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散文分类 >> 美文欣赏 >>
  • 来源:原创 作者: 王风 日期:2008/9/28 阅读:2578 次 【 】 A级授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竹,多生于南方,北方也有竹,但不多见,而且过于纤细,清瘦而强劲,北方多能见到诗意中的瘦竹。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生的顽强特点,对于以物明志的中华民族来说,人们或以竹喻品质气节,或以竹喻事明理,或以竹抒情言志,从竹中得到多方面的思想启迪。历代文人骚客,咏竹的诗、文不计其数。赏竹、咏竹、写竹、慕竹的行为,成为长盛不衰的高雅风尚。

        竹子,四季常青,挺拔秀丽,色彩缤纷,千姿百态。观赏竹清雅挺秀,姿态优美,终年不凋,给人以幽雅的感受,显示出高风亮节的情操。观秆的有:黄杆乌哺鸡竹、花毛竹、龟甲竹、黄纹竹、金镶玉竹、黄条早竹、佛肚竹、罗汉竹、四方竹,黄金碧玉竹、红秆绿线竹、湘妃竹、紫竹等,竹秆形状奇特,色彩变化多样。观叶的有:黄条金刚竹、绿竹、京竹、菲白竹、菲黄竹、锦竹、箬竹、箭竹、凤尾竹、观音竹等,风姿婆娑,翠绿秀丽。凤尾竹,枝叶挺秀细长;琴丝竹,在金黄色的枝干上镶有碧绿的线条;湘妃竹,枝干上生有花斑,清秀婀娜;斑叶苦竹,在叶片上生有斑白图案;紫竹、黄竹、赤竹,其枝干分别带有紫色、黄色和紫红色;花身竹,在绿色的竹竿上镶有黄色的线条;佛肚竹,枝干短粗,并向外凸出,好似罗汉的大肚子。此外,还有龙鳞竹、碧玉竹、鸡爪竹等,也是竹中的珍稀品种。如将多种观赏竹合理配植,装点住宅,制作盆景,绿化环境,不仅赏心悦目,而且喻人以高雅廉洁的品德。

        中国是竹的故乡。全世界约有1001000多种竹子,而我国有37属约500种。不仅竹类竹质资源丰富,而且养竹用竹历史悠久。《弹歌》唱道:“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相传源于黄帝时代的古老民歌,是我们所知最早的中国诗歌,说明在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已经用竹子制作箭头、弓弩等武器,用于娱乐、捕猎或战争了。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植物资源中,非竹莫属。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得好,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自古以来,在中华民族的日常衣、食、住、行中,到处都有竹的倩影。竹子天生就是艺术。无论在公园的一隅,还是在庭院的一角,或是在月亮门的一旁,大门口的一侧,只要有它的身影,这个地方便活了。室内挂一件竹雕或竹子艺术品,都会让整个房间与众不同。竹子单株不显脆弱,群植更显生气。

        北京的竹子散见于各大园林,在一处假山旁,或一座建筑的围墙外,常能见到小片竹林,让人感觉到意外与惊喜。我见过大片的竹林莫过于国家图书馆南边一溪之隔的紫竹院,院内近百万株竹子成为北京城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人仿佛置身于竹子的故乡。紫竹院三湖两岛,一条长河,一条水渠,大面积的水域营造出一个适合竹子生长的环境,以紫竹最为著名,另外还有斑竹、石竹、青竹、甜竹、淡竹、方竹、云竹、锦竹、箬竹、苗竹、金竹、棕竹、湘妃竹、早园竹、寿星竹、四季竹、桃枝竹、佛肚竹、凤尾竹、琴丝竹、孝星竹、人面竹、巴山木竹、碧玉金锒、金镶玉竹、金银玉寿竹等100多个品种,其中一些是有名的珍贵的品种,连高度只有10厘米被称为最矮小的竹种,在院子里也能见到。片片竹林,亭亭玉立,郁郁葱葱,婆婆娑娑,如诗如画。竹景园、筠石苑、水竹坞、松筠涧、斑竹麓等几处竹园各有特色,从竹子搭建的傣族风格的大门,到园子里的竹楼、竹亭、竹榭、竹篱、竹桌、竹椅,再到侗寨风雨桥、水里的竹船、流水处的竹水车,再到陆地上的坐竹轿子,抖箜竹,吹艺筒等等,让生长在北方的人们大开了眼界,这分明是走进了竹子的“大观园”。

        黄叶村的竹子是为曹雪芹而栽种的,在他的故居的大门右侧,有几株竹子高过了门楼,门前那一片清瘦的竹子,在四周围高大的树林环抱下,形成一道半圆的竹子的围墙,把曹雪芹洁白的大理石雕像护在中央。而大观园里的竹林像是只有一处,那“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潇湘馆的竹子,原是只为林妹妹生的,“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青翠欲滴、情思悠悠、哀怨沉沉,不正是林黛玉修长纤巧的体态,清丽高雅的容貌,轻盈秀美的身姿的完美写照吗?

        兰亭前的竹子过于单一,而且非常拥挤,御花园里的竹子却被染了些皇家贵族的风气,未名湖畔的竹子则显示出青春的气息,香山脚下的几片竹林,虽然苍翠,却不及双清别墅里那几株竹子显得精神,显得亲切。最让我吃惊的是红螺寺的那片竹林,密密麻麻,高大挺拔,竹竿笔直,竹叶遮天蔽日,棵棵壮如胳膊。走进竹林,地上落满了厚厚的竹叶,如同铺了一层竹叶编织而成的毯子,脚踏上去软绵绵得,仿佛走进了安庆菱湖岸边的江南竹林。

        诸城常山北麓的雩泉旁有一处翠竹,粗细均匀,节节向上,四季常青,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这一地区并不易种竹,也很难见到竹,这里的翠竹也许是因着北宋大文豪苏轼的原故而栽种的吧,他一生爱竹成癖,又对雩泉倍爱有加,在这里种些翠竹也是自然的事。苏轼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姿容秀丽风雅宜人的翠竹,与苏轼一生有着扯不断的情丝,宁可不吃肉也要种竹,在他的生活中,随处有竹,“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官舍有丛竹,结根问因厅。下为人所往,上密不容钉”;“予谪黄洲,寓居定惠院,饶舍皆茂林修竹”;“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他在《跋与可纤竹》中赞竹“其屈而不挠者,盖如此云。” ……苏轼自出仕到病逝,一生的坎坷,其间曾三次被贬谪,“乌台诗案”更是让苏轼陷入深牢大狱一百多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颍州、扬州、定州、惠州、儋州……直到最后病逝常州,这些地方都留下了他做官、居住与生活的身影。苏轼每到一处,必深得民心,政绩显赫,这是因为苏轼有竹子的刚直,竹子的气节,竹子的坚毅,即使面对死亡的打击,也能表现的不屈与泰然。苏轼不仅常写竹,还常画竹,诗文画中都可见到竹的身影。有《竹石图》留于后世,在翰林院还用朱砂画过一副“赤竹”,是国画里难得的珍品。墨竹之爱,是苏轼爱竹的升华,是作者精神与心血凝聚的产物。竹子伴在苏轼左右,见证了他起起落落风风雨雨的一生,它仅融于了苏轼的现实人生,更融入苏轼的艺术人生。

        潍坊十笏园里也有竹子,只是过于稀少,但棵棵青翠,株株碧绿。十笏园以小巧著称,园内水木清华,建筑布局严谨,新巧别致,一步一景。“笏”为古时大臣上朝时拿着的狭长形手板,多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十笏”虽是比如,却十分恰当,在仅有的2000平方米内,建有楼、台、亭榭、书斋、客房等67间,曲桥回廊连接,鱼池、假山相伴,莲花绿竹点缀其间,荷香四溢,绿竹依依,小巧玲珑,匀称紧凑。碧云斋的东廊内装有冯起震画竹刻石10块,分别由董其昌、邢侗、李晔题跋;西廊内嵌有招子庸画竹刻石。画上招子庸自题诗曰:“写竹当师竹,何须法古人,了然心眼手,下笔自通神。”

        十笏园内荐有郑板桥的书画真迹及碑刻。落霞亭内装嵌有郑板桥手迹刻石“笔墨三则”、“田游岩”和“题画竹”各一处。“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逊一筹。”诗风趣自然,行文顺畅,表面看是在描写竹子的生长,实际上表达了作者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向强权低头的坚定信念。那园子里的竹子,也许就是郑板桥画上的那棵竹子,是他亲手栽植的那棵竹子吧,不然怎么会如此清高,如此圣洁?他在《题竹石》诗中对竹子有这样的描写:“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赞美竹子挺拔、不屈、有节、常青、坚韧等自然特征,也正是作者自身的性格特征。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郑板桥由范县调任潍县知县,任潍县(今潍坊市区)知县7年,最大的政绩是救济灾民。当时潍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大批灾民流离失所。“十日卖一儿,五日卖一妇,来日剩一身,茫茫即长路……”是当时的写照。他采取果断措施:一面先行开仓赈贷,令百姓具券借粮,一面向上呈报;对于积粟之家,不分绅商,尽行封存,责其平粜。还修筑城墙,疏浚城河,以工代赈。当他卧在衙门的书斋里,静听着窗外竹叶沙沙地响动,竟然感觉到是民间百姓呼饥号苦的喊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他处处关心百姓,千方百计拯民于水火,因此触犯了豪绅巨贾利益,遭诬告罢官。“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去官以后,板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1766122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十二日)板桥卒,葬于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七十三岁。

        郑板桥,这位“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多才多艺,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他白天画竹,夜间思竹,胸有成竹,竹子成了他一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这样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最终成就了“胸有成竹”的一段美谈。

        济南以泉著名,虽然也多竹,却成了这所城市里的点缀。趵突泉边的竹子虽然茂盛,但游人是冲着泉水来的;李清照纪念馆里的竹子虽清雅,又婉约,充满文采之气,但人们是冲着女词人而来;大明湖里有小片的竹林,却不及湖里的荷花与岸上的柳树闻名。趵突泉公园里道是有一座园中之园的万竹园,园内多修竹,多院落,吟吟风竹,绿意葱葱,淙淙泉水,小桥幽道,曲廊环绕,院院层进,清幽静雅,优美致极,再加上几处南方的灰瓦白墙建筑,仿佛有些江南的韵味,总算是觅到一处赏竹子的好处去!

        在江南,竹子不是什么稀罕的景物,只有北方人和不曾见过竹子的人会感到新奇。北方的竹,充其量是园林的点缀,形成不了气候。看竹赏竹还是要去江南,江南才是竹子的故乡,竹子的天堂。当爱竹的北方人走进了南方的竹林、竹海、竹乡、竹国,都会惊讶到无话可说,遗憾不能生在此地,一辈子做个竹乡人。

        江南的竹不分季候,四季都是常青的,生得自然,长得大方,颜色温润,枝繁叶茂,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决不像北方的竹,似有水土不服营养不良的感觉。茂密的竹林里,满眼全是绿色,随处都有新笋在破土发芽,随处都有新绿在旧竹旁长成,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进入冬眠期。

        武汉龟山上的竹子稀而散,不能成林,只是为金碧辉煌的黄鹤楼添了些绿;安庆独秀山上的竹子多了些肃穆之气,它们静静地守候着陈独秀的墓地,天柱山的竹子是自由地生长的,在山与山之间,在松林与杂树之间,不能形成竹林的气势,而黄山脚下的竹子则无拘无束,一望无际,变幻成一道绿色的竹海;井冈山上的竹子多了些英雄气概,浩浩荡荡,生机勃勃;岳麓书院的竹林则文气十足,清清朗朗,神采飞扬……这些都不能和中国十大竹乡的竹子相比,当你到了浙江安吉、临安、江西崇义、宜丰、福建建瓯、顺昌、安徽广德、湖南桃江、广东广宁、贵州赤水,你才会领略到天下最美的竹子,了解到竹子的真正意义。在那里,多以生长最快的毛竹为主,粗壮而挺拔。竹子要用几十万亩,几百万株,几千万根,几亿根这样的概念来计算,让你真正体会到什么是竹子的海洋,竹子的世界,竹子的王国!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到处都是青青翠竹,碧绿如洗,连空气中都弥漫着竹子的清香。山山青竹翠,坡坡涌绿波,风吹叶摇,竹浪起伏,沙沙的竹涛声,似优美的丝竹声,响起在耳旁,令人心旷神怡,超凡脱俗,像步入了人间仙境。

        四川蜀南竹海也是一处盛产竹子和欣赏竹子的好地方,景区面积120平方公里,7万余亩楠竹覆盖大小28座岭峦、500多个山丘,以海潮的气势,铺天盖地,绵延起伏,逶迤苍莽,宛若烟波浩渺的绿色海洋,是名副其实的“竹海”。林中溪流纵横,飞瀑高悬,湖泊如镜,泉水清澈甘洌,曲径通幽,景色宜人。沿着林中小道前行,如同漫步在翡翠般的绿竹长廊之中,空气清新,郁香沁人,清新的空气中饱含竹叶的清香,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绿色的竹子的世界。竹海里除了常见的毛竹外,还可以见到人面竹、算盘竹、慈竹、绵竹、花竹、凹竹等30多个品种,那些毛竹恣意地生长,根深深地扎进泥土,竿笔直地插向蓝天,不谓狂风,不谓暴雨,不屈不挠,宁折不弯。

        风中,竹枝随风舞动,竹叶槭槭作声,颗颗竹子摇曳生姿,像一个个翩翩起舞的少女,婀娜多姿,左顾右盼,温柔而妩媚,放纵亦生情;片片竹林层层舒展,挺立连绵,万倾碧波,荡漾如潮,又像是数万只挥动的手臂, 此起彼伏,自由自在,诗情画意,尽在其中……

        雨中,一片葱茏,苍翠欲滴的竹叶被雨冲刷得更加青绿。站在茂密的竹林里,去聆听一段美妙的乐曲吧,有雨点落在的竹叶上沙沙作响的声音,有许多竹笋破土而出的声音,有竹在拔节、抽叶的声音,有林间溪水“咕咕”流动的声间,偶尔从远处传来一两声鸟的轻啼,还有动物尖叫着穿过林中……这就是人间仙乐,天籁之音,世界上最美妙的和声,人与竹林相互融洽,竹中有我,我中有竹,不分彼此。在雨后,万倾竹林,皆被洗礼,如尘世间的一切,洗尽铅华,获得重生。那新生的竹子,迎着阳光,带着希望,带着向往,日日夜夜,不断滋生,茁壮成长……

        这就是毛竹,生长的过程可谓自然界一大奇观。毛竹在种植期前5年丝毫不长,到了第6年雨季到来的时候,它竟以每天6英尺的速度向上急窜15天左右,最后大约可以长到90英尺高,并成为竹林中的身高冠军。更为奇特的是在它生长的那段日子里,处在它周围方圆10多米内的其它植物便停止了生长,等到它的生长期结束后,这些植物才又获得了生长的权力。在好事者“寻根问缘”的过程中,这一奇观的谜底被揭开。原来它前5年不是没有长,甚至没有少长,只不过是以一种不易被人们发觉的方式在生长——向地下生根。经过5年的地下工作,一株还未向上发芽的雏竹的根系竟然向周围发展了十多米,向地下深扎了近5米,真可谓“博大精深”。这样的生长方式不仅为它5年后长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悄悄地“侵占”了周围其它植物的根系发展空间,使它们无法获得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及养料,所以在第6年雨季到来的时候,它能够几乎以资源垄断的方式独自急长,而此时周围的其它的植物只能望天兴叹,眼巴巴的看着它生长。

        说到四川的竹,更会让人想到离成都不远的卧龙自然保护区,那里是国宝大熊猫的故乡,而竹子又是大熊猫最主要的食物。它以巴山木竹、拐棍竹、糙花箭竹、华西箭竹、大箭竹的竹笋竹叶为食,最喜爱的是竹笋。竹笋幼嫩多汁,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是大熊猫的美味佳肴。

        竹子也会开花,但开花后的竹子会绿叶凋零,枝干枯萎,成批的死去。许多人误认为竹子开花是“不祥之兆”,其实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像稻子、麦子一样,都会有开花结果衰老死亡的规律,只不过竹子开花周期很长,一般要十几年到上百年,所以很少见。也会因天气长期干旱、竹林土壤板结、杂草丛生、老鞭纵横而开花。1984年夏季,卧龙自然保护区内的箭竹大量开花,开花后大片竹林枯死,造成珍稀动物大熊猫因缺食而死亡。

        湖南的九嶷山和洞庭湖的君山上出产一种竹子,竹子上面斑斑点点,似有泪痕,这便是世人皆知的“湘妃竹”,又名“斑竹”,亦称“泪竹”,传说为二妃的血泪所化而成。陈鼎《竹谱》称“潇湘竹”、“泪痕竹”。竿部生黑色斑点,颇为美丽。《群芳谱》:“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

        相传距今四、五千年前的尧舜时代,尧帝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娥皇,二女儿叫女英,姐姐长妹妹两岁。娥皇和女英都长得俊秀,贤惠善良,尧王很喜欢他的两个女儿。尧在位时任人为贤,对舜三年的考察后,发现舜德才兼备,就将王位禅让给他,同时还将两个美貌女儿娥皇和女英许配给舜。尧王死后,舜帝即位期间,南方的“三苗” 部族(现在湖南),多次在边境骚扰,舜亲率大军南征,到苍梧后,舜不幸病死,葬在九嶷山下,后人把这个地方叫做零陵。九嶷山又名苍梧山,在湖南省南部宁远县城南六十里处。舜南征未返,二妃心中不安,便出门四处寻找,来到了洞庭湖上的君山岛上,一双人儿日夜在湖边向南眺望。不幸的是,望眼欲穿之际传来了舜驾崩的消息。二妃柔肠寸断,泪如雨下,点点的泪珠,都滴到了青翠的竹子之上,竟将满山的竹子染上了斑斑的泪痕。后来人们为纪念二妃,将这充满泪水的君山斑竹取名为湘妃竹。

        在这里,关于舜王的死还有另一个版本,就是根据《史记》载:“舜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晚唐诗人高骈曾写过一首七绝,题为《湘浦曲》,诗中写道:虞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血泪知多少! 直到而今竹尚斑。《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久悉为之斑,亦名湘妃竹。”说舜帝晚年时巡察南方,在一个叫做“苍梧”的地方突然病故,娥皇和女英闻讯前往九嶷山,一路痛哭不止,一直哭得两眼流出血泪来。血泪洒在山野的竹子上面,染得竹子满身斑斑点点,形成美丽的斑纹,成为斑竹,有紫色的,有雪白的,还有血红血红的,有的像印有指纹,这便是九嶷山的“湘妃竹”。

        后来,姐妹二人投湘水而死。人们为纪念娥皇、女英,在湘水旁建立黄陵庙,在君山东麓建立二妃墓、湘妃祠。史载“尧女,舜之妻,葬此。”二妃的墓后,是一片斑竹林,是这里独有的,这片斑竹林的竹子与别处竹子不同,就算是你把它移往别处,来年生长出的竹子也绝非斑竹。不管此说是否真伪,二妃坚贞不移的爱情故事却足以让人感动,信以为真。传说她二人都做了湘水女神,娥皇是湘君,女英为湘夫人。“湘君”和“湘夫人”一词最初出现在屈原作品中。《阵物志》也有这样的记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汨挥,竹尽斑。”从以上两个版本来看,二妃的血泪是洒在两处了,一处是九嶷山,一处是洞庭湖的君山,因此这两地的竹子通身长满了斑斑点点,那斑点酷似人的泪痕。

        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一段美丽的神奇传说,虽然还有文字与史料记载,但湘妃竹的来历都不可信。如今,佳人虽去,泪斑犹存,人们每次见到湘妃竹, 都会想起“湘君”和“湘夫人”,都会想起她们和舜帝的爱情故事。那君山与九嶷山的斑竹随着微风轻轻摆动,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湘妃的情感世界,让人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毛泽东诗词中的诗句,说的也是这个故事。

        关于湘妃竹上的斑点,其实是由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湘妃竹是一种情竹,它一年内2次发笋,第一次在45月间,竹笋发在母竹的周围,如“孝儿敬母”。第二次在9月以后,大都生在母竹中间,如“慈母护儿”。斑竹特有的斑点就是第一次发笋后长出来的,一圈圈紫色的花纹,好像一滴滴珠泪。从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斑竹的花纹是真菌腐蚀幼竹而成的,是君山、九嶷山特殊地理环境的产物。1986年北京紫竹园公园曾在君山引种了10多株斑竹,今日看去斑点已逐步退化,很不明显,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在北方人眼里,竹子就是竹子,在南方人眼里,竹子不仅仅是竹子,还是无价的宝贝儿。竹与人类的文化生活结下不解之缘,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比比皆是,竹子和竹子相关的用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你的生活,随你所想,它无所不在。

        晋代戴凯之所撰《竹谱》,以四季韵文,记载了70余种竹的性能。当时就发明了用竹造纸。竹子的利用涉及衣、食、住、行、用各个方面,建材、食品、造纸、包装、绿化、工艺品及日常生活方面有几百种用途,最普通的莫过于你每天吃饭所有的筷子,中国人至少在3000年前已开始使用,至今仍是我国广大人民的主要餐具。还有帽子、席子、鞋子、鱼竿、箩框、箩筛、簸箕、晒垫、盆景、桅杆、船篷、船篱、房梁、架子、地板、乐器、雕刻、竹屏、竹瓶、竹编、竹工艺品……炊具的箪、笾、簋、碗、箸、勺、盘、厄、蒸笼等,盛放物品的筐、篮、笥、箱,家具有床、榻、席、椅、枕、几、屏风、桌、橱、柜,算具有算筹、算盘,量具有竹尺、竹筒,照明用具有灯笼、烛炬,卫生用具有扫帚、熏笼,装饰用具有帘、花瓶,把玩用具有扇子、手杖,竹在交通上的用途更大,可以用于造船、造车、造桥,甚至赌博用的六箸、殡葬用的棺材……均是用竹为材料制成的。

        竹与中国文字结缘最早。可追溯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1954年,在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年左右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竹”的象形符号。在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县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内也发现了竹子的实物,可见在原始社会时期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有了密切关系。在甲骨文、金文中都有“竹”的象形符号和与竹有关的文字。古人以竹片作为文字的载体,用牛皮绳串起来编结成书,就是所谓的“韦编”。大教育家孔子勤于读书,把牛皮绳多次翻断,被人们作为“韦编三绝”的佳话传颂。从汉字中竹部文字的情况来分析,也可看出中国利用竹子的古老历史,古人把“不刚不柔,非草非木,小异空实,大同节目”的植物称之为竹。从形态上认识开始,把竹子进行加工,制成物品,又以“竹”字衍生出竹部文字。我国辞海中共收录竹部文字209个,如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等。历代各类字典收录的就更为可观。而诸如“竹报平安”、“衰丝豪竹”、“青梅竹马”、“日上三竿”、“势如破竹”、“胸有成竹”一类的成语,也都包含着与竹子有关的典故。从中可以看出社会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日益为人类所认识和利用,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

        从战国到魏晋长达八百年的岁月里,人们皆用“竹简”写字、刻字、著书立说。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竹书纪年》以及《尚书》、《礼记》、《论语》等经典,都写在竹简上。由于竹简的利用,使中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可上溯到殷商时代,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历史文献的传存立下了汗马功劳。以象形表意为特征的方块汉字也因竹简而被固定下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文房四宝之一的毛笔,笔杆多用竹枝。久负名的湖笔已发展成羊毫、兼毫、紫毫和狼毫四大类、250余个品种,既是人们得心应手的书写工具,又是赏心悦目的工艺品。

       竹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密切。早在商周时代,我国已发明使用竹钻;公元251年李冰任四川太守时,便带领民众修筑了世界上第一座农田水利灌溉工程——四川都江堰。其中使用了大量的竹子。世界上最古老的自来水管是用竹子制作的,古时称为“笕”。在盛产竹子的四川,汉代时人们已用竹缆绳打出了深厚度达 1600米的盐井,这是因为竹缆的抗拉强度达每平方寸4000公斤,与钢缆的抗拉强度相似。这种用竹缆打井的技术,到19世纪才传到欧洲。1859年,美国人用这种方法在宾夕法尼亚州钻出了第一口油井。算盘是我国古代科学发明的重要成果,而它的前身“筹算”,就是用竹签做筹码来进行运算的。早在9世纪我国已开始用竹造纸,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随着火药的发明,南宋时人们采用竹管制造出突火枪;元代有人用四支竹筒内装火药绑在椅子的四条腿上,利用火药喷射的反作用力,使坐在椅子上的人升空。虽说有点异想天开,却是最早的“载人火箭”。明代已出现一种用竹筒制作的二级火箭,名叫“火龙出水”,发射升空后会极为壮观。

        竹子与建筑自古以来历史悠久,密不可分。汉代,能工巧匠利用竹子为汉武帝建造的甘泉祠宫,造型美观。宋代大学士王禹偁在湖北黄冈做官时,自造竹楼,并写了《竹楼记》,其中对竹楼的音响效果写道:“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声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所助也。”盛产竹子的南方,竹楼是寻常百姓家的房舍,许多少数民族的住房皆用竹制,云南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至今仍住竹楼,整个建筑几乎无一不是竹子建成,竹柱、竹梁、竹檩、竹椽、竹门、竹墙,有的地方甚至将竹一破两半做瓦盖顶,连家具如桌、椅、床、箱、笼、筐等多为竹制。一座痤竹楼掩映在绿树芭蕉丛中,充满了诗情画意,让人流连忘返。

        由于竹具有坚、韧、柔、直、抗压、抗拉、抗腐等多方面的特性,是很理想的建筑材料,被人们为“植物钢铁”。有人说,竹子将成为21世纪的建筑材料,是真的吗?让我们来看看结构吧。科学家对竹子进行力学测定表明,竹子的收缩量很小,而弹性和韧性极强,顺纹抗压强度每平方厘米为800公斤左右;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米厘米可承载1800公斤;其中刚竹的顺纹抗拉强度每平方达2833公斤,竹子的抗弯能力极强,如大毛竹的空心度为0.85 ,抗弯能力要比同样重量的实心杆大两倍多。机械设计师从中受到启发,研制出很有价值的空心转动轴,在不降低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可节约一半钢材。1991年,哥斯达黎加发生了一次里氏7.7级地震,大批砖瓦和钢筋混凝土建筑倒塌了,但20多座用竹子搭建的建筑却安然无恙。正是因为竹子体轻质坚,皮厚中空,抗弯拉力强,才使他浑身展现出力学美。因此人们用竹子代替钢筋,浇铸竹筋水泥建筑物。

        竹子在世界各国的建筑中广受欢迎。美国建筑师达雷尔•德博尔说:“没有比竹子更好的建筑材料了。”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说:“我敢说,我和我的建筑都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他从郑板桥的《兰竹图》中受到启示,设计建造高达31570层的中国银行大厦。这一“仿竹杰作”,巍然屹立于多台风的香港,泰然不动。

        竹子对中国音律的起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竹是制作乐器的重要材料,中国传统的吹奏乐器和弹拨乐器,基本上是用竹制造的。有了竹,才有了竹乐器,才有了音乐。古称音乐为“丝竹”,有“丝不如竹”之说。唐代,称乐器演奏者为“竹人”。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文物中发现了竹制的十三管古排箫实物,是目前考古文物中发现年代最早的排箫。我国南方有一民间乐器,直接称为“江南丝竹”。中国传统乐器如笛、箫、竽、笙、筝、篪、篥、鼓板、京胡、二胡、板胡等皆离不开竹。从那牛背上的牧童吹响动听的竹笛,苗寨传情的芦笙,到现代流行音乐,都有竹乐器悦耳的演奏。

        我国第一家竹乐团所使用的乐器全都是竹子制成,乐器品种三十余种,以笛子来说就有十几种,高、中、低声部齐全,吹、打、弹、拉齐备。音区已超过钢琴的音域,乐器除了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笛、箫等之外,更有独家发明研制的新型竹乐器:如用世界最粗的竹子做的低音鼓、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相”开发的超低音乐器、用锤击打的竹板琴,拍击竹管发音的拍筒琴,根据民间渔鼓发展成的竹排鼓,用世界上最粗的竹子做的巨龙鼓,用1000多摄氏度高温烧成的竹炭做成的能发出金属般声音的炭琴等。可竹乐团还有长3.3米的世界最大的巨笛、4.6厘米世界最小的口笛、仅一根弦的独弦琴、富于中华民间生活气息的蒸笼、竹碗等。这些竹乐器外观造型独特,演奏方法新奇,演奏的乐曲,音色优美,是一种远离尘嚣的最清纯最原始也最贴近自然的天籁之声,这在全世界也是唯一的。

        从食用方面看,竹笋和竹荪是极受人们喜爱的美味山珍,竹实是历代救荒的重要作物原料。先秦文献中记载,3000多年前的竹笋就是席上珍馔。春日出笋期,采挖出的春笋,鲜笋质嫩、脆、味鲜美。竹笋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经烹饪加工,可做出许多种美味佳肴,倍受人们的欢迎。

        竹还具有特别的医用价值,在中国最早的医书典籍中,就有用竹治病的历史记载。竹的全身都是宝,叶、实、根及茎秆加工制成的竹茹、竹沥,都是疗疾效果显著的药用材料,竹黄、竹荪也是治病的良药。

        竹无所不在,竹无所不能。真如苏东坡所述:“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

        古往今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竹子是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有谦谦君子之意,代表中正和高风亮节。“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古人称松、竹、梅为“岁寒三友”。元代吴稹在“岁寒三友”外加兰花,名“四友图”,明代黄凤池辑《梅兰竹菊四谱》,陈继儒称之为“四君子”,后人又加上奇石或松合称“五友”或“五清”。古今庭园几乎无园不竹,居而有竹,则幽簧拂窗,清气满院;竹影婆娑,姿态入诗入画,碧叶经冬不凋,清秀而又潇洒。“不可一日无此君”已成了众多文人雅士的偏好。“门对千根竹,家藏万卷书”,讲的就是古代名士和竹子的生活情趣。

        人生贵有胸中竹。白居易《养竹记》如是说: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人生贵有竹品质。“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郑燮以竹喻人,清正廉洁,这也正是我所没有的,这也正是我所要拥有的。 

    2008-9-20于超然居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斑马线    1885 次 2008/7/18
 年里年外    1576 次 2012/7/4
 清明散章    1664 次 2009/4/3
 2008年,让我安静的离开    2130 次 2008/6/29
 心静如水(转载)    1866 次 2008/3/8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