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 所谓的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被很多人误解为早早向孩子灌输文化知识,有句话被曲解了: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认为不输在起跑线上,那就让他们早早出发吧。所以,很多速成的东西盛行起来,快速计算,快速识字……,不但学习周期缩短,就连学习的时间也越来越提前。
我从来没想过把孩子培养成超常儿童,在学习方面,我更愿意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像细雨滋润土地般,一点点地充实和积累。
教他阅读很轻松,在他几个月大的时候我打了一些卡片,贴在他能看到的实物的边上,墙上认知的图片边上也挂着字。婴儿认字的原理跟记忆图片是一样的,所以当我后来把图片抽走只留下字的时候,当我说“碗,电视,杯子……”他的眼睛就能准确地找出那个字,那时他只有四五个月。所以新闻里说的两岁的孩子认多少个字,我认为这是有可能的,只要反复让孩子看,他们就会把它们当图形一样记往。我的重点不是想让他认识多少个字,而是想让他学会阅读。
两岁半,开始教他读儿歌,方法很简单,把书放在他手里,让他用手指点着跟我读,哪怕他早就会背的,也要求他必须用小手指点着读。给他讲故事时也一样,我读一句,他用小手指着跟我读一句。我从来没有单独教过他枯燥的字词,没有用过什么识字卡或是识字书,但日积月累的指读和不断重复的结果是,不到四岁他就认识二千多汉字了。这个过程并不困难,难得是坚持不懈,日复一日。而孩子也不排斥,因为我从来没有要求他去记住哪个字,而只是给他读儿歌,讲故事,有规律的、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更新。
二岁多的时候读了一篇《奶牛》:大黑牛,长白花,吃青草,甩尾巴,挤鲜奶,喂娃娃。风风很快会背了,而且由于指认的次数多了,对其中的一些字也有了印象。
一天爸爸心血来潮,测测他的认知能力。他指着一本家人的图片问风风: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哥哥、弟弟……,风风答得全没问题,爸爸很是欣喜。翻到一张老奶奶的图片,风风从小没有和爷爷奶奶一起住过,见面的次数也极少,所以对这个称谓并不了解,也不熟悉。风风稍加犹豫,就兴奋地脱口而出:“大黑牛!”
爸爸脸一沉,以为我有意这样教风风说,回过头来看着我,希望得到解释。我也很吃惊,没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可随后风风又接着表现起来:“大黑牛,长白花,吃青草……”
原来他看到了“奶”字,就想起了这首儿歌,这说明这种识字方式还是初显成效的,只是还没做到把字单个单个的分开记忆。
三岁以后,跟我们逛街,风风已经可以指认出不少招牌上的字了。有次带他到超市购物,风风舒服地坐在手推车上,不停地用手指着他能念出的字大声地读给我听,这对他来说是一种好玩的游戏。
突然,他大声叫了一句:“妈妈,看,人肉。”我惊愕,顺着他的小手看过去,原来是一个边门上写着的:“禁止入内”,他把“入内”读成了“人肉”……
到了四岁,认字这点能力已经可以被他利用了。姥姥带风风回老家玩,为了不让他觉得无聊,每天都会带他去不同的老朋友家玩,这些人家里一般总会有和他大小差不多的小孩子,他很高兴又有了这么多新朋友。
有天才六点多,他又要去玩。姥姥逗他:“我告诉你一个小妹妹家,你自己去吧,我累了。”风风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忙答应自己去。“4号院9号楼2单元4楼东边”姥姥报出一串带数字的地址。
风风想重复一遍,但发现自己没记住。灵机一动,他对姥姥说:“你写到一个纸上吧,我拿着纸就行了”。姥姥好奇了,想知道他究竟有没有能力找到,就真写了张条子递给他,并偷偷跟在身后“监督”他。凭着小条,风风果真找到了小妹妹家。
以后,我经常把急需的油盐酱醋或瓜果蔬菜列成一张单子,他拿着清单可以替我到楼下的超市购物。
随着识字能力的提高,四岁的风风已经可以单独阅读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们看的少儿故事书了,在别的孩子需要妈妈讲故事的时候,他已经想看什么就看什么了。从故事下手,之后是少儿百科知识,再之后是《论语》,随着理解能力的加强,他的阅读能力也在一点点进步。
在看什么书上,他有相当的自由,我很少去干涉他,只是给一些建议和指导。所以他看得书很多也很杂,从童话到儿歌,再到百科丛书,军事画报……,他对什么有兴趣,我就买什么书给他。成套的书他也有很多,《皮皮鲁全集》、《马小跳全集》、《哈利.波特全集》、《猫武士全集》……。只要是适合孩子身份的书,我认为都应该大力支持,书是孩子最亲近的朋友,让孩子养成看书的习惯,通过阅读,可以帮助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教他英语更简单,从他几个月大,我就放英文歌给他听,再大一点,就找全英文的动画片给他看。小学之前的风风很少看国产动画片,但英文版的《海蒂》、《小红帽》、《白雪公主》……,他不知道看了多少遍。三岁之前是孩子语言发育的敏感期,这个时期多听多看多接触,可以为今后语言学习打下基础。忘了在哪本书上看过:你想让孩子今后掌握几种语言,就在三岁之前让他听几种语言。
我们没系统教过他口语,虽然我们都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但当年有限的学习环境会让我们残留一些口语发音不精准的毛病,我们不想把这些再传继给孩子。靠多听多看,风风之后的语感很好,不少教过他英语的老师都夸奖他,说他的发音很准,有语言天赋,而每次的英语考试对他来说都很轻松。
在他三岁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只是晚上去教室看孩子们上课,白天有大量的时间在家,所以从三岁到七岁上学之前这四年里,除非我出差了,风风一般很少上幼儿园,他在幼儿园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一年。他的早期教育基本都是我们自己来完成的,我负责他智力和情商方面的开发,爸爸负责带他强身健体。我们有很多机会让他跟同龄的孩子接触,每天傍晚他都到广场上跟别人小孩子一起玩,而周末我们会带他到亲戚朋友家找年龄相仿的孩子,所以他从没有出现有的家长担心的不合群、性格孤僻的现象。
由于从事过一段时间早期教育,也有机会去各地学习交流先进的教育方法,我对蒙台梭利博士创立的教育思想很信服。虽然她的那套学习方法最初是针对智障孩子的,但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可以激发起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唤醒孩子们求知的潜能,这使她的学习方法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所认同。
孩子有强烈的探索环境与周围一切的本能,这种生命的冲动促使孩子从日常生活中学习并发展自我,孩子通过自己能力的发展,获得知识,变得更独立更善于思考。这比面对面的教授更科学合理,它恢复了儿童生命本来应有的能力,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激发潜在的智慧,获得喜悦和满足。
因为教育方式比较新,师资和教具投入也比较大,当时只有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有这样的幼儿园。为了让风风接受蒙氏教育,我买了一套价格不菲的蒙台梭利的教具让他学习,我先去观摩别人的课,再按照蒙氏的教学大纲带他,这种练习为他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基础。国内数学大多重视计算练习,而蒙氏数学则从数理下手,让孩子们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通过大量的动手动脑,他的思维变得灵活了,抽象能力和想象力也增强了。
我们每天的学习时间很固定,上午一个小时,前半部份是阅读,中间会做一些互动的小游戏,后半部份是蒙氏。我不用教学者的身份教他,只是在边上陪他学习的启发者。他”学习“起来比较轻松,因为这样的学习更像是娱乐或游戏,没什么压力,也不古板,但效果比在幼儿园学习得好。他还养成了坚持学习的好习惯,这让他上了小学之后很受用。
学习增长了他的见识,当他跟人谈起黑洞、百慕大和人类起源、人体结构,尤其是生理知识的时候,别人都很惊讶,我知道这要归功于那些广而杂的书。
有一天我带着四岁的风风散步,正走着,他突然问我:“妈妈,是不是爸爸把种子放在妈妈的子宫里,然后长呀长呀,长大了我就出来了?”我想这一定是从那本《人体科学》的书里看到的。
当时路上的人很多,我不知怎么回答,就说:“回家妈妈再告诉你。”但无奈风风的求知欲太强,不依不挠:“那爸爸把种子放在狗肚子里是不是就生小狗呀?爸爸把种子放在猫的肚子里是不是就生小猫呀?”我有点无地自容了,因为这时身边路过的人已经都在回头看了,还有的在冲着他笑。
但是风风正为自己的发现而激动,又大声地总结:“爸爸把种子放在鸭子肚子里生小鸭,爸爸把种子放在鸡肚子里生小鸡,是不是?”刚才路过的人正在回头大笑,我无可奈何,只得对他说:“什么动物的爸爸只能把种子放在同一种动物妈妈的肚子里……。”
小学的时候有一次老师打电话告状,风风在男厕所给男孩子们讲交配和生殖,讲精子和卵子的受孕,讲男人的“小鸡鸡”和女人的子宫,那些孩子回家向家长求证,被雷到的家长们纷纷到老师这里投诉。因为他们中有很多都不敢跟孩子们交流生理常识,有的甚至还在骗孩子是从垃圾箱旁边捡的呢。
因为阅读得早,他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有次我们找打火机,正在发愁的时候他举着一个放大镜很兴奋地跑过来:“妈妈,把这个对着太阳就能引着火啊!”虽然这个想法很天真,但说明他是知道这个原理的。
对孩子的婴幼儿期,我始终坚持在玩中学习的方法。历史典故可以当小故事讲,地理常识可以用游戏学,而生物更可以带他到大自然中去学习。他两岁的时候可以把23个省的拼图翻过来,用背面在不到两分钟顺利拼出中国地图。后来大一点的时候,我经常带他到各地旅游,说到什么省的时候,他总能熟练地说出和他相邻的几个省的名称。“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我认为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早期教育,在我看来不是早早下手把孩子培养成某方面超常的奇才怪才,而是在孩子的婴幼儿期一点点一滴滴地不断浇灌,给他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健康的心理条件和旺盛的求知欲,以及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