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通州的戏剧
其实,我已经写了不少文章,谈通州的戏剧,可总觉的意犹未尽,最近,又搜集到许多新资料,有的资料已经影响到了我对通州戏剧活动的判断。因此,还想谈一谈。标准呢,凡是谈过的东西,略之,没谈过的呢,就谈详细点儿,总之,就一原则,要把通州的戏剧活动完整的呈现出來,为我们子孙后代留点念想儿,那好,咱们就开始谈吧!
一、戏剧演出场所
通州的戏剧活动频繁,戏剧家多,演出场所多,不过戏楼、戏园则很少,1988年,我在通州戏剧调查活动中,在通州,没见过一个戏楼,查遍通州的各种史料志书,这方面的资料也很少。每次说到戏剧,人们都滔滔不绝,一说戏楼之类,就很少有人说明白了。我想,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大概有两个原因吧,一是统治阶级对戏剧采取鄙视态度,县志等志书上没有记载;二是通州戏楼很少,即使有戏楼,也是和庙联在一起,在庙会期间演出;还有就是野台子戏,演戏时就是临时塔台。“东街众铺户每年捐资,恭祀水、火二部尊神。在东海子地方搭台演戏,仰答神庥。定于二月十二日至十五日献戏四天……戏台神棚全行搭妥。惟首事人数众多,向在东坡支搭看台廿间,以便众人随时照管,另搭火老爷署内看台三四间,在与正面,祀神保境平安。”这是朱向如先生家藏《禀呈要览》手稿描述演戏娱神的记载。顺着这条线索,我们聊聊通州的戏剧演出场所吧!
清康熙年间,江西九府城内十三(家)粮帮集资所建万寿宫,有大戏台,“每年农历二月初和八月下旬,粮船人员演戏庆贺真君。”“城外万寿宫建于乾隆初年”,“在北关门外路北”,是“江西在通州经营书业、瓷业的商户集资建成。”“前至大街,后至果沟沿,前后四层房(大殿),亦有戏台”,“春秋两季演庆祝戏”。 荣庆戏园,园址在万寿宫14号。亦是建国前职业剧团来通演出的主要场所。 关于戏园的规模、演戏的习俗、演出的方式、演出的剧种及剧目等,本人在《谈建国前通州的文化活动》中已作介绍,不在赘述。
大王庙戏楼 庙与楼在州城东关外,运河西岸,今橡胶十厂院内。清顺治七年建。康熙年间住持如宽募化重修。同治初年住持普庆心等人相继募化重修。后山西人与州人一起代募五省粮商,捐集巨款将庙前戏楼等建筑一起修整,有碑记其事,碑今无存。 庙东有黄亭子一座,戏楼在中间空场,庙内正殿及两厢配殿皆有楼,楼与楼之间有走廊相通,建筑富丽堂皇,因两山前脸各镶有一个蛤蟆雕饰,又俗称哈蟆寺戏楼。为各粮帮到通以后,首先膜拜之所,酬谢神灵保佑一路平安到达,祈求保佑归程一路顺风。 因各省粮帮公捐,戏楼异常热闹,州人也凑趣听戏,北调南腔,各个戏种,相继登台,楼上楼下,或坐或站,观戏解乏。因紧靠码头,戏终人散,解缆上船,水清人欢,最是漕丁帮会留恋之地。 停漕以后,无人修葺,今以湮灭无闻,只留下大王庙戏楼的传闻而已。
鲁仙观庙戏楼 “明代修建,光绪九年重建”。戏楼台基离地面两米,分两层。前层宽15米,长15米,为演员表演区,戏楼的主体。后面是大殿,供演员化妆和临时休息使用。戏楼起脊两层,歇山重檐,油漆彩画。楼外雕鸟兽鱼虫,楼内绘三国故事:英姿勃发的周郎,神采奕奕的孔明,阴险狡诈的孟德,刀劈蔡阳的关公;张飞、刘备、孙权、陈宫……呼之欲出,栩栩如生。整个戏楼浑然一体,典雅庄重。农历四月二十一日上午八点,大戏开始,连演四天。观众分三六九等。大地主及当地头面人物坐 “看台”上品茶听戏;土财主们坐大车上;贫民百姓则挤在戏楼前,时来时走,时聚时散。戏班大都来自天津,偶尔也从北京邀请。剧种以河北梆子为主,有时也唱蹦蹦戏(评剧);剧目是《打金枝》、《大登殿》一类。庙会最兴旺时期是民国二十年左右。大地主侯介臣把持庙会,赚万贯财富。
西集戏楼 1988年我搞《戏剧志》调查时,只得到些的零散资料。因此写得很是简略:西集戏楼在西集南门外,坐南朝北,与鲁仙观戏楼相似,没有鲁仙观戏楼雄伟。该戏楼春秋演戏,戏班大都来自天津、北京,剧种以河北梆子为主,并兼杂其它小戏,剧目有《大登殿》、《打金枝》、《铁弓缘》、《汾河湾》等。该戏楼的各项开支,主要是西集各大商号摊派,演戏的目的主要是繁荣市场,促进物资交流。解放初,戏楼拆除。2010年,《运河》三期登载了张葆森老师《“拉锯”中的童年》一文,提到西集的戏楼。“西集戏楼坐落在西集镇南门外,南烧锅东南、南庙的北部,面对着逢集时的牲口市那片大空场,演出时可以容纳大量的观众。戏楼分前后两部分,以供演员化妆和表演之用,上部歇山重檐,下部木结构均为油漆彩绘。台基原本离地面挺高,但1939年潮白河一场大水,戏楼前淤上了二三尺厚的泥沙……我小的时候,我们站在台下,双腿并拢朝上猛地一蹦,就可以跨上戏台台面了。听老年人讲,过去那里由集镇商会出钱,每年都要请戏班演戏。我却只记得在那里看过一场无声电影,台下人山人海,银幕上演员吃饭、喝水,故事情节根本就没看出来。”张葆森老师已经70有余,他回忆的是上个世纪40年代的情景。可见戏楼停演的时间之久。至于戏楼建于何时,那就不好说了
南刘村戏楼 在今潞城镇南刘村药王庙山门前,有一戏楼,坐南朝北。戏楼台基离地面1.5米,两部分组成,前层阔10米,进深8米,是演员的表演区,戏楼的主体;后面是5间大房,阔15米,进深8米,是演员化妆和临时休息场所。戏楼歇山重檐,苏式彩画。戏楼常年演戏,演员主要是北京、天津等地民间艺人。1924年以前,戏楼以演大戏为主,尔后演小戏。演出的剧目有《打狗劝夫》、《继母娘打孩子》、《老刘公》、《小刘公》、《冯奎卖妻》、《窦娥冤》、《二进宫》、《借女吊孝》等。建国后,戏楼曾上演小节目,1960年,戏楼被毁。
此外还有晋阳会馆、城隍庙、柴厂屯戏楼 。晋阳会馆建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马驹桥经营酿酒业的山西人所建,占地约四五亩,内有戏楼、牌坊、寺庙、客房等,戏楼坐东朝西歇山顶,建筑宏伟。通县城隍庙山门外有一戏楼(今司法局南部队家属大院内),称城隍庙戏楼。坐南朝北,楼很高,后随庙倾毁。永乐店柴厂屯村有戏楼一座,在村东北角,建于何时不详。戏楼无上下台阶,分前台后台。每年阴历九月二十三庙会,请北京的剧团唱戏。一般要唱5—7天。戏楼1958年拆除。
在刘祥兄编辑的《大运河论坛》中,载有刘庆堂先生的“通州诗选”;庆堂先生生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北京怀柔人,清咸丰年间考取“贡生”,光绪初年任怀柔县教谕(主管县学的县官),此人曾三次来到通州,写诗45首,描绘了通州当时的市井风情,其中有4首是描写其在通州看戏时的情景。
通州北关外月(岳)各庄观戏
眉眼传情异样娇,
芳颜不背障芭蕉;
更嫌端坐裙拖地,
特把香勾故故翘。
通州西关外娘娘庙观戏
满目如花任品评,
红红绿绿尽怡情;
可怜饱看归来夜,
梦向西关几度萦。
通州东关外药王庙观戏
粉黛纷纷不计群,
东关果有女如云;
看来尽许垂青目,
欲较妍媸几莫分。
五月十三日,通州南门外王树(恕)园观戏
纷纷相约出南门,
几辈朋侪笑语温;
一路迎眸多美艳,
看来无处不消魂。
这是一份珍贵的史料,它展现出清代通州市井风情、人们平和生活及通州的繁华。诗写得缠绵委婉,甚至有点心猿意马,但在这几个地方看戏却是真真儿的。
日伪时期,通州城区建了两个演出场所。一是西海子礼堂,一是日冀影剧院
西海子礼堂 1936年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所建。在伪政府成立一周年时,上北京请京剧名演员到此演出,许多名演员不愿为汉奸卖国政府演戏,都没有来,只来些次角。前一日出城者都安抵通县,翌日出城者均被(宋哲元)扣留于朝阳门。现在通州档案馆还保存着殷汝耕汉奸政府演戏庆祝时的剧照。通县保安队起义后,殷汝耕政府垮台,伪政权迁往唐山,西海子礼堂就成为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出场所。有不少剧团班社在此演戏。演戏时间最长的是姜铁林。该礼堂演戏时兼卖彩票,戏票即彩票,赌注是票价的20倍。听戏不是对号入座,礼堂只有400个座位,但要卖4000张票,有许多人大批买票,不是为了看戏,而是为了中彩,买了票也不去听戏。礼堂常有许多空位。当时有句俗语“买票的不听戏,听戏的不买票。”因为听戏的是验票的熟人,一点头就进去了。1951年,该礼堂改为电影院。
日冀影剧院 建于1936年4月18日,地址在西大街,是个新建的文化娱乐场所。开始时上映电影,不知为什么,不久就改演戏剧。该戏院条件相对较好,能容纳500名观众。经常在这里演出的有莜淑华、小彩霞、杭淑华、王小楼、乔小凤、王少安、杨星星、只文甫等。此外,还有西海子礼堂、大华戏院等,这两个戏院,我在《谈西海子礼堂》、《谈大华戏院》进行详细的介绍,故不在赘述。永乐店庙会、马驹桥庙会等都是搭台演出。
新中国成立后,通州建了几所剧院,不过,一般都是多功能文化演出场所,真正的戏院则很少。有规模的戏院当属于新通剧场。
新通剧场 位于通州镇新华大街21号。1954年春,通州市人民政府根据第三届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代表关于“解决群众看戏难”的提案,发动私人企业集资兴建。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166平方米,为单层砖木结构,设坐席1060个。年末建成开业,耗资4.77万元。场内音响灯光俱佳。首场由上海京剧院童祥苓、李云伶演出《失空斩》和《红娘》,后连续12天,场场爆满。此后,上演剧种有京剧、评剧、河北梆子、豫剧、歌剧、话剧、丝弦、老调等,接待剧团数百个。著名表演艺术家谭富英、张君秋、郭兰英、魏喜奎等曾领衔主演。1956年1月21日实行公私合营,1968年11月停业。1971年5月重新营业,至1979年7月与通县电影院合并,统称“通县影剧院”。1986年经鉴定,剧场建筑属险情危房停业。1988年原址兴建通县运通医院。
通州会堂 位于通州镇新华大街北侧多福巷36号。1955年,通县专区为召开各种会议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集资兴建了通县专区礼堂。总建筑面积约1700平方米,可容纳1200人的会议和演出、放映之用。1958年4月,通县专区礼堂改称通县礼堂。1975年6月,通县礼堂与通县革委会招待所一体办公。1980年4月,经北京演出公司批准,对外售票演出;通县礼堂与通县招待所分开办公,独立核算,每年由县财政拨款2万元补贴。1984年,通县礼堂重新划归通县招待所管理。1991年4月,在原址翻建通县礼堂。11月破土动工,1993年7月1日竣工。定名通州会堂。会堂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设有1200个座椅,3个化妆间,4个贵宾休息室。墙壁装有吸音毯。大厅、侧厅地面镶磨光花岗岩。会堂采用中央空调,使用模块机组电脑控制,舞台跨度32米,进深18米。设有40部电动吊杆,120路调光台,面光灯、耳光灯、柱光灯、顶灯、天排地排灯等。音响系统采用美国音箱、英国调音台,并设有舞台监听系统。通州会堂主要承接通州区委、区人大、区政府、区政协及各委办局、公司、乡镇召开各种大型会议,并为社会各界举办文艺演出,大型庆祝活动、戏剧演出、电影放映服务。曾经接待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会议,北京市市长贾庆林出席开幕式并讲话,以及通州区历届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政治会议;曾接待全国少儿舞蹈大赛、全国少数民族歌手擂台赛等重要文艺赛事。多次接待通州区各界的文艺演出,古文月、宋祖英、于文华、程前、关牧村、刘斌、江涛、冯晓泉、曾格格等大批著名演员曾到此演出。
西集影剧院 位于通州西集古镇。1983年1月破土动工,1984年1月落成使用,设计面积1900平方米,可容纳观众1200人,并配有小型会议室。西集影剧院是通州区(县)第一家乡镇影剧院。它集影、剧、文化活动于一身。落成典礼剪彩当天,评剧表演艺术家马泰、刘苹等带领北京评剧院在此演出评剧《卷席筒》、《花为媒》等;歌唱家马玉涛演唱了歌曲;相声演员侯跃文、刘伟演出了相声《武松打虎》。此后,北京京剧团、大厂评剧团、香河评剧团、北京电影制片厂(陈强带领部分演员)等文艺团体多次到此演出。影剧院初期放映《鸡毛信》、《平原游击队》、《甜蜜的事业》、《喜盈门》、《四渡赤水》等故事影片,场场客满。科技片更受到农民群众欢迎。西集影剧院还是西集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场所。1984年4执5月,西集乡团委在二楼举办迎“五四”青年美术作品展览。1985年9月10日,乡党委、乡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国第一个教师节庆祝活动。1987年10月,乡文化站在这里组织全乡首届文艺大赛。此外,五月鲜花歌咏活动、消夏晚会、农民艺术节、春节等各类文化活动都曾在这里举行。后被废弃。
马驹桥影剧院 位于通州驸马路与漷马路交叉道口以东约80米路南处。1983年动工,1984年交付使用。内设舞台、化妆室、演员休息室、伴奏室、配电室、灯光控制室候场室等。影剧院有座位890席;舞台两侧有登台梯两座(铁制),后廊楼上为放映室,两台放映机交替放映。马驹桥影剧院为仿古建筑,砖混结构,使用面积1100平方米。
该影剧院使用范围很广,从投入使用到1992年,马驹桥影剧院组织各种形式报告会讲座15场,表彰总结会12场,大型庆典活动6场,曲艺、歌咏、舞蹈演出80余场,花会表演20余场,放映电影、演出戏剧2000余场。1990年8月,王遐举、罗铭、周光汉、侯友墨、靳玉斌等30余名书画家到马驹桥镇挥毫作画,同月,在马驹桥影剧院举行赠画仪式,将书画家集体创作的“万紫千红 百花盛开”四米长国画赠给参加第十届亚运会的中国体育代表团,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荣高棠代表中国体育代表团接受捐赠,参加仪式的有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媒体记者及通县、马驹桥各届代表800余人;著名艺术家吴琼、范振玉等在赠画仪式上表演了节目。1992年9月至1993年7月,在影剧院院内建起文化娱乐中心,1997年4月北京曲剧团在马驹桥影剧院为青少年演出《龙须沟》。河北梆子团、吴桥杂技团也在此演出过剧目和节目。1999年4月,马驹桥成人学校搬迁到文化娱乐中心院内,2002年11月影剧院被拆除。
建国后,通州建的剧院、影剧院基本废弃,现在,通州已经没有一座象样的剧院了。通州正在进行新城建设,能否在国际新城中建一个剧院呢?值得期待。
三、清代流传的戏剧剧目
说到清代流传的戏剧剧目,真该感谢朱向如先生,他为我们保存了一份珍贵的戏剧资料——通州清代流传的戏剧剧目。是1997年吧,我正在搜集通州的戏剧资料,准备写《戏剧志》,一天,通州区政协文史办给我送来一本其新出刊的《文史选刊》,翻阅之,见到上面有一篇文章,是朱向如先生写的,文章介绍了其家藏手稿《戏海》、《剧目集锦》,记述了通州清代流传的戏剧目录。这可是个宝贝。我喜出望外,来到朱先生的家,先生拿出了小册子。两本,为小三十开本,分别为行书、小楷书写,非常漂亮。朱先生告诉我,清漕运期间,通州戏剧演出活跃。演戏前“戏班”事先递出“戏摺子”,交首事人(经办人)点戏,剧目名称便流传开来。手稿《戏海》、《剧目集锦》就记载了当时所见剧目。先生家族在通州很有声望。现又将这五百余出剧目流传下来,更是对通州运河文化的一大贡献。剧目弥觉珍贵,现录如下:
《戏海》载296目
刺汤 烧灵 射雁 祭姬 拷红 赐福 访贤 赐马 赏军 打父 射戟 思春 栲童 喂药 跑坡 卜卦 梦榜 封侯 楼会 琴挑 观阵 醉写 饯别 荣归 戏妹 杀嫂 湘山 借箭 摇会 佳期 思凡 独占 夺魁 坝桥 现报 六殿 嫁妹 送女 祭靴 摔靴 吃醋 吃面 骂女 捉妖 活捉 舟配 扣当 三气 挑袍 练山 樊城 照关 敲醋 算卦 扫松 蟒台 投文 杀虎 铡侄 截江 闯宴 吃糠 小宴 过江 女店 (以上为二字剧目)
回龙阁 金钟罩 闺房乐 雌雄标 封神榜 春秋笔 富贵图 朱砂痣 鸳鸯瓶 阴家堡 赵公明 瓦岗寨 度林莺 草桥关 绝缨会 金瓜会 英雄会 河梁会 蟠桃会 湘江会 临江会 父子会 绒花记 药茶记 薰香记 西厢记 罗衫记 空城计 双沙河 高乐关 白良关 出潼关 昊天关 凤鸣关 天水关 宁武关 南阳关 单刀会 洒金桥 江东桥 太平桥 打龙袍 打棋盘 打面缸 打扛子 打樱桃 打连香 打沙锅 红桃山 出祁山 五攩山 罗汉山 卖绒花 卖胭脂 卖饽饽 借□□ 下河东 下河南 万家春 对银杯 戏木莲 望儿楼 五丈原 通天犀 双雄梦 紫霞宫 反延安 凤仪亭 借荆州 神州擂 龙虎斗 送盒子 抱盒子 出菅阳 胭脂褶 胭脂血 大湖船 请宋灵 反唐遗 画春园 何珠配 四朗案 巧姻缘 金刀阵 下边廷 文王卦 战北原 请清兵 罗家凹 取荣阳 夺太仓 女弹词 破洪州 梅玉配 花田错 杀四门 德义缘 红銮喜 彩楼配 斩豆嫁 岳家庄 温明园 反西凉 现完城 药王卷 全家福 恶虎村 盗魂灵 河间富 祝家庄 艳阳楼 陈宫记 斩黄袍 伐东吴 让成都 马蹄金 战长沙 战太子 四进士 盘河战 白门楼 黄金台 祭东风 宝莲灯 十全福 断双丁 木虎关 双卖艺 闹昆阳 英云梦 雅观楼 赠绨袍 卖甲鱼 千里驹 紫金冠 反大同 瞧亲家 淤泥河 背手剑 金钗计 闫王乐 青龙棍 双锁山 海潮珠 鸳鸯楼 背棒槌 姑苏台 演火棍 红梅山 铁龙山 攻潼关 竹木记 射红灯 拿猴魂 女三战 大王庙 捉刘氏 七成功 反五关 七人贤 斩丁香 大报仇 百草山 搜孤儿 打肉郎 打衣箱 捕三店 五福堂 打瓜园 三批关 凤台关 五明驹 绿牡丹 开药铺 百花亭 翠花宫 佘唐关 报灵牌 伐子都 双梅画 黑风帕 虹霓关 八蜡庙 九龙杯 清官册 定军山 钓金龟 状元谱 娘子军 织女桥 虎囊弹 雁门关 飞义阵 滚鼓山 梅玉佩 紫金冠 铡美案 打彩楼 黄鹤楼 翠屏山 蝴蝶梦 琵琶行 沙它国 □球山 血手印 发顶珠 法门寺 清河桥 扎銮驾 打金枝 打花鼓 挑滑车 玉堂春 花蝴蝶 玉玲珑 双铃记 丹桂缘 劝柴沟 快活林 灵官庙 御国园 五雷阵 二龙山 游武庙 赶三关 罗四虎 锁五龙 天门阵 界牌关 蔡天化 穆桂英 (以上为三字剧目)
《剧目集锦》载246目
打玉;拾金 举鼎;碰碑 击鼓;摔琴 祭塔;坐楼 借伞;送灯 赐带;借靴 挂带;赐环 挂画;挑帘 盗甲;借衣 当锏;打刀 投水;观山 盗骨;杀皮 拐磨;打墩 比棍;对叉 寄信;下书 探母;认妻 救母;劝妻 教子;戏妻 换子;杀妻 斩子;借妻 训弟;会兄 审刺;捉奸 挡亮;打嵩 托梦;显魂 借寿;还魂 扫墓;搧坟 戏洞;探窑 盘道;化缘 冥判;夜巡 挡汉;骂齐 闹学;吵家 折柳;偷桃 挑菜;捡柴 吃草;探花 刺字;盗书 扫雪;借风 走雪;借云 闹海;闯山 下海;祭江 烤火;榨冰 戏凤;钓鱼 打乌;捉鱼 跑马;牧羊 杀狗;放牛 刺虎;偷鸡 八扯;三疑 写状;作文 背凳;观灯 顶嘴;哭头 刺目;审头 入府;辞朝 打店;跑楼 出塞;叫关 指路;望乡 打盖;骂曹 探病;诈疯 抱盒;推碑 入院;叫街 打灶;骂闫 谋馆;分宫
逛庙;进监 追信;说降 杀驿;哭城 骂殿;打朝 游寺;探庄 盗库;查关 抢板;断桥 断后;抢亲 明誓;诉功 击掌;观容 (以上为二字剧目)
乾坤带;宇宙锋 三叉口;十字坡 蜈蚣岭;凤凰山 清风岭;暴雨亭 玉镯记;铁弓缘 洪洋洞;汾河湾 贪欢报;思志诚 群英会;四美图 金钱豹;火云驹 火云洞;金水桥 金山寺;玉碑亭 三上轿;二进宫 乌龙院;翠凤楼 五人义;合家欢 关王庙;李陵碑 琼林宴;翠花宫 朱仙镇;白帝城 摩天岭;游月宫 龙凤配;狐狸缘 渡银河;朝金顶 青纱帐;白罗衫 游地狱;闹天宫 双合印;八大锤 金钗记;铁冠图 榆林郡;芦花河 葫芦峪;葭萌关 长生殿;大悲楼 因果报;忠烈图 一捧雪;双观星 雄黄阵;牡丹亭 黑水国;白沙滩 绝龙岭;落马湖 双官诰;百寿图 断蜜涧;浣花溪 除三害;反五侯 红门寺;青石山 女中杰;马上缘 穆柯寨;赵家楼 云台观;渭水河 无底洞;长坂坡 盗御马;打囚马 三家店;四杰村 柴桑口;莲花塘 牧羊圈;恶虎庄 千秋岭;五里碑 双龙会;独虎营 合家闷;三世修 盗宗卷;诈降书云光洞;月明楼 玉虎坠;金马门 迷魂岭;灵骨床 蔫诸葛;请太公连环套;五彩舆 (以上为三字剧目)
朱向如先生说,前后二稿所列剧目甚多。有同剧异名的,有省略原戏名,简写二三字的。前一稿用行书写,未作偶句排列;后一稿用楷书写,对偶排比工整。可见搜集剧目为撰写联语而设,因而剧目不必写全名。从事戏剧工作者自知其剧目。例如“刺汤”、“审刺”均指“审头刺汤”、“击鼓”、“骂曹”均指“击鼓骂曹”之类;又如“赐福”(天官赐福)、“独占”(独占花魁)、“三气”(三气周瑜)、“当锏”(当锏卖马)、“探母”(四郎探母)、“救母”(目莲僧救母)、“教子”(三娘教子)、“打嵩”(打严嵩)、“搜孤儿”(搜孤救孤)等简写形式,亦可以此类推。个别剧目因年久失传,尚需识者鉴定或得以诠释。我看了看这些剧目,有的还在演出,如《四郎探母》、《长坂坡》、《闹天宫》等,有的就只有剧名了,演出则很少了。有的连剧名都没有了。这两本小册子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它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填补了通州戏剧的一项空白。说它对中国戏剧研究也有很大的贡献,我想,也不为过吧。
四、通州的堂会
我没见过堂会的演出,但听说过,也看过关于反映堂会演出的各种文字。叶祖孚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叫“说‘堂会’”,很有意思。说他小时候在上海鸿运楼饭庄看过堂会,当时他还是个小孩子。趁看门人不注意,溜了进去。那天是小王桂卿演的猴戏《水帘洞》,他在戏台底下看孙悟空让小猴为他脱靴搔痒,竟露出一只毛茸茸的脚,至今印象颇深。
什么是堂会呢,旧社会有钱人家或达官显贵办生日(或满月),邀请艺人到饭庄或家里演艺,称之为堂会。堂会有几种,最常见的是有钱人在饭庄搞喜庆宴会,并通过收份子挣钱。还有一种堂会是艺人到大宅门为老爷太太演出,这是纯属有钱人的消闲活动。我们看电视剧《大宅门》万小菊到白家唱堂会就是如此。有不少艺术大师唱过堂会。堂会有各种艺术形式,最高档次当属京剧。通州有没有堂会呢?当然有。其演出形式和北京的差不多。王文续老师写过一篇文章,谈到通州堂会的一些情景。京剧堂会在未演正式剧目前,先演“跳加官”。由一个演员戴着笑容可掬的“加官脸”(专用的假面具),身穿红袍,或几个艺人扮成福、禄、寿三星角色,在鼓乐伴奏下,边跳边举出写着颂词条幅,频频向寿星老表示祝贺,本家给赏钱,然后再演喜庆帽儿戏。有的戏班为了多得赏钱,帽儿戏过后还演“跳加官”请赏。最后上演压轴大戏。堂会演出时间长短不一,有的演半天,有的一天搭晚到深夜,有的演三至五天甚至半个月。剧目多数是事主从剧目折子中选点,也有戏班提出剧目,供事主参考。清光绪年间,通州城南永和屯村杨孝庵为其母祝贺八十大寿,就在家举办堂会;光绪三十三年,驻通州东大街毅军提督马玉昆七十诞辰,大办堂会,邀请北京京剧名角来通,先在自家演两天,后在西仓广场(今红旗机械厂家属院)搭台演给群众观看,使通州古城喧闹一时。通州堂会已经消失一百余年了,什么时候会出现呢,那可就难说了。
五、戏曲培训班
通州有两个戏剧培训班应该提一提。一个是梆子班,一个是评剧班。1959年底,北京通州区人民政府在通州城北大街62号举办戏曲培训班,目的是为通县河北梆子团、通县评剧团培养后备人才。培训班有两个,24人;其中评剧团12人、梆子团12人。招收的范围在永乐店、西集、漷县、牛堡屯、张家湾、宋庄、通镇等地区,学员年龄14—20岁之间,工农子弟。以有条件的在校小学生为主,有一技之长或戏曲文武场技艺较强者为辅。培训班主任王殿臣,教师有乔世恒、白玉秋等,文化教员王淑英等。培训班为两年。学习一年多后,学员分到通县河北梆子团、通县评剧团。各班教师随学员入团,边训练,边演出、边观摩、边学习。由于有扎实的训练基础,这批学员很快成为剧团重要力量。剧团解散后,这批人大多数成为社会文艺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