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影视创作 >> 综艺创作 >> 张宝申 北运河孕育的西路评剧
  • 张宝申 北运河孕育的西路评剧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5/22 阅读:1915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河孕育的西路评剧

     

    宝申

     

    评剧,如今已成为除京剧以外的全国第二大剧种。尤其在京津、华北和东北的广大地区,评剧的影响十分广泛,甚至超过了京剧,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剧种。提起评剧的历史源头,人们自然会想到唐山。这也是没错的。因为唐山是“东路评剧”的发祥地,而现在流行的评剧基本上也是在东路评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评剧的历史源头不仅是唐山,曾诞生在“京东八县”的“西路评剧”,同样是评剧历史长河的另一个源头。评剧的前身是“蹦蹦戏”。清末民初,曾流行于京城内外的“北京蹦蹦戏”,即后来的“西路评剧”,是评剧最早形成的一个重要支派,在北京的戏剧史上曾有过辉煌的一页。西路评剧就诞生在北运河畔,这方有着浓郁民间文化的沃土上。

    评剧是在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吸收和融合了京剧、河北梆子、皮影戏等多种艺术形式而形成的剧种,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了。莲花落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说唱艺术,相传起源于宋代,在关汉卿的元杂剧中就曾提到过。至清朝末年,莲花落形成了“东路”和“西路”两大流派。所以,评剧形成的最初阶段,也有两大支派。一支为冀东的“唐山蹦蹦戏”,也称“唐山落子”;另一支就是京东的“北京蹦蹦戏”,也称“北京落子”。“东路评剧”和“西路评剧”是一树双花,在评剧形成的过程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西路评剧大约形成于清光绪初年。当时,正是京剧和河北梆子在北京地区红红火火的时期。通州以“京门脸儿”而著称,乃北运河源头,漕运、仓储重地,商贾行旅,水陆进京必经此地。北运河不仅促进了通州的经济繁荣和兴旺,也沟通了文化艺术的交流。闯江湖的京剧、河北梆子和唱莲花落的艺人,争相来通州这个水旱大“码头”献艺。受其影响,渐渐北运河畔的一些农村,农民为了自娱自乐,也组织起了唱“莲花落”的班社。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莲花落艺人将演唱的剧目,进行了“拆出”,也就是把第三人称改为第一人称,使莲花落完成了从曲艺形式到戏曲形式的变革,成了“蹦蹦戏”。为区别于唐山的蹦蹦戏,人们称其为北京蹦蹦戏、京东落子、西路评剧。初期,北京蹦蹦戏的演员和班主要活动在京城周边的通州、顺义、香河、宝坻一带农村。后天,在农闲时节,他们也到集市、庙会及通州码头上卖艺。北京蹦蹦戏带有浓郁的京东特色,念白取京东语音,唱腔多受河北梆子的影响,高亢激昂,曲调富于旋律性,与唐山一带的东路蹦蹦戏有着鲜明的区别。而更有意思的是,西路评剧代表剧目中的《冯奎卖妻》,就是演唱的发生在通州张家湾的故事;《老妈开嗙》表现的是三河县的民俗民情。在北运河乡土文化的孕育中,诞生了西路评剧,北运河畔的乡村里,涌现出了一西路评剧早期的著名艺人,他们是:来凤仪(宝坻县人,艺名金叶子)、王殿佐(香河县人)、赵满堂(通州人)、挑帘红(三河县人)、郭启荣(顺义县人)等。这批农民艺人经过在通州码头的闯荡,见了世面,练了胆量。清光绪十九年(1893),金叶子、王殿佐等人,进入北京,拜著名北京莲花落艺人赵新桓为师。赵新桓(因其演出时在头上戴一抓髻,人称“抓髻赵”)是领取清朝钱粮的汉军旗人,唱莲花落是“玩票”,不为挣钱,就是喜欢,在京城演艺圈里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曾与当时著名的京剧演员谭鑫培、杨小楼,一同进宫为慈禧太后同台演出过。有了赵新桓这位爷的支持,从北运河畔走进北京城的农民艺人,开始在东安市场的小吉祥戏园演出。他们演出的《小姑贤》、《杨二舍化缘》、《顶锅》、《打狗劝夫》等剧目,带有浓郁的北运河乡土气息,内容通俗易懂,演唱生动活泼,很受市民大众的欢迎。北京蹦蹦戏在京城站住了脚,相继又有多个班社从北运河畔的农村,进入北京,在天桥、后海和月坛等地专门开辟的“落子馆”演出,十分火爆。连有些河北梆子的演员,都加入了他们的蹦蹦戏班社,改行唱了蹦蹦戏。清宣统三年(1911),挑帘红、郭启荣、赵满堂一行十多人,京邀一路南下,到江浙和上海演出,把这种北京的乡土艺术传播到了南方。回京时,又转道在山东济南府演出了一阵子,名利双收,很是风光。在郭沫若、老舍和刘绍棠等作家的文章中,都曾提到过看北京蹦蹦戏的情景。直到上世30年代,北京蹦蹦戏火爆了几十年。

    西路评剧的艺人,大多是没有文化的农民,思想上保守,艺术上缺少变革精神,没有顺应时代潮流的新剧目,渐渐由盛而衰。上世纪30年代,“东路评剧”的诸多班社,芙蓉花、白玉霜、喜彩莲等名家,相继进入北京,西路评剧抵挡不住这股潮流,渐渐在北京城里销声匿迹。有的西路评剧演员加入了东路评剧的班社。唐山蹦蹦戏则在不断变革中,成为评剧的主流。特别是评剧早期剧作家成兆才“与时俱进”创作的新剧目《杨三姐告状》、《花为媒》、《杜十娘》、《珍珠衫》等,成为评剧的代表剧目。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等一大批评剧女演员的出现,更使评剧风靡全国。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演出时,正式将“蹦蹦戏”改称为评剧。“唐山蹦蹦戏”渐而摆脱了地域概念,成为今天的评剧。解放后,中国评剧院曾请回西路评剧的部分老艺人,挖掘整理了《花亭会》、《卖水》、《顶锅》等传统剧目,但已很少演出。“西路评剧”的唱腔,只偶尔在个别剧目的唱段中出现。

    诞生在北运河畔的西路评剧,是大运河文化历史长河里一朵耀眼的浪花。虽然西路评剧的辉煌已渐渐远去,但北运河畔丰厚的文化底蕴养育出的评剧艺术,并没有消失 。从这方土地上走出的评剧艺术家,如刘小楼、赵丽蓉、赵连喜、王景明等,至今,仍是京东大地的骄傲。而活跃在北运河畔广大农村的业余评剧团,有的已有数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历史,文脉传承,源源不断。我相信,随着通州北运河自然景观的再现,北运河文化的景观也会更加灿烂。

    (作者为中国评剧院国家一级编剧,中国作家协会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弄巧成拙    2183 次 2008/6/8
 除夕夜    2750 次 2008/7/19
 幽默小品《过年》    2149 次 2008/6/8
 校园小品——战争与和平    2043 次 2008/6/8
 电影编剧与电影剧本    1962 次 2008/6/8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