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艾滋病感染人数将控制在120万
近日,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审议并原则通过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1-2015年)》。新五年行动计划的两个核心目标是到2015年艾滋病新发感染率较2010年下降25%,艾滋病的病死率较2010年下降30%。由此,2015年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将控制在120万人左右。
中央财政加大了防治经费投入,近年来,中央财政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投入进一步加大,2007年为9.4亿元、2008年10.7亿元、2009年12.2亿元,2010年增加到20.7亿元、2011年增加到22亿元,地方财政也在逐步增加财政支持力度。
在抗病毒治疗方面,我国积极救治艾滋病病人,扩大了治疗覆盖面,2011年1至9月,新增135个抗病毒治疗县(区),全国抗病毒治疗县(区)已经有1800多个;新增抗病毒治疗2.65万人,抗病毒治疗人数共14万,目前在治人数11万。从治疗效果来看,我国成人抗病毒治疗效果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儿童抗病毒治疗总病死率接近发达国家,预防或延缓了大量死亡。
在科研方面,近年来,我国“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给予了积极支持。两专项围绕艾滋病诊、防、治三个关键环节,重点开展新型艾滋病病毒诊断试剂、生物预防技术和产品、抗病毒药物和免疫重建方案、自主创新艾滋病疫苗、新型艾滋病病毒监测和预警系统及综合防治示范等研究,共安排中央财政经费约8亿元。
全球艾滋病感染率降到14年最低点
日前,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在接受专访时表示对全球抗击艾滋病的前景充满信心。
他认为,全球将有望在未来几年避免1200万例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病例,挽救740万人的生命。到2015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能实现母婴间艾滋病病毒零感染,降低携带病毒孕产妇的死亡率,也能使并发结核病的病毒携带者的死亡几率下降五成。”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日前发布的《2011年世界艾滋病日报告》显示,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社会用于支持艾滋病高发国家的经费出现下滑,但不少国家仍有效控制了艾滋病的蔓延,2010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及艾滋病相关疾病致死人数均降至各自高峰期以来的最低水平。
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底,全球共有3400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较2001年增长17%。不过,随着近年来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在中低收入国家不断普及,2010年,全球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70万人,较1997年高峰期下降21%,其中,撒哈拉以南非洲新增感染者190万人,较1997年的260万降低26.9%。同时,艾滋病相关疾病致死人数也由2005年高峰期的220万人减至180万人。
专家提醒,在中低收入国家普及抗逆转录病毒疗法十分必要,且人们应给予艾滋病易感人群更多关注。另外,专家还指出,减少性伴侣,使用避孕套以及接受包皮环切手术可降低感染艾滋病风险。
链接:艾滋病的相关知识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名: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AIDS)。它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恶性传染病。HIV病毒侵入人体,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令感染者逐渐丧失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最后导致死亡。
艾滋病于1981年在美国首次发现和确认,于1982年定名,1983年发现其病原体,是当前最棘手的医学难题之一。1985年首次在我国出现。1988年起,世界卫生行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其标志是红丝带。
艾滋病流行与人的行为、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虽然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治愈艾滋病的药物和预防疫苗,但国内外实践证明,艾滋病完全可以预防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