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
作家的创造才能,主要体现在创造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两方面。创造精神是创造才能的先导,往往表现出一种反传统、非世俗和新追求的特点。或者叫‘无榜样意识”。而创造性思维则由深层文化心理养育,从扩散式的思维开始,以聚合式的思维结束。整个创造性思维成果,即优美动人的艺术形象,植根于本民族传统文化,并受外来优秀文化影响。而这,又表现为一种“有榜样精神。作家的智能结构中,“无榜样意识”和“有榜样精神”是辩证统一的。 作家心目中的“榜样”,只能是一种精神楷模,一种方法途径。绝不能是具体作品,具体形象。若是这样,那就永远创造不出独立于文坛艺苑的新颖之作。 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在我国学术界有—位著作颇丰的学人.他叫辜鸿铭,与当时许多世界级的大文豪、大学者都有过交往,如托尔斯泰、泰戈尔、毛姆等.由于他学贯中西,知识渊博,说出话来常常幽默异常、朴素中见真理。 针对当时国人中对西方的东西盲目崇拜,照搬照抄的做法,他曾用一个生动的故事予以讽喻,他说: 乾隆嘉庆年间,有一位百洋人,长期居住中国.时间久了,衣服也破了。但当时的中国比较封闭。全国上下,找不到一个会做西服的人。这位西洋人因无法制做新衣而十分苦恼。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还是去找京城里做衣做得最好的中国裁缝,问他能不能做西装;可以不可以为他解决一下这个燃眉之急。裁缝听了,很乐意帮助这个外国人。便说:“可以。只要你拿来样式,就能做了。”。于是,西洋人拿去他那套旧酉服,请中国裁缝照样子给他做一套新西装。 过了几天,中国裁缝将新西装做好了。西洋人拿来一看,果然不错,长短大小一模一样,他高兴极了,可当他翻到背面一看,西洋人傻眼了。怎么背面竟剪去了一块,又补缀了起来。酉洋人感到奇怪,问裁缝为什么这样做?裁缝回答道:我是完全照着你的的样式做的呀!”西洋人听了,恍然大悟而又哭笑不得。原来他的旧西服背面的确有个补丁。 新时期文坛上曾出现过新潮文学思潮。其中有不少高层次或较高层次的作品。这些作品大都有较深刻的社会内容,现代派手法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但是也有少量作品存在着照猫画虎的现象。对现代派手法的运用只是七拼八凑。评论界说这些作品象一件件“皇帝的新衣”,空无所有.我们说,这样的作者也许就是那位裁缝的后裔吧!
九
在认识了作家智能结构中的知识结构和创造才能之后.我们还不应忘记对作家的智能结构做动态的考察。 在不少作家的创作经历中,常常存在一种智能转移现象。正如许多文学爱好者开始都热爱诗歌一样,这些作家在青年时代从写诗开始,中年又改写小说,而往往到了老年,却不由自主地写起散文来。冰心、巴金、郭沫若、杨朔、刘白羽等现、当代作家,都曾全部地或部分地经历过这种转移。这显然与年龄引起心理变化从而带来智能结构变化有关。我们说,作家智能结构变化的状况,在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有些作家在各类体裁的创作中,都会出现自己的翘楚之作。当然也不排除例外的情况。关键是作家有无充分掌握、合理分析自己智能结构的本领,掌握自己智能变化的规律。一从作家智能结构的纵向考察发现,一个作家的一生其创作峰值不可能很多。多数都是出现一个高峰期;少数也有两次创作的高峰出现。这是因为,作家作为一个文化人,大都有自己的心理定势和生活积累。当一次能量爆破之后,再未能发现新的能量资源或未能得到新的能量积累,那将是作家最大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