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那山(外一篇)
顾乐山(安徽安庆)
我常站在窗前,望江南那山。那可是我记忆中的山,永远不会忘怀的山。
素有“不到九华心不诚,不上天台等于没来”之说。我第一次上山,是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春天。那时九华山还未通车,我们是搭乘地质队的便车到山脚下,然后跟着勘探队员的脚步,上山三十里,从山脚下的二圣殿一直爬到天台寺。一天上下,匆匆来去,虽然只是丈量了一下那山通天石阶的长度,浏览了一下九十九峰的秀色,但是印象深刻。那时九华街清冷破败,只有一家小饭店和一个代销店,山上冷水田里已插上了秧苗,农民有的在屋前翻晒留种的马铃薯,有的在茶园里采摘新茶;山路上只有樵夫、下山购买供应粮的僧人和我们一行匆匆的过客……
我站在九华街上仰望,东岩之巅的百岁宫白色的宫墙与峻岭已融为一体,夕阳斜照,就像给山崖古堡披上一件金色的“袈裟”;而隐身在老爷顶密林中的肉身宝殿迎着斜阳,金光四射,就像殿内七层八面木塔佛龛里供奉着的一百多个地藏佛像闪烁的光华。我又想起在青阳流传的关于菩萨对朝九华的僧俗都是一句偈话:“回去喝茶去。”说白了,就是你该吃就吃,该睡就睡,该成家就成家,该立业就立业,一切遵遁自然法则,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生活,以出世的修行,做入世的善行。佛光普照,其实“佛”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佛不是神而是活生生的人,是一个远离欲望、慈悲为怀的人。正如新罗国王室贵族子弟北金乔觉痛感人生无常、世间罪孽和生、老、病、死的各种烦恼,出家为僧,立下普渡众生的宏志大愿,渡海西来,苦修于九华山东崖岩洞中。他饥食黄精,渴饮甘露,感动了朝廷和当地乡民,捐资建寺,被信众尊为地藏降生,辟为地藏菩萨的道场,成就了九华山的佛教事业。一千多年来,九华山虽然历经了朝代更替、“会昌灭佛”、战争罹难、人为破坏,佛教时兴时废,但佛教灯火相传,延绵不断。
当你走到三天门,俯视山下大千世界时,只见青山环合,中间是一马平川,良田千顷,村舍、古镇历历在目,就有一种佛临大地的感觉。那古镇就是庙前,古称慕善镇。据史书记载,早在唐朝就有了该镇。古时,庙前镇是香客进出九华山的门户和驿站。大凡朝九华者,在于信仰,在于追求,其实身临九华圣境,在祈佛的过程中,一颗浮躁的心很快会平静下来,从心灵的平静中人们会因愿望的达成而获得心灵的快乐。佛教正是以它特有的悲悯心怀,自传入中国,很快融入到我国传统的儒教仁爱心、道教清静无为之中,成为一种常态的东西,安顿着人们的心灵。
作为医生,我常上下九华山,能感受到佛教对当地民俗的影响。曾君是我在九华街的一位朋友,他家原来就住在无量禅寺,我上山有时就住在那里。那时佛堂上虽无香火,但他们一家老小都非常注意维护庙里的菩萨。就是今天,他们搬离了庙宇,在家中也供奉着佛像。无论庙前镇还是青阳街上,不少居民也有供佛的习惯,他们非常注意荤素食分开,年节供佛用的贡品非常洁净。曾找我看过牙的一位病人在庙前工作,夫妻原是九华山上的比丘、比丘尼,还俗后生有一子,视若掌上明珠。他们平时不食荤腥,有时为儿子弄点吃的,也是单用碗筷。他家佛像前香火常年不断。近年听说,他们又归依了佛门。青阳这个地方,每年一到地藏菩萨圣诞日,四乡八镇的信众都会到肉身宝殿去守塔、念经,据说地藏菩萨一年到头都是闭着眼睛的,只有农历七月三十日成道日这一天显灵,张开了眼睛,此时祭他,就能消灾降福。还有就是九华山附近老人过世,是不允许哭丧的,因为死意味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青阳县城是佛光下的小城,小城的人们关心九华山上的事就像关心自家的事,什么时候佛诞节,什么时候有庙会,大家相互传递着。饭后茶余,人们不忘谈起“无瑕和尚”真身绝处逢生的故事:小和尚火烧十王殿的恩怨和山上不断演绎的出家和返俗的趣事,善恶分明,困果有应。素有“渔米之乡”、“桑茶古邑”之称的青阳,与这灵山宝地唇齿相连。九华佛国仙城就建在这万顷林场、千亩茶园之中,山上是梵宫巍峻,山下是阡陌纵横。当我们俯仰佛国仙城时,真有一种“青莹玉树色,缥缈羽人家”的感觉。难怪唐天宝年间(754年),李白来游时,一时兴起,竟将那山改名为九华山,并两次赋诗,盛赞“九峰如莲花”、“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由于诗仙的宣传,一时九华山声名鹊起,成为远播海内外的佛国仙山。
上九华山本来没有公路,1974年为修这条路,我的老乡朱君和县公路站的职工们几乎吃住在工地上,三年很少回家。佛教文化就像这条蜿蜒的上山公路,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拓荒者、播道者、朝圣者们的努力,终于修到了九华山上,修到人们的心里。
1978年九华山成立了管理处,佛教日渐兴盛,商业日渐繁荣,旅游也日渐发达,可谓庙宇辉煌,商店林立,人流如潮。我离开青阳后也曾随人流上山观光过。我的朋友曾君开了一家很大的旅馆,许多熟人经营起土特产、纪念品和佛教用品商店,有的孩子还当了导游。朋友见面的一句话,“无事不登三宝殿”,使我感到九华山变了,变得陌生了。大凡一种信仰,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一种对心灵生活的态度,怎么变成实用主义了?眼前的繁华就像山中涌动的云烟,渐渐隐去了清静神圣,显露出浮躁红尘,我心中珍藏着的那山竹海松涛、那山梵宫法语在哪里?“回去喝茶去。”菩萨说,我一时的惆怅,很快归于平静,困为佛教不仅能渡人,更主要的是渡己,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佛性是不会改变的。
我常站在窗前,望江南那山。虽然高楼大厦挡住了我的视线,我的目力也不可能穿越过时空的阻隔,但是我心中永远都能看见那记忆中如莲的青山,九华山,一座让人安祥平和的山。
九华佛茶
听说我对茶很感兴趣,在池州工作的老同学特地给我送来两听“九华佛茶”。
九华山出名茶,可是以前不叫佛茶。因为我在青阳工作近十年,最熟悉九华山的茶叶。“九华毛峰”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曾获金奖,是进京的贡茶;而最好的“九华毛峰”是产于九华山天台南坡上的“黄石毛峰”。
谈起喝茶,青阳人最讲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城里人还没有像现在这样赶着季节买茶叶,那时想喝茶就到街上茶叶店称上一、二两。而生活在青阳的人,不论你是城镇上的人,还是农民,每到春天,哪家不到九华山的茶园里买上十斤、八斤的。买回来的新茶用炭火再烘一遍,等干脆了冷透了分装到备好的一斤装的小白铁瓶里,瓶口盖上一层烘干的草纸,上面再放上一块新栎炭,盖沿还用蜡封死。喝茶时,是一个铁瓶开封后,等茶叶喝完了,再开另一瓶。虽然当时没有冰箱保存,到年底茶叶仍然碧绿。冲泡时,先用沸水冲半杯,稍等片刻,再兑满沸水。青阳人泡茶很讲究水,家家都喜欢用泉水、溪水泡茶,有时不惜跑几里路去挑水。捧着茶杯上班也成了青阳人的习惯。我在青阳当牙科医生时,发现青阳人患虫牙的少,当地有人讲这是九华菩萨保佑,我感觉似乎与九华山茶叶有关系。
我曾多次上九华山买茶叶,那时九华街有一个生产大队,还有一个佛教大队,僧人吃供应粮,要下山到九华公社粮站去背;山民则靠种一季冷水稻和马铃薯为生,山上粮食不够,春上都要下山借粮,到北乡圩区借粮的比较多,因此认识不少山上的朋友。那时的九华山没有现在繁华,不像现朝山的、进香的、旅游的、摆摊的、红男绿女,人流如潮;那时也没有歌舞厅,不存在卡拉OK和庙堂法事的经声佛号相交混的现象;那时更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佛事活动和功德箱里丰厚的香火钱及供养。那时的出家人较为清苦,不论寒暑每天除了参禅打坐伴着清灯古佛苦修,白天还要“出坡”劳作,晚上还要翻山越岭集中学习,当时有不少人迫于政治压力又耐不住寂寞纷纷返乡成家务农。我当时为这些留在寺庙里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清修的人们所感动。看不出他们有一点浮躁,有的只是一片虔诚和献身精神。我想是地藏菩萨道场的吸引力,还是在苦难中更能修炼人的佛性?记忆中的九华山,那时是一个衰败、冷落的佛教圣地,虽然众多的寺庙、传奇式的佛教故事和灵秀雄奇的自然风光曾给我留下一种神秘神圣的感觉,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九华山的茶和茶文化。
中国有句俗话:“客来不敬茶,山里无鲜花”,正是九华山茶文化的真实写照。那时九华山虽然清贫,但不论僧俗,人人以茶为礼,以茶待客,以茶交友,以茶养性。中国茶本属文化商品。那时虽然还没有冠以“九华佛茶”之名,也没有印有地藏王坐像的茶叶盒包装,九华山茶叶招人喜爱之处则在它的文化品味。九华山茶闻名于世,不仅在于它产于高山云雾之中,而在于其茶道古色古香,深爱佛教文化的影响。九华山产茶历史悠久。史载:九华为仙山佛地,所产金地源茶,为金地藏自西域携来者……。佛家茶讲究“清、净、寂、苦”,佛家之苦,犹如茶苦,苦中有乐,苦尽甘来。那时,九华山禅僧忙了佛事忙茶事,种茶、制茶、施茶、品茶。佛家重视茶道不忘“普渡众生”,哪座寺院早晚不弥散着佛家茶的芬芳?作为我一介凡夫俗子,喜欢喝九华山茶,一是它汤清味正,让人能感受到佛山之茶“性洁不可污,为饮涤尘烦”的意境;二是它能带给我对九华山的美好回忆,延续我与九华山的缘份。但在九华山真正喝茶喝出了佛家茶的妙道令人难忘的也只有那么一次。记得1969年春夏之交,在九华山挖草药时,我肩扛着药锄和同伴们走到闵园口渴了,刚过龙溪石桥,桥左有一座小庙,庙门口正好坐着一位五十出头的师傅,身着百衲衣,虽然形象枯瘦,但精神矍铄。我们说明了来意,他非常客气地让我们坐在他的长条凳上,自己进里屋为我们准备茶具。小庙我已记不得它的名字了,我只记得是三开间的房子,庙舍合一,中堂里敬着大愿地藏菩萨,很陈旧,没有现在茶叶盒上画像那么华丽。师傅起居和做佛事在一起,很方便。不一会儿,师傅从他蓄茶的小白铁瓶里取出翠翠的茶叶,每人沏了一杯。我们手捧着青花瓷杯,一股清香随着雾气袅袅升起,慢慢地弥漫了整个佛堂。那时没有什么香火,这轻轻的烟淡淡的雾,就这样缭绕在佛像周围。我望着杯中绿绿的汤,嫩嫩的叶,还未进口,清香就沁入心脾:当甘醇微苦的茶汤入口后,只觉得齿间噙香,清爽无比,人就好像进入到一种清凉世界,一身躁热顿消。我问师傅这茶怎么这么好喝,师傅指指门外松林竹海,又指指门口淙淙溪水,回身望着地藏菩萨合掌作一,笑而不答。就在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喝佛茶的意境,顿悟地藏菩萨劝进山朝圣者“回家喝茶去”的道理。
今天,同学送来了真正的“九华佛茶”,我想再重温记忆中佛家茶的妙道,用心沏上一杯,静心品茗。此茶虽然清心可口,就是喝不出当时的味道;我凝视着地藏菩萨的画像和赵朴初“莲花佛国,人间净土”的题字,就是不能进入当时的那种意境。我想这喝茶跟修行一样,悟随心转,妙道自然,是断然强求不得的。不过,我很佩服九华佛茶研制中心的专家们,以佛之义,扬九华茶文化之道,佛、茶一体共同开拓茶叶商品消费市场,以出世的广告做了入世的生意。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