弥补,可以从精神上交流。因为纪念活动从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活动,搭建了一个平台在上面进行精神的交流,满足一种精神的需要是可以的。网络祭奠的方式大家可能有不同的看法,有争论,这个没有关系,根据自己的需要,想用什么方式就用什么方式,只要达到一种祭奠的目的就可以了。
纪念的方式还要更加环保,现在很多人有一种纪念的方式创新,比如说前国家主席李先念就提倡树葬,他的骨灰在一棵树下,后代看到了郁郁葱葱的大树就会想到自己的先辈。也有一些人采取这个办法,比如说指定一个位置,骨灰就放在这里,然后种上树。骨灰盒的安放如何改良环境呢?不是一个格子放一个骨灰盒,把放骨灰的地方家居化了,到了这里就像到了家里,提供一个比较好的纪念的环境,看骨灰盒时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里,有好的纪念环境。
有的地方提倡公园式的墓地,不是像传统的墓地那样全部是墓碑,看起来比较荒芜。公园式的墓地里面绿化的环境很好,在一种优美的环境中纪念亲人,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黑龙江有些地方,特别是农场,每到清明节的时候大家拎着铁锹和水桶,到山上在已故亲人的墓地旁边植树,用这种植树的行为美化环境、祭奠先人。
清明节的时候,我们单位集体到郊区一个地方植树,植树以后还挂上牌子是谁植的,这种方法也很好。所以祭奠的方式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改革。
第二层意义在于,清明是"生机的节日"!迎接大自然的生机,扩大大自然生机。大自然到了清明节的时候是生机勃发的,因为春天来了。我们古人到了清明节会迎接自然的生机,也要扩大自然的生机,延续自然的生机,这就是植树环保了。珍惜自然的生机就是踏青,到自然中去,拥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踏青、健身、踢毽子、蹴鞠、荡秋千、拔河等等,来迎接大自然生机的到来,在大自然当中健身,搞各种健身的活动。仅仅迎接大自然的生机还不够,我们还要扩大大自然的生机植树造林。
古代有一种"插柳留春"的活动,柳树的阳气是最盛的,而且柳树的"柳"和留住的"留"谐音,所以我们要把春天留住,这就是珍惜自然生机的一种表现。从"插柳留春"就发展为 "植树留春"。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最早的时候是在故人的墓园种松柏。孙中山是很提倡植树造林的,他就提倡把清明节作为植树节,所以1915年北洋政府就按照他的倡议,颁布规定了清明节是植树节!
北京市政府从80年代开始也颁布了每年的清明节这一两天是全民义务植树日。今年4月5日,胡锦涛、温家宝等领导人都到了奥运村的公园植树,而且讲明就是北京市的全民义务植树日。植树应该成为清明节的节俗之一,特别是北方这个时候植树是非常好的。就把清明节春天"插柳留春"发展成为了"植树留春",下一步还要发展成为"环保护春"来保护环境,把春天保护好,把春天保护好,也就是把我们的大自然的环境保护好。这是第二层的"生命意义"--迎接大自然的生机,发展大自然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