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一词,来源很古老,根据《易•兑》:“君子以朋友讲习。”《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词源》解释本义为“同师同志的人”。汉代郑玄注释为:“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发展到现在,似乎宽泛了许多,《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是:“彼此有交情的人。”“彼此有交情的人”这似乎就是朋友一词如今最广泛认同的概念了。
从“同师同志的人”到“彼此有交情的人”,两千多年来,朋友的定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于是朋友的同、近义词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知心朋友、患难朋友;生死之交、莫逆之交、刎颈之交、君子之交;好友、密友、挚友、死友;贫交、素交、石交、兰交;益友、良友、诤友、争友;战友、盟友、棋友、酒友;畏友、面友、损友、酒肉朋友……林林总总,洋洋大观!对朋友的理解,也就往往因人、因时而异了。
我小时候的朋友受母亲的引导和制约,虽有不能“跟猴子学爬藤”(当地谚语:跟好人学好人,跟着猴子学爬藤)的制约,但除有明显恶劣品行的外,所交朋友的范围也并不狭窄。少年以后出门在外单独生活,没有了约束,朋友的范围就更加广泛了。到年轻时,高干、贫民、知识分子、文盲、公安局长、黑社会老大、正人君子、流氓地痞,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与各类人等几乎都有过“交情“,亦可谓朋友满社会。但不惑以后,日渐懒于交际,与各类朋友的交往日渐疏远,至知天命,就如有的网友评论我的那样“几乎没有什么朋友”了。
为什么到老了反而疏于交际应酬,原因较多,大概属于现代医学的所谓“综合征”之类,而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大概是受“一事无成,时不我与”的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就是想静下来做点实实在在学问和事情,留下点什么值得留下的东西给子孙后代吧。
当然,虽疏于交际,还是希望有朋友的,不过在观念上似乎有些返古,对朋友的定义比较狭窄罢了。如今择友,多借用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的七字标准:友直友谅友多闻。
所谓友直:坦诚直率不讳言也;能做到“不谄上而慢下,不厌故而敬新。”“不强交,不苟绝。”大约可算得友直。
所谓友谅:君子和而不同;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不强加于人。”大约可称友谅。
所谓友多闻:做人行事,有见地不虚妄,可学习借鉴也。
友直友谅友多闻。呜呼,复古乎?倒退乎?交友箴言乎?吾不知也,就教于各位君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