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理论研究 >> 诗歌研究 >> 评《两种阅读态度:“只读”与“可写”》
  • 评《两种阅读态度:“只读”与“可写”》
  • 来源:原创 作者: 未名 日期:2008/4/29 阅读:10115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这个图示的意思是,在一个完整的阅读活动中,至少有六种因素在交互起着作用:①正像写作活动中写作者是写作之主体一样,在阅读活动中,阅读者是当然的主体。②文本是阅读活动的承受者(就像是足球赛中的足球场地与游戏规则一样)。③但是,阅读不是简单地由阅读者从文本中提取所需信息或者所含信息,在阅读活动中,阅读者无法逃避一个事实:他是带着一定的“思维假定”开始阅读的,他不是一场白纸,他的“前有”(以前的经验积淀)将成为他的“智力背景(苏氏语)”,他的“前见”将是提供他阅读的方法同时也限制他阅读的方向,即使阅读者努力像胡塞尔所说的将各种现象外的解释“悬置”,但实际上,他仍然不可能突破自己的历史。④发现自己的思维假定很重要,反思是其中一种方法,但是,与他人对话将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所以“对话”在阅读中也就显得极为重要。在对一个文本(或者主题)的意见中,其他阅读者的意见就像是一面镜子,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思维假定,并可能修正其中显然的谬误。这里的“其他的阅读者”,不一定是同一时间进行阅读的同伴,在面对文本的时候,五千年与一天同样久远,他们都是在当下对某一主题或者文本进行基于他历史和思维假定的“读解”。对话可能带来辩论,但更可能带来某些共识,共识并不是指取得一致的意见,而是对问题的某些主要方面或者基本方法,取得临时性的共同看法。这个临时性共识是不妨碍个性理解,同时本身也在对话中不断发展的。⑤但是,借助于作者的个人阅读史(前有与前见),以及别人的阅读史,如果这些阅读史都没有借助于“互文性文本”(即同一原型的其他文章,或同一主题的其他表达方式),那么我们仍然只能停留于对文本的字面理解,而不能识别这个文本背后的“结构”。最典型的例子是《圣经创世纪》中上帝造人的故事,如果仅仅从这个故事来看,我们就只能停留在一种神话意义上的“父子关系”的认识上。但是,借助于大量的互文性文本(其他神话故事中的“人之来源” :女娲抟土造人,普罗米修斯用土造人……),我们便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广的意义。⑥从这些互文性文本的异同中,我们不难窥见到一个更大的我们只能意识到但不能透彻分析更难以清晰表达的意义的存在,荣格把这个存在叫做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根据深层心理的研究成果,每一个写作者都以为他是按自己的意图或者命令者(如集团、政党)的意图在自由地进行表达,其实这是一种自大和无知。弗洛伊德和荣格告诉我们,写在我们任何文字中的,不只有作者的意识,还有作者的“个人无意识”,以及借作者的文本而偷偷呈现它的意愿的“集体意识(社会文化)”和“集体无意识(人类原型)”。这些“作者无意识”在文本中的显现,它往往可以通过时间来得到澄清,譬如文革中的作者写下的文章,只有在文革被沉淀下来之后,我们才能清醒地看到这些文字背后未必作者意识到的东西。另外,一个富有阅读经验的人或者深度思考者,也能比较容易地发现初写者和浅思考作品中的作者无意识。其实从这里我们已经发现,作者一厢情愿的只读性文本,放在历史中或者高过他的心理结构深度的阅读者面前,还是附带着许多他自己也未能认识清楚的“歧义”的,也就是说,任何文本,从这意义上讲都是“可写”的。严格来说,作者无意识是包含在文本内部中的因素,但是,由于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发现这些无意识,而且往往要借助对话、互文,才能彰显出这些被遮蔽的阴影,所以这里单独将其列出,视为阅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一个因素。当然,如果能将这一因素与读者的无意识放在一起进行思考,那么产生的意义信息也就会更加成倍地增长。


    通过对这个阅读要素结构图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①任何文本都不仅是“可读的”而且是“可写的”,无论作者愿不愿意,读者有没有这个自觉;②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的对话者和不同的其他条件下,读者对一个文本的理解是不可能一样的,当然,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状态与条件下的理解也会前后并不完全一致;③要获得一个比较满意的“意义”,我们不能根据作者规定的解释,其他阅读者的阅读意见与同此文构成互文关系的其他文本可能帮助我们获得比较理想的意义解释;④这样,最终,这个解释是由我们作出,而并非由文本作出;⑤文本还是限定了我们解释的可能性,对于错误的解释,我们可以从文本中寻找出证据来加以否定,当然,我们也能够通过互文性文本及其他证据,证明文本中某些证据的不确定性或者它本身就是“伪证”;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同一个文本,我们将获得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是可以共存不悖的。


    在讨论了这些阅读的基本道理之后,也许我们只能通过具体的个案分析,才能获得对“文本的可写性”的比较丰富而不是干瘪的印象。由于童话、神话与隐喻类诗歌本身就要求读者根据当下给出具体的意义,所以我们也就不必对此再进行更多的举例,这里举一个作者认为文本的意义是自足的课文来加以说明——冯骥才的《珍珠鸟》。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在叙述了具体的情景之后,用一句话来给出这个故事的完整的自足的意义:“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而用来支撑这一意义的故事,是作者获赠两只珍珠鸟,将它们精心安置在鸟笼里并进行细心地照顾,小珍珠鸟出生后,作者与它在关了窗的室内相伴嬉戏,建立了深厚友谊……然而,作者这个给定的自足的意义,到了动物保护主义者或者自由思想者的面前,它立刻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解释:动物保护主义者认为,你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鸟儿囚禁在狭小室内的狭小的宠里,再来谈什么爱心,这从根本上是荒谬的,如果将你囚禁在宠中喂养你,你会作何感想;自由思想者则从象征的角度来思考,它会将人与鸟的关系视为君主与奴仆的关系,这种信赖的前提是奴仆对君主的忠诚,决不背叛(飞出窗外),而君主对奴仆的信赖的边界,也正是关上窗后的“信赖”,因此,这个文本我们既可以视为人对鸟的奴役,也可以视之为对“高高在上的君主”示忠并希望获得信赖、食物与安全感的曲折表达。在这个阅读活动的个案中,我们主要是通过“对话”,来理解作者文本背后的“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意识(文化心态)”。
    上一页 首页 [1] [2] [3] [4] [5] 尾页 下一页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胸中块垒笔端诗,浅斟低唱见性情    6638 次 2014/8/14
 “打油”寻趣篇    4048 次 2011/6/17
 《再别康桥》的女性情结    2991 次 2008/6/14
 李少君:这是一个诗歌积累的时代    3013 次 2010/7/19
 52个字的力量    3240 次 2009/7/10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