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诗歌研究 >> 论九叶诗人杜运燮的诗歌艺术
  • 论九叶诗人杜运燮的诗歌艺术
  • 来源:原创 作者: 佚名 日期:2008/4/16 阅读:11766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游友基

         袁可嘉反复强调现代诗是"一个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新的综合传统",这也正是杜运燮诗歌的总特色。杜诗艺术实乃综合融化的艺术。

         一、从文学思潮看,杜诗致力于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综合、融化。

         30年代向左转的奥登关注现实,已非完全的现代主义,杜诗现代主义的基点正是这种"粉红色诗群"的现代主义,它与现实主义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杜将其与现实主义结合,不仅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一般性关切,而且与时代脉搏共同跳跃,注意表现重大社会事件与问题。《滇缅公路》题材的重大性自不待言,即如《游击队歌》、《草鞋兵》、《狙击兵》、《号兵》、《给--》,也都从不同侧面勾画出抗日健儿的外在形象与内在精神。《游击队歌》、《号兵》,充满着对抗战胜利的信念和乐观主义,《草鞋兵》不仅揭示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的历史性苦难以及他们在抗战中的觉醒,而且认识到农民在抗战中的伟大作用:整个中国的苏醒,"一串锁链粉碎,诗人能歌唱黎明,就靠灰色的你们,田里来的'草鞋兵'。"《老同学》通过"我一样还每晚走在霓虹灯",而老同学"却更沉醉于炮声与火的红艳"的比较,和"穿闪亮旗袍的小姐"成长为"骑马举枪的女将军"的对照,热情歌颂了巾帼英雄。《给--》更是抗日队伍的颂歌,它展示了这支队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积极意义上挖掘出生活中的力与美,预示这支队伍将在"发强光的灯火"指引下,越来越壮大。《给永远留在野人山的战士》热烈讴歌牺牲于虎康河谷(野人山)的战士"建一座高照的灯塔于异邦","书写从没有人写过的史诗"。《林中鬼夜哭》通过日兵鬼魂的自白,透露普通日本士兵的反战思想,指出日军侵华必败,他们只能等待耻辱,等待"最后的审判到临"!这些诗所达到的思想高度与深度,绝不亚于现实主义的抗战诗。从某种意义上说,由于诗人自己参战,写得更深刻。抗战期间,诗人的心是与全国人民一起跳动的。

         对于国统区的黑暗,诗人予以有力的揭露与鞭笞,在那滑稽风趣的外表下,闪射出匕首一般的犀利,对现实的解剖,真像医生"临床"那样,毫不容情地指出伤处。《追物价的人》成了中国现代讽刺诗的名篇,其深刻性与独特性,非一般的讽刺诗所能及。在40年代,对待两场战争的态度,自是检验诗的思想性的重要依据。杜诗对抗战不仅切近,而且投入。对解放战争,他虽远在海外,但他的目光越过重洋,注视着战局的进展,其《语言》、《闪电》、《雷》(一)(二)正是对人民解放的呼唤,尤其是《雷》(一),那排山倒海的"他们来了"的呐喊,犹如人民解放军进军的雄伟步伐,与七月诗人化铁写的《暴雷雨岸然轰轰而至》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许将成为不朽的名诗!杜诗有较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它虽不如上海诗人群那样贴近人生,但在西南联大诗人群中,它也不像穆旦、郑敏那样更偏向于现代主义。

          显然,仅仅在诗的内容上将奥登式的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那就未免太肤浅了些。杜诗的深沉在于,它以现代派手法表现社会、自然和自我,换言之,它使某些现代派的形式与打上现代派印记的社会、自然、自我的内含融为一体。让我们来看看他的玄思诗吧。这些诗的内容多少沾染上现代派的气息。《无题》以内心独白的方式、幻想的方式提出了诗与现实的关系问题。现实的丑恶使诗人希望在幻想境界中抛弃自我的"狭窄"与"污浊",乃至抛弃一切,但诗人又企求拥有一切,二者矛盾统一于超越一切,而这一切建立在"灵魂要脱离所有唯物的引力,飞行于时空以外"的幻想上,因而是不可能实现的。正直的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希望改变现实却又无力改变之,因而只好躲避到幻想中去的种种矛盾,都体现集聚在诗里了。如果说《无题》对现实人生还有执著追求的话,那么《水手》则流露出对现实人生的疲惫感、厌倦感。现实人生"到处都单调、都是重复","远方失去意义","我已不必决定在哪里停泊",远大的理想与近期的目标都已丧失,现实与理想二重破灭,存在便是一切,"'走'变成我唯一的生活"。这是诗人远离国内如火如荼的斗争,蜗居新加坡时的人生失望的咏叹,有着西方现代派的思想影响,诗人为表达这种人生体验和经验,寻找到了观念的客观对应物--水手的感受,内容与形式获得和谐的统一。对于生与死关系的探讨所体现出的生命意识,也与现代派手法和谐统一为一体。《埋葬》写了生与死两个方面。它写的是抗战的现实,面对"数不尽"的"死亡"与"各种方式"的"腐烂",面对战士的死亡,"连同浸透他血汗的新步枪",诗人感到大地将忘记"死亡","历史更健忘",这是生活的真谛,总不能永远在怀念死者中生活!"但这里仍旧是'节约'、'生产'火药的匆忙"。生者仍在生活、战斗。诗人的这种生死观无疑是正确的。《日落山》着重写衰老与死亡,对于衰老与死亡这一人生现象与规律,诗人的态度坦然而"宁静"。《老人》写老人怕死亡,但最终要死亡,死亡才是老人最长久的朋友,表现了现代主义者的生死焦虑。《孕》侧重表现生,歌颂强大的生命。"我全身充实得要爆裂","我完整地意识到新的力量","我仿佛忽然已变为发光体"。可见诗人在生与死的关系中,突出讴歌的是生命意识,这与西方现代派是根本不同的。

          对于美与丑的关系,诗人有独特的见解。《Narcissus)借希腊神话那喀索斯的故事写诗人对美丑的体验与看法。那喀索斯是因爱恋自己在水中的影子而憔悴致死的美少年,死后化为水仙花。"一切是镜子,是水,/自己的影像就在眼前"。这是那喀索斯的感觉:其他一切均已消失,只剩下水(镜子)中自己的影子。"不要纠缠在眼睛的视觉里。/心灵的深处会为它绞痛,/流血;心灵的高处会为它/铺乌云,挡住幸福的阳光。"这是诗人的劝诫:不要迷恋自己美的影像,否则会痛苦。"那就会有一片忧郁--/没有方向和希望,/没有上下,记忆的轰响串成/无尽的噪音……"这从诗人劝诫里引伸而来的图像,展示了那喀索斯混乱的心理状态。"于是一切混乱。/生命在混乱中枯萎,自己的影像成为毒药,染成忧郁,染成灰色,渐渐发霉、发臭……"这是那喀索斯混乱心理的进一步发展,结果导致死亡。诗人在这里对那喀索斯的死因及死的过程进行心理透视与分析,用的是现代派手法。"但是,能看到镜里的丑相的,不妨/耸一耸肩,冷笑一声,对人间说:/'能忘掉自己的有福了。'然后/搅浑了水,打破镜子。"这是诗人的劝诫,一反希腊神话的本意,引出"丑"的概念,认为要正视自己的丑,要"搅浑了水"(即"打破镜子"),从迷惘中走出。这里包括着美丑的相对性,对美的过分迷恋将走向反面--死亡,死亡本身便是一种丑;对丑只要以豁然态度正视,丑也就不可怕了。对美丑作如是观,包含着相对论与辩证法的混合,有积极的意义。

          对于自然,杜运燮热情赞美。在他的笔下,自然永远呈现两种状态,一种是优美和谐。《山水》里,随着"看风景的人"视点的转移,一幅幅雾中的山水、小楼、水流、船户的印象派绘画一一流过,"看风景的人便跟着流,流,仿佛/坐着飞机,一程一程溶进粉蓝的天宇。"《水上》也表现"一直在流"的两岸景色,摇浆声,野草野树,久远的风,匆促的行人,稀薄的暮霭,"朴素的云,朴素的天色,水本来没有颜色","是永恒的流动使我们晕眩。""沙漠上的风景笔触更轻柔,/黄昏颤栗着走近黑暗,也许/就是今晚,月亮会含笑着迎出来。"景物被描绘得既朦胧又空灵,这是动态的柔美。静态的柔美,杜诗里更多,许多咏物诗所咏皆自然之物,如树、月、井、雾、贝壳、落叶等。另一类自然,是力的自然,显出雄浑奔放的壮美。《第一次飞》,正如唐shí@①所说,其"联想多么阔大而丰富"[①],"拉长距离就看得更广而多",这是诗人的经验体验,就在这"拉长距离"的观察下,诗作描画出大地鸟瞰图和天空扫瞄图的壮丽景象。《登龙门》歌颂造物者(自然)的伟大,"造物者在沉思:丰厚的静穆!/他正凝神在修改他的创作。"这高屋建瓴的意象一下子把人带进壮阔的境界,在人类自私、陕隘的反衬下,大自然更显美丽生动,"阳光又烧白了另一块大云彩,湖树后面还有村落。"诗人所描写的山的"崇高",海的"深阔",闪电的"愤慨",雷的"欢呼",都充满力,都具有宏伟的特征,都属于崇高的美学范畴。杜运燮不像浪漫主义者,到自然中去躲避、休憩自己的心灵,或驱遣自然,去荡涤一切,他没有与自然同化,他仅仅是自然的感悟者,总是"拉长距离"观察自然,发现其中的奥秘与微小的变化,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情感体验附着于自然之中,自然界的万物,在诗人眼里,是一片比喻、象征的森林。《山水》中不断流动的水,不断流动的景,跟着流动的"看风景的人",都在表明一个意念--"渴望到陌生的地方去。"这成了水流、景流、人流的动因。《水上》的景使诗人感觉到"是永恒的流动使我们晕眩"。此外,树、月、井、雾、贝壳、落叶、山、海、闪电、雷……物中都隐藏着比喻与象征。对自然的喜爱使杜运燮不同于西方现代派,但同自然保持距离审美,视自然万物为象征的森林,又使他保留着现代主义者的风度。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尾页 下一页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牛汉:诗人的脊梁    5959 次 2009/3/13
 52个字的力量    3240 次 2009/7/10
 诗歌、处女膜及2011跨媒介诗歌节    3316 次 2012/3/14
 柳忠秧诗歌佳句欣赏    7464 次 2014/8/14
 诗歌的“出逃”、 承载与挣扎    10105 次 2008/4/22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