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北大——写在北大游学15周年之际
北大旁听15周年这一天与恩师张兴根等在北大未名湖留影
在北大中文系门口
在蔡元培老校长铜像前留影
我到北大游学,转眼已15周年。记得1996年3月14日,我只身从浙江兰溪农村,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开始了漫长的精神寻梦之旅。 15年后的2011年3月14日,我又一次重返北大校园,与原北大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北大图书馆蒋刚苗博士、北大社会学系博士生陈旭峰、新来北大旁听的范国梁等老乡以及北大中文系讲师柳春蕊、青年作家王博生等一行十余人,参观了北大图书馆、未名湖、中文系、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重温昔日旧梦,感恩北大师友!这一天,美丽的燕园,又一次留下了我们的足迹,中央电视台记者全程采访,见证了我在北大旁听15周年的难忘时刻! 北大有恩于我的人,数不胜数,在北大旁听15周年这一特殊日子,我对他们更是感激不尽,他们无私的爱,仍深深温暖着我。 初到北大不久,我在三角地博实商场购买文具时,无意中遇见了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先生,拄着拐杖来商店买复写纸,竟然落了个空。得知复写纸已卖完,老先生一脸无奈。我不忍心让老人家,跑远路再去校外购买,就主动走过去对他说:“校外商店有复写纸,如不见外,留个地址,我可代劳。”张先生毫不犹豫地在纸条上写了地址,我接过一看,他竟然是我仰慕已久、大名鼎鼎的学界泰斗——张岱年先生,不禁肃然起敬。 我一路小跑,去校外商店购买了二盒复写纸后,就径直送往家住中关园的张先生家。张先生开门后,连声道谢。落座后,他的家人,很快端上了一杯热茶。张先生执意要给复写纸的钱,我对他说:“一点小钱,就不必给了。如能冒昧求赠一册先生的著作,我就心满意足了。”张先生欣然答应,从书架上找出了一册厚厚的《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签名后送给了我。张先生是这样题签的:“柳哲同志惠存,张岱年,1996年6月15日于北大寓所”。我如获至宝,这一签名本,弥足珍贵,一直陪伴和温暖着我。 这是我与张先生的交往之始。后来,张先生对我关怀备至,至今仍感念不已。1998年3月,应邀为纪念曹聚仁先生题词,支持我筹备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2001年4月28日,应邀为“北大边缘人”题词:“追求真理,振兴中华”,支持我倡导“北大游学”;2004年的春季,应邀为《柳贯诗文集》题签书名,支持我研究21世先祖、元代著名学者柳贯。 说完与张先生的奇遇,再说一件与北大著名教授厉以宁有关的往事。大约是在2004年前后,厉以宁时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他是大名鼎鼎的著名经济学家。他学问渊博,一脸和气,睿智深刻,敢于担当。有一次,光华管理学院举办讲座,闻讯而来的听众,挤满了楼道。讲座组织者,以教室满员为由,把不少听众挡在了门外。其中有不少远道而来的校外人士,个个心急如焚。这次,我恰巧也被拒之门外。情急之下,我找到厉院长,对他说:“我们远道而来,慕名来听讲座。如今组织者,却借口教室满员,把我们挡在了门外。教室的过道与门口,仍有一些空间,站着听讲,我们不在乎。恳请厉院长‘开恩’。”厉院长听后,带我来到教室门口,对组织者挥了一下手说:“进去吧。”我们就鱼贯而入,对厉院长感激不已。 我在北大15年,深感光华管理学院的开放程度,并不亚于北大中文系。开学初,光华管理学院,就会在公告栏内,会张贴出课程表,既方便了本校学生的选课,也大大便利了校外人士的旁听。该院的课程与讲座,旁听的人数,也是最多。这与厉院长的开放办学风格,不无关系。 在北大15年中,我曾与北大校长许智宏一起,在同一教室旁听北大教授的课程。大约四五年前,我去旁听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的课程。在课堂上,我偶遇时任北大校长的许智宏,他也在认真旁听,并不时做笔记。我在北大旁听课无数,与北大校长一起旁听,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记得许校长,坐在我后面的一排,一位同学偷偷地拍下了我与许校长一起旁听的难忘时刻。课后,我们与许校长亲切交流。得知他当校长后,无论再忙,都要抽出一点时间,带领学校有关人员,亲自到教室旁听部分教师的课程,以了解教学情况,同时也正好“充充电”。那一天,我格外兴奋。我主动问候了许校长,并说明了我的来历,他不独没批评我,对我来北大旁听的好学精神,还颇为赞赏。当天,我和另外几位旁听生,还与许校长、孔教授,一一合影留念,记录下了这一珍贵的瞬间。 在北大15年,有恩于我的人,数不胜数。如果没有他们的援手支持,我根本就坚持不到现在。诸如北大学界泰斗季羡林,于1999年6月28日,应邀为纪念曹聚仁题词;原北大党委书记王学珍,曾把他的饭卡无私借给我使用,方便了我在校内用餐;时任北大中文系主任费振刚,特批中文系的信箱给我,支持我自费研究曹聚仁;时任北大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不独引领我走进北大,还推荐我到北大出版社兼职;北大历史系教授、北京联合大学党委书记楼开炤与北大图书馆馆长林被甸,曾帮我破例办理了北大图书馆借书证;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应邀撰写了《曹聚仁与周作人》一文,支持我的学术研究;北大中文系教授段宝林,经常无私为我创办的京城游学堂的学生,义务授课,从不收费;2001年3月22日,我首次提出了“北大边缘人”概念后,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率先撰写《北大边缘人》一文,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予以响应;原北大校刊副主编、北大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现任北大出版社总编张黎明,时时鼓励着我、鞭策着我;在北大图书馆工作的兰溪老乡蒋刚苗博士,曾邀请我吃年夜饭,经常援手支持我;2000年8月21日,原北大信息管理系主任周文骏,毫不犹豫地借给我600元钱,让身无分文的我,如期赶到了南京,为刚刚逝世的忘年交、曹聚仁胞弟曹艺送上了最后一程……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北大是我的“干娘”——无私“养育”我15年,终于让我实现了学者梦。在北大游学15周年这一天,撰此小文,以示感恩。 (作者系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华大族谱协会副秘书长、北京东方文化馆秘书长) 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北正黄旗17号香山文化部落柳哲 邮编:100093QQ:130518188,13051818154,1351695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