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意处处情
冯 勇
冒严寒 现场体验“白色走廊”
九德路是贯穿通州区南北的一条通道,也是把通州镇的垃圾运往西田阳填埋场的必经之路。2002年春节前夕,群众向我反映,运送垃圾的车辆开得飞快,骑车人见了它胆战心惊,时刻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为了真实全面地反映社情民意,我给自己定下一条规矩,事情甭管大小,必须亲自到现场查看。当时正是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我知道这条路得有近40里地,星期六不到8点我就出发了。沿着京津公路,走梨园镇政府大街,只看到星星点点的垃圾掉在地上。一过玉甫上营,眼前的情景让我惊呆了,地上遗撒了数不清的垃圾,这些垃圾有相当一部分是塑料袋,被风一吹,挂在路两旁的树枝上,成了一道“白色走廊”。为了验证一下群众反映的车速到底快到什么程度,我先是顺着重车的方向骑车,当车从身边过时,突然觉得一股巨大的风力推了一把,自行车几乎扶不住把,控制不住方向,差点撞倒树上。紧接着就是尘土飞扬,垃圾碎片混杂着五味俱全的飞末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当车过后才觉得自己出了一身冷汗。这使我深深体会到群众向我反映垃圾车一过吓得胆战心惊是什么滋味,不下出一身冷汗怎么能体会到群众危险的处境呢?为了不再冒这个险,每次车一来,我就站在路边,靠着一棵树,等飞驰的车过后再骑车往前走。好不容易到了大件路,我又发现新的情况,当垃圾车上了大件路以后车速明显减了下来,遗撒也很少了。实践告诉我,运送垃圾的全过程中,两头干净,只有从玉甫上营到大件路脏,且车速快,对行人安全构成威胁。有了这个意外的收获,我庆幸自己没有浅尝辄止,一直来到了大件路。回来的路上与重车相向行使,我再体会一下重车迎面来是什么滋味。当车呼啸着过来时,我有意识地面对着车,掉下来的垃圾打在羽绒服上啪啪直响,一些像碎石子、煤渣类的东西打在脸上生疼,由于没有经验,我一直没有闭眼,等车过后觉得左眼进了什么东西,怎么也睁不开。过了好一会儿也不行,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往家骑。由于路上遇到垃圾车就得下车,再加上有些累了,回来的路上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家。
在了解了全面情况后,我马上以“尽快治理九德路这一白色走廊”为题写了一条信息,我一看已是腊月二十了,到了腊月二十八,区市政管委派人来到我家通报信息落实情况,听了以后非常受感动。信息转到市政管委后,张志强主任非常重视,并亲自抓这件事。首先是分新问题产生的原因。目前配备的车辆数额还是根据几年前通州镇产生的垃圾量来配备的,由于通州镇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产生的垃圾量也随之增多,垃圾车只能是多拉快跑,才能保证垃圾不积存,这是造成垃圾遗撒的客观原因。根据实际情况,市政管委在资金十分紧张情况下赊了两辆车,车上所有苫布全部更新,在硬件条件改善后,又重新制定了垃圾运输部门的规章制度,并派人不间断巡查。春节过后,我在回访向我反映问题的那位同志时,他高兴地向我表示感谢。
群众最需要的公园是看得见去得了
最近几年,通州陆续修建了运河文化广场、运河生态公园等大型公园绿地,但都在城东部。许多群众尤其是离退休老同志提出要修建离居民区较近、大家看得见去得了的公园。为了使通州的公园布局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多数群众休闲娱乐的需求,我做了两方面的调查。
第一,新建大型公园的远近有一个量的概念。西门是通州镇西城的中心,我以西门十字路口为起点,按一般速度骑自行车去运河文化广场,往返二次共四个单程,单程时间为22分钟一次,又按同样的方法到运河生态公园,单程平均时间为38分钟一次。按照上述测试时间的结果,我又问了部分离退休的老同志,他们说去公园的时间以骑三轮车为例,最好不超过十多分钟。由于老年群体是常去公园的主流人群,单程平均时间22分钟一次以上的公园显然是远了。
第二,通州镇哪些公园利用率最高?我先后调查了运河西大街沿线的四个公园,还有同心花园、西海子公园等六个公园,按照早晨、中午、下午、晚上四个不同时段统计人数。得出的结果是:离居民区近、环境好、交通方便的公园利用率最高,城东那几个大型公园由于离老城区较远利用率最低。像同心花园,夏天从早上四点到晚上十点都有人在活动。
根据群众的意见,我于2004年初写了一份提案,题目就按群众所说地原话“群众最需要的公园是看得见去得了”。提案很快进行了落实。玉春园紧挨三间房村,村民的垃圾往园里倒,污水往园里流,几拨放羊的轮流在园里转,矮秆的花草都给吃光了。我十月中旬又去了一趟,原有的垃圾不见了,污水也被填平,小路铺上方砖,又补种了花草,周围小区的居民到这里有说有笑,南北还各有一支自发的民乐队和秧歌队,吹着五六十年代的老歌儿,五颜六色的漂亮服装格外显眼,扭完一段大家笑得前仰后合。
该说好时就说好
有人认为,政协委员就是提意见,反映问题,这种说法只说出了我们工作的一个方面。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向政府反馈群众满意的地方,让政府知道哪些地方做对了,需要总结经验,继续发扬。
2005年7月,运河西大街开始试运行,效果怎么样,群众有什么反映,这是政府最想知道的。近些年来,我对许多重点工程进行了跟踪调查。由于种种原因,群众对不少工程都提出了意见,有的甚至上访告状。也许是这种经历太多了,固化了我的思维方式,一看是重点工程便戴上了有色眼镜。对运河西大街我在调查之前拟定了一个小计划,准备调查的人员有离退休干部、在职干部、工人、农民、常住大街附近的、从此路过的……断断续续的调查有半个多月。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想象,在这里我不作过多地解释,只把现场的调查记录原汁原味地告诉大家。
7月3日上午,我找到路边爬活儿的一位司机,问他运河西大街修得怎么样。他爽快地跟我说,自从修路第一天开始,我就憋着一件事。前几天下了一场大雨,我认为机会终于来了,开着车就上了路,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沿着运河大街转了一圈儿,俩眼珠子瞪圆了再找,找什么呢?找有没有存水的地儿,找坑洼不平的地儿。找了一圈路上没有一处积水的,路面那叫一个平,排水那叫一个畅,我真服了。
7月10日下午,我碰上几个老太太,看上去都得有近70岁了,她们有说有笑在南侧绿化带边上遛弯儿。在我提过问题后她们争先恐后地说,过去我们老年人遛弯不敢走远了,只能围着家门口转悠,原因是腿不行了,走一会儿就得找地方坐一会儿。没修路前没地儿坐,如今可好了,沿着绿化带你随便走,只要累了前后一找准有座儿,这修路的真是琢磨到家儿了。
7月16日上午,我看到一位看似懂行的老同志,在出神地注视着一棵树,待我说明来意后,便拉着我走到一棵树前,指着树上挂着的瓶子对我说,修建运河西大街用上高科技了。现在人住院动手术得需要输液,如今新移来的树也挂上了输液瓶,我干了一辈子的园林绿化,还头一次看见。
在几十篇调查记录中我为什么专挑上述三段呢?原因是:他们挑毛病不可谓不绝,眼光不可谓不独,观察问题不可谓不细,可以说是超出了一般的专业水平,从他们发自肺腑的赞扬中说明了新修的运河西大街是成功的,是让百姓称心的。
待我用最快的速度向政府反馈了群众好评后,我突发奇想,改变自己的角色,不再搞调查,一门心思去看运河西大街,欣赏美景。在走到运河中学前面时,看到川流不息的车辆,欢乐祥和的人群,争奇斗艳的花草,我把它们一联系写成一首短诗《盛赞运河西大街》:
车在林中走,
人在花中游。
大街如诗画,
美在心中留。
近些年来,我共撰写提案信息500多份,其中百分之八十是反映社情民意。看到这些材料,往事便历历在目。这里浸透着我的汗水,洋溢着我对人民群众“一支一叶总关情”的真情实感,也给我带来无比的愉悦。这一篇篇提案信息记载了我人生的轨迹,每当打开一本本汇集好的卷宗,便情不自禁地发出感慨:人生如旅途,情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