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外国文学 >> 诺贝尔奖 >> 中国科学家“擦肩”诺贝尔 夺奖之路还有多远?
  • 中国科学家“擦肩”诺贝尔 夺奖之路还有多远?
  • 来源:原创 作者: 佚名 日期:2008/6/7 1 阅读:2445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晨报记者 代小琳

      争夺诺贝尔一步之遥有多远?

      昨天,2003年度诺贝尔奖所有自然科学的奖项全部公布。从已经公布的获奖名单来看,今年大多数诺贝尔奖主要被西方国家的研究人员获得。

      虽然有几次同诺奖擦肩而过的经历,但中国科学家却始终与诺贝尔奖无缘。当我们在  为这种现状焦虑的时候,甚或乐观地说我们离诺贝尔奖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我们确实需要反思。

      差距一 科研缺乏创新精神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认为:“制约我们获诺奖的关键因素在于,我们缺乏创新精神。有人提出我们的科技条件比不上人家,但是手段上的差距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思路。有的科研人员总认为自己与国外有差距,对一些新想法总不敢放手去做。特别是有的决策者缺乏创新精神,对自己的实力有所怀疑,凡事都跟在他人后面,使得我们失去了很多突破的机会。因此,要改变我们与诺奖无缘的现状,更新科研工作观念是关键。”

      “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的科技环境中形成了一种‘不允许失败’的原则。”吴佑寿教授说,“科研人员害怕失败,一旦失败,研究员评价、科研经费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影响,研究人员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所以,由于怕失败,研究人员愈发地不敢尝试。但实际上,就科学研究来说,失败也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会给研究提供极为宝贵的经验!”

      差距二 基础研究应予重视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提出:“诺贝尔奖自然是一种荣誉,但更重要的是扎扎实实地搞好科学工作,不断创新。”

      吴佑寿教授表示:“在科学界,的确有人把诺奖看得过于重要,这种追求进步的心态自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把诺奖看做一生的目标,就很有可能偏离了方向,心态就会变得浮躁起来。”

      中科院院士朱起鹤曾表示:“近年来我国许多科技成果虽然在国际上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基础研究始终难有重大突破是中国科学家难以获得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好像奥运会比赛,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夺取几块金牌本身,更多的意义恐怕还在于要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科学不能浮躁,诺贝尔奖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长时间持续、专注的科研工作厚积薄发的结果。吴佑寿教授最后表示:“只要我们扎实地搞好研究,自然会在某方面做出成绩。是否获得诺贝尔奖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我们拿出有用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建设服务。”

      差距三 项目经费须有保证

      中科院院士李惕碚称,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创新在一开始总是难以被多数人接受。但在发达国家,有可能由一个课题组或实验室在正常经费渠道支持下实现。

      而对基础科学支持强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如果得不到国家级的支持,这些项目可能就只有夭折。因此,李惕碚教授建议,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一个国家级的科学发展战略顾问和决策体系,以及对于国家重大科学项目的遴选和评估机制。晨报记者 代小琳

      中国科学家“擦肩”诺贝尔

      事件一:胰岛素人工合成

      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家率先合成出人工胰岛素,这是世界上第一种人工合成的蛋白质,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向前跨进了重要一步。以当时国际上该领域的科技水平,此项成果无疑达到了诺贝尔奖水平。瑞典评奖委员会也曾愿意把诺贝尔奖发给中国的科学家,但是中国方面提出的得奖者名单是一个小组,超过了诺奖评选规则中人数最多三人的限制。因此,中国科学家错失良机。

      事件二:发现宇宙中微子

      2002年,日本物理学家小柴昌俊由于“在天体物理学领域做出卓越贡献,尤其是发现了宇宙中的微中子”而获得了诺贝尔奖。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诺奖获得者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唐孝威院士合作,提议中日两国合作建造一个大型地下探测装置。当时,两人对质子衰变实验都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开始谈论合作计划。

      据介绍,如果探测到粒子物理大统一理论所预言的质子衰变事例,将是粒子物理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成果;如果探测不到质子衰变,这个大型探测装置用于宇宙线研究也会有许多“副产品”。

      要寻找是否有质子衰变的稀有事例,探测装置必须放在地下。由于日本是一个多地震的岛国,缺少高山;而在中国西部,几千米的高山随处可见。因此,两人共同建议实验在中国进行。

      但是,在唐孝威亲自到中国西部山区及四川铁路沿线寻找合适的山洞,并初步找到了几个候选地点之后,实验方案却因种种原因下马。小柴昌俊随后独自进行实验。在他20年来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得到了一些“副产品”——探测到了来自大麦哲伦星云的超新星爆发的中微子信号,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唐孝威则遗憾地和诺奖擦肩而过。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近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艺术滑坡    2850 次 2010/12/3
 美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    7336 次 2009/1/29
 美日3名科学家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2775 次 2010/10/8
 菲尔兹奖    2617 次 2008/6/7
 中国科学家“擦肩”诺贝尔 夺奖之路还有多远?    2445 次 2008/6/7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