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里的农村化
梁子格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许多人对于城市依然没有归属感。相反,内心深处,却愈加农村化。似乎很多人都是一个外表城市质感十足、内心却皈依农村。“生在曹营身在汉”,纠结的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我想,是不是这个世界越来越城市化,而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农村化?
拆迁盖楼、进城务工……时下许多时兴的词汇,都在表明我们正在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也仿佛一个魅力无限的小盒子,让人去探索和发现。它也将触角伸向了城市以外的各个角落,城市边缘的农村最先被圈在其中,“被城市化”,继而是这些“被城市化”的城市边缘的村落。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给人带来的便利有目共睹。便捷、快速、现代、时尚、陆离、动感……等等,都可以拿来修饰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水泥世界。但是在更大意义上,城市似乎给我们带来的是麦当劳或者肯德基似的快餐,便利有余,营养不足。
城市加速度,带来的是节奏感十足、浮躁感倍增,然而却少了份恬淡和自然。所以在上个世纪,美国的诸多大城市里,有钱人纷纷搬离城市,在“荒郊野外”去独享那份纯真和自然,去呼吸泥土散发出来的芬芳,去贴近自然。在洛杉矶和纽约这些大都市,白天里,城市人声鼎沸,一到夜晚,几乎都在上演空城计,——有钱人都开车去郊外的别墅里享受了,晚上的城市只是穷人们的“贫民窟”。因此,夜晚的城市,给人的更多的是不安全感。很多年轻的女性不敢在城市里走夜路。
然而,在农村里,却没有这些因素。
农村里,似乎一望无际都是纯天然。即使是水泥,也就那么一段路途。其他的,依旧是雨天的泥泞,依旧会有戴望舒《雨巷》的感觉。而且,因为我们住入城市久远了,对农村的印象模糊了,模糊逐渐演变成美好,美好停留在记忆里。逐渐积累,农村就在脑海里变成天堂。
在这个天堂里,有我们儿时的回忆,有我们成长的脚印,有邻家女孩的笑声,有草垛子里的蛐蛐。
多年以后,当我们适应了城市的快节奏后,总想找那么点地方安放自己的疲惫,总想找一处空间去舔舐自己的伤口,总想找一个地方去享受片刻闲暇。
无一例外的,我们都把眼光投向了回忆。因为我们的回忆里总有那么一处美好。而且,那一处美好,肯定不是在城市。
从时下的主流文学,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白鹿原》《兄弟》《田园牧歌》等等,几乎都是在农村的背景下。甚至在上海的一个文学周学术研讨会上,还探讨了“中国城市文学为什么写不过乡村文学”。
因为我们的根在农村,我们的文学作品本职上都是向后看的,回忆性的,乡村具有天然的资源,而城市,只不过我们现在生活在里面,它在更多的意义上,是苍白的,就像那苍白的水泥一样。
即使涉及到城市中的人和事,似乎牵扯更多的词汇是节奏化,压力化,暴力化,色情化……。因为几乎任何一个城市,都有黑社会暴力组织;几乎任何一个城市,都有类似于“天上人间”的娱乐城所;几乎任何一个城市,都有权钱交易、暗箱操作。
在农村,我们可以“面朝黄土背朝天”,而守望一份宁静;在农村,我们可以坐看云卷云舒,去信仰一种浪漫,还可以去静坐在老屋的石板上,去闻一闻那里的泥土芬芳,甚至去看一看坍塌土房的残骸,可以去挑晴天去看黄灿灿的麦田,挑雨天去瞧水从瓦檐垂成一条线的情景,挑雾天去品弥漫着朦胧的村落,挑雪天去望那一望无垠的洁白。
对于许多人来说,多年来,对于城市依旧没有归属感。相反,内心却越来越农村化了。似乎,每一个人就是一个外表城市质感十足,内心却倍加怀念农村的,纠结的生活在这个城市里。而且都将保持着这份纠结,生活在光鲜和质朴之中。
是不是这个世界越来越城市化,而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农村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