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遗老陈夔龙在1924年所发表的《梦焦亭杂记》中讲了一段甲辰科会元的幕后故事。甲辰那年开封会试时,他正当河南巡抚,因此,他也被派为考官之一。考试揭晓的那一天,考官们齐集公堂,升座、拆卷、填榜。大家正在忙碌,会试大主考陆润庠,手里拿着一本卷子告诉他说:“这本卷子书法工整,通场无出其右者,殿试时,可能大魁有望。” 他说时顺手将卷子上的封条拆开,大家挤上去一看,卷子上的名字是刘春霖。当时就有一位刘春霖的同乡考官阎志廉说:“刘春霖的字的确很出名,他平日所写的大卷,就不下数十本之多。”众考官正在欣赏称羡,另一位大主考湖南长沙人张百熙,也指着一本卷子,洋洋得意的跟陈夔龙说:“我们湖南自从国朝定鼎,二百六十来年,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齐全,解元也得了不少,就只差一位会元。正好我在场中看到湖南省举子的一卷,写作俱佳,确实够得上会元之选。可是按照‘正大光明’的次序而论,我班次第二,就只能取个会魁。科举将停,机会难再,所以我特地跟裕相(指协办大学士裕德)情商,请他将这本卷子作为会元,也好免使我湘科名有个会元的缺陷。承蒙裕相允让,你看,这一本就是会元卷子了。”说完,他当着陈夔龙的面,把手里的那本会元卷子的封条拆开,卷子上的姓名恰是湖南人谭延闿。 有幸运者,当然也就有不幸运者。甲辰那科会试照例由“正”字号大主考裕德决定会元人选,他在张百熙力请以湖南第一卷为会元以前,先已有考官向他推荐福建省闽县人一卷,裕德也认为那本卷子不错,并已决定了以此取为会元。但当张百熙跟他一情商,裕德的官阶虽然高过张百熙,可是张百熙却比他先进翰林院,科场素重辈分,裕德在私底下还得尊称张百熙一声老前辈,因此他唯有欣然应允。另一方面,张百熙如果不是有此把握,也不会作此一请了。 等到张百熙跟裕德对调的那份试卷一拆封,众考官一看那试卷上的名字,齐都吃了一惊——清朝三度连中三元的吉兆丢了。因为那一试卷是福建闽县优廪生、年方二十六岁的林志烜的。众考官都知道,林志烜是1903年的解元,此次如果再度中了会元,他进京殿试,在慈禧七十大寿因而举行恩正并科的情况下,八位殿试的阅卷大臣,铁定会把林志烜取在前十名之列,而慈禧决定名次时,更毫无疑问会以林志烜为状元了。因为末科科举出了个连中三元的人,无论对清廷还是对慈禧来说,都是一种光采。这一取舍之间实在是太重要了,此前连中三元的就只有两人,一是乾隆年间的苏州人钱荣,一是嘉庆年间的广西人陈继昌。 谭延闿填补了湖南在清代二百余年无会元的空白,整个三湘为之震动,当作湖南的无上光荣。就连大学问家王闿运也禁不住说:“看京报,文卿儿得会元,补湘人三百年缺憾,龚榜眼流辈也。” 1904年7月4日,会试中选拔出来的包括谭廷闿在内的二百七十三名贡士,进入保和殿,历经点名、散卷、赞律、行礼等种种仪式礼节,参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试。这是全国科举考试的最后一关,贡士们按这次考试的成绩重新排定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