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兴濂
西汉时,河南人卜式,自幼“以田畜为事”,其父母死后,尚有少弟,到弟弟成年分家时,他“独取畜羊百余,田宅财物尽与弟”,自己则入山牧羊。十年后,“羊致千余头”,成为富裕之家。
卜式风餐露宿,牧草致富之时,正值汉王朝连续派兵反击匈奴侵扰,战争开支庞大,国家财政困难之际,卜式作为一介布衣,致富不忘国难,主动上书政府,“愿输家财半助边”。这一举动引起朝廷注意。汉武帝专派使者前去调查他的动机和目的。使者问:“欲为官乎?”卜式答:“自小牧羊,不习仕宦,不愿也。”使者又问:“家岂有冤,欲言事乎?”卜式说:“臣生与人无所争,邑人贫者贷之,不善者教之,所居,人皆从式,式何故见冤!”使者感到奇怪,进而问之:“苟,子何欲?”卜式说:“天孑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卜式输财助边,完全出于爱国之心,并无他求。尽管如此,汉武帝对此怀疑,置之不理。一年后,山东等地发生大水,“贫民大徒,人或相食,方二、三干里”,而官府空,“无以尽瞻”。卜式知后再次捐钱二十万“与河南太守,以给徙民”。汉武帝这才感到卜式确是真心实意为国家,并非沽名钓誉,于是赏赐十二万钱,但卜式旋即又将这些钱全部转给地方,以供财政之需。按规定捐钱献财者可从封官赐爵,但卜式“不习仕宦,不愿为郎”。汉武帝坚持要把他留在朝廷任上林牧羊官,卜式只好应诺。
卜式虽为朝官,但不改布衣本色,亲自牧羊,不出一年,上林羊群个个膘肥体壮,远非昔比。有一天,武帝路过上林,见此情景,十分高兴,便问卜式牧羊之道,卜式回答之后说:“非独羊也,治民亦犹是也。”卜式说:“以时起居,恶者辄斥去,毋令败羊。”其意是料理羊的饮食起居,把那些劣质羊统统挑出去,不要使它们影响羊群。听罢这番话,武帝既感惊奇又受启发,觉得卜式虽出身牧羊,但懂得治民之道,于是任命他为缑氏县令。
卜式到任后,按照牧羊之道,勤政爱民,取优汰劣,致治地方,政绩显著,深得缑氏人民拥护。不久又迁成皋,调运军需民用,成绩突出,转而为齐王国相,协助齐王治理政事。公元前112年,南越王反叛,匈奴乘机入侵,大敌当前,正在齐王国相任上的卜式,心急如焚,上书朝廷,请缨出战,愿与儿子率齐地骁勇善战之士奔赴前线,以力效国。那些王公贵族对国家忧患熟视无睹,竟无一人从军征战。这使汉武帝十分恼火,借这年九月列侯献金助祭之机,夺爵106人。同时,任命卜式为朝廷御史大夫。卜式任御史大夫后,指陈时弊,直言不讳,卜式推行的盐铁政策提出了尖锐批评,借武帝百官求雨之机上书,他说:地方官吏应当靠租税收入解决支用需要,可桑弘羊则要官吏从事经商活动,贩货逐利,鱼肉百姓,造成天恕人怨。只有杀死桑弘羊,天才下雨。这在桑弘羊宠荣无比,炙手可热的当时,没有刚正之骨是做不到的。所以,班固在《汉书》里说他“质直”。
卜式作为牧羊人,他把羊牧得膘肥体壮,致富不忘义,自觉济国难、解民困;作为朝廷官员,他把牧羊之道,运用到治民,致治地方,直言敢谏。牧羊与牧民,归根到底,他心存一个“爱”字,爱羊,爱民,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