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上世纪20年代初,晏阳初在中国开展他的平民教育运动前,先做过系统的社会调查,结论是中国有85%的人不识字,这种尴尬又沉重的现实让晏阳初既忧心又兴奋,当时中国大部分的文盲都在农村,要想普及平民教育就应当到农村去,1929年,晏阳初携带家眷来到河北定县创办“人类社会实验室”,他在这里一呆就是十年。
邓康延:我记着有一个细节,我们看了就觉得很感动,就是他和他的外国太太,然后到河北定县,在那就和农民吃的住的都是一样,但是太太就改不了她爱喝咖啡的习惯,那哪有咖啡,就把苞谷面炒糊了,然后水一冲,略微有点咖啡的味道。
王鲁湘:焦煳味。
邓康延:看着好像是悲凉,但是我觉得里边还藏着一种旷达,他们就是我能想像到再困苦、他们是非常乐观的。
解说:晏阳初与梁漱溟是老朋友,上世纪80年代两人重逢,留下这张难得的照片,梁漱溟的传奇人生一半是学问,他是国学大师,他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梁漱溟人生的另一半就是在中国发起乡村建设运动。
王鲁湘:梁漱溟先生离我们比较近了,因为他活得很长,一直活到改革开放,然后他的故事已经成为一个传奇是吧。实际上我们大家不太清楚的恰恰是他搞乡村改造运动,平民教育这一块,那么他肯定跟晏阳初先生一样,有着他的理想。
邓康延:正是因为他在民国的时候,他有那种佛教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又有他父亲的自杀的那种,当时他父子对话,最后一次对话,他父亲问世界会更好吗?他说世界会更好的,他一生都在践行这个,所以他非常关注劳苦大众。
解说:梁漱溟一生与毛泽东有着不解之缘,1918年,两人在北大初识,梁漱溟是哲学系年轻的讲师,毛泽东在做图书馆管理员,20年后,梁漱溟到延安拜访毛泽东,探讨中国的出路,梁漱溟丝毫不掩饰对毛泽龙的欣赏,毛泽东后来也说,我和梁漱溟比较熟,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两人终于发生正面冲突,梁漱溟关于农民问题和农村现状的发言,引起了毛泽东的不满。
王鲁湘:他觉得那个时候农民是在九重地下,工人是在九重天上,国家还是要施仁政,都很平和的嘛,你去调查一下就知道农村的情况,因为他就是在农村原来那个地方他又回去,他看到了这真实的情况,毛泽东就勃然大怒,他说你以为你就能治国,你以为你就美,你就是西施、你就是唐朝大美人。
王鲁湘:这是冷嘲热讽啊。
邓康延:对。就是那种口无遮拦,这些当时在毛选五卷里边还有,不知道后来怎么样了,有的人说删掉了有的人说保留的呢,然后他就说能不能给雅量,毛泽东说我就不给你雅量,底下的人,其他的副主席就呼口号,梁漱溟滚下台,那个气氛,就成了历次政治运动的一个缩影了。
解说:1953年后的梁漱溟逐渐从他的政治生涯中淡出,此后深居简出、潜心学问,20世纪80年代,90高龄的梁漱溟再次被人问及当年与毛泽东的那场风波。
邓康延:他的这种特立独行在哪儿?就是别人就说,你看,毛泽东,很多的时候我们也在做一些反思和批判,但是他就说,但是梁漱溟他又反思自己,说当时他贵为国家主席,在那么多人面前我当面顶撞,当然他面子上过不去,我呢也有我的过错,实际上他去世了我感觉很寂寞,我觉得就是这种大儒,他始终能感同身受、悲天悯人。
王鲁湘:韩愈有名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里,传道放在了第一位,道者,常道也,统领天地人世的普适之道也,民国这些先生们不仅是学业的长者,更是做人的榜样,他们的举手投足间,传统东方的知识学养与西方科学文明都自然流露,先生们既提供了学问坐标,也示范了风度与风骨,梳理中国教育百年间的重大事件和观念善变,我们发现先生们正是其中的主角,他们引领了中国教育的宏观走向,并承担了个性榜样,邓康延将先生比作百年中国教育之魂魄,在我看来,民国有先生,正是让我们后生不断回望的理由,下周请继续收看《先生回来》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