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斋是作家心灵的后花园,那是心灵栖息的地方。终生与文字打交道、以写作为职业的作家,更愿把自己看成是书斋里站立的一本书。心中有书,书中有我。
许多作家,都极其重视自己的书斋,不论大小,总会在居所辟出一片天地,供养藏书,宁愿委屈自己,也不愿怠慢了这些宝贝。
在我所居住的小城里,有位作家没有自己的私宅。每逢搬家,他只在乎自己的图书,便一本一本、小心翼翼地装进纸箱,再搬到车上。家里其他物件,则交由老婆处理。损坏了家庭日用品,仿佛与他无关,要是弄坏了他的一本书,定会吵个没完。后来,他买了一套两居室的小房子,居然挤出来16平方米的书斋,可见书在他心中的位置。
我去过另一位作家的书斋,书架做得很漂亮,可惜找不到几本像样的读物,书架上放的都是单位免费发放的大路货,偶有几本别人的赠书,实在没有多少阅读价值。那些了无趣味的东西,摆在书架上,就像过期的物品堆满了货架,勾不起什么兴趣。人,连同书,都变成了架子上的一种摆设,想必整个精神世界都被掏空了。
我看过余秋雨立在书斋里的一张照片,前后左右都是高高的书架,他徜徉在其中,宛若一叶小舟漂在知识的海洋里。那些排满书的书架,给人一种时空的逼迫,还有一种人类对知识的敬畏。他的那篇《藏书忧》,让我心生嫉妒,我什么时候才能拥有他那么多的书呢?
作家徐鲁在《安置好书》一文中,写老作家徐迟在耄耋之年,为了给自己的书安排一个好的去处,竟然打算把书分门别类,赠送给他认为能够善待他这些书的人。徐鲁是幸运的,他获得了徐迟的赠书。可以想像,老作家把自己孩子一样的书交到别人手中的心情是何等复杂。细心交代,耐心清点,难舍难分,焦虑思念,还有隐约的不安。别人会如自己一样善待这些“孩子”吗?徐鲁说,老作家把这些书分发后,安心地说是“拯救”了这些书。
书是作家的生命,而书斋是书的载体,没有了书,哪来的书斋呢?没有了书斋,作家的生命也行将终结了吧。
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的书斋,是间可以随处移动的木制斗室。冬天的时候,他把小房移到向阳的地方,夏天时则把它移到阴凉处,这为他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益处。萧伯纳的书斋可谓别具特色,这也反映了那个时代作家的智慧。现在不需要这样移动的书斋了,空调早已让人们远离了严寒与酷暑,是否这也让作家远离了火热的生活?
书斋仅是一个载体,它从侧面反映了一个作家的品位与水平的高下。看一个人如何,就看他有什么样的朋友。看一个作家如何,就看他的书斋里有哪些藏书。书斋里住着书,书里住着作家,作家用心灵与古往今来的圣贤进行对话。
江苏 仲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