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内一对席地而坐的小读者正看得津津有味。人民网记者 王舒怀摄
阅读是传承文明、更新知识、提高民族素质的基本途径。2008年4月23日,第十三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的目光又一次聚焦国民阅读。
冷与热的反差――
国民阅读率下降了吗?
●传统阅读率持续下降,网络阅读率大幅攀升,总体而言,国民阅读率不断提高。
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所长郝振省介绍说:“1999年,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受新闻出版总署委托,我所开展‘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调查’,之后每两年进行一次。随着样本采集逐渐增加,数据分析更加规范,这项调查活动的影响不断扩大,越来越得到行业和社会的关注,成为国内外了解中国国民阅读状况与出版传媒业发展趋势的基本数据来源。
纵观前四次调查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指每年至少读一本书的读者在识字者中的比例)呈持续走低态势,1999年为60.4%,2001年为54.2%,2003年为51.7%,2005年为48.7%。
与传统图书阅读率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新兴媒体的互联网阅读率持续迅速上升。调查显示,网络阅读率1999年为3.7%,2001年为7.5%,2003年为18.4%,2005为27.8%。
2008年4月2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应用理论研究室主任徐升国向记者透露第五次调查数据初步分析结果:2007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仍有大幅度下降,网络阅读率大幅攀升。
以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在线阅读方式大规模发展和流行起来,包括网络文学、掌上电子书、数据库搜索、博客图书、电子杂志等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冲击着传统的阅读模式。互联网可供阅读的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量越来越大,阅读载体越来越环保、经济。权威调查报告称,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1亿人,目前仅以500万人之差次于美国,预计2008年我国网民数量将成为全球第一。这预示了网络阅读未来还将处于迅速增长中。
“阅读趋势正呈现数字化、多元化、个性化三大特点。”郝振省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生活的丰富,从整体上看,图书、期刊、报纸、网络等各类媒体综合阅读率和接触率始终在不断上升。传统图书阅读率只是国民阅读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只是改变了阅读的形式和途径,总体而言,国民阅读率还是在不断提高的。
新与旧的邂逅――
传统阅读率下降为何令人担忧?
●传统阅读下降,浅阅读盛行,有可能造成国民思维能力弱化。
“传统阅读部分地被网络阅读取代,这一点在年轻人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郝振省认为,这种阅读方式的变化是全球性的,并非我国独有。
有一种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认同:网络阅读的兴起和盛行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纸质阅读与新兴网络阅读间的碰撞摩擦在所难免,但是,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之间的替代并非“等价交换”――时间上有替代,而内容上有丢失,存在“阅读泡沫”。美国在2004年和2007年就国民阅读做了两次调查,形成的调研报告题目分别为《阅读在危机中》、《读还是不读》,体现了美国社会对国民传统阅读下降的担忧。
在我国,“半数国人不读书”的调查数据,也使社会各界深感不安,不少专家、学者利用各种场合高呼“拯救阅读”!
少了青灯黄卷,少了书香墨痕,这种阅读形式的改变并不可怕,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黄国荣意味深长地说:“让我们担忧的是由此带来的阅读习惯的改变,以及可能会造成的国民思维能力弱化。”
黄国荣解释说,阅读有深浅之分。纸质阅读是线性的,连续的,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深入研读、品味细节、交流学术思想,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而网络阅读侧重于形象思维,它具有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等特征。虽然浅阅读也存在于传统阅读之中,但是它的问题在网络阅读中更加明显突出。
在网上,我们习惯于便利的超链接,却打断了我们细致深入的思考,思维趋向平面化;过多地依赖搜索引擎,长期非常方便地得到答案信息,却纵容了思想的懒惰,弱化了思维能力。浅阅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是缺乏纵深的思考。“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黄国荣说。
同时,现代阅读中存在着严重的功利化、实用化倾向。据统计,去年全国人均购书量不足5本,其中八成是课本教材。在各大书店的销量统计中,教材参考、考试辅导类书籍占了很大比重,教授如何在职场、官场等人际交往中左右逢源的书籍也大受欢迎。一种新的“读书有用论”正在悄然流行,即非“有用”的书不读,“有用”在这里有着极其严格而狭窄的定义。
特别令人担忧的是,从个人的阅读行为来看,如今很多人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最典型的是阅读中存在“15分钟主义”,即现代人看书常常只能看15分钟,15分钟之后就坐不住了。
“浅阅读的盛行和功利化阅读的泛滥,折射了世风的浮躁、浮华。”著名作家苏叔阳忧虑地说,对决定民族发展未来的历史、文学、哲学等深层次书籍的阅读在被损害,令人担忧。“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危机不是危言耸听。”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传统的丢失如果发展下去,国人将失去精神归依,整个民族会沦为浅薄的民族、无根的民族。一个浅薄、无根的民族是不能强大和发展的。要稳固和繁荣五千年文明,倡导全民阅读是个很重要的方式。
“我从山中来,带来兰花草。”苏叔阳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吟诵了一句胡适的诗句。年逾七旬的他,每天都保持着数小时的阅读时间,家中摆满了各色书籍。“文化的积累需要反复地品味,阅读带给人的愉悦,现代人恐怕很难有这种体会了。”
危机与责任的激励――
阅读的传统从哪里拾回?
●在国家层面,还需不断加大投入;在社会层面,需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读书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氛围;出版者应研究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2006年“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新闻出版总署、文化部、教育部等11个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倡议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两年来,这项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阅读总体状况并不乐观,要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还需各方共同努力。
从民族发展、国家振兴的角度看,提倡全民阅读是一项长期工程,基础工程,国家工程。所以,在国家层面上,还需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项硬件设施。这方面,发达国家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徐升国介绍说,在美国,各社区都有图书馆,规模不大,但十分方便,任何人都可以进去阅读,没有任何障碍,各大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也都无条件向公众开放;德国、法国、英国,都设有国家阅读基金,通常由国家领导人担任主席或名誉主席;美国总统夫人劳拉,就是美国国家阅读促进会的主席。
在社会的层面需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读书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三联韬奋图书中心一年组织几十次文化活动,邀请学术精英,精选文史读物,开办专题读书讲座,深受读者欢迎。外交部于1996年11月8日成立青年读书研究会,会长先后由李肇星、王毅、李金章等部领导担任。针对青年特点,读书会创办了《学习与探索》、《共青团生活》和《青春·外交》等读书刊物,打造了“青年午餐国际问题论坛”、“青年文化系列讲座”及“青年处长讲坛”等品牌活动载体。目前,外交部各级读书会约有会员5000余人(不含驻外使领馆)。
郝振省特别提出,提升国民阅读能力,出版者的责任首当其冲,应该研究和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引导大众的阅读喜好。一是要出版优秀图书,当务之急是要强调原创,提高质量。二是要合理定价,良性循环。三是要提高服务水平,杜绝虚假宣传、大肆炒作,搞好阅读指导和售后服务。
大家有一个共识:要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
北京景山学校高中语文老师刘志江说:“阅读能力是指阅读的综合素养,如阅读兴趣、阅读的深度和广度、对文本的理解等等。”去年9月开始,景山学校在高一、高二年级推出“语文经典阅读工程”,向学生推荐包括《论语》、《边城》、《哈姆雷特》、《老人与海》等20部中外文学经典作品。老师通过精心设计题目,给予阅读指导,培养学生独立深入的阅读思考能力,同时,也让孩子获得文化熏染。刘志江认为,有一种观念需要纠正,即把阅读仅仅当作是学习,这容易让孩子反感,其实语文老师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孩子在阅读中得到享受得到快乐,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人民日报》 ( 2008-04-08 第15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