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华农大操场的一场招聘会,长长的面试队伍里,一位同学心力交瘁。
广州日报1月22日报道 “我把简历投在沙滩上,被浪带走了;我把简历投在草坪上,被风带走了;我把简历投在天空里,被白云带走了;于是乎,我把简历贴满了大街小巷——我被城管带走了!”
最近在毕业生中流传着的这段话,成为许多毕业生求职心声的生动表达。随着寒假到来,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求职历程也告别了第一个轰轰烈烈的阶段。
在被金融危机的阴霾笼罩的2009年,全国有超过700万毕业生找工作,其中在广东的超过50万人,他们中有些幸运儿已经尘埃落定,但大多数人仍在艰难地寻寻觅觅。记者近日走近这群求职大军,从他们的故事里去看看严峻就业形势下的不同心态,以及因此造就的不同结果。
现状篇
名校生:“有工作就赶快签了吧”
2008年9月,新的一个学期开始了。中山大学新闻系05级学生的身份“升级”:毕业生。
“如果中大的学生都找不到工作,那其他学校的学生更不用说了。放心,面包会有,牛奶也会有的。”女生小林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为工作担忧时,一位师姐这样安慰她。她也清楚地记得,每每自己觉得找工“压力大”时舍友笑她“杞人忧天”时的表情。
而今,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让她们都措手不及。
截至2008年12月26日,84名学生的毕业班,正式签了“三方”的有5个人:2人深圳某国企,1人外企,2人国内某著名网站公司。当然,也有不少人已经有了就业的意向,或者正在面试中。
“我总觉得自己很固执,就一心想去当记者。这个对我找工的影响很大,因为想法一直扭不过来”。打听到广州几大媒体都不打算招人后,小林非常失望,“就算我再怎么努力,媒体实习经历再丰富,都不可能进去啊”。受到打击后,小林开始了一些转变,关注企业的网上招聘,“这也是我的底线吧”。
“现在有工作就签了吧,别再观望了,今年形势不同往年。”在一次闲聊中,一名传播学院的老师这样说道。
双选会
从香饽饽变成“鸡肋”
2008年11月,政府部门宣布投入800万元召开44场系列招聘会,帮助大学生就业。招聘会从2008年的11月22日至2009年6月30日在全省范围内举办。
其实早在去年11月1日,小林班里的大部分同学就已经集体拼车到深圳参加了他们人生的第一场招聘会——深圳市2009年双选会,也就是在那场招聘会上,他们才真正地意识到今年的就业形势“比想象中还要艰难”。
“当时去到现场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我不干了,我要回去。”说起深圳双选会时,他们还“心有余悸”,为了早点到深圳入场,他们早上6时就起床,坐2个多小时的车,到现场一看,“好像整个中国的人都到了”,连个站的地方都没有。男生还好,女生们都是蹬着高跟鞋,一天下来双脚“好像不是我的了”。
“一开始,我们去招聘会的热情非常高,可后来就急剧冷却下来了。”小林说,“不是我们怕苦,确实太浪费时间了,没效率也没结果。”小林说,最厉害的一次,站了8个小时才投了2份简历。一家现场面试,一家只收简历,两家都无果。参加了3场招聘会后,她就没再去了。
一开始班里还因招聘会入场券不够而采取抽签决定谁能去,后来不断有拿了入场券的同学在班级的QQ群上发布送票的信息,再后来,负责就业工作的老师那就堆了很多没有人领的招聘会入场券。
当然,幸运的学生也有。班上签了三方的5个人中,Lisa被同学们誉为“最幸运”的一个。早在去年10月中旬很多同学还没正式找工的时候,她就已经拿到了国内一家著名网站公司的offer。
学院的助理辅导员“阿猫”对同学的找工进展很了解,同时也有些许的担忧:学生一开始要求很高,受挫后又马上变得很低,有点盲目。
众生相
自信者: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广东工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大四男生张杰煌是“半路出家”——2009年1月之前,他一直在准备考研。“复习到中途,我突然发现自己对继续读书的兴趣、动力不大,即使考上了也不会好好念的,那么就找工作吧!”
小张是个挺有主见的男生,他找工的目标也很明确:单位首选大型国有企业,地点最好在深圳,要不就在广州、东莞。
元旦后的半个月时间,张杰煌投了5份简历,全部“瞄准”银行、石化、通讯等行业的大公司。其中,移动公司和建设银行给他发了面试通知。移动公司的面试结果出来后,有5名同学进入下一轮,小张不在其中。
他事后总结,过关的同学都表现得比较沉稳、严谨,而其他人、包括他自己就太过于活跃了。“招聘方没有告知我们落选的理由,这是我最大的遗憾。”首次面试就告失败,张杰煌并不觉得很受挫折,只希望从中吸取教训。据他了解,目前班上36个同学中已经有5人签约,2人签了国企,3人签的是民营企业。
忧虑者:只要有份工能养活自己
“找了一个学期的工作,至今还没有明确的意向。怎么形容我现在的心态呢?应该说有一些担忧,但还不至于焦虑。”广州大学历史系大四的师范生黄毅江来自增城,他为自己制定的求职目标是:珠三角大城市里当一名高中历史老师。
和很多毕业生一样,小黄的找工历程是从广东省44场招聘会的第一场——四大银行招聘会开始的。“历史专业的对口职业比较窄,我自己对商业也不太了解,所以从来不投营销类、策划类的职位,都是投文秘或行政岗位。”大四第一学期,小黄跑了六七场招聘会,此外就泡在网上搜索职位、投简历。
在华师举行的师范生专场招聘会曾被小黄和同学们寄予厚望,但到场一看却备受打击。有些单位或明或暗地表示“只要211工程院校的毕业生”,连揭阳、揭东等非热门地区的学校也不例外。有个学校的招聘老师直接对小黄说:“你不用投简历了”。那一天,很多同学垂头丧气地回到学校,有的人都快哭出来了。
据他了解,到2008年年底,同班的43人中只有不到10人敲定了工作,班上的气氛变得凝重而略显压抑。在现实面前,黄毅江也一再调整着自己的目标。“如果真的到毕业时还不能签约,我就回增城继续找。哪怕先在小工厂、小公司里面当文员也可以,起码有一份工干着,自己养活自己。”小黄表示,如果有去西部支教的机会,他也不会拒绝。“往大了说,这是一种荣誉和人生体验;往小了说,最起码有一份工作。”
另辟蹊径者:“地摊王子”升格开档口
在广东金融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大四学生林俊嘉是个名人。从入学开始,他就在校园各处人流量大的地方推销电话卡和文具。每天早上6时30分,他向早读的同学推销;中午和下午的课程结束后,他在饭堂门口推销;晚自习结束后,他还要卖上一轮。很多同学都认识这个潮汕男生,从他手里买过东西,大家送了他一个名号——“地摊王子”。
林俊嘉说,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他从上高中第一天就开始卖文具,至今已有六年半的时间。面临毕业,“地摊王子”选择了与众不同的就业方式——自主创业。2008年,他拿出多年积攒的5万元,在天河区龙洞租下一间门面,开了个档口卖文具。“我们给在校大学生供货,他们再拿到各自学校去卖。”客户来自广州地区的13个高校,小林一个人忙不过来,还雇了四五个大学生到店里帮手。
“我喜欢有挑战的生活,不想按部就班地过日子。”林俊嘉这样解释他的创业动机。过去的半年,同学们在四处投简历、跑招聘会,林俊嘉就每天泡在店里。他的档口从早上8时开到晚上10时30分。收档之后,还要盘一天的账、上网查供求信息,以及看营销类的书。
累归累,小林对未来还是充满憧憬。他的短期计划是,通过经营店铺赚取生活费,生意做好了就找厂家合作、贴牌生产文具,打出自己的品牌。“长期计划是在40岁之前实现财务自由,不再为钱发愁。”林俊嘉说。
记者观察
有的放矢,成功者大有人在
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并不是每个找工路上的毕业生都在迷茫地等待。有些人已经搞掂了单位,有些人正在向自己的目标稳步迈进,有些人甚至还有挑选的余地。
中山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大四女生钱艳瑜介绍,他们专业的131个同学中,保研、考研、出国的约有30多人。据她了解,剩下的找工人群中,目前已经有近20名同学拿到了offer。“此外,国家公务员笔试成绩出来了,我们班有十几个同学进入面试。还有一些同学正在单位实习,要到今年3月份才能明确是否可以留下来。”从整体来看,小钱所在专业的就业形势还算不错。“大家的心理状态挺好的,比较积极,各人的定位也很明确。”铁了心考公务员的,就全力K书;希望留在实习单位的,就在岗位上好好表现;目前还没有意向的,也觉得春节之后还有机会。
也许有人要说,中大的学生,日子当然好过啦!但日子好过的决不只有中大的学生。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阿霞(化名)手里就攥着两个岗位,可她还想找个更好的。高职院校强调实训,她之前在一家网站做过3个月实习编辑,业务已经很熟练。找工过程中,只要是投网络编辑类岗位,成功率都很高。同班的40多名学生中,有十几人已经决定了去向,其余的不少人也和阿霞一样正在犹豫。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心态,而其实很多时候,心态的正确与否就将决定最后求职的结果。 (作者:黄茜 徐静 秦晖 邵权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