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小说分类 >> 历史小说 >> 杨书案作品:丹青误(1)
  • 杨书案作品:丹青误(1)
  • 来源:原创 作者: 佚名 日期:2008/5/21 阅读:1496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楚地秭归郡主坪地方,是一个形胜之处。它依山傍水,景色秀丽,气候宜人,土地肥美。木箱溪从村前缓缓流过,渚清沙白,游鱼可数,水激卵石,淙淙成韵。
      溯木箱溪上行,渐入万山丛中,其主峰称神农架。相传这里是远古时代神农帝尝百草,以治百病的地方。神农氏的母亲叫安登,在楚随州北面厉山生下神农帝,随州离神农架不远,所以他常来这里尝百草,始制医药。由于山高崖险,神农只好砍倒参天大树,搭架攀登悬崖峭壁,采摘珍药奇草,神农架因而得名。顺木箱溪下行,水面渐阔,奔流数十里,泻入长江。
      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四十年)初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木箱溪畔的小径上,一行三人迤逦进山来。走在前头的是一个年过半百,鬓发已苍,但面
      目清癯,精神矍铄的长者。他虽然一身布衣,但气度不凡。长者身后是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样子也还儒雅。最后,是一个担着行囊的家人。长者一面走,一面无限亲切,如数家珍地向身后的少年指指点点,讲说着沿途的山山水水。
      “平儿,这就是我们家乡有名的木箱溪。”
      啊,一条多么清澈明丽的小溪!他随为宦的父亲奔波在外,到过多少通都大邑,见过多少名江大川,但从来还没有见过故乡这样清澈明丽的小溪。他小时候读过一首古辞,中有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溜吾缨……”那是一条汇入江汉的青苍照影的溪流,是他书上读过、心中憧憬的最清澈美丽的楚江楚水。想不到随父亲告老还乡,实地见了故乡的溪水,比心中憧憬的更加清澈明丽。
      “爸爸,它为什么叫木箱溪呢?”
      问起木箱溪名的来源,触动长者情怀,不禁一往情深,眉飞色舞地讲述起来:
      俗话说,“唯楚有才”。楚地可是一个出能人的地方。最早的一个能人,便是生在随州厉山的神农,他遍尝百草,始创医药。相传很早很早以前,这地方是没有溪河的,水比金子还贵重。有一年大旱,一连数月没有下雨,土地生烟。百姓们只好备了牲礼,祈神拜佛,祷求甘霖。可是,拜求三天三夜,神佛并不开恩,天上未降点雨。百姓们正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从山那边走来一个十分精神的后生,肩上挑一对绿色的木箱。大家仔细一看,原来是进山采药的神农。大家都听说这后生能干,又肯帮助人,便一齐围了上去,请他想想办法,帮助这里百姓找水抗旱。神农乐哈哈地说:
      “大家既然信赖我,我当尽力而为,以救一方旱渴。”
      神农说罢,肩上挑起木箱,颤颤悠悠,走进了路边的一个山洞。不一会,只听得山洞里传出一阵清脆的水滴石岩的声音,如清夜人静,铜壶滴漏,潺潺有声;继之,水流哗哗,一股清泉随着神农滚珠溅玉奔涌而出,神农空手跑在水泉前头,像牵着一匹飘动的白练。
      百姓们又惊又喜,正不知这一股神水从何而来,神农望着奔流远去的山溪,笑着说:
      “我肩上挑的是一对宝箱,里面装着进山多年采摘的珍宝,这一对宝箱放到哪里,哪里就山青水秀,人寿年丰。”
      百姓们听了,感激不尽,一齐拜谢神农。神农却说:
      “父老乡亲们不必持齿,山里珍宝多得很,只要人勤劳,不久还会装满另一对宝箱。”
      神农说罢,揖别众乡亲,又飘然进山去。从此,这里的人们便把门前的小溪叫做木箱溪。
      长者说完,少年无限神往地北望高耸入云的神农架群山,随后又俯身掬一捧清冽的山溪水,照照面影。溪水掬到面前,突然,一股幽幽的香气进入鼻腔,沁人心脾。少年又惊又喜地朗声叫道:
      “爸爸,这溪水有异香啊!”
      长者叫朱文达,少年时即以好学有德行,闻名乡里,壮年征辟入朝做官,离乡多年,但是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他都珍藏在心,井无片刻忘却。木箱溪清冽可鉴,这是他铭心不忘的,可是,却不曾记得这水还有异香呀。他疑惑地随口问道:“这溪水有异香吗?”便也掬起一捧放到面前来闻。
      果然,幽香扑鼻,直沁心脾,这是他早年离别木箱溪时,未曾闻过的一种芳香气息。时方早春,山头木叶黄落,坡上野草才绽出点点绿芽,水边的迎春岩上的山桃都还没有吐蕾,不是花谢水流的时节,溪水里哪来这一股清香呢?
      朱文达正在茫然四顾,百思不解,忽然,儿子朱平拉着他的衣襟,悄声唤道:
      “爸爸,您看!”
      朱文达顺着儿子的目光望去,只见上游溪畔一位小姑娘正在浣洗香罗帕,她娉娉袅袅,十二三岁,纤纤素手弄着碧水,漂着一方织锦彩巾。她娴静秀丽,像一朵初初绽开的出水芙蓉,映在清极丽极的溪水里。
      朱文达见了溪畔浣洗香罗帕的秀丽女子,心中如有所悟,连连点头,自言自语:
      “有此奇丽女子天天临溪浣洗罗帕,溪水如何不香?”
      朱平拍着手说:“木箱溪——箱溪,溪水如此芬香,不如叫做‘香溪’,更能名实相副。”
      “‘香溪’,这名字好!”朱文达乃杂学百家,通晓天文地理、阴阳五行的人,望着眼前的明山秀水,溪畔丽人,无限慨叹地说,“此女子姿容、气质不凡,虽是巾帼裙衩,他日必定胜过须眉男子。只有神农采过药草,放过宝箱的明山秀山,才能哺育出这般秀丽不俗的女子。‘木箱溪’改成‘香溪’,这名字改动得好,只怕从此这香溪畔又要演出一些传颂人间的传奇故事来。”
      那女子眉眼虽然未曾往来人方向一瞥,却已敏锐地感觉有路人在注目指点,只是言谈庄重,自非轻薄之辈。她举止不乱,从容洗过罗帕,然后立起身来,娉娉袅袅回村而去,神情端庄,旁若无人。
      朱文达不免暗暗称奇,当下吩咐家人:“你担着行囊先行,好在我的祖居朱家坪离这里已经不远。我带着平儿进宝坪村去,拜望我的同窗好友王襄,随后就回。”
      朱文达携着朱平走过一座石桥,顺着进庄的石板路,来到宝坪村。旧景依稀可辨,朱文达也不用打问,便径直来到王襄家庄院门前。
      王襄得到家人通报,知道同窗挚友朱文达告老还乡,路过宝抨,携子前来探望,真是喜出望外,连忙整衣出迎。两位少小时代的同窗挚友,久别重逢,四手紧紧相握,四目久久互相审视。嘘寒问暖,互道契阔。
      王襄说:“世兄为民父母,多有德政,却又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正是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可敬,可佩!”
      朱文达谦虚地说:“贤弟才学不在愚兄之下,却自甘淡泊,不求闻达,久居林下,以诗书自娱。贤弟如松高洁,愚兄风尘碌碌,自愧不如。”
      两人寒暄一番,朱文达让儿子朱平叩见世叔。王襄问起朱平一些诗书文字,却也应对如流,免不了赞赏称誉。
      朱文达说:“小子不过随我学得一些文字,不足为奇。归州是神农采过药的地方,三百年前这里出过三闾大夫屈原,江山钟秀,才人代出,俊奇多多。适才我在木箱溪畔见一浣洗罗帕的姑娘,天生丽质,气度不凡。愚兄游宦半生、浪迹天涯,识人甚多,如此奇女子却见所未见。”
      王襄听罢,唯唯而已。朱文达问起子女之事,王襄笑着说:
      “子息甚晚,尚在襁褓。却有一女,年已十三,取名王嫱,表字昭君;我正要唤她出来拜见世兄。”
      说罢,玉襄命家人去院后望月楼上请小姐下来。
      不一会儿,衣裙窸窣,一位姑娘步入前堂来,她刚刚仰起粉脸,立刻光照四壁。
      王襄说:“嫱儿,这就是我常说起的朱世伯,而今告老还乡,特来探望。你快拜见世怕。”
      王嫱依言,裣衽拜了下去。朱文达却在一旁定定地望着,终于哈哈笑了起来:
      “我们早已见过,贤侄女不必多礼!”
      王襄惊异地问:“见过,在哪儿见过?”
      朱文达说:“方才我在贤弟面前夸赞半天的,溪畔浣洗罗帕的奇女子,就是贤侄女呀!”
      王襄谦逊地说:“民家小女,何奇之有?”
      朱文达笑着说:“溪畔浣洗罗帕,满溪为香,如何不奇?早年我离乡远游时,这木箱溪虽然澄碧,但并不香。如今溪水幽香,我看这溪得改名‘香溪’,才能名实相副了。”
      王襄说:“不瞒世兄,乡间也早有此种说法,赞誉小女;这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叫这溪河为‘香溪’了。”
      朱文达抚掌大笑说:“这叫不谋而合,君子所见略同!”
      这些夸赞的话,王嫱平日也从乡亲邻里中,时有所闻;然而,今天这位游宦归来的老世伯的当面赞誉,仍使她羞颜嫣红。她燕啼莺啼地说:
      “老世伯如此赞誉,小侄女如何敢当?山河变异,溪水自香,与王嫱何干,侄女怎敢贪此天功?”
      朱文达见王嫱十二三岁年纪,出言却如此不俗,越发心里喜欢,他一本正经地说:
      “江山变异,天人感应,古今常理,岂能与人事无涉?此事日后必有应验,那时方知老夫所言并非虚妄。”
      朱文达问起王嫱读书的情况,王襄说:“幼小时,我以为女孩儿不必多涉诗文,也未专门延师教授;然而,她年才六龄,已能暗诵六经。细细问她,原来是孩提时家人抱她在庭前听我读书,默记熟的。我见她还颖慧,从此也教授一些诗文,往往过目成诵。”
      朱文达听了,不胜赞叹。接着,王襄又讲起这样一件事情:去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鹊桥聚会之夜,家家女子穿七孔针,编结彩缕;工嫡也在庭中摆上金银黄铜三种针,陈列瓜果以向织女星乞求智巧。是夕,天气澄爽,天空忽有异香缭绕,奇音响亮。家人举目观看,见有双鹤引亢嘹唳,盘空而下,雪翎朱顶,徘徊庭际。王嫱欣然上前,抱得一只。王襄正在惊疑,不知主何征兆;王嫱却将白鹤抱在怀中,温存地抚弄一番,然后撒手放它凌空飞去。随即开口笑占一诗。王襄指着壁上一轴黄绢说:“这便是她当日笔录下的那首放鹤诗,请世兄不吝指教。”
      朱文达抬眼望去,只见绢轴上用娟秀的笔迹,恭书着:
      

      七夕今朝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仙鹤入怀吉亦巧,忍将异禽锁笼牢?
      闺阁敢斗巧针黹,更羡青云展翅翱。

      朱文达看罢,更是连称绝妙好诗。王嫱接连受到称赞,反而又增羞颜,自谦几句,便托故入内,回望月楼去了。
      王襄见朱文达格外喜爱王嫱,率直说:“世兄如此厚爱小女,如蒙不弃,愿结秦晋之好。”
      朱文达连连摇头说:“不成,嫱儿是宝坪一只金凤凰;平儿虽然笃实,也幼读诗书,但天赋平平、前程有限,不相般配。你我同窗挚友,嫱儿也如同我的女儿,我岂肯误她?”
      王襄见朱文达态度恳切,便说:“既然世兄过谦,他们年纪也还小,就先以兄妹相处吧。”
      朱文达点头说:“这样最好。”
      父辈们谈话的中间,朱平自到望月楼前放生池畔看花卉和游鱼去了,这时进来,悄悄催父亲回家。
      朱文达这才辞了王襄,父子二人回朱家坪去。从此,朱王两家常相过从。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任崇岳作品:李后主(2)    4833 次 2008/5/21
 梦断皇城    1678 次 2008/7/19
 任崇岳作品:李后主(1)    3625 次 2008/5/21
 洞富雄作品:南京大屠杀(8)    1315 次 2008/5/21
 洞富雄作品:南京大屠杀(3)    1498 次 2008/5/21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