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小说分类 >> 历史小说 >> 任崇岳作品:李后主(2)
  • 任崇岳作品:李后主(2)
  • 来源:原创 作者: 佚名 日期:2008/5/21 阅读:4836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自毁长城

     正当后主宴安逸豫之时,赵匡胤却宵衣吁食,袜马厉兵,征伐不廷之臣了。开宝三年,宋军在轻取荆南、湖南、后蜀以后,下一目标,便选中了南汉。但是,岭南距中原甚远,山长水阔,重岭阻隔,进军不便,而且宋军连年作战,士卒疲惫,需要休整。赵匡胤踌躇几日,忽然想到了后主,何不让他遣一介之使劝说刘獾奉宋正朔?于是,一道诏书便送到了江南,虽然他明明知道,单凭李烃的一封书信,不会使刘獾就范,但为了考验一下江南是否对宋朝忠诚、还是派人送去了命令。
      后主自即位以来,对于赵匡胤从来都是恭敬从命,这一次自然也不敢怠慢,当即把徐铉召来吩咐道:“大宋天子要孤晓谕刘獾奉宋正朔,卿可为孤拟封书信,派给事中龚慎仪送去。”
      徐铉奏道:“大宋天子这道招书,令人疑窦丛生。国主且不可掉以轻心。”
      后主仔细看着诏书说:“这诏书上分明写着,让孤晓谕刘獾降宋,难道此中还有别的奥秘不成?”
      徐铉加重语气,一字一顿他说:“恕臣直言,大宋天子此举,恐非亲善之意。”
      后主愕然道:“卿何出此言,你也忒多心了,孤之事宋,有如子之事父,一片悯诚,唯天可表,大宋天子岂能疑孤不忠?”
      徐铉摇摇头说:“国主试想,大宋天子声威远被,由他直接晓谕南汉皈依宋朝,岂不比国主一封书信厉害百倍,为何大宋天子偏偏出此计策?”
      后主不假思索地说:“这又何须多问!大宋天子想必是不愿大动干戈,又知江南与南汉毫无龈龉,才让孤劝降的。”
      徐铉见后主一味为宋朝辩护,与自己的意见相左,心头蓦地掠过一丝不快。但转念一想,自己所说,也不过是据理分析而已,目前尚未成为事实,也难怪后主不信,便委婉他说:“微臣不过是直抒胸臆罢了,至于如何裁决,还凭国主区处。不过,臣愚以为,江南与南汉实在是休戚与共,荣辱相连,国主帮助大宋灭了南汉,下一回就该轮到江南了,一念及兹,臣便不胜忧惧之至!”
      后主搔首不语,半晌才说:“卿过虑了,大宋天子待人以诚,想来不会言而无信,贻讥于邻。即使如卿所言,孤亦不敢得罪大邦,自取愆尤。卿只管以孤之名写信就是。”
      徐铉见后主为难的样子,不敢再谏,便代为捉刀,修书一封。
      后主逐句推敲,见这封书信写得不亢不卑,恰到好处,即日便遣龚慎仪赉著书信南行。
      那刘獾本是荒淫无道之君,斥逐贤臣,重用宦官,以至大臣争相自阉,以求进用。后来索性委国政于宦官龚澄枢,日与一绰号波斯女的官婢淫戏,赐其号曰“媚猪”,从此春宵苦短,不再视朝。宫掖之内宦官多达七千余人,仅有三公、三师称号者就百人之多。他驭下严酷,曾自出心载制作烧、煮、剥、剔、刀山剑树之刑,小有过失,辄课以重刑。又令罪人徒手斗虎搏象,毙命于虎口象爪之下者,不计其数。他听说深海产珠,便于合浦县设置媚川郡,强迫人民入五百尺之深海采珠。他所居宫殿,一律缀以珠贝和玳瑁,果然富丽堂皇,显得气象非凡。又造离宫数十,刘獾不时率群臣游幸,往往月余不归。朝政腐败。纪纲废弛,百姓怨声载道,大有“时日易丧,予及汝偕亡”的慨叹。这一日,刘怅刚从离宫还朝,见江南突然遣使,心中好生诧异,便问道:“孤与江南,虽为兄弟之邦,但素无往来,不知尔国国主有何见教?”
      龚慎仪恭敬答道:“敝国国主遣臣致意大王,愿大王百事顺遂,国柞绵长!”
      刘怅最喜欢人恭维,见龚慎仪说话得体,不由得春风满面,故作谦逊道:“朕只是守成之君罢了。先人遗业不失于孤手,于愿足矣,怎及尔国国主风流儒雅,长于诗赋!”
      龚慎仪道:“江南国土狭小,且又与强宋为邻,一举手,一投足,都受制于人,怎及大王天马行空,逍遥自在!”
      刘怅不无得意地说:“敝国僻在边睡,离宋悬远,赵匡胤虽兵锋恬利,又其奈我何!”
      龚慎仪看他有点得意忘形,便讥讽他说:“大王之言,固然不无道理,但只凭地利与宋抗衡,似亦非善计。乾德三年(965年)三月,贵国进兵潭州(湖南长沙),为宋将潘美所败;九月,宋兵攻破郴州(湖南郴州市),贵国二万将士悉数化为泥沙,不得已才退保韶州(广东韶关),想来大王还记忆犹新吧?”
      刘嵌听到这里,倏地睁圆了眼睛,怒视着龚慎仪说:“大夫不远千里而来,难道只为了说这件事吗?”
      龚慎仪递上后主的信说:“臣受敝国国主之托,送书信至此,请大王裁夺。”
      刘怅匆匆浏览一过,得知是后主劝他降宋的书信,不禁拍案大怒,当下便把龚慎仪下于狱中,并复信后主,满纸都是署骂不逊之言。后主不敢耽搁,忙遣人将书信呈交宋朝。开宝三年(970年),赵匡胤命大将潘美、尹崇呵率师攻打南汉,一路斩关夺隘,长驱直入,兵锋直抵韶州,距兴王府(今广州市)只有数日之程,南汉主刘怅焦头烂额,束手无策。南唐有识之士知道唇亡齿寒,辅车相依,倘若南汉覆亡,宋军必将移兵江南,这样,局势便不堪设想了。因此,就在这宋汉交兵、鼓声连天之际,南唐南都留守林仁肇,给后主送来了一道奏折,上面写道:
      臣南都(江西南昌市)留守林仁肇冒死上言:宋淮南诸州,戊守单薄,而连年出兵灭蜀、平荆湖,今又取岭表,往返数千里,师旅罢敝。愿假臣兵数万,自寿春渡淮,径据正阳,因思归之民,可复江北归境。彼纵来授,臣据淮对垒而御之,彼必不能敌。兵起之日,请以臣举兵外叛闻于宋朝,事成国家享其利,败则族臣家,以明国主不预此谋。
      后主阅罢,狐疑不决,将奏折交给群臣讨论。枢密使陈乔奏道:“臣对林仁肇知之甚稔,他出身寒微,因积军功而至南都留守。虽为将帅,常解衣推食,与士卒同甘苦,是以士卒乐为之用。如今他为江南社稷,不惜毁家纤难,竟将全家数口性命作为抵押,对国家可算是一腔忠诚,国主应允如所请。”
      后主道:“难为林卿一片苦心,为国排忧解难,公而忘家,殊堪嘉尚。只是此事关乎江南安危存亡,不可孟浪操切。”他把目光转向手握重兵的神卫统军都指挥使皇甫继勋,“皇甫卿以为如何?”
      皇甫继勋年方弱冠,又无战功,只是因乃父皇甫晖在清流关与后周作战,被周世宗柴荣俘获,死于王事,后主怜继勋是功臣之后,才不次超攫,成为大将的。他本心地偏狭,忌妒林仁肇的才能和声望,刚才听陈乔所说,已不耐烦,现在见后主问他,便反驳陈乔道:“枢密使之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宋兵精锐,天下无敌,灭蜀、灭荆湖,都是摧枯拉朽,马到功成,试问林仁肇以一支孤旅迎敌,岂非以卵击石,自取败亡?如果他轻举妄动,宋朝以此为口实而大兴问罪之师,江南不亡何待?”
      陈乔瞥了皇甫继勋一眼,不无讥讽他说:“皇甫将军可谓畏敌如鼠,尽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但是宋朝今日攻取岭表,明日便会问鼎江南,决不因我朝乞和而止兵息戈。如今宋朝重兵均在岭南,后方势力空虚,正可乘此蹿漏,挥戈北上。淮北本我朝旧土,兵到之日,父老子弟必章食壶浆以迎我师。淮北得手,其余地方可传檄而定。林将军兵起之日,国主即上书宋朝,言其举兵叛乱,使彼无所借口。即使林将军败绩,亦可与国主无涉。优柔寡断,祸至无日。伏乞国主深思熟虑,早日裁定,庶几不失良机。”
      后主畏惧宋朝势力强大,不想冒与宋开衅的风险,因此皇甫继勋之言正合己意。但是陈乔所说,亦不无道理。四平八稳,自然不担风险,但向别人称臣的滋味并不好受,一想起来,便觉浑身不自在。倘若林仁肇马到功成,自己便不仅是南唐国主,而是万邦朝拜、货真价实的天子了。想到这里,便对陈乔说:“听卿之言,议论恢宏,切中膀理,令人神旺!可传孤之旨,令林仁肇秘密出师,待他渡过淮河,孤再奏闻宋朝。军族之事,一以委卿,孤不遥度小事成之日。孤当论功行赏,决不负卿。”
      陈乔叩头谢思,正欲下殿,只见镇南节度使朱令赞出班奏道:“江南与宋朝开衅,事关重大,国主怎能据陈乔一人之言而定?”
      后主道:“卿有何言,尽管奏来,只要言之有据,有利于江南社稷,孤而洗耳恭听,岂有不纳之理?”
      朱令贾也是南唐大将,他矫捷善射,勇冠三军,甫征北战,屡立功勋,由士兵累迁至节度使,颇受后主倚重。林仁肇与他交往不多,本无纤隙,只是林仁肇熟读兵书,娴于韬略,是个风流儒将,而朱令赛却目不识了;是一介赳赳武夫,才能与林仁肇不侔。由是他心存醋意,忌恨林仁肇,与皇甫继勋却颇为投机。他见皇甫继勋受了冷落,内心大为不平,便奏道:“宋朝乃是大邦,谋臣如云,战将如雨,岂能不预防不测,起倾国之兵南下?所谓宋朝淮南守备薄弱一说,仅系猜度,未得确报,安知宋朝不是以此为钓饵,诱我上钩?兵法云:兵不厌诈,宋朝故意示我以空虚,正可说明彼在淮南伏有重兵。乞国主三思而后行,不可贸然从事,免贻后悔。”
      后主本无固定主意,听朱令密一说,不觉目瞪口呆,吓得出了一身冷汗。他转身对陈乔说:“陈卿,据你推测,林仁肇出兵,可能稳操胜券,打败宋军?”
      陈乔见后主首鼠两端,心里好生着急,他想说服后主,但急切问又想不出更妥善的理由,只得据实回奏说:“林仁肇是否能旗开得胜,臣不善誊龟,无法预卜。但臣乔列枢密之职,军旅之事,也略知一二。授请情理,宋兵正倾全力经略岭南,后方必然空虚。林将军率兵渡淮,批亢捣虚,正所谓神兵天降,迅雷不及掩耳,必能唱凯奏捷。如果坐失良机,等到刘韦长束手就擒,宋军从容进攻江南,我朝兵微将寡,到那时人为刀沮,我为鱼肉,岂不悔之晚矣。伏乞国主三思!”
      皇甫继勋察言观色,见后主支颐沉思,知道他有变卦之意,再次伏阶奏道:“枢密使之言,只是一厢情愿罢了,难道宋兵端坐不动,等着挨打不成?何况我朝与宋,亲如手足,遐迩一家,自宋帝即位以来,即梓鼓不呜,兵革不兴,化干戈为玉帛,铸刀剑为犁锄,朗月霁风,边境宴然,国主才得以安坐金陵。枢密使一定要寻衅滋事,授人以柄,不知是何用意!”
      朱令赘也跟着趁热打铁:“启奏国主,据臣所知,林仁肇好大喜功,徒托空言,没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才,国主决不可委以重任,使士卒遭无妄之灾。”
      皇甫继勋与朱令赞一唱一和,搅得后主头晕目眩。看看陈乔,他鹄立在丹埠之下,忠厚之状可掬。权衡利害,他不敢贸然出师,而陈乔说得唇焦舌敝,也非为一已之私。他息事宁人,温和地对陈乔说:“卿一腔忠草,孤已深知。但林将军出师一事,孤不能以社稷作赌注,不必再议,可作罢论。”
      陈乔炔快走出澄心殿,迎面碰上了枢密院承旨卢绛,他正是为打听林仁肇出兵一事而来的。见了陈乔,便迫不及待地问道:“林将军出兵一事,国主如何发落?”
      陈乔满肚子不快,神色沮丧地说:“国主听了皇甫继勋、朱令资谗言,畏惧宋朝势大,不敢让林仁肇出兵。”
      卢绛急得以足顿他说:“天赐良机,千载难逢,枢密使何不面折庭争?”
      陈乔叹口气说:“个中酸辛,真是一言难尽!我何尝不想说服国主出兵?只是我势单力孤,纵然浑身是民国主也不相信。皇甫继勋、朱令赞二人,一唱一和,蒙蔽圣聪,国主偏听偏信,不纳忠言,奈何?”
      卢绛道:“我官卑职微、不得参与机密,烦枢密使引我朝见国主,指陈利害。”
      陈乔摆摆手,心灰意懒他说:“林仁肇之事,已无须再为饶舌,国主不会回心转意,听承旨之言的。”
      卢绛道:“我自有道理,倘国主允许我攻打吴越,断宋朝臂膀,亦不失为救国策。”
      陈乔听他一说,不觉喜溢眉宇,连忙说:“承旨之见甚好,可惜我见不及此。趁国主尚未回长秋宫,我愿即刻带你见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许可以奏效。”
      后主正要起身回寝宫,见陈乔肃立殿下,惊讶地问:“现在已经退朝,卿还稽留未去,莫非有言未尽,还为林仁肇之事而来吗?”
      陈乔奏道:“国主之意既决,臣安敢强谏?今有枢密院承旨卢绛见驾,他另有本章奏上,乞国主裁夺。”
      后主打量了卢绛一眼,以手拍额说:“孤想起来了,卿莫非就是大败吴越兵于海门(江苏启东县东北),俘获舟舰数百艘的卢绛吗?”
      卢绛答道:“微臣芥微之功,蒙国主嘉奖,知遇之恩,永铭肺腑。臣肝脑涂地,亦不足报国主大恩千万。”
      后主见他说话得体,甚为高兴,夸奖他说:“孤自即位以来,国势阎弱,受制于人。卿击败吴越,大振国威,功厚赏薄,孤甚不安。卿勿计较。”
      “臣若为赏赐,早投宋朝多时了。臣生于江南宜春,世受国恩,死亦当葬于江南,庶几不负国家。”
      “江南大臣,若都如卿,孤尚有何忧?”后主有些感动了。
      卢绛叩头道:“江南大臣,忠心耿为社稷者甚多,臣草木之人,无足轻重。枢密使陈大人识臣于风尘倾洞之际,拔臣于稠人广众之中,臣才得有今日。愿国主亲之信之,委以心腹,寄以重任,江南振兴,便指日可待了。”
      “孤待陈乔不薄,卿何出此言?莫非你也是为进谏而来吗?”后主心头倏地一震。
      卢绛道:“巨人微言轻,何敢进谏?臣此次见驾,只是想讲一个故事,为国主解优去烦。”
      后主道:“看不出卿倒有此才学,有何妙语警策。只管讲来。”
      卢绛慢慢说道:“臣生于农家,幼时入山砍樵,见一鸟巢搭于树丛之间,两只小麻雀刚刚啁啾学呜,忽见一只老鹰飞来,要叼食雏雀。老麻雀奋起迎击,奈力不能敌。双方厮杀正急之时,又一老鹰飞来,盘旋于树丛之间,张喙伸爪,准备向老麻雀袭击。”
      后主不觉一惊说:“一只老鹰已经使人心悸,何况两只!可怜雏雀要葬身鹰腹了。”
      “正在这时,突然林莽中钻出一个猎手来。”卢绛不慌不忙,仍然慢条斯理他说下去。“只见他弯弓搭箭,向老鹰射去。弓箭响处,一只老鹰应弦而倒,登时饮羽毙命。另一只见势不妙,便远走高飞,仓皇逃遁,那两只雏雀才得以安全脱险。”
      后主直视着卢绛,似乎要看出他内心的隐密,良久,才眨着眼睛说:“卿专门来见孤,当不是为了说老鹰抓麻雀的故事。卿要讽喻什么,何妨直说,不必拐弯抹角。”
      卢绛望着后主,真诚地说:“微臣讲这个蹩脚的故事,国主睿智贤明,当不难听出弦外之音。吴越是江南仇敌,他日必与宋朝结为犄角之势,发兵攻我,应先加剿灭,以剪除后患。”
      后主吃惊地说:“吴越乃宋朝附庸,一向与宋亲密无间,谁敢结怨于宋,自取祸殃?”
      “国主只要答应,臣自有弥合之法,既可相机攻打吴越,宋朝也决不会兴师问罪。”
      陈乔也规劝后主说:“臣知卢绛富于韬略,比年率领水师与吴越周旋,以少胜多,从未失利。彼国虚实,卢绛洞若观火,可谓知己知彼。乞国主早下决断,付卢绛以全权,他定能马到功成,灭掉吴越,光大我朝版图。”
      后主不安地在澄心殿上逡巡。吴越仗着宋朝势力,多次寻衅侵扰,江南只能被迫应战。如能灭掉吴越,消除隐患,自然是他多年来梦寐以求的愿望。但是吴越王钱椒亦非等闲之辈,他岂肯束手就擒,坐以待毙?战端一开,宋朝必来干预,以江南之兵对付吴越,尚不能确保必胜,何况再加上宋朝?倘若双方夹击,江南还能逃到哪里去?他不敢往下想,只觉得眼前是一片陷阱,只要稍越雷他一步,就可能粉身碎骨,招来灭顶之灾。事情如此明白,卢绛还说他有两全之策,这倒使他大惑不解了。不过,在他思想深处,仍朦朦胧胧地升起一线希冀,既不得罪宋朝,又可剪灭吴越,然而这又谈何容易!他把目光转向卢绛,问道:“卿说有弥合之法,究竟如何弥合,孤愿闻其详。”
      “臣早已筹划多时了。”卢绛似乎预料到后主会对此提出疑问,便胸有成竹地说:“臣请诈以宣(安徽宣城)、款(安徽橄县)二州反叛,臣举兵之日,国主即布告中外,声罪讨伐,措辞愈是激烈,愈能掩人耳目。国主可于同时向吴越借兵平叛,吴越鲸吞我国,正苦于无隙可乘,必然发兵前来。国主可派精锐部队,于其必经之路埋伏,以逸待劳,乘便邀击,臣再率兵从背后掩杀,事无不济者。”
      “就算卿能稳操胜券,那以后呢!”
      “一不做,二不休,索性踏平吴越,与宋朝分庭抗礼,划江而治。”
      “如果宋朝不允呢,卿可有万全之策?”
      “以江南之大,积蓄之多,只要士马精强,就可与宋朝周旋。何况我朝有长江天堑可作屏障,宋军舟揖无多,其士兵多系北方之人,不习水战,无法施其长技,彼兵虽盛,能奈我何?当年周瑜以五万士卒败曹孟德八十万大军于赤壁,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传为历史佳话。我朝将士只要戮力同心,一定能力挽狂澜,克敌制胜。”
      后主听他说完,婉转他说:“卿策虽妙,可惜都是画饼,成功与否,尚在未定之天。孤为社稷计,不敢轻举妄动。林仁肇为孤划策,与卿颇为相似,难为卿等为孤分忧,赤心辅国,忠贞无贰。只是孤志已决,与宋朝修好是先帝既定之策,孤不能更改,望卿等体察孤之苦衷。”
      陈乔见后主不纳卢绛之言,走上一步,声音颤抖着说:“国主所虑,不无道理。但臣窃以为今日之势,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不扑杀猛虎,必为猛虎吞噬,二者必居其一,没有回旋余地。恳请国主收回成命,纳卢绛之言,江南社稷就绵延不绝了。”
      卢绛也激动地说:“明日没有岭南,后日岂有江南?与其受宋朝刀兵之苦,何如破釜沉舟,拼个鱼死网破!”
      后主站起来,以不容置辩的口气说:“孤不负宋,宋岂负孤?卿等勿生疑虑,好生去吧。”说着径自下殿,置陈乔、卢绛二人于不顾,在内侍簇拥下,走出澄心殿,向长秋宫去了。
      陈乔、卢绛面面相觑,气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卢绛欲追往长秋宫再谏,陈乔知道已经无可挽回,把他拉了回来。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转眼到了开宝四年(971年)。这年二月,宋军兵临兴王府城下,南汉主刘獾势穷力蹙,素服出降,被递解至汴京,南汉六州十县之地,尽入宋朝版图。宋将潘美等屯兵汉阳,休整士卒。大将皇甫继勋献计,先用重金打通宋朝宰相赵普的关节,让他在赵匡胤面前为江南说项,然后再派大臣前往朝贡,宋朝便不会难为江南了。后主采纳其议,以银五万两秘密送给赵普,但在遴选使臣的问题上,后主却有些踌躇了。他首先想起了冯延鲁,此人老成持重,能言善辩,上次出使宋朝,不辱使命,颇得朝野好评。只是他最近染疾,已经多日不曾上朝,不知是否痊愈,便命人驾车,直奔冯延鲁府第而来。
      冯延鲁瘦骨嶙鳞,疾体支离,伏在床上叩头说:“臣辗转床褥,不能迎近国主,伏乞恕臣不敬之罪。”
      后主见他一副病恹恹的样子,不禁有些凄然,忙按住他的手说:“数月不见卿面,不知一病至些,可曾延医调治?”
      冯延鲁答道:“臣数月来就靠药石维持性命,只是犬马齿长,百病维身,奄奄一息,命在须臾,恐怕不能报效国主,为国出力了。”说着动了感情,两行情泪顺着他那清癯枯瘦的面颊流了下来。
      后主眼睛也有些湿润了。他原想让冯延鲁抱病出使宋朝,如今看他病得这副模样,话便不好出口。只是除了冯延鲁,江南还有何人可派,他未免踌躇了。韩熙载倒有些才华,他曾谒见过周世宗柴荣,与赵国胤也有一面之交,但他已在开室三年夏天谢世;徐铉虽善于舌辩,但书生出使,难免不受戏弄;陈乔忠贞可嘉,但柔懦畏怯,不能独挡一面,其他文臣武将,自邻而下,俱非出使之才。以江南之大,竟至空无依傍,无人可遣,真叫人徒叹奈何!
      冯延鲁似乎看出了后主的为难之处,少气无力他说:“国主不必忧虑,臣请抱疾为国出使。倘不幸殒身汴京,还乞国主与宋朝天子交涉,将臣骸骨迁回江南。”说着,剧烈地咳嗽起来。
      后主拉住他的手摇晃了两下,认真地说:“卿病势沉重,孤怎忍让卿再履风霜之苦?明日当询诸朝臣,荐可胜任使节者北上。”
      冯延鲁忽然想起了韩王从善。他是中主第七子,后主之弟。显德年间,他曾出使后周,世宗柴荣留而不遣,居于汴京。宋太祖赵匡胤即位,方厚礼遣还,命翰林学士王着一直送到金陵。既有这一层关系,何不遣他出使?于是便向后主推荐道:“韩王从善曾经奉命出使周朝,国主何不命他前往?”
      后主见说是从善,连连拍手说:“卿不说我倒忘了,显德年间,韩王曾去过京师,与当今天于交情不薄,韩王每念及此事,辄兴高采烈,孤就派他去吧。”
      原来从善在中主时与大臣钟谟相友善,钟谟曾几次建议立从善为嗣,中主虽未应允,但亦未加责罚。中主南迁南都,后主奉命监国、从善则率军扈从。中主崩逝,从善萌生觊觎帝位之心,几次从顾命大臣那里讨取遗诏,都遭到了拒绝,后主即位于金陵,此事被大臣告发,后主手足情笃,并不介意。从善以为乃兄必然会置他于死地,每日坐卧不安,寝食俱废,谁知乃兄宽宏大量,不记前葱,反而加官进秩,封为韩王,心中无限感激,从此便不存非分之想,一心一意报效后主了。当他得知后主为遴选使节左右为难,而冯延鲁又有过荐举的话,便主动请缨,要求前往。后主自然喜出望外,一一嘱咐,并亲自送至郊外,从善缓辔而行,于马上频频挥手告别。直到看不见后主的踪影,才快马加鞭,向汴京进发。
      赵匡胤已经得到了从善朝贡的消息。这时,宰相赵普忽然前来觐见。原来南唐秘密给他送来了五万两白银,他不敢自专,请赵匡胤发落。赵匡胤沉吟半晌说:“李惺以银相赂,无非是让卿替他缓颊,卿可尽数收下,并以书答谢。”
      赵普道:“臣一向以清廉自矢,怎敢收此不义之财。乞陛下别作区处,臣不敢受命。”
      赵匡胤掀髯微笑说:“朕躬自有安排,卿但收不妨。我朝既是大邦,自当存大邦之体,令江南莫测高深。”
      赵普叩头再拜说:“陛下神威睿智,使臣顿开茅塞,但不知从善抵京后,陛下如何安置?”
      赵国胤道:“朕已思之熟矣,从善到来,自然是留而不遣,厚加封赏,好使李烃早日归阙。这样,无须大动刀兵,江南便可入我大宋之版图了。”
      君臣正议论间,内侍禀报江南使臣已到,赵匡胤当即于便殿召见。从善匍匐金阶,连连叩头说:“臣睽违天颜,十有一载,翼昔受陛下教诲,恍如昨日,今见陛下御体康泰,臣恭祝陛下万寿无疆!”
      赵匡胤见他如此拘谨,便温和他说:“朕与卿是故旧之交,不必拘泥于君臣之礼。上次与卿见面时,朕刚刚登基,卿是翩翩少年,朕亦正值壮年。如今卿值中年,朕已垂垂老矣。人生如白驹过隙,信哉斯言!朕自即位以来,东征西讨,戎马惶惚,独对江南,亲如手足,不忍以兵戎相见。烦卿转告国主,勿生疑虑。”
      从善再次叩头说:“臣兄有表章奏上,伏乞御览。”
      赵匡胤接过看时,乃是一份贡品清单:
      臣李涅冒昧上奏: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国使入贡,道出臣国,遗臣犀角一株、牙二株、白龙脑三十两、苍龙脑十片、乳香千斤、沉香三千斤、煎香七千斤、石亭脂五十斤、白檀百斤、紫矿五十斤、豆寇二万颗、龙脑三斤、槟榔五十斤、藤花簟四领、占城孤斑古缦二段、阇婆礼僵弯国古缦一段、阇婆沙鹓古缦一段、绣古缦一段、绣水织布五匹、沙鹓锦绣古缦一段。臣不敢用,谨悉数辇入京师,以表臣之悃诚。
      他略微翻翻,便还给从善说:“朕家邦肇造,百废待举,怎用得上此等奢侈之物,今仍将此物退还江南,尔今后不必贡此不急之物。”
      从善见赵匡胤不肯收纳礼物,以为他变了封,不禁惶恐不安,伏地不起。赵匡胤见他觳觫不已,便安慰说:“卿勿多心,朕不收受礼物,是怕从此流于奢靡,绝非怀疑江南不诚。”
      从善仍然不肯起来,又奏道:“国主请求陛下,准许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唐国印改为江南国主印,赐诏呼名,以示江南为大未附庸,伏乞陛下恩准。”
      赵匡胤答道:“此举甚合朕意,当允如所请。”
      从善如释重负地嘘了一口气,慢慢地从地上爬起来,脸上流露出无限感激之情。又奏道:“臣已完成使命,请问陛下,何日可返筛南归?”
      赵匡胤故作惊讶之态说:“卿长途跋涉,鞍马劳顿,朕尚未与卿扺掌而谈,何遽然言归?卿下榻之处,朕已着人洒扫,再赐卿白银五万两作为用度。”说到这里,他莫测深浅地笑了笑,“朕待敌人,不可谓不厚吧?”
      从善叩头感谢,但额上的汗珠却不断沁了出来。他非常清楚,自己只是江南进奉使,没有必要羁留京师。况且,即使在京师小住,也用不了五万两白银。而这白银又正是江南偷偷送给赵普的数目,莫非赵普已将此事奏闻天子?看来此行是自投罗网,被宋朝扣作人质了。事出意外,他思想上全无准备,只得讷讷他说:“陛下之恩,天高地厚,臣奕不胜犬马依依之情。只是国主等臣回去复命,臣无心勾留京师,乞陛下网开一面,准臣返朝。”
      赵国胤当然不肯放他还朝,故意轻描淡写地说:“卿来京师,一非俘虏,二非人质,席丰履厚,衣食无虞,何恐惧之有?至于江南,朕当遣一介之使,告知国主,让他放心就是。”
      从善看赵匡胤主意已定,料定自己已无返回希望,只得装作高兴的样子谢恩。赵匡胤见从善已入彀中,也非常高兴,拉着他的手,故作亲昵的样子说:“军国之事,朕不烦卿。江南燥热,风景与京师迥异,卿如有兴致,可任意游览,保卿赏心悦目。”
      从善出使不返的消息,很快便传入了江南,后主惊惧不已。他下令国中,改中书门下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院为修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已经封王的几个弟弟也一律改封为公:从善为南楚国公、从镒为江国公、从谦为鄂国公,所有宫殿一律去掉象征帝王气派的鸱吻。后主与七弟从善、八弟从镒,一向亲密无间,他遣从善入宋,不过是要表白江南充当宋朝附庸的诚意,谁料竟一去不还!而江南秘密馈赠给赵普的五万两白银,赵匡胤又以赏赐为名,还给了从善,这一切意味着什么,那是不言自明的。他隐隐约约觉得,把从善派往宋朝,无异于以羊饲狼,现在是追悔莫及了。他感到歉疚,对不起从善的妃子。每次登高北望,悲思难禁,都要位下沾襟,从此之后,游宴娱乐,皆罢废不举。百无聊赖之中,他又派常州刺史陆昭符入贡,请求宋朝释放从善回国。
      赵匡胤留从善不遣,本来是借机招徕南唐归命,当然不理会后主的要求。他把后主的书信交给从善,并即日拜他为泰宁节度使,赐府第于汴阳坊,只在京师领取俸禄,不必莅职。又封从善之母凌氏为吴国大夫人,封从善的掌书记江直本为司门员外郎,同判究州,其他僚佐亦受悉数推恩。赵匡胤此举是为了向天下表示:只要江南官员愿意投奔宋朝,他都虚位以待,优礼有加。
      陆昭符本为从善而来,如今见此情景,知道再说无用,只好打点行囊,准备返程。临行之时,赵匡胤对陆昭符说:“烦卿转告江南国主,识时务者为俊杰,天命攸归,不要执迷不悟。韩王在此,一切甚好。朕当于汴京城南建造礼贤宅,以俟国主来归。”
      陆昭符叩头唯唯,不敢申辩。他是江南大臣,自然不能劝后主拱手降宋,但他也不敢驳回赵匡胤的话,那样,他是否能回江南,也就很难预料了。赵匡胤似乎看出了他的心事,爽快他说:“国主归与不归,与卿无涉,朕决不因此羁卿不返。只是——”说到这里,忽然戛然而止,没有再说下去。
      陆昭符正留神谛听,见赵匡胤欲言又止,不禁惶惶然起来,忐忑不安地奏道:“陛下有话尽管直说,臣无不遵旨。”
      赵匡胤故作神秘他说:“江南已有人纳款输诚了,朕恐有离间汝邦君臣之嫌,是以秘而不宣。今见卿忠厚耿直,不妨直言相告。”
      陆昭符不禁大惊失色,连忙分辩道:“江南大臣虽然阎弱无能,谅还不至于卖国求荣,臣未敢信以为真。”
      “朕为天下之主,怎会无中生有?”
      “究竟何人纳款?乞陛下明示。”陆昭符急不可耐。
      “不是别人,正是江南倚为长城的南都留守林仁肇,卿想不到吧?”
      陆昭符见赵匡胤一脸庄重之色,知道不是戏言。他了解林仁肇,一向侠肝义胆,忠心保国,怎么可能会通款于宋?是别人诬陷,还是真有其事?是赵匡胤故意布下这般扑朔迷离的圈套,还是林仁肇不耐寂寞,觊觎富贵?左思右想,一时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不过,赵匡胤只是说说,没有真凭实据,怎能遽然相信?想到这里,便追问道:“陛下说林仁肇通款,自然会有证据,如今陛下空口无凭,怎么令臣相信?”
      赵匡胤笑而不答,只向殿外挥了一下手,早走进两个内侍来,彬彬有礼地说:“刺史不必性急,请跟我们前往,就知分晓。”
      陆昭符身不由己,跟着内待,曲曲折折来到一个幽静去处。只见一周矮墙,几湾流水,岸旁芳草芋芋;柳丝低垂,树荫掩映之下,有一幢精制瓦舍。进得门来,当中墙壁上悬挂着一幅戎装画像,陆昭符仔细看时,竟是林仁肇,不由惊得呆了,半晌说不出话来。
      一位内侍指着画像说:“林将军早有意降宋,先持此画像作为信物,以明不欺。”又指着一片图林说,“陛下已批准在此另建府邪,空馆以待林将军。只是他目前寸功未立,无颜归宋,因此稽迟时日。待到我朝进攻江南之时,他便要举兵内应了。”
      陆昭符见他说得活龙活现,不由得不信,暗暗思忖道:“这真是天赐其便!要不是出使宋朝,怎会知道林仁肇暗中通敌?”他恨不得身插双翅,飞快赶回江南,将这一消息报告给后主。但是赵匡胤什么时候才许他离朝,还不得而知,他不禁焦虑起来。
      那位内侍见他楞着,又说道:“陆刺史,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回可看清楚了吧?”
      “唔,唔!”陆昭符心不在焉地应付。
      其实,林仁肇何曾通宋?那幅画像是赵匡胤暗中派画师扮作商人,千里迢迢赶到南都,用重金贿赂林仁肇的左右,乘他巡视南都防御之际,偷偷描摹下来的。然后如此这般,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引诱南唐使者上当,陆昭符不察虚实,果然上了钩。他自看画像回来,茶饭无心,几次要求回朝复命,赵匡胤正要他回报给后主,因此爽快答应,并不留难。陆昭符连夜收拾,匆匆回江南去了。
      后主果然中了赵匡胤反间之计,气得七窍生烟。暴跳如雷,恨不得立时将林仁肇斩首。陈乔谏道:“林将军向来忠义,决非见利忘义、卖主求荣之徒,国主勿轻信谗言,中宋朝反问之计,自毁长城。”
      皇甫继勋本忌仁肇威名,平时无法中伤,如今见有隙可乘,便落井下石说:“林仁肇前次要求出战,臣已看出他心怀叵测,要颠覆江南社稷,如今又暗中通敌,企图将江南拱手让给宋朝,此等不忠不孝之人,国主留他何用?”
      朱令赛也怂恿后主说:“江南待林仁肇不薄,他却恩将仇报,密通宋朝,实力天理所不容。国主决不可心慈手软,姑息养好,应严加惩处,以橄效尤。”
      陈乔以头叩他说:“林仁肇忠义之名闻于天下。怎会与宋密谋!巨愿以身家性命担保,林仁肇决无反叛之事!”
      后主见陈乔为林仁肇辩护,面带温色地问:“林仁肇手握节钺,坐镇一方,他在南都,卿在金陵,怎能保其不反?”
      皇甫继勋嘲笑陈乔说:“枢密使一味袒护叛臣;莫非也参预其谋,怕受到株连吗?”
      “枢密使既然担保林仁肇不反,可有证据?”朱令赘也咄咄逼人。
      陈乔本讷于言,抵挡不住皇甫继勋,朱令啬二人的唇枪舌剑,但是他不忍心看着忠良被谤,含冤莫白。江南已衰弱得不堪一击了,怎能再自毁长城?他鼓足勇气,正欲奋力抗争,不料后主却以斩钉截铁的口气说:“林仁肇通敌之事,铁证如山,勿庸再议,孤决心除此蠢贼,以清隐患。皇甫卿可为孤将叛臣捉拿归案。”
      皇甫继勋低声奏道:“林仁肇足智多谋,将士用命,未可轻取。他近日病口,到处寻医觅药,国主何不以赐药为名,令他饮鸩而亡?”
      后主想了片刻说:“孤明人不做暗事,惩治叛臣,光明正大,何须鬼鬼祟祟?今日就派御医前去,明白宣孤之旨,令林仁肇饮鸩自尽,无须再回朝见孤。”
      那御医奉命星夜驰往南都,并未急于宣读后主诏旨,他想察言观色,看看林仁肇是何等样人,然后再作决定。虽然他是一名医生,无权干政,但凭多年的宫廷生涯,从一个人的醴貌和言谈举止上,大致可以判断出一个人是奸诈小人,还是诚意之士。今见林仁肇抱病前来迎接,他谦恭平和,憨厚之态可掬。并无半点狡诈诡谲之态,心里先存了好感。林仁肇因病口,说话吃力,但仍伏地叩头说:“老臣迎迓钦差来迟,还乞恕罪。”
      御医生连忙搀起他说:“下宫只是一名御医,怎敢生受将军大礼?”
      林仁肇道:“你是国主派来的钦差,老臣怎敢不敬?国主差你前来,想必有要事宣谕,就请宣布诏曰。”
      御医犹豫了一个,笑笑说:“下官水陆跋涉,颇觉劳累,先不忙宣读诏旨,到将军衙内歇息片刻如何?”
      林仁肇当然从命,将御医领至府衙。御医看看左右无人,便悄声问道:“老将军,迩来身体如何?”
      林仁肇道:“承铁差下问,不胜感激。老夫虽然已近迟暮之年,新近又患口疾,但目前江南多事之秋,正武人效命疆场之时,马革裹尸,以死报国,就是老夫的素志。”
      御医听他这几句话,心中油然升起一股尊敬之情,不无赞叹他说:“老将军高风亮节,着实令人钦佩!老将军可知下官为何来此。”
      林仁肇道:“愿闻其详。”
      “实不相瞒,有人告你暗中勾结宋朝,要颠覆江南社稷,下官奉诏携鸩而来,命老将军饮鸩自尽。”
      “钦差大人真会戏滤,老夫忠心报国,国主怎会不分忠好良莠,置我于死地?”林仁肇说罢,纵声大笑。
      “老将军,下官与将军素无嫌隙,且系奉旨而来,岂能诳骗于你?”御医生说着拿出诏旨来说,“将军如不相信,国主有旨在此!”
      林仁肇看他严肃的样子,知道不是戏言,不胜惊诧道:“国主说老臣谋反通敌,有何证据?”
      御医道:“老将军可曾将自己的画像送给宋朝天子,作为降宋信物?”
      林仁肇如坠五里雾中,忙不迭他说:“老臣镇守南都,从未与宋朝交通,哪里有什么画像给他?”
      “常州刺史陆昭符大人到汴京入贡,见将军的戎装画像悬挂在一所瓦舍之内,大宋天子又亲口说你以画像作为降宋信物,故而国主异常震怒,命下官携鸩而来,要取将军性命。”
      林仁肇仰天长啸,泪水滂沱:“原来如此!忠而被谤,信而见疑,夫复何言!”
      御医道:“老将军,下官已知你受了冤枉,不忍见你无罪受戳。我愿拚却性命,放将军逃走,任凭将军逃到天涯海角,觅一栖身之处。”
      林仁肇惨笑道:“我如逃走,岂不更证实了暗中通敌是真?”
      “老将军可以赴阙讼冤。”
      “国主既已相信宋朝反间之计,老臣纵然浑身是口,又怎能说得清楚?”
      “依将军之见呢?”
      “君王圣明,臣罪当诛。君叫臣死,不敢不死;父叫子亡,不能不亡。老臣何惜一死以表清白?请钦差转告国主,要辑睦群臣,训练士卒,永保江南国柞长久!”
      御医也不禁流泪了,似这样一个铮铮铁汉,临死之际还关心江南安危,怎会通敌谋反?便劝阻说:“老将军千万不可自寻短见,事情终有澄清之日。下官回朝,愿以身家性命,担保将军不反。”
      “不必了,不必了,者臣死志已决,何必再连累钦差?请钦差速拿鸩洒来。”
      御医兀立不动,林仁肇却自己打开酒坛,捧起鸩酒狂饮起来,不一会便手脚抽搐,死于非命了。可怜他忠心耿耿,戎马一生,没有战死沙场,却死在了宋朝的离间计下,可真是未曾出师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了。
      赵匡胤得知江南鸩杀了林仁肇,好不高兴。他本想立即进军江南,但南汉刚刚平定,士卒疲惫,无气未复,需要休整,便于开宝六年四月派卢多逊为江南生辰国信使,至江南打探消息。卢多逊此人谦恭平和,全无据做之气,与后主君臣相处甚得。盘桓多日,多逊方般舟回朝复命。舟行至宣化口,多逊忽然停舟,遣人告诉后主说,朝廷重修天下图经,史馆独缺江南诸州,乞国主赐与一本,以便交付史馆。
      后主接札,惨然不乐。这封信虽然口气谦和,其实是下命令。他知道所谓宋朝史馆要修图经云云,不过是借口而已,真正目的在于探听江南虚实。如果照实送付,无疑干将本国虚实告人;如果不送,宋朝便会借口兴兵。而他一向畏宋如鼠,最怕的就是大动干戈。何去何从,他未免委决不下。不过,有一点他很清楚,不管自己是否愿意,江南十九州的图经必须准确无误地送到卢多逊手中。虽然他只是一介使臣,没有一兵一卒相随,但是大宋的声威,是他早就领教过的,灭荆南,平湖南,下后蜀,取南汉,都在指顾俄顷之间,江南自然也无力和宋朝抗衡。既然如此,送不送图经之事,就没有必要和大臣们商量了。他赶紧命人缮写,并秘密令中书舍人徐错日夜校雠,以便尽快送给卢多逊。
      事情虽然进行得很机密,但仍然走漏了消息,被内史舍人潘佑得知。他怒气冲冲地责问后主道:“江南图经载我朝十九州形势,举凡军队屯戍远近。户口多寡,均载之甚详,国主应当藏之秘府,怎能轻易送给宋朝?”
      后主苦笑了一下,摊着双手说:“爱卿所言,孤岂不知,奈宋朝势大,孤不敢违命,个中苦衷,卿宜知悉。”
      潘佑道:“国主审时度势,微臣自然明白。不过宋朝胃口愈来愈大,韩王从善朝贡,留而不遣;如今索要图经,国主又唯唯应命,宋朝如此咄咄逼人,我朝岂能步步退让?假若宋朝要江南社稷,国主也肯拱手相送吗?”
      后主听他出言无状,心里未免有些反感,只是潘佑也是为江南社稷着想,名正言顺,不便发作,便皱着眉头说:“卿言过重了,江南对待宋朝,从来恭顺从命,未有过失,宋朝钢刀虽快,岂能斩无罪之人?既然孤答应送去图经,彼焉能以刀兵相加?”
      潘佑摇摇头:“国主只是一厢情愿罢了,宋朝刚刚灭掉南汉,如今是休整士卒,才与江南相安无事。依臣预料,多则一年,少则半载,宋朝便会出动倾巢之兵进犯江南。这决非危言耸听,国主应速作打算。”
      后主惶惑不安地注视着潘佑,然后便朗声大笑起来:“卿听说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吗?祀人无事忧天倾,卿可谓名副其实了。”
      潘佑仍然耐着性子奏道:“臣闻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我朝积弱,已非一日,整军经武,富国裕民,才是治国之道。趁着宋朝按兵未动,我朝应迅速采取措施,以防患于未然。”
      后主点点头说:“卿此言甚有道理,如何富国裕民,尽管为孤道来。”
      “微臣思之久矣。”潘佑见后主打算采纳他的意见,不觉喜形于色。“富国之本无它,不过是厚农桑,复井田,深抑兼并,仅此十字而已。只要国主允如所请,臣当展平生才学,期年之间,便可使江南富甲天下。”
      后主本来好古重农,见潘佑所陈正合己意,便立刻答应说。“卿所奏之事,孤一一依从,望卿好自为之,勿负孤意。”
      潘佑又奏道:“户部侍郎李平忠厚朴实,才可大用,乞国主任以司农寺之职,与臣共同经营孽划,庶几事情可以早日成功。”他与李平过从甚密,意气相投,恐怕别人判司农寺事事掣时,因此率先荐举李平。后主以为国荐贤,有古大臣之风,当下便慨然应允。
      潘佑既掌权柄,便与李平商议,以后主之后下令国中,凡民间旧买之产,不论时间多久,皆须归还原主。此令一行,国中一时因夺田而起讼者,比比皆是。潘佑又按《周礼》之制规定,凡民间旷土,皆须种植桑树,且保证成活,否则予以答罚。为增加赋税,充实国库,民间舟、车、难矶、箱箧、铝钏等物,均一一造册登记,按价值计算税款。符命旁午,急于星火,胥吏因缘为好,乘机敲诈勒索,百姓苦不堪言,国内秩序大乱,山泽之间揭竿而起者,不绝如缕。甫唐虽屡遣军队镇压,但往往是按下葫芦起了瓢,此处尚未平定,彼处兵乱又起。后主于宫中听人议论纷纷,始知任用非人,忙下令国中,废止新法,一切率由旧章。后主念潘佑、李平为国聚财,忠贞可嘉,只是急于求成,措施乖戾,才造成骚乱、仍旧供职,不加责罚。从此之后,国中秩序才慢慢平静了下来。
      后主深仁厚泽,不究潘佑之过,冀他自省,他却愤慨不已,怀疑宰相汤悦(即殷崇义)、枢密使陈乔二人忌己之功,在后主面前进了谗言。于是上书痛低汤悦、陈乔朋比为好,旦夕之间必举兵发难。国家将亡,非己为相,江南便无法挽救。后主知他狂率,置而不问。潘佑见后主不答,再次抗疏请诛宰相汤悦等大臣数十人。后主不允所请,手书鉴戒他说:“国中大事,全赖众大臣扶持,怎可一日之间无罪而诛杀大臣?卿直言无忌,孤不深责,但孤亦不愿闻此激愤不识时务之言。”
      潘佑见札大怒,遂不复入朝,又上一疏说:
      国主既不能强,叉不能弱,不如以兵十万助收河东,因率官吏朝觐,此亦保国之良策也。
      这分明是讥讽后主柔弱不武,干脆投降宋朝,以尽臣子之节好了。后主心甚厌恶,几次想处死潘佑,又恐群臣说他无容人之量,便隐忍不发,只下令免去潘佑他职,令他专修国史。
      谁知后主愈是安抚,潘佑愈是忿忿不平,又上书道: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臣乃者继上表章,凡数万言,词穷理尽,忠邪洞分。国主力蔽好邪、曲容制伪,这使家国惜惜,如日将暮。古有桀、纣、孙皓者,破国亡家,自己而作,尚为千古所笑。今国主取则好回,败乱国家,不及桀、纣、孙皓远矣。臣终不能与奸臣杂处,事亡国之主。国主必以臣为罪,则请赐诛戮以谢中外。
      后主读完,不禁勃然大怒,掷奏章于地。他可以原谅潘佑的直率,但不能容忍他信口开河,把自己比喻成桀、纣和孙皓。那三人是千载之下任人笑骂的昏庸帝王,把江南国主的名字和他们三人联系起来,这是莫大的耻辱!不严惩潘佑,就不能止谤,就无以树威,堂堂一国之主就会成为人人可以欺凌的木偶!但是要杀掉潘佑,后主也不无顾忌,如果仅因奏章出言无状便诛杀大臣,朝野必然议论纷坛。他刚刚杀过林仁肇,如今再杀掉潘佑,天下岂不认为自己是暴戾之君?左思右想,竟无妥善之策。蓦地,他忽然想起了中书舍人张泊,何不听听他的主意?
      张泊本是巧言令色之徒,以前见后主佞佛,他便大谈佛法,由是有宠,官职才扶摇直上。今见后主对潘佑不满之意溢于言表,便故意缓缓奏道:“臣与潘佑同气相求、情同手足。曾朋友之短,是为不义;隐而不报,是为不忠,臣左右支绌,无以自全,实在是惶恐之至!”
      后主道:“卿乃正直之臣,孤知之甚稔。潘佑一人之事虽小,否关乎江南安危,卿岂能因私而废公?”
      张泊装作无可奈何的样子说:“臣久欲奏闻潘佑之事,只是碍于情面,未及告发。据臣所知,潘佑曾写有谤诗一首。”
      “啊,有这等事,卿可记得?”
      张泊一本正经地答道:“微臣还依稀记得。开宝元年国主迎娶继后之日,曾大宴群臣,潘佑即席赋有小词一首,其中有云:‘楼上春寒山四面,桃李不须夸烂漫,已输了春风一半’。国主是文章司命,自不难猜出其中奥妙。”
      后主轻轻吟哦着这三句诗,竭力想从中寻觅出潘佑反叛的蛛丝马迹,怎奈搜索枯肠,竟也无法得出谤诗的结论,便问张泊道:“卿莫非记错了?这只是艳诗,何尝寓有诽谤之意?”
      张泊眨着眼睛答道:“含而不露,意在言外,这正是潘佑的狡狯之处。国主新婚,分明是春色烂漫,他竟说是春寒,春寒也就罢了,还说四面皆山,这岂不是说江南已处于四面楚歌之中了吗?特别是最末一句,‘已输了春风一半’,这明明是讥讽江南已失掉半壁江山,国主还执迷不悟,新婚燕尔,歌舞升平,这不是谤诗又是什么!”
      后主听他如此解释,不觉有些扫兴,淡淡地说:“孤以为卿有什么新颖见解,原来如此!这比起他奏章中的话委婉多了,卿岂能如此锻炼周纳?”
      张泊狡辩说:“国主应该明白,奏章只给国主御览,其中虽有诽谤之言,国主尽可留中不发,知之者不多,影响就小。歌词则广为流传,人人能唱,普天下之人岂不都要署骂国主是无道昏君?如果传入宋朝,国主名声岂不一落千丈!”
      张泊鼓动如簧之舌,本意在于煽起后主对潘佑的恶感,好借后主之手除掉他。后主果然中了道儿,下令捉拿潘佑。
      张泊又奏道:“潘佑谋反,实系李平激成,如今潘佑事发,李平自不应逍遥法外,也该连坐才是。”
      后主即命人捉拿潘佑、李平,下于大理寺狱中。李平本忠心事主,忽然遭此凌辱,即自缢身亡,后主不免有些懊悔,想释放潘佑;张泊又奏道:“纵虎容易缚虎难,设若他出狱后忿而降宋,江南便不得安宁了。”后主点头称是,便不再提此事。未过多久,潘佑也死于狱中了。后主见二人均不肯认罪,便罪及妻罕,徙李平之妻于虔州(江西赣州市),徙潘佑之妻子饶州(江西波阳)。过了两年,后主又可怜二人家属孤苦无依,下诏宽有,每月供给口粮衣服。但是江南自从林仁肇、李平、潘佑被杀,将士离心,国势愈来愈弱,已是江河日下,不可救药了。

    上一页 首页 [1] [2] [3] 尾页 下一页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于腾龙 我家与通州解放    1733 次 2012/2/9
 杨书案作品:丹青误(5)    1267 次 2008/5/21
 一九四六年轶事    1638 次 2009/1/27
 阎锡山台湾日记述略 反思国民党失败原因    6425 次 2010/1/28
 梦断皇城    1679 次 2008/7/19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