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金庭撰文认为:‘宅’生活其实是一种下意识的逃避外出的人际交往的行为,这种不知何时兴起的宅,究竟是一种生活还是一种病态?
假期里,一个人“宅”在家看电视、QQ聊天、打游戏、睡懒觉,不踏出家门半步,在许多年轻人看来,已经成为了新的大学生标志。
在学校里上学的时候,宅学校是一种省钱、省事、省体力的“三省”懒人生活模式。宅在学校里,日复一日地重复着学校、食堂、宿舍的三点一线式生活,看书,游戏,恋爱,发呆。除了双腿,几乎每个部位都得到了足够的锻炼。双手灵巧得在键盘上可以翻飞如燕,双眼锐利得可以一目十行、一眼整个游戏屏幕,肠胃强劲得能从方便面等垃圾食品里硬生生提炼出卡路里和营养素。
放假在家,宅家仍旧是一种超“三省”的生活模式。临近年关,周岁生日宴席、成人礼宴席、婚礼宴席、同学聚会骤然爆炸式增长。但在学校里修炼成深厚宅功的大学生们,一个巴掌就把这些宴席全部扇出门外。他们已经不习惯这类场合的氛围了。相较之下,他们更愿意继续他们的“宅”生活。
宅在家里,先是用物是人非的感慨解释自己的变化,继而以自己成熟了脱俗了不为俗事所扰了的解释感慨自己的变化,再然后便心安理得地对着手机屏幕读小说,调着MP3听音乐,看着电脑玩游戏看电影。假期就这样流水般地过去了……
旋即便开学了,回到大学,继续宅……
一直在“宅”,只是地点不同而已。
宅,会如此风靡,会让人如同上瘾一般地习惯这种方式,是因为宅在本质上是营造一个个人世界,在这个个人世界里心理上会觉得自然自在舒坦。
而相对于宅,外出似乎意味着更多的不自在。外出要应酬,要照顾别人的心理感受,要找话题聊,要这样那样,这看起来不是一种舒服的方式。
有专家说,这种‘宅’生活,其实是一种下意识的逃避外出的人际交往的行为,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是一种趋利避害的行为。
这位专家的这话一针见血。简单的话揭露了宅男宅女的宅心理。
显而易见的是,宅生活的兴起和电脑、MP3等媒介的出现普及有很大程度的关系。这些媒介让一个人完全可以扮演多个角色打发时间,比如,在电脑上可以是一个游戏狂、可以是一个电影迷、可以是一个小说迷,在这些角色之间的切换完全可以让一个人度过充实的一天。人们的角色定位不再需要通过亲自前往各色不同的场合和各类人来实现,“宅”便足够了。
有一句话叫做存在即合理。但这种不知何时兴起的宅,究竟是一种生活还是一种病态?
人是社会性动物,宅的自闭性与之矛盾。现在很多人不知晓各类礼仪,比如酒桌礼仪,因此频频闹笑话。这和宅不无关系。宅削减了人们面对面的当面交流,用进废退,许多的社交技能便被忽视甚至无视。而一旦到需要用时,笑料就产生了。因为,宅生活屏蔽了很多社交技能的实用性,也让我们忽视了这些社交技能的重要性。
宅虽然能够让一个人在自我的世界里过得逍遥自在,但却不可能完全消除社交应酬,即便现在可以以学生身份敷衍推辞,可在日后职场中社交应酬是绝对免不了的。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
与其说宅是一种生活,不如说它是一种潜伏期很长的慢性病。从长远来看,宅这种生活方式并不是一种好的方式。也许现在是逍遥自在,但日后却很可能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