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雨的云七十年感怀短文600篇》
第484篇 三“马”九华山还愿记
她儿子儿时阴处长个疙瘩,西药、中药、草药、民间单方都无济于事。妈妈怕影响孩子的未来,只好备香纸蜡烛带他登九华山求菩萨保佑。
孩子一路上好玩精神十足,妈妈可累坏了。母子一同拜过大雄宝殿大佛文殊、普贤,拜了观音和十八罗汉,一一许愿。那是六十多年前的事。
果然孩子身上的疙瘩回家不久就消了,后来儿孙满堂,还愿的事却一拖再拖。菩萨的恩情未报,妈妈的心头始终不安。
开初是因为妈妈的身体不好,后来又是孩子上学离不开,工作后更没有时间,再后来当了官又不便去,怕人背地里闲言碎语。接着文化大革命怎么好去呢,菩萨已经焦头烂额、自身难保。
再一拖就到了儿子退休多年。妈妈已经近百,还总念叨着欠债没有还,人之间要讲信用,岂能对神明不守诺言。妈妈怪儿子怎么还不去还愿呢。
小儿子也退休了,恰好从外地来看望妈妈和哥哥,听说过那里好玩,便建议哥哥许愿兼带游山玩水,打算陪哥哥同去。
那里山水奇秀、层峦叠翠、峰峦称奇,九处的山形各异,称九子山。唐代李白观九峰如同莲花,写诗赞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后来便改名为九华山。
上山的人真多,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山下山上的招待所和旅社满满当当。年轻人多是旅游,年纪大的不少是为了还愿。
在山下时同房间一老人是北方来的离休干部,与哥哥聊得很投机,后来知道和哥哥同岁,都属马,月份大些。弟弟则小哥哥一轮,也属马,于是彼此更相投,互称老大、老二、老三,亲如兄弟。
老大几十年前在这一带打过游击,地形熟悉,告诉说这山是花岗岩构成,山形错落有致、险峰直指云霄,怪石嵯峨希奇、山谷深邃幽幽,唐刘禹锡写诗赞曰:“奇峰一见惊魂魄”。
哥哥开始有些不好意思讲是为来还愿来的,过去就是怕人家笑话不好意思来才拖到现在。后来他们很谈得来才把实情讲了。
老干部说这没什么,不算迷信,做人就应讲信用,有恩报恩。他告诉说上面的人还烧香拜佛呢。
他也是来还愿,打游击年代被敌人追赶,一老和尚让他藏起来逃过一劫。救命恩人不一定还在,也该来看看,不能忘人家恩情呵。
哥哥告诉昨天刚来不小心崴了脚,有点想打退堂鼓,想想还是决定上山。当年妈妈带他来时许给菩萨十斤茶油,现在日子好,又欠了几十年,打算买20斤茶油去。听说山上有卖的,去山上买。老干部说:不妥、不妥,山下买才更真诚。
于是老老大分配任务。老二是和发电机打交道坐办公室的,没爬惯山又崴了脚,只管照顾好自己。老三年轻,却是个文弱书生,只提一桶,还有一桶就由他负责,他过去在这里背枪翻山越岭,虽然年纪大一些提一桶油可是小菜一碟。老二不肯。老大于是建议“剪刀石头布”,嘻嘻哈哈一阵果然该老大提,暴发一声哈哈大笑:是嘛,天老爷就看中了我,也有我的一份心意嘛!
三“马”一同登山有说有笑、不亦乐乎。上山后刚安排好住宿,俩小青年看这房间方向和光线好,老人好欺负,便说这房间是他定的,旅社的人忘了。
恰好老大推门进去,轻声说了句:“什么!”小青年一看老干部身体魁梧壮实、说话声音洪亮,是军人的架势,上如同“挨踩的猪尿泡——瘪了”,赶快溜。
他们一路走走停停、说说笑笑,讲过去的事和现在的社会现象,非常舒心。从山顶往下望,群山环抱,果然是“一览众山小”。
拜过经台大雄宝殿三尊大佛和观音十八罗汉后,便开始游历。游历中听说了许多奇闻奇事,看到了许多奇观奇景。
九华山风景如画、溪泉萦绕、清新自然,处处鸟语花香,看不完的美景、赏不尽的风光,日出、晚霞、云海、雾凇、佛光等美不胜收,看的、听的、闻的相互交映,灵山、圣地、自然、人文,处处引人入胜。最独特的是这里的佛教文化。
僧人圆寂前要净身,然后召众徒告别,圆寂后放置陶缸,缸内置石灰、木炭,用石灰浆封口抬去焚化;如果要求保留真身,则将缸放置庙旁,3年后开缸不腐便取出涂漆装金供奉。
一个叫常恩的91岁时,先香汤沐浴,召众僧告别后圆寂。一个叫大兴的圆寂前大笑三声告别。唐代一和尚苦修成了地藏菩萨。明代一和尚110岁圆寂后成了金刚不坏的肉身,朝廷赦封为“应身菩萨”。
三“马”参与九华漂流,观赏黄崖瀑布群、东崖禅寺,眺望长江,俯瞰了九华镇、仰观天台顶,环顾九华群景,九华美丽极了。重峦叠翠、奇石嵯峨,各种各样的奇景。有足印石、观音慈航石、大鹏听经石、仙人击鼓石、金龟石……都活灵活现、惟妙惟肖。
九子岩的名称是因九座形态各异的巨石酷似九名童子相携嬉戏,七座石柱直立,似人又若仙,睡佛形态怡然自得,头枕天台群峰面仰天,鼻梁高耸、喉节突出、睫毛可见,像一位慈祥老人。
还有钵盂峰、莲花峰、弥勒峰、罗汉峰、佛像石、禅定石等都有动人的传说故事:“是石非佛,佛由石成;是佛非石,石由佛成。石耶佛耶,谁真谁假?”
玄寺是建筑中稀品、奇品、极品,或与悬崖峭壁相融,或耸立山巅、傍崖临壑,或跨峰越渊、险峻无比。观音峰上院正是建在悬崖峭壁上,令人叫绝。
这里风俗奇特。有“六和”:身和同住、口和同善、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渗透民间而形成僧众同居一方净土,同顶一片蓝天,共欣荣同患难的传统。居民过年分“浑年”“素年”,腊月二八过“浑年”三十过“素年”。初八是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寺庙煮“腊八粥”还送到年老体衰的“俗众”家中。
登山口诀“上山容易下山难”,没料到,哥哥上山很吃力,下山反而比上山容易。是菩萨给了他力气,崴伤的脚也痊愈。还愿后哥哥轻松自如,很顺溜的下了山,回家后老妈妈总算舒了口气。
还愿九华相结伴,三马还愿喜洋洋;
大雄宝殿先还愿,再游奇峰和庙堂。
山重水复更叠嶂,九华一路精神爽;
虔诚敬奉众菩萨,保佑健康与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