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会”里的枪声
兴起与发展
通县牛堡屯镇北大化村的“小车会”已有三百年历史。它起初只有两个角儿。发起人是当时村里的一个画匠,人称张二先生。他们父子去南方做活,学了几招,回村后一边琢磨,一边演练,父子一个“坐车”,一个“拉车”。由于这种形式百姓喜闻乐见,当时村里的穷苦人纷纷前来入会,慢慢角儿添齐了,他们自己凑钱购置了服装道具。新中国建立前,北大化的“小车会”非常红火。解放后,活动也很频繁。可惜在“文革”中,“小车会”被当做“封资修”横扫了。1977年“小车会”恢复了活动。第二年村里拿出三千元添置了服装道具,从那以后,村里每年都有拨款,现在已有七千多元的家当。他们曾先后五次去县里演出,两次进京,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本届会头六十六岁的邓世荣说:“没有党的好政策,没有村里和上级领导的支持,北大化的小车会就不会有眼下的兴旺劲儿。”
三个特色
北大化“小车会”很有特色:其一,它的鼓点特殊。他们的圆场鼓是“一单一双”,点扇鼓是“双单”,跑起车来鼓点变化到“一双一单,接两双一单”,而跑敲鼓就由“三单一双”接“俩单一双一单”。谁都知道行会活不活,关键看鼓点儿。他们的鼓点使行会富于变化,引人入胜,观众没有单调感。这独具特色的节奏也使别的“小车会”里的人“扭”不了他们的步。据说这鼓点儿是个叫王二楞的买卖人去张家口做买卖时学来的,当然也加上他们自己的创造。
其二,“武扇”有很深的武功。跑车时“武扇”需按鼓点儿表演武术套路,“过桥”时要做规定动作“鹞子翻身”、“空翻一百八十度”等。这个角儿受邻村陆辛庄少林会的影响较深,当年“小车会”会员就有在陆辛庄少林会学武功的。其它地方的“小车会”很少有“武扇”,即便有,也多戴公子帽,没有武功。
另外,“拉车”一角儿也很别致。别的会,拉车的是男角儿,用肩拉,走“八字”步,显出用力的样子。他们“拉车”的是女角儿,用手拉,左手牵绳,卡在腰间,右手捏绢巾,摇摆遮颜,走“一字”步,动作轻柔巧美。
第三个特点是有唱儿。这比那些哑会就更显风采。唱段有《春耕》、《过桥》、《好一朵茉莉花》,更有乡土色彩的是解放前他们去里二泗进香对唱的《里二泗庙》:
里二泗庙,灵圣宽,
金花娘娘好灵验。
也有烧香为儿女,
也有烧香为神安。
果木行烧香为树壮,
庄稼佬烧香为种田,
园子口烧香为菜儿全,
买卖人烧香为银两,
开当铺烧香为赚钱;
新婚夫妇也烧香,
为的是那儿女全。
这段唱词反映了农民们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