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可归结为三点:一是语言的内部结构不同,外国人之所以发不好zh、ch、sh三个辅音是因为他们的语言里没有这样的音位;二是民俗文化不同,外国人很难理解怎么“他妈的”“滚蛋”成了詈语,而“再说吧”却是中国人委婉拒绝某件事的表示方法;三是思维与语言形式的转换。前两个问题另文分析,本文着重谈谈思维和语言关系的问题。
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是个老问题了,多年来学者们对此各抒己见却始终不能一致,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说,弄清思维的共性和语言表达的个性两者的关系对于教学效果有较大的影响。比如说,韩国语、日本语在语言类型上不同于汉语,就这一点而论,韩日留学生学习汉语比欧美留学生并没有多大优势,然而韩日留学生在思维习惯上接近于中国人,他们学习汉语时碰到的母语干扰远比欧美学生少。
语言是一种信息载体,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就是人有语言能力。任何动物即使有一些初级的信息传递方式,但绝没有语言,这是不容置疑的。人的语言能力包括两方面,一是抽象思维的能力,二是能够发出各种复杂的音的能力。
具有抽象思维的能力是人的先天性特点。世界上各民族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尽相同,有的先进,有的后进,但是绝不能说民族有优劣之分。同一民族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发展程度的差别,我们也不能认为古代人“笨”一些,现代人“聪明”一些。只能说,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知程度不同而已,他们的认知能力应该是一样的。
拿数量关系来说,1、2、3、4、5……以至于无穷,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人对此都有共同的理解,这种理解有一定的客观基础。十进位制同样如此,因为人有10个手指头,原始人用扳手指头的方法计数,扳完10个手指头,余数继续扳下去,十进位制就这样形成了。但是,数量关系用语言表达就显现了民族个性。一件商品原价100元,现以70元出售,汉语说是打七折,英语则说30% off,汉语说的是原价中保留的比例,英语说的是原价中减去的比例,两者内容(思维结果)相同而语言表达则有留去之别。
颜色的表达也是如此。客观上的同一种颜色用语言说出来可能成了两种颜色,如经过发酵的茶叶泡出的茶,汉语说是“红茶”,英语则说black tea(黑茶),一“红”一“黑”,用了两个颜色词。咖啡这种饮料是什么颜色的?那还用说,当然是“咖啡色”,然而英语不说brown,而说black(black coffee:清咖啡。放了牛奶的咖啡是white coffee)。这种情形方言里也存在,学名为“甘薯”的同一种东西,北京话叫“白薯”,河南话叫“红薯”,不也如此?
亲属关系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具有客观性,世界各民族对亲属关系的认知是一样的,但是表示亲属关系的词则大相径庭。汉语里父亲的哥哥、弟弟(伯伯、叔叔)是分开来称呼的,英语只用一个uncle表示,不仅如此,英语的uncle还对应了汉语的“舅舅”“姑夫”“姨夫”,这种一对五的个案典型地说明了人类思维上的共性和语言表达上的个性。更极端的例子是,英语的cousin一词竟与汉语12个词(堂哥、堂弟、堂姐、堂妹、姑表哥、姑表弟、姑表姐、姑表妹、姨表哥、姨表弟、姨表姐、姨表妹)对应,它超越了性别、年龄、宗亲与表亲的界限,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面对人际关系相对淡然的欧美学生,决非三言两语可以讲清。
认识了思维的共性和语言表达的个性这一命题,在语言教学中就可以有意识把学生引导到语言的个性表现上,举一反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这样,在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时同样如此。
作者:沈锡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