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创 文 学 新 风 尚 ,引 领 写 作 新 潮 流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 大地的回声(第十一集)
  • 作者: 日期:2012/7/17 0:16:28 阅读:1163 次 [大 中 小]
  • 第十一集

            [音乐。主题歌

    解  说  听众朋友们,这首歌您已经很熟悉了吧,听到它,您的耳边一定又会响起《大地的回声》。十集连续广播报道剧《大地的回声》到昨天已经全部播送完了,我相信剧中的邢仲山和他的乡亲们已经走进你们的心中。也许大家还想听听邢仲山本人的声音,想听听通县的领导和各界对邢仲山的评价。以及创作者们在投入大稿村这片热土中的切身的感受,为了满足听众朋友们的这种愿望,我带着录音机特地又去大稿村作了一次录音采访。好,首先请听听全国劳模大稿村的带头人邢仲山的声音。

    邢仲山  像我们这儿是基层的基层了,在具体工作具体言行当中,(它就是言、行全)都具体反映体现党这一个时期方针政策纲领,我认为我们的言与行(它)直接跟我们的老百姓打交道,我们是每天每时每刻全跟老百姓接触。党的方针政策路线得通过我们的嘴,我们的行动具体把它反应出来,得让老百姓买这帐。得你干出这事来,既然方针政策路线定下来了,具体怎么执行怎么实施,它那是我们的事,我们把它实施好落实正确了,老百姓从心里要喊共产党万岁,这就是我们工作做到家了。如果他假装疯魔的喊,或者说这形式上喊,开大会喊这都没用,非得让他不当着你的干部,别人问他也好,或者他自己说也好,他都这样。他有的老百姓不会长篇大论地给你讲一套,共产党好他就是共产党好,有一次,我在党员大会上正装其事地提了个问题,我说咱们这帮人每天工作的成与败,那就是直接给共产党增光,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发自肺腑地喊共产党万岁,那就是咱们这工作做好了。十三届六中全会,咱们中央江总书记提的,要跟老百姓保持血肉关系,我当时看了这报纸这个社论特受启发,我就想,为什么小米加步枪时,就把国民党打得夹着尾巴跑,现在生活条件也好了,各方各面都比八路军打日本鬼子时强百倍,可为什么老百姓跟共产党他有的地方,某种程度上,有离心离德的地方,那就证明一条,我们党的工作或党的某一级的干部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他不是一个好的形象,或者说给党的形象抹了黑了。什么叫血肉关系呀?说白了你得跟老百姓打成一片,老百姓的苦就是咱们的苦,老百姓吃不上喝不上,那你这官就别当了,你还当什么官呀,这不挨骂呢吗?所以说这不成。就这么些年吧,我们这个支部班子始终把老百姓的疾苦放在首位。你就拿去年春节之前我召开支委会扩大会,我就提一个问题,说咱们全踏实五分钟,谁也不许想别的了,就想咱村谁最穷。琢磨半天,琢磨出来了,我说说吧,归纳起来就是这三户人,跟我想的一样。这三家是什么状况呢,基本上全是残疾人,他们的生活好与否那与我们党的基层干部有直接关系,当时我们商量完了,凡是给军烈属的东西什么鱼啊肉啊果的,都有他们一份,完后再单给钱。过日子农民讲究一家过日子八家瞭高,他的日子过好了,旁边那还有看着呢,说确实现在的党员干部他想着这穷主了。(以往来说)你不走这也成,(他)不是不成,因为我们村416户呢,这三户要占这416户(他占不了多少,)要按比例来说他占不了多少,反过来讲呢,(我们就想这个,)我们的一言一行必须要体现共产党所提出的这个标准。

    解  说  大地的回声的文学剧本是通县的三位作家郑建山、刘康达、刘祥在他们自己创作的同名长篇报告文学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为此他们曾经在大稿村住了三个多月,实地采访数百人,提起那段有意义的创作实践至今仍然激动不已。郑建山同志这样对我们说:

    郑建山  我们一进大稿村,给我们的感觉马上就不一样了,生活气息就处在一种什么呢,一个生气勃勃,跟别的地方绝对不一样。倒不是他的企业发展怎么怎么好,就是我们一接触邢仲山这个人,我们发觉这个人特有魅力,确实是文学里边一个很好的人物典型。当时我们决定,力量不下在别的什么地方,就下在采访上,我们要把原汁原味的大稿村端给广大读者,端给听众。就说这大稿村到底是怎么样,我们的农村到底是怎么样?改革开放以后是不是就办几个企业?老百姓是怎么想的?让人们通过大稿村对咱们党的农村政策有点思索,当时我们就放在这个基点上。我们在这儿住了三个多月。这三个月,我们采访了从县委领导一直到底下的普通老百姓——包括修车的,地头干零活儿的,老太太,遛弯儿的,全方位的采访。大概有100多人吧。我们就是为了避免片面性。我们觉得对原有材料要抓住两点,第一点从我们本身来说要实事求是,不能拔高,这拔高是大忌;不能写生产过程,要写人,写人的变化,要把人物性格塑造出来。我们有大量的素材,让人家一看说这事是真事,别让人说这是编的。第二点是走集体共同富裕的道路,《大地的回声》的主题就是走集体共同富裕的道路,也就是说这个集体共同富裕的道路和过去的不一样,是如何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走集体共同富裕的道路。如何让老百姓从心里喊共产党万岁。第三就是文学艺术——特别是报告文学一定要从生活出发,你主观想一些东西根本不行,有的时候他那种巧合那种偶然,你编都不准编得到,他那很多事你直接端上去就行,他的很多话你直接写到书里稍微剪剪就可以。我觉得我们的任务之所以比较成功,是我们把原汤原味的东西端上来了。

    解  说  刘康达同志也介绍了他在采访中的一个小故事:

    刘康达  我们写的时候住在现在的伊美思的厂房里,那时那儿还空着呢,在那儿住着,给我们看门的一老头,给我们收拾收拾屋子啊,烧点开水呀,叫王新初。老头是河南人,他一家四代都到大稿村来了。大稿村外地民工挺多的,有一千多人。这老头呢,先是他的儿子媳妇先来了,在大稿村的厂子里干活,后来他也来了,来了后就安排在那个厂,那时那个厂还空着呢,让他在那儿看门,做些事零活什么的,后来呢,他又把他八十多岁老娘接来了,就在那个院里住,后来儿子媳妇又生了个小孙子,这一家四代在这。四代同堂,过得非常愉快,收入也挺多。他常到我们这去,聊天。他在河南那村里确实不景气,那的党组织不怎么管事,村里有些干部呢也是,老百姓的事不给办,该办的事不给办,不该办的事呢,他敞开了办。确实在那儿挺苦的,态度非常粗暴。问他来大稿村的感受,他说用掏心窝的话说,除了这儿的自然条件、挣的钱比那儿多,收入就没法比了吧,另外觉得大稿村的干部好,他不欺负人。所以当时我们就很受感动,这是外地人的评价,他是最客观,感觉最清晰,这些人来大稿村不光是为解决生活,他们更是看重大稿村的干部领头人。古代就有选择邻居而居,选择山水这环境好,悠然见南山,咱就上这儿来,这儿施行仁政咱就上这儿来,而大稿村像王新初这样的外地人上这儿来,是选择好干部来了,把全家举家全迁到这儿来,我觉得这是民心所向,这个挺能说明问题。大稿村得了好些奖,是政府发的,是党委发的,各级各个部门发的,很珍贵。但我觉得这老百姓特别是外地的老百姓,对大稿村的这种评价我觉得更珍贵。是一个更是一个无价的一个奖状。我觉得这说明咱们大稿村得人心得民心,符合老百姓的心愿,这也正是他成功的经验。

    解  说  著名作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大地回声的文学》文学顾问王梓夫同志在听了这部广播报道剧以后,谈了他的感想:

    王梓夫  广播剧《大地的回声》我听了之后非常感动,很吸引人,一个政治思想性很强,艺术性也很强的作品,特别是在目前深入改革,狠抓精神文明建设的时期,又是一个现实意义很强的一个作品。介绍了一个农村集体致富的典型,介绍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英雄模范人物,也介绍了北京东边一个叫通县的地方的一片生活。通州这个地方呢是一个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的发端,三千里京杭大运河是从通县开始的,又是以东西长安街为主干的京华百里长街的东侧,现在北京到通州这个地方呢,高速公路修成之后呢,从通县到北京只需十分钟的时间。因此通州这个地方呢,是一个地理位置十分独特的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当然也是我的家乡,我很热爱这个地方。我为什么说这些呢,通州这个地区是一个文化土壤很厚实的地区,自古以来这个地区京杭大运河,从元朝、明朝到清朝通州是漕运码头,南来北往这些个货物交流通州是个集散地,如果说长城文化代表一定的封闭文化,那么大运河文化是个开放性文化,所以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崇尚的是开放,崇尚的是文化,崇尚的是读书。因此呢,世世代代出现了许多读书人和写书人,比如说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李贽,本来是泉州人,在云南混不下去了,逃到湖北,在湖北又混不下去了,那么呢避难在通州,在通州完成他的思想著作,通州至今城里的西海子公园仍然矗立着李贽墓,前两年还在这个地方召开了李贽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这是从远处讲了。近代呢,也出现了许许多多著名的作家,比如说30年代的老作家、我们军内的老作家刘白羽通州城里人,50年代出现的呢,像以大运河为题材的刘绍棠、房树民,写儿童文学的王路遥,还有被毛主席评为评红楼梦两个小人物之一的李希凡,这都是50年代呢出现的作家,通县人,那么到70年代,70代进入新时期文学以来呢,也出现了一批作家,当然我说这批作家就包括写这本书的三位作者,同时也包括我。我说这个地区文化基础很厚,相比之下领导阶层文化素质也比较高,我说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读书人和写书人是幸运的。

    解  说  通县梨园镇党委副书记江富龙同志与邢仲山共同生活过十二年,他向我们介绍了他所认识的邢仲山:

    江福荣  大地的回声的主人公,我们在一起工作了十二个春秋了,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工作、学习,包括大稿村的发展,有很多东西都是我亲身经历和亲眼看到的。邢仲山同志来讲我认为他的可贵之处,可以概括为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还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也是一个为人忠厚的人,更是一个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人。在我和他接触的这么长的时间里他经常说两句话。第一句话呢,当我不在这个岗位上的时候,就是当我躺在炕上的时候,拍拍自己的胸脯,我无愧于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也无愧于村里的父老乡亲。第二句话就是当我们共产党的官应该多给共产党挣几个万岁,不要给挣骂。

    解  说  通县县委常委、办公室主任王玉辉同志是邢仲山的同龄人,他热情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王玉辉  大稿村的整个发展过程我是都非常清楚的,我跟仲山是同龄人一个属性。我觉得大稿村发展到现在,中间也有些个坎坷,但现在的成功点,我认为就是三支队伍好:首先是干部队伍,干部队伍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仲山说话没有豪言壮语,都是老百姓的普通话,但是又是非常实实在在的话,班子在他的带领下精诚团结,一心为老百姓办实事,我觉得作为一个农村的基层支部,搞到这个程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一支队伍就是党员队伍,正因为有一个好的党支部,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所以我们党员队伍的凝聚力非常强,战斗力也非常强。这儿的党员队伍搞义务劳动那是非常认真的,党的组织生活过得是非常认真的;党员队伍每个党员他想的都是为老百姓多干点好事,实事实实在在的事。我想这样的党员队伍老百姓能不佩服吗?第三支队伍就是群众队伍,正因为有一个好的干部队伍,有一支好的党员队伍,所以也带出了一支向心力、凝聚力非常强的群众队伍。在我们这个村多少年来没有打架斗殴的没有违反计划生育的,没有搞封建迷信的等等,这在我们当前的社会潮流中我觉得还是非常难得。

    解  说  当我们的采访接近尾声时,通县县长张世光同志匆匆赶来了,他说:

    张世光  邢仲山跟我既是上下级的关系,也是朋友关系,我对他了解比较深。我觉得《大地的回声》之所以写得有血有肉,写得比较成功,首先是说明邢仲山这个人做得好,所写的一些事都是他干出来的。这个人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无私奉献,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可以说不为名不为利。为了党的事业,为了大稿村1700口人的事业,他在那儿,每天从早到晚在无私的奉献。那么他呢,如果说不当这个总支书记,他可能成为一个百万富翁,因为他有手艺,有本事,有能力,但他没走那条路,他走的是共同富裕之路,集体致富之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李商隐有一句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感到要形容邢仲山,可以说他是一头春蚕,也可以说他是一根蜡烛,他就是奉献。我认识他以后,我对他最深刻的感觉,除了奉献他没有别的在他身上。没有什么其它的特点,就是奉献。所以大稿村从一个原来比较落后的村子变成一个比较富裕远近比较闻名的村。他善于交朋友,而且他朋友比较多,由中央到地方他朋友比较多,但是交友他有一条原则,为了一个事业把大稿村建设好,我们现在时代需要呼唤这样的人,需要这样的人,我觉得这样的人多一个,中国向共产主义迈进就前进一步。

    解  说  广播报道剧《大地的回声》采访录音就播送到这儿。

    [音乐起]历史的长卷上有这样一群人年年岁岁他们像无边无涯的野草,黄土地是他们的家园,最终他们又被黄土埋没,然而当有一天这些代表贫穷落后被称作汪洋大海的最底层的人,从黄土地上巍然崛起,并一路声响地步入现代文明,世界又该对他们作出怎样的审视。这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它发生在大运河畔的北京通州大稿村,这里不是讲一个人一个村子的发展变化,它回响的是当代中国农民的足音。

    (此剧与刘祥、刘康达合作于1997年,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

  • 上一节、大地的回声(第十集)   [ 返回主目录 ]   最后一节、大地的回声(第十一集)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杂志约稿
   

人人文学

运河杂志

人民文学

新诗百年

中国网络作协

大悟山

新书推荐

中国诗人

中华女子

文学评论
友情链接: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中国艺术品交易平台
中国人人网艺术频道   人人论坛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微信:18001145010   QQ 1009068986 创作群195592079(已满) 中国网络作家联盟群136849320 ;
  • 版权所有:  『 网络作家网』 网络支持: 中网协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