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创 文 学 新 风 尚 ,引 领 写 作 新 潮 流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 三 雄浑旷达的摩崖石刻
  • 作者: 李 吏 日期:2012/7/16 17:03:14 阅读:862 次 [大 中 小]
  • 三、雄浑旷达的摩崖石刻

    藏族摩崖石刻是一种古老的刻石形式,是指利用整块山崖崖面所做的刻凿,其主要内容是纪事或造像,有的是刻石,有的是造像。摩崖石刻体制要受石崖走向的限制,但面积较大,在空间布局上有很大的随意性。有大空间则大像,无大空间则小像。常见的 “六字真言”大大小小地穿插其间。造像的组合也因地制宜,有空间则完整,无空间则局部,为此虽然崖面较大但往往不见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等连续性的描绘,也不见唐卡、壁画中常见的有主尊、有护法、有宗派传承人物这样完整内容的表现,而是多单体造像,画面写意十分灵活。这种石刻往往刻凿极浅,又着彩浓重,使崖刻看起来更接近一种崖绘或单纯的线刻。这种石刻由教徒作为功德或还愿而刻绘,有一些作品并非刻工所作,而是由虔诚的信徒自己动手刻画的,技法比较稚拙、生动活泼和不拘一格。

    药王山摩崖造像是个突出的例子,堪称西藏摩崖石刻造像之冠。药王山在藏语中称“加布日”,意为“铁山”,海拔3725米,位于拉萨市区,与布达拉宫遥遥相对。药王山摩崖造像早在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时期已开始凿刻,此后1000多年也都陆续有造像活动,时至今日,一些虔诚的教徒还常在此凿刻一些佛教造像。所以,药王山摩崖造像数量甚多,总数不下5000尊,大片密密麻麻的造像令人叹为观止。由于开凿时间漫长,这些石刻风格丰富多彩,各个时期、各个教派,林林总总、济济一堂。石刻中的佛菩萨造像绝大部分相互独立,互不相属,没有按照空间顺序和时间观念构成的相互联结的一组佛经故事画面。造像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诸佛菩萨、护法、弟子和各种神灵,还有活佛祖师、教派传人等大量的历史人物。造像上下或左右,一般都刻有“六字真言”,凿刻相当醒目。这批造像中一些造像风格显然受到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药王山众多的摩崖造像,不仅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而且是一座十分珍贵的艺术宝库。

    藏区的摩崖石刻主要分布在宗教圣地、修行场所、寺庙周围、交通要道和神山圣湖附近的崖面上。仅在西藏就分布着大量的摩崖石刻,主要有:扎什伦布寺摩崖造像、扎央仲摩崖造像、达仁摩崖造像、甘丹寺摩崖造像、东嘎摩崖造像、泥塘哲扑摩崖造像、邦那摩崖造像、红山摩崖造像、多曲丹摩崖造像,朵拉山摩崖造像、沙拉寺摩崖造像、仲古崩摩崖造像、青瓦搭孜摩崖造像、觉母寺摩崖造像、钦浦摩崖造像、哲蚌寺摩崖造像等。

    曲布桑摩崖造像位于拉萨北郊的德母党山南麓的巨石上,这里曾是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的行宫。曲布桑摩崖造像大体分为十组,共25身造像。造像的题材,包括藏传佛教的显密造像,且密宗造像占一定比例,可分为佛、菩萨、佛母、弟子、护法神、祖师。佛像为释迦佛、强巴佛、药师佛、不动佛。菩萨为四臂观音、文殊、金刚萨埵。佛母为尊胜佛母、度母。弟子为迦叶、阿难。护法神为金刚手。祖师为米拉热巴、帕当巴桑结、宗喀巴。

    曲布桑造像形制可分三种。第一种为莲状拱形龛、无头光、身光、卡垫座;第二种为随体龛,圆形头光、身光,仰莲座,第三种为桃形头光、身光,仰覆莲座。曲布桑造像属于岩面浮雕,雕刻技法为浮雕和减地浮雕二种,刻工稚拙而粗犷,布局散漫。造像风格、神韵基本相一致,造型为线面结合的表现形式,圆刀、平直刀法,功底坚实,得心应手,披帛衣褶飘动得体,线条流畅,轮廓简洁。这些造像皆具有“梵式”特征:佛肉髻上置宝严,广额方面,耳垂扁长,肩宽腰细,多作转法轮印;菩萨耳戴圆形优波罗花,体态窈窕;高僧内着覆肩背心,或戴尖顶、有着三只眼的“赞厦”神帽。人物大多面相扁宽,表情木然。第五组造像上的宗喀巴,雕刻技法娴熟,风格写实,神态栩栩如生,与其它造像风格相去甚远,显然是后期之作。

    曲布桑摩崖造像的雕刻技法洗练、纯熟,体现出丰富多采、生动活泼的勃勃生机,佛、菩萨面相慈爱可亲,前额光洁丰润,嘴角浮现出含蓄的笑意,造像强调整体效果,充分发挥线条的节奏感和运动感,巧妙地赋予造像以喜怒善恶的表情,构思精巧,别具匠心。祖师肖像注重写实,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及个性特征。这一时期造像的艺术风格受印度、尼泊尔文化的影响,同时与汉地的交往频繁,造像既有印度矫饰主义多样化、个性化、装饰化的遗风,又有汉地形体健壮、面相圆润的余韵,创造出脸型广额阔颐、“面短而艳”的新风格,其艺术魅力感人肺腑、扣人心弦,表现了后宏早期宗教文化“百花齐放”的时代精神和艺术凤格在造型艺术上获得的辉煌成就。

    西藏地区的摩崖造像,有着鲜明的艺术风格特点,主要反映在以下三点上。

    1、题材的丰富多样。从西藏开始出现佛教造像艺术时,其所表现题材的多样性便显得十分引人注目。早期的造像主要以佛、佛母、菩萨、弟子、护法神等为主,比较常见的如释迦佛、无量寿佛、不动佛、尊胜佛母、观音、文殊、度母,迦叶、阿难、金刚持等。

    2、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西藏摩崖造像就其技法而言,有圆雕、高浮雕、浅浮雕、阴线雕刻等不同的表现方式。早期造像中多见平直刀法,线条较显粗犷,晚期造像多采用圆刀技法,刀法娴熟流畅。由于西藏所处的特殊的地理环境,在造像的风格上,可以明显观察到来自南亚佛教艺术的影响,早期造像多带有尼泊尔风格,晚期造像则反映出来自印度、尼泊尔、中原地区等多种风格影响的痕迹。

    3、与佛教绘画艺术关系密切。在造像上施以彩色,这是西藏摩崖造像特有的风格,而这种风格显然受到佛教绘画的强烈影响,所采用的颜料主要为产自本地的矿物质与植物两种,具有长期保持色彩艳丽、久不褪色的特点。造像施彩的用色也与佛画的色彩基本一致,以红黄蓝白绿为主,其中尤以红黄蓝三原色的使用最为常见。不同的造像,所施之色彩也各有不同,如多面神的面部常施以红白蓝三色;护法神多施蓝色;各类鬼怪则多施以黑红两色等,与佛画中按照《造像度量经》的细则施色的规定大致上相同。

    由于西藏摩崖造像绝大多数无题记,仅在仁达摩崖造像中发现题记和刻铭,因而对其年代的断定存在着较大困难。西藏佛教造像的历史,目前可以上溯到拉萨查拉鲁普石窟。

    查拉路甫石窟在西藏摩崖石刻领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查拉路甫石窟依山而凿,为支梯式窟,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27平方米。窟内共有造像71尊,除两尊泥塑外,其余皆为石刻像,分布在中心柱西面和石窟的南、西、北壁上。

    察雅仁达丹玛摩崖造像,位于昌都地区察雅县仁达乡的仁达拉康佛殿。雕刻于公元804年,吐蕃时期藏传佛教石刻造像之一。仁达摩崖石刻由佛像和文字两部分组成。据藏文文刻题记,由吐蕃僧人于藏历阳木猴年(公元804)为祝颂赞普功德和福寿而开凿。造像主要为大日如来佛像和八大菩萨,大日如来佛居中,大日如来佛像通高3.28米,身高1.95米,高浮雕,结金刚跏趺状端坐于莲花座上。头戴宝冠,宽额、秀眉、凤眼、朱唇,慈祥空灵。上身裸露,左肩环披天衣,耳环璎珞严身,双手结禅定印。莲花座下饰有一对小狮,系大日如来佛乘坐。造型夸张,极富动感。头顶左右雕有一对伎乐飞天,秀发披肩,面型丰满圆润,裸上身,双腿弯曲,持铜钹。造型优美,飘飘欲仙,生动传神。八大菩萨环围两侧,黑发垂肩,佩项圈、手镯、臂钏,面向主尊,坐于莲座之上。整个造像协调对称,造型端庄,线条流畅,表现出较高的艺术技巧。此外,还刻有藏、汉两种文字的题记,除汉文模糊不清外,31行藏文尚清晰可辨。内容涉及政治、宗教、法律等方面。

  • 上一节、二 满山遍野的玛尼石刻   [ 返回主目录 ]   下一节、四 保存久远的石经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杂志约稿
   

人人文学

运河杂志

人民文学

新诗百年

中国网络作协

大悟山

新书推荐

中国诗人

中华女子

文学评论
友情链接: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中国人人网艺术频道   人人论坛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微信:18001145010   QQ 1009068986 创作群195592079(已满) 中国网络作家联盟群136849320 ;
  • 版权所有:  『 网络作家网』 网络支持: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