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生命力远远超乎想象——各地诗歌爱好者纪念诗人海子
3月26日电“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26日是中国现代诗人海子去世的日子,各地诗歌爱好者举办朗诵会、诗歌沙龙、网上诗会等,追忆这位留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经典作品的诗人。多位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知名诗人告诉记者,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诗歌创作与赏析也进入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境界。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在深圳、安徽等地,连日来诗歌爱好者们通过“温习”海子的作品,探讨中国当代诗人的价值与责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一句多么温暖的话,在现代人的快节奏生活中,诗歌没有被边缘化,相反一些经典诗句通过口耳相传,逐步流传下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周生说。
互联网上,从事诗歌创作的中国作协会员纷纷留言,他们用“纯粹”“蕴含哲理”“绝对抒情”等词汇来形容对中国现代诗和现代诗人的印象。一位网名为“讴阳北方”的诗歌创作者在微博上说,现代诗的创作应当具有“穿透人的灵魂”的力量。
“在中国,诗歌创作曾经走入‘口号式’的死胡同,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诗的发展浪潮澎湃,始终未间断过。最近几年,尽管外界对于诗歌创作仍有这样那样的偏见,但专业和业余创作人才不断涌现,中国年轻一代的诗歌创作者正在进入视野更加开阔、情感更加丰富的创作语境中。”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代诗人赵丽宏说。
在校园里、在微博上,中国各地成百上千个诗友会、诗社、朗诵团等正蓬勃成长。著名“红色诗人”桂兴华近年来新作不断,甚至在他所居住的上海浦东塘桥社区也成立了一个名叫“春风一步过江”的诗歌朗诵团。
“去年12月,我陪伴到访中国的瑞典文学代表团参观了一个中国现代诗人的家。朗诵、品读、鉴赏,超越了语言文字的鸿沟,两国诗人开始彼此了解对方的创作环境,兴奋得一夜无眠。”王周生说,中国现代诗创作正在步入“面朝大海,拥抱世界”的新阶段。
仅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爱尔兰、瑞典等多个国家在世博园举办了中外诗歌与文学品读会。2011年,赵丽宏的英文诗集《天上的船》在爱尔兰出版,当地文学界反响强烈。目前正在主编《上海文学》和《上海诗人》两本杂志的赵丽宏说,诗歌界不仅没有放弃创作和出版,而且通过翻译和版权交易,正在走向世界。
同样是在2011年,最新一届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了瑞典诗人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国际学术界认为,在互联网对文学传播影响越来越深的背景下,诺贝尔奖向这位13岁开始写诗、创作生命跨越半个世纪的“诗歌老人”致敬,寓意深刻而隽永。
赵丽宏认为,越是在外部世界信息传播纷繁复杂的背景下,越能显示诗人的坚守。“在人们担忧‘文学碎片化’的同时,诗歌界的追求永无止境,诗歌创作者依然在跋涉……”
“诗歌的生命力,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它或许确实是‘小众的’,但细水长流,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人数都在逐步增长。”王周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