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诗话
春节也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悠久、最隆重、最喜庆的传统节日。
新春伊始,万象更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它吟咏,赋诗言志,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名诗佳作。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宋王安石这首欢庆春节的《元日》诗,可谓是妇孺皆知了。政治家王安石把春节的热烈气氛描绘得有声有色,使一幅春风送暖、喜气洋洋、万户更新的迎春风俗图跃然纸上,抒发了作者对新年到来时的喜悦心情,含蓄地表达出诗人改革时弊的政治抱负。
唐代诗人刘长卿《岁日作》诗中的“春衣试稚子,寿酒劝衰翁”,描写老人、孩子欢度节日的场面,颇具生活气息。明代诗人叶颙的五律《己酉新正》诗云: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穉,松篁老态多。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以通俗简洁的词句描绘了冬尽春来、万物更新和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表现了诗人辞旧迎新的愉快心情,也极有趣味。
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孟浩然的《田家元日》诗,则透着强烈的农家情结:“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让人联想到作者的名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后代诗人陆游的“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和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诗句,都不能不说受前人咏春诗歌的影响。
唐代宋之问《新年作》云: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是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诗作表露了一种遭贬思乡的凄苦情怀。首联开门见山,直写乡心归思。“新岁”点时,“天畔”点地,“切”、“独”二字,见其乡心绵绵,孤独悲苦,所以不免潸然。颔联承上,用最易牵动愁绪的年龄和时令再写乡心。言老至并非嗟老,而是耻“居人下”;言“春归”并非怨春,亦是正意反说。此句似从隋代薛道衡“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化出,但“化”得贴切自然,巧密而浑成。颈联转写贬所的生活环境,不言思乡而思乡之意自见。尾联借用贾谊的典故,表明处境。“已”、“又”二字将当时鼓荡不平的心胸和对将来结局的忧怀写尽了。如果说首联推出的是一个泪人形象,那么尾联便为这个“泪人”找到了泪河的源头,这就是贬逐之愁,亦即思乡之由。
苏轼《新年》(其二)云:“北渚集群鹭,新年何所之。尽归乔木寺,分占结巢枝。生物会有役,谋身各及时。何当禁结弋,看引雪衣儿。”这首在过新年时借物抒发感慨的诗,写于作者在贬地岭南惠州,即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的春节。结合作者的生活环境和思想,我们可以看出以下特点:第一,符合广东地方特点。这从春节时白鹭飞往乔木寺可以看出。第二,借物喻人。诗中把白鹭说成也有任务,且及时谋身而分占巢穴。这就把物人格化了。第三,结尾诗意含蓄深沉。诗中说应禁止射捕白鹭,才能把它们引来。实际上是指斥人间,特别是官场对弱者的压抑,曲折地反映了苏轼被贬后愤懑不平的心情。
南宋词人辛弃疾于淳熙十六年(1189)元日投宿博山寺,故地重游,惊叹壮志未酬,慨然赋词《水调歌头》:
头白齿牙缺,君勿笑衰翁。无穷天地今古,人在四之中。臭腐神奇俱尽,贵贱贤愚等耳,造物也儿童。老佛更堪笑,谈妙说虚空。坐堆豗,行荅飒,立龙钟。有时三盏两盏,淡酒醉蒙鸿。四十九年前事,一百八盘狭路,拄杖倚墙东。老境何所似,只与少年同。
年近半百、老态龙钟的词人在元日回忆起自己生活道路的坎坷不平,心中抑郁难平,便以十分逗趣诙谐的笔调写下了这首词。词中描写了作者衰老的容颜,曲折地道出了愁苦心境。但他并不服老,还要“与少年同”,从中反映出词人想实现救国抱负的美好心愿。全词形象鲜明,描绘细腻风趣,充满了浪漫色彩。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为我们留下了吟咏春节的光辉诗篇。毛泽东写于1930年1月30日即正月初一的《如梦令·元旦》,给我们展示出一番清新景象:
宁化、清流、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全词明白如话,前顿挫,后飞扬;前紧张,后舒展,与当日的进军实况极相吻合,在艺术上亦深得疏密相间之理。节奏明快,笔力雄健,豪情满怀,特别是“风展红旗如画”一句更是令人振奋。(吉林师范大学 陈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