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通州》序
这是一本沉重得令人窒息的书,是一部用血肉与尊严铸就的历史,是一段燃烧着烽火狼烟的峥嵘岁月。
收集在这本书中的文稿,有的是史志工作者呕心沥血的挖掘整理,有的是年至耄耋的幸存者噩梦般的亲历,有的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留存的珍贵史料。那些珍贵的史料我曾经多次翻阅过,册页已经发黄了,斑驳的字迹饱浸着斑驳的血泪。那些记载着历史的纸页可以发黄,我们的记忆却不能发黄。
作为大运河的子孙,我们到底该记住一些什么?去年岁尾,通州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向我们奉献了一部同样厚重且精美的《古韵通州》,让我们知道漕运码头这片热土曾经有过怎样的灿烂辉煌,让我们熟悉通州这座有着两千二百年历史的古城有着何等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在那些历史巨人和文化先贤面前高山仰止、尊崇有加。
这无疑是我们的骄傲。
万万不可忘记的还有我们的耻辱。
1931年9月18日,是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国耻日。日本关东军在柳条湖阴谋点燃了战火,向沈阳和北大营大举进攻,进而又疯狂侵吞了东北,挟持末代皇帝溥仪建立了臭名昭著的伪满洲国。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漫长的反侵略战争。
1935年11月25日,是通州及冀东人民不该忘记的耻辱日。在日军战犯元凶土肥原贤二的直接策划下,留学东洋的大汉奸殷汝耕拼凑了所谓“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在距北京仅十几公里的通州城,当起了“国中国”的儿皇帝。
1937年7 月7日,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纪念日。驻守在京津第一线上的二十九军粉碎了日军的阴谋挑衅,奋起抵抗,用血肉之躯捍卫了神圣的国土,捍卫了中国人民的尊严。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开始书写着威武雄壮的惨烈诗篇。
1937年7月28日,是通州人民值得骄傲与自豪的日子。张庆余、张砚田二将军,在“七·七事变”的炮火硝烟中,率两万保安队官兵,张扬着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喷吐着怒不可遏的复仇烈焰,全歼了驻通日军,一举摧毁了殷汝耕的伪政权。
在日本侵略者扶植起来的伪满洲国、伪蒙疆政府、汪精卫伪南京政府等伪政权中,殷汝耕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不是成立最早的,却是最先垮台的、最短命的。在通州人民的所承载的奇耻大辱中,这又是值得自豪的、值得欣慰的一页。
这就是我们需要记住的历史。一位西方古典哲学家说过,只有通过历史,一个民族才充分地意识到自己,因此,历史应该被看作是人类的民族良心。而侵略者所丧失的,正是这种使“人类完整”、使“人类成为人类”的民族良心。如果我们的记忆发黄,侵略者就会在发黄的史册上任意篡改历史。时至今日,一任又一任的日本政要,不顾世界人民特别是亚洲人民的强烈反对,一次又一次地参拜靖国神社,这难道仅仅是“个人行为”吗?日本的教科书一再修改,肆意美化、掩饰其侵略罪行,他们要怎样教育他们的子孙,其用心何在?
我们记住历史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和平。可是和平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美好的愿望。和平是一种力量,不仅仅是正义的力量,更是经济、军事、科学的综合实力。百年的中国苦难史,都源于积弱积贫。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法则,贫困就要挨打是惨痛的教训。
将我们自己的事情办好,让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尽快地富强起来,这才是和平的保障,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这大概就是《烽火通州》一书的主旨,我想。
2005.10.5于通州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