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汉字(9)
繁、简字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简化字与繁体字在词义上本来毫无联系,而仅仅读音相同,但在简化时则采用了笔画少的。如“蒙”与“■”在词义上大有区别:“愚昧”谓之“蒙”,而“■”则有“欺骗”义。后来只是因为读音的关系,才以“蒙”代“■”了。
第二,有的简化字是借用其繁体字的一部分,但这个“一部分”又是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特别注意,不能用今天的这个简化字去理解古代的另外一个字。如今天的简化字“隶”(lì力),就是取了繁体字“■”的一部分,然而“隶”又是古代的另外一个字,是一只手抓住了一条尾巴的象形字。许慎说:“隶,及也。”《玉篇》就把“隶”直接写为“逮”。所以古代的“隶”字也就是今天的“逮”字,若不注意就会弄错。
第三,今天有些简化字,有的是古本字,如“气”(■)、“网”(■)等;有的是古通用字,如“荐”(■)、“痒”(■)等;有的是古异体字,如“礼”(■)、“线”(■)、“泪”(■)等。了解了这些关系,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早就有了这些简化字,只不过是为了书写方便,才选择了其中笔画少的作为今天的统一使用体。
五 假借字的规律
什么是假借字,在“六书”问题中已作了简要的分析,现在需要讨论的是假借字到底有些什么规律,掌握了这些规律对阅读文言文有什么用处。
(一)从汉字的形体结构来看,假借字主要有两个规律。
1.一个“独立”的字充当了另一个字的声符时,那么这两个字有时是能互相代替的。如:
(1)“(元济)起,听于廷。”(《李■雪夜入蔡州》)
——元济起床,在庭上细听。
(2)“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赵策》)
——地位很尊贵,但是没有一点功绩;俸禄很优厚,但是没有一点勋劳。
例(1)中的“廷”字本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字,但它充当了“庭”这个形声字的声符,就成为“庭”的假借字了。例(2)中的奉字本来也是一个独立的字,但它充当了“俸”这个形声字的声符,就成为“俸”的假借字了。
2.两个形声字,由于声旁相同可以互相代替。如:
(1)“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替天下人倡导,响应的人一定很多。
(2)“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同上)
——将军身披坚甲,拿着锐利的武器,攻打无道,诛灭暴秦。
(3)“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公输盘变换了九次攻城之法,被墨子九次拒 (挡)回去了。
例(1)的“唱”字,例(2)的“被”字,例(3)的“距”字,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符和“倡”、“披”、“拒”等形声字的声符相同,所以“倡”、“披”、“拒”可以假借为“唱”、“被”、“距”。这样的假借现象在古书中是屡见不鲜的。
(二)从汉字的读音上看,两个字由于音同或者音近,虽然形体上没有什么联系,有时也可以产生假借现象。如:
(1)“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墨子·公输》)
——公输盘攻城的器械用完了,但墨子的防御之法还多着呢。
(2)“(白骨精)嘴唇往下别。”(《西游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白骨精的嘴唇往下瘪。
(3)“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儒林外史·范进中举》)
——像你(范进)这个尖嘴猴腮的样子,也该撒泡 尿照照自己。
例(1)的“■”,例(2)的“别”,例(3)的“抛”,是和“御”、“瘪”、“泡”同音(或音近),所以它们就充当了“御”、“瘪”、“泡”的假借字。
总之,不管从结构上看,还是从读音上看,都离不开音同或音近这条根本原则。如果在读音上没有任何联系的两个字,那它们就不能假借。
怎样才能辨别假借字呢?大概离不开以下两种办法。
第一,看上下文的意思,再考虑其读音。如果根据字面的意思根本讲不通,但从读音上却能与另外一个能讲通意思的字联系起来,这就有可能是假借字。如“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韩非子·五蠹》)这当中的“必”字加果解为“必须”,则根本讲不通。从上下文的意思舌,这里的“必”是“尽”的意思;那么有没有读“必”的音而又有“尽”的意思的字呢?有的。这就是“毕”字。所以“必”在这里就是“毕”的假借字。
第二,利用《玉篇》《类编》《康熙字典》《辞源》等工具书来辨别假借字。如《庄子·逍遥游》中有“立之■,匠人不顾”的话。这个“■”字不好解释,一查《康熙字典》就发现其中有“■通途”一条,“涂”就是“途”的假借字,问题解决了。
由上述可知,我们掌握了假借规律和辨认假借字的方法,对我们讲授古典文学、阅读古代典籍、理解古文的语义是有很大帮助的。
总之,要对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进行研究,并正确地加以批判继承,就必须掌握文字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否则,就会事倍功半,困难重重,“未及升堂,焉能入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