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杂文分类 >> 杂文原创 >> 朱向如(回族) 别具一格的回族方言
  • 朱向如(回族) 别具一格的回族方言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7 9 阅读:1629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朱向如(回族) 别具一格的回族方言

     

     

    回族老年人交谈,某些惯用词习以为常,彼此心领神会,外族人却听不懂。这是通州回族人的地方方言。谈话的内容表达,既有古汉语,又有外来语,或有代表某个历史时期的语言遗痕,或有源于不同地区的称谓和专用词,语句的错综交叉,竟约定俗成地流传下来,令外族人费解。在民族大团结、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略作简介,以资共识。

     

     

    通州回族前辈人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地区,是以信仰伊斯兰教为基础而聚居通州的,随着宗教信念构成群体,而且世代相传,迄今七百余年历史。因历史和地理环境,并围绕伊斯兰教信仰形成习俗,又因习俗产生方言。

    回族前辈人落户通州,最初年代的语言遗痕也在语言习惯中传播开来。语音的“儿语化”现象较为突出,尾音较为浓重。由于北方地区历史上属辽、金、元朝统治区域,北京市郊各处“儿语化”语调比较多见,不限于通州回族人独有,但个别惯用词却显示出不同于一般。回族早年称外族人为“汉儿”,表明了前辈人始于元代来通定居。元代曾划分: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类人群,流传下来这个人称代词“儿语化”,标志的历史来源堪称佐证。

    还有代表元代语言遗痕是“苏啰儿”一词。早年在回民聚居区有过“打苏啰儿”的儿童游戏,一群儿童手执鞭棍,串各胡同走个来回,意在守护牧场,那时候以熊家胡同为分界线,所谓面苏啰儿、北苏啰儿。据《日下旧闻考》说:“苏噜克·蒙古语,牧群也,旧作速鲁。”《元史·本纪第一》“有群小儿,掘田间草根以为食,莫拿伦乘车出,适见之,怒曰,此田用我子驰马之所,群儿辄敢坏之耶?”这段叙述,可供参证。据知通州南城熊家胡同以北,古称“跑马场”。

    回族的语言称谓方面,因明代移民北迁,有了江淮一带的语言遗痕,回族前辈最初北迁到沧州、孟村地区,随漕运、货商又落户通州他们的语言称谓,习用“若”(读né)称,义指“你”或“您”。《史记》写汉高祖刘邦祖斥责蒯通的故事,说:“若教淮阴侯反乎?若教韩信反,何寃?”就是用“若”代替你的称呼。此外,当称呼自己父亲时习用“爹”称,或呼伯父为“大爹”。

    此后清代初年,信仰伊斯兰教的部分满族人,所谓八大姓氏,其家庭妇女素无緾足的陋习,人们把妇女缠足与否,分称“蛮装”“旗装”,在满族,“旗装”风化影响下,庚子之役后,州城出生的女子再无“蛮装”出现。与此同时,满族习尚的礼仪和语言声调亦有反映。早年儿童嬉戏,也流传过“腊勒腊”一语,指儿童的捉迷藏。据《日下旧闻考·译语总目》说:“达勒达·满州语,隐避处也,旧作达达。”从语音和含义来看似为一体。

    至于丧葬中穿孝服白色和服孝期间守则等习俗,亦近似满族习尚,有些户还保存了旗装瓶底鞋。这里概不赘言。

     

     

    伊斯兰教的经籍、典礼等内容,最初仅以阿拉伯文字或兼用波斯文传入中国的,随着历史进程,不断地与汉文化相融合,从文字的含义上译义为古汉语,采用汉语单词并以口语出现。例如伊斯兰教的五项功修,译意为“念”(念经)、“礼”(礼拜)、“斋”(把斋·意近斋戒)、“课”(天课·意为施舍)、“朝”(朝拜圣地)五者。又如“恩典”“慈悯”“虔诚”“参悟”等,从行文到口语完全是汉语译义。

    在译义为汉语时,儒、道、释为三家的用语早在汉语中习用,因而引入到伊斯兰教的译意文字里,发展为伊斯兰教的专用词。仅举“清真”二字为例,清真字样最早见于古诗词,至元代道教盛行,一度成为道教庵、观、寺、院命名所用,《析津志辑佚》(元末·熊梦祥著析津志近年辑佚)列道教庙宇,带有“清”或“真”为名额的计三十二座,或直写庙名为“清真观”,另见古迹类有施水堂一栏,载有“礼拜寺前”一语,指寺前有饮马槽。从该书所载,对照《元史》有“礼拜寺”、“回回寺”的名称,可知“清真”二字原为道教用词。

    迄至明末清初,一些回民先辈译著伊斯兰教经文,开始用汉文阐述经典,译意“清真”二字逐渐推广使用,二十世纪初期一些回民商贩为标志宗教信仰,竖挂“清真回回”招牌,于是清真二字成为回民专用词,得到社会公认。

    现代回族学者金吉堂先生亦有类似论证(附注)。

     

     

    构成回族日常用语的还有“经堂语”,是一项中、外文夹杂一起的语言形式,亦即汉语为语助词,配合阿拉伯语或波斯语为译音单词,习用经久,广为流传。

    “经堂语”源于《经堂教育》,是经学堂授徒讲学一种语言传递方式。约明末清初时期,常志美(约1610~1670)等人普及讲学法,推广到各地,由私塾转为清真寺办学,培养经学继承人。通州清真寺创建《经堂教育》是在清中期,传流至今。经堂语宣讲所及,成为回族中、老年人的日常口语。

    口语本是译音,落实到汉字上只能是类似谐音,写出来的汉字,连续几个字,不应该和汉语词汇相同,互不相干的单字相连接,一看便知道是汉语译音,变为口语就不能再用汉字发音去读。

    电影片名《阿里巴巴》一直被人们用汉语发音念出,实际上阿(读ér)里(读lì)是人名,所谓先知;巴(读bǎ)巴(读bǎ)是尊称,所谓德高望重的人,引申为祖父的尊称。现在回族仍惯称祖父为“巴巴”。

    译音的单词很常用。就多用的单词译音,作简单分类和释解,随单词应用汉语的部分一概从略。兹分类于下:

    [称谓类] 穆斯林(伊斯兰教信仰者)阿林(学识高深的阿訇)哈吉(朝圣归来者)筛海(德高望重的先贤)五斯他的(师传)朶其梯(好朋友)罕俩力(妻子)耶梯目(孤儿)易卜利斯(恶魔)卡菲洛(异教徒)堵师瞒(仇敌)

    [行为类] 法宜代(好作法)虽付苔(品行、秉性)哈俩来(合法的)乃随布(好运气)孩拉目(非法的)古拿哈儿(罪恶)买克鲁亥(可憎的) 塞拜不(机会、机遇)阿米来(一切善举)瓦吉卜(当然的)讨白(忏悔)摆黑擂(吝啬)希吉莱(迁徙)属敏(恶遇·不好的)乜帖(动机、举意)海帖叶儿(赠品)

    [时间类] 莱麦丹(回历九月)尔代·菲图尔(开斋节)尔代·艾祖哈(宰牲节)蟠緾(星期四)歇闪贝(星期二)主麻儿(星期五)俗外俩台(讲“拜功”)榜撘(晨礼)撇师尼(响礼)底盖洛(晡礼)沙目(暮礼)虎仗滩(霄礼)

    [礼仪类] 勿思里(沐浴亦称大净)阿卜代思(局限性洗涤,亦称小净)塞俩目(问安)堵阿宜(祷祝词)卧尔足(教诲)呼图拜(讲演)乃玛子(礼拜拜功)阿米乃(祈求应允)伊玛尼(信念、信仰)

    [婚丧类] 尼卡哈儿(婚姻)伊札布(证婚词)摆拉凯太(喜庆)顿亚(人世间)者拿子(殡礼)

    以上汉字译音只能表明口语中的类似发音,音调并不准确,略示其意而已。回族人自幼年耳熏目染,生活习惯中的所见所闻,印象很深,形成别具一格的方言,这里只将回族群众经常接触到的口语作个简介,至于《经堂教育》涉及经典等宗教内容,已超越回族常见口语范围,概不列入。

    通过上述口语现象,《经堂语》应是口语的核心所在,但译音单词常以本地区习用语为陪衬。因此各地回民多使用《经堂语》译音单词,衬托的汉语则有地区差异。形成了大同小异的地方方言。这种别具一格的回族口语,广泛地在回族群众中流传。

     

    (附注)金吉堂著《中国回教史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8页:“河南开封旧有犹太教堂,系明弘治二年重修,内有碑题名——重修清真寺碑记”“《揭文安公集》卷十二乐丘碑……名同寅,字惟寅,姓陈氏,宋咸淳中,弃家人清真观为道士……”

    (本文经马朝伍阿訇审阅,谨致谢意)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任德永 大运河翰林民俗博物馆    1764 次 2012/7/16
 刘 洋 《运河文库》——原创文学的丰储富仓    1298 次 2012/7/16
 去东门大街敲锣,塌亲家公的脸面    1056 次 2013/5/9
 “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    1706 次 2010/10/1
 黑黢黢中听“天籁”    1542 次 2012/5/7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