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随笔游记 >> 人文随笔 >> 王志红 魏国安其人
  • 王志红 魏国安其人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5/22 阅读:1863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魏国安其人

     

    王志红

     

    19497月,魏国安这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从平西革命老区宛平走来,来到刚刚获得新生的通州大地。

    初到通州,组织上派他到三区任区委书记,时年他24岁。时间不长,又调通州市委任常委、组织部长。接下来他一个驿站接着一个驿站,一路风尘仆仆走来,先去永顺,后到通镇,然后又先后到张家湾、马头,历任公社党委书记,执掌一方党政要务。他凭着对党的忠诚,联系群众,艰苦奋斗,扎实苦干,赢得了党和人民的信赖。1973年他进入县级领导层,开始任县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兼农林组组长,从此一直主管全县农村、农业工作。寒来暑往,春种夏管秋收冬藏,年复一年,他风里来雨里去,通州大地的田野、村舍角角落落留下了他的足迹。当年农村基层干部哪个不认识这位“泥腿子干部”。

    世易时移,岁月悠悠。从踏上通州大地那天起,历史已跨越了半个多世纪。当年这位血气方刚的年轻硬汉,如今已81岁高龄。黝黑的脸上那道道皱纹和微驼的脊背记下了他的沧桑岁月。虽至耄耋之年,他依然精神不老,平易近人,和蔼慈祥,朴实得像个乡间老大爷。

    这位1942年参加工作的革命老人,1986年从县委顾问岗位上离休,征尘未洗,他又以新的方式开始了新征程,加入关爱青少年志愿者行列,继续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职责。屈指算来,他在区关心下一代协会(简称区关协)已默默奉献了20个春秋。2005年他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

     

    “共产党员工作岗位上有退休,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远不能退”

     

    魏国安期盼祖国繁荣、民族兴旺。祖国时刻在他心中,他把党视为母亲。他最担心的是党变色国变色,他说如果变了色,无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流血牺牲打下的江山将付之东流。他把希望寄托在青少年一代,他说“教育青少年是大事”,所以离休后他选择了关协工作,担当起区关协会长职责(1997年至今为区关协顾问)。

    魏老没搞过教育,但他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他生长在平西门头沟清水河畔的青白口村,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距“七七事变”发生地卢沟桥西北不足百里。肖克将军当年领导的抗日挺进军司令部所在地马兰,离他家不足30里。他目睹了日寇的暴行,他在抗日烽火中成长。在日本强盗的暴行下,他先后失去了六位亲人。他要把日寇的暴行告诉孩子们,他要向孩子们诉说刻骨铭心的国仇家恨,让青少年知道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难关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他要用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爱之爱、恨之恨,去唤醒青少年的爱国之心、爱党之情。

    为了让更多的老同志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魏老十分重视基层关协组织建设。1992年煤炭公司党组书记王述唐刚离休,魏老马上找他做工作:“老王啊,不能退下来就这么闲着啊,还得干点儿事,教育下一代是大事……”王述唐刚退下来,一时有些寂寞,经魏老一说立即找公司领导商量,公司关协组织很快建立了,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后来成为区关协的先进工作单位。西营社区各项工作开展得很好,可是到了2004年还没有关协组织,魏老找上门去给社区领导做工作,并亲自找社区内退休的镇长、局长们做工作,社区关协组织很快建立起来。魏老做工作很耐心,千言万语中总可以浓缩出这样的话:“共产党员工作岗位上有退休,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远不能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写回忆录,把历史留给后人。这位从大山里走出的农家子弟,小时候没念过多少书——私塾两年,实际上只有五、六个月,只读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三本小书。他是个好学的人,直到今天,这位80多岁的老人仍不辍学习,每天坚持阅读报刊收听广播。在长期工作实践中学习,他凭着强学硬记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如今他拿起笔戴着老花镜“爬格子”了,他不乏素材,但感到力不从心。胸中思绪涌动就是倒不出来。魏老是个倔强的人,想干成的事一定坚持干到底,这是他的性格,历来如此,更何况是为孩子们写书。他艰难地写下去,一字字一行行,写了改改了写……皇天不负苦心人,艰辛的汗水终于浇灌出鲜艳之花、丰硕之果。他先后撰写出9篇回忆录,篇篇精彩,真挚动人。

    《日本强盗害得我家破人亡》,那是一篇国仇家恨的血泪篇,没有华词艳句,没有任何修饰,只是事实的直白,真情的自然流露。

    《喜看通州城镇大变化》,那是一篇社会主义颂歌。魏老以一个见证人、建设者身份,以详实的史料,对比通州城的巨大变化,歌颂社会主义,礼赞改革开放。

    《与马头公社干部群众并肩战斗》,写的是他19708月至19733月在马头公社任党委书记两年零七个月的日日夜夜,反映的是一位农村人民公社党委书记的工作生活。

    例之一: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文革”遗留下了许多积怨。在第一次社队党员干部大会上他开宗明义:“今天向大家交个底,我人和心都来了,是全心全意不是半心半意,我虽然受过冲击,那是对我的一次教育,决不埋怨群众。过去的恩恩怨怨就让他过去吧,”“眼下正是抢种抢管季节,庄稼人一年希望都在地里,让我们弃前嫌、舍恩怨,团结一致向前看,夺取大丰收。” “高举”、“突出”、“大批判”之类的政治口号他只字不提。到会者听着亲切,感到新鲜,反映这位新书记讲实话,和庄稼人一个心气。

    例之二:兴水利、除水患,他身先士卒带头苦干。首战吴凤沟,再战枣凤沟,在人头攒动的工地上总见到他的身影,挥锨掘土,推车爬坡,经常是灰尘满面,汗水涔涔。

    例之三:1972年大旱,到7月中旬还不见透雨,魏国安心急如焚,一个多礼拜没睡过囫囵觉,白天黑夜到处跑水。那些天,他经常夜里一个人出去,从马头向北沿运河西岸深一脚浅一脚走去,一直走到苏庄村北社界,往返十六七里路。一天夜里,马堤扬水站终于来水了,他立即赶到毛庄,敲开队长家门急冲冲说:“救命水来了,快开泵浇水去吧!”这时已是夜里一点,队长感动地说:“深更半夜您还亲自跑来!马上组织人!马上组织人!”魏老转身走了,他又奔下一个村了。

    例之四:他崇尚科学,带头种小麦试验田。他既挂帅又出征。“一次拿全苗,浇足底墒水”,他日夜盯着机井;他要求“精耕细耙”,做到土碎如面、上实下虚;“科学施肥”,氮磷钾三要素,他斤斤计较;“精量播种”,他跟着播种机来回小跑;“查苗补种”,他跟社员一起见缝插针。接下来,灌越冬水、施返青肥、浇灌浆水、灭蚜除草、叶面喷磷……他一环一环盯住不放,像慈母呵护婴儿,试验田里每天都能见到他的身影。小麦抽穗了,扬花了,齐刷刷的像一领席,足有齐腰深,魏国安心里乐开了花。“魏书记,天黑看不见了,该回去了!”随行人员劝他。他说:“再瞧瞧!”说完呵呵一笑。1972年百亩小麦试验田亩产720斤,创了全县高产纪录,县委在这里召开现场会,领导表扬他,兄弟公社领导赞扬他,他不张不扬,只是呵呵一笑。

    例之五:他起得最早,睡得最少。无冬历夏,早晨别人刚起床,他已骑车在地里转个大圈回来了。晚饭后听下乡干部汇报,他抠得很紧,问得很细:到哪儿去了?发现什么问题?问题解决了没有……会散了,夜深了,他又推着车下去了……他的办公室经常是白天黑夜空着。

    例之六:上级要求县社干部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魏国安做得最绝。他下乡把粪筐拴在自行车后架一侧,边走边拾粪,拾满一筐顺路倒在生产队粪堆上。春秋下乡,总见他的自行车后架上夹一件破灰大衣,天凉他穿在身,夜里当被盖。他很少去社员家号房派饭,天黑直奔生产队饲养室、场房,吃住在那里。饭时,他掏出揣在怀里的窝头(贴饼子),就着白开水就是一餐。全公社28个村子的饲养室、场房他几乎住遍。他说:“这样好,省得麻烦别人。”他又说:“这些地方有真情况。”哪的庄稼长得怎么样,哪个干部的思想作风如何,他摸得一清二楚。

    ……

    读着《与马头公社干部群众并肩战斗》,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战天斗地的艰苦岁月。诚然,那个年代的某些具体做法可能已经过时了,然而文中的那人那事所展现出的精神内核,共产党员与民同甘共苦的鱼水之情,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且应发扬光大。

    魏国安在马头,他想着马头人民;魏国安离开了马头,马头人民想念他。30多年过去了,那里的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们的这位老书记。当年魏国安在马头公社的一位同事深情地对我说:“魏国安这个人可是个好人。群众中威望特别高,他一心想着工作,唯独没有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谁也比不了!”当年马头公社下面的一位村干部向我述说起魏老当年背粪筐拾粪,揣贴饼子下乡,夜宿生产队场院饲养室一件件往事时,不住地啧啧称赞,言语间充满无限深情。

    金杯银杯比不上人民的口碑。从人民群众的评判中,我们可以看出人民的呼唤,人民的渴望和企盼。《与马头公社干部群众并肩战斗》这篇文章,在新形势下仍不失为一篇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艰苦奋斗教育的好教材。

    讲革命故事,唱革命歌曲,教育青少年。魏老相信教育的作用。他说:“小雨湿地,中雨出苗。雨露滋润禾苗长。把过去的事儿往深处说说就管事,唱个歌儿也管用。”他的故事从城里讲到乡村,他的歌儿从校园唱到社区。东方、官园、公园下坡、双埠头、靛庄等城乡小学他都去讲过,他先后讲了30多场,万余名中小学生被他浑厚的歌声感动,动人的故事留在了孩子们的记忆中。

    魏老讲故事很有特色,一是讲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人;二是边讲边唱,气氛活跃,孩子们爱听。讲起故事来千八百人的场面总在他的掌控之下。故事会往往在有问有答中进行:

    “小朋友们好!”

    “爷爷好!”

    “你们看过《小兵张嘎》吗?”

    “看过。”

    “英雄小雨来的故事知道吗?”

    “知道——”孩子们拉着长声回答。

    “好!好!”魏老高兴得两眼眯成了缝。

    “爷爷啊,今天给你们讲讲爷爷小时候的故事好吗?”

    “好!”掌声响起,故事会开始了。

    “我家住在门头沟区清水河畔的青白口村,那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山村。1939年日寇侵犯到了我的家乡,进村后到处烧杀抢掠、奸淫妇女,美丽的小山村成了一片废墟。13岁那年,跟你们现在的年龄差不多,我加入了儿童团,打着裹腿,戴着军帽,站岗放哨,查路条送情报,可神气咧……”孩子们瞪大眼睛听着。“潘冬子”、“小兵张嘎”、“英雄小雨来”、“王二小放牛娃”一个个英雄少年形象在他们脑际闪过,会场一片寂静。

    194318岁那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村里担任抗日自卫队队长,除奸防特,坚壁清野,抗击日寇侵犯……你们看过地道战吗?”

    “看过。”孩子们回答。魏老接着讲,“我们那儿是山区,是凭着大山跟鬼子周旋,鬼子来了乡亲们往大山里转移,自卫队员们忙着在村口埋地雷,在房门后挂炸弹,鬼子汉奸挨上死、碰上亡,寸步难行。他们常常是抓不到抗日军民,却被炸得血肉横飞,撂下几具尸体滚蛋。”孩子们哈哈大笑。“敌人来了,我们躲进大山里;敌人走了,我们回去搞生产搞训练。”“小朋友们,我给大家唱个歌儿好吗?”“好!”掌声热烈响起。

    《战斗生产歌》:

    “战斗生产,战斗生产,晋察冀的军民越打越勇敢,生产拿锄头,战斗拿枪杆,敌人来了就坚决地打,敌人扫荡也坚持生产;山岗上,大道边,到处都有我们的游击队和神枪手,打得鬼子人仰马翻!人仰马翻!战斗生产,战斗生产,抢收抢割像暴风卷,抢收抢割像暴风卷。战斗生产,战斗生产,永远战斗在太行山。”歌词很直白,好听好记,魏老唱起来满脸自豪,孩子们听得乐不可支。

    魏老的故事继续着:“那时抗日的热情可高了,我二嫂说‘国安二弟吃了共产党蜜蜂屎了,不顾家了。’敌人下通缉令捉拿我,我没有怕,反而更激发了我的抗日热情……同学们,革命是要流血牺牲的。”他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194111月的一天,鬼子又来扫荡,我父亲和我叔叔在往山里转移途中,因年老动作迟缓被敌人抓走了,在鬼子据点里关押了18天。两位老人可遭大难了。敌人逼问他们村子里谁是八路军,八路军在哪里,老人回答不知道。敌人放洋狗撕咬他们,给他们灌辣椒水,用烧红的铁棍烫他们,敌人对他们用尽了酷刑,实在捞不到情况,最后气急败坏地把他们绑在大椿树上,在每个人怀里揣上几包炸药,然后一拉雷管,轰隆一声,连人带树都炸飞了。我的父亲、叔叔连个囫囵尸首都没留下。”魏老的声音哽咽了,台下一片肃静,怒火在孩子们心中燃烧。

    魏老继续诉说着,“不到半年,我的母亲在悲愤之中病故。全家人白天以草根树叶充饥,夜宿山洞、草棚,在恶劣的环境中,我的嫂子、侄女和我妻子相继病倒,因无医无药,都先后离开人世。日本强盗害死我六位亲人啊”。魏老眼含热泪对孩子们说:“同学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国仇家恨不能忘啊!”孩子们眼睛湿润了。魏老见状话题一转:“我给同学们唱个歌吧。——望见了北斗星就知道了方向,有了那共产党中国就有了希望。共产党好比那火红的太阳,有了她自由的花儿开放,有了她民主的歌儿高声唱,跟着她幸福的生活好,跟着她胜利的果实大家享。她走到哪里,人民跟她到哪里,她指的方向就是中国的方向。人民的政党人人爱,伟大的政党像太阳。”

    魏老告诉孩子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终于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1945年我们家乡解放了。同学们,这胜利来得容易吗?”“不容易!”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再次响起。魏老总是抓住机会趁热打铁对孩子们进行爱党教育。

    文无革命难火热,革命无文难动情。在战斗的年代里,魏老学唱了许多歌,尤以歌唱党的最多。他说,那是1943年入党那年,在黄安坨(当时的宛平县委所在地)党员培训班上学的,这些歌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魏老每次唱起来,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魏老的歌唱得说不上雄壮,也不见悠扬,而在于深沉凝重。粗哑的声调似歌似诉,连“呀呼咳咳,咿呼呀呼咳”的虚声听起来都别有味道。他是用“心”在唱。

    魏老的故事在歌声中达到高潮,在《共产党我们新中国的母亲》的歌唱中结束——

    “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新中国的母亲,你在战斗里成长,你在战斗里壮大,你是中国无产阶级的灵魂,你是广大人民的首领……”

    魏老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孩子们的心上,他的歌声永远萦绕在孩子们的耳畔。

     

    有人说魏国安是通州最大的“傻子”,他听了呵呵一笑。

     

    有人戏称“魏国安是通州最大的傻子”,魏老听了平静的呵呵一笑,魏国安的举动似有些傻气,可他傻出了真情,傻出了辉煌,傻得令人尊敬。

    1987年车站路、玉带路同时施工,中医院东门南侧十字路口交通经常堵塞,赶上附近公园下坡小学、东方小学、六中的几千名学生放学,秩序一塌糊涂。家住东里的魏国安和隋立荣、冯书兰等几位老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太乱了,连个警察也没有,过往的孩子们可别出事啊!”魏老提出:“咱们找些老头、老太太把这事管起来。”疏导交通,护送学生们过马路的事就这样开始了。每天中午、晚上学生放学、上学时,魏老和几位老人总在十字路口附近疏导孩子们过马路。他们的善举感动了周围的人,义务疏导队很快扩大到二十几名,他们分成几拨,每天轮流上岗,护送孩子们过马路。马路修好了,交通畅通了,车辆更多了,学生上学放学时,十字路口南来北往,东去西行的汽车、自行车、行人络绎不绝,魏老看这里仍然隐藏着交通隐患,义务疏导岗没有撤,老人们每天继续坚持护送学生过马路。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他们每天应时按点上岗值勤两个小时左右。在炎炎的烈日下,在斜风细雨中,在漫天飞雪时,几位慈祥的老人总是张着双臂护送着孩子们过马路。此情此景十分感人。司机师傅不再按响喇叭,一脚踩下了刹车;过路行人停下了脚步,投过来崇敬的目光。孩子们感到的是安全、慈爱和温暖,一声声“爷爷再见!”“奶奶再见!”老人们挥着手望着他们的离去的背影,脸上一片阳光灿烂。骑车上下班路过的机关干部见到此情此景,总是下车向魏老打声招呼,魏老连连点头呵呵笑着挥着手说:“快骑上走吧,快骑上走吧!”“真是活雷锋啊!”人们心底里赞美着这位老人。

    1991年,魏老家搬到了后南仓,他还是每天坚持赶到中医院对面站岗值勤,往返一次两三里路。年年岁岁,岁岁年年,从1987年到1995年,魏老风雨无阻义务值勤整整8年,人们感慨地说:“魏国安又来了个八年抗战!”

    8年啊!没有谁派他去那里站岗值勤,他自觉自愿心甘情愿的去了。他认为那里需要他,他应该尽这份责任,只是为了孩子们的安全,别无所求。这似乎是“傻”,可就在这个“傻”字上,人们看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一个革命者的博大胸怀。

    如今,通州区老年门球运动蓬勃发展,魏国安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心血。1988814日,通县老年门球协会成立,魏国安被一致推选为首任会长,魏老对此乐而不辞。他说:“都是当年的老同事,如今退下来了,有个活动的地方,天天在一起打打门球,有说有笑的挺好。”

    魏老上任后,为了吸引更多的老同志参加门球活动,改变了原来只在离休干部中发展队员和由老干部局一家承办的局面。他推广农业局以局组建门球队的经验,把一批老队员放回到原工作单位去,以他们为骨干,组建局级单位门球队。门球队很快发展到37支,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老年门球大军。新的矛盾出现了。首当其冲的问题是门球场地不足,只能分批定位定时轮流上场,魏国安看到许多老同志在场外排着队等着上场,再也坐不住了。他凭着在城关公社工作过的老关系,骑着他那辆破车去拜访有关村队领导,恳求他们把空闲地腾出来建门球场。魏老在基层干部中威望很高,又听说是为老年人办事,基层同志都乐意帮助他。南关大队一下子拿出5块地皮,而且出劳力出机械出材料,义务为门协建立5块门球场。魏老见粮食局和日化二厂老同志仍然没有活动场地,他再次敲开南关大队刘继增老书记的家门,刘书记真是给足了这位热心老人的面子,又拿出了两块地皮。那可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啊!

    魏国安去西杨庄找村领导做工作,为城域西部的老人解决了两块门球场用地……城内的空地太稀缺了,魏老转悠到运河东岸,他相中了开阔的河滩地,于是他又去水利局找领导磋商,接下来他亲自跑推土机,组织施工,在大运河畔东侧,一下子建立起了四个高质量的门球场。建门球场需要花钱,魏老凭他的资历,只要向县里局里的领导张口,哪个好意思拒绝他,可这位一贯艰苦奋斗的老同志,花公家的钱比花自己的还心疼,他说:“那是人们的血汗钱,能不花就不花,能省就省,省一分也好。”他去生产队找队长,借推土机平整场地;他去公路局向局领导请求,利用修路空隙时间借碾子用用压场地。在施工现场他亲自给工人们沏茶倒水,找座点烟,中午请师傅们吃饭,工人们深受感动。从设计到施工,从备料到运输,从验收到划线,他从早到晚盯在现场,边指挥边劳动,挥锨平地,推车运料,经常干得汗流满面。在他的带动下,许多老同志参加建场劳动,一块块平平整整的门球场建成了。到1994年,通州区老年门球队已发展到67支,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达千人以上。魏老看着老人们在场地上有说有笑的打着球,心里无比高兴。

    魏国安为自己的事儿从不启齿于人,可为了老年门球事业却到处鞠躬折腰;本可以向上伸手要钱要物,可花公家的钱他心疼,宁可苦了自己。这似乎又在犯傻,可傻的令人尊敬,且傻出了辉煌。

    魏老对事业的执著,工作中表现出的忘我傻气由来已久,留下许多佳话:

    区政协主席王玉辉跟我提起他随魏老下乡的一次经历。19755月,他和李德全同志随县革委副主任魏国安下乡,周一早八点前在县委大院聚齐后,魏主任交待说:咱们三个去胡各庄、侉子店、西集检查小麦生产情况和三夏准备情况,吃住在下边,力争一个礼拜走完。说完推着自行车出了县委大院,骑车往东直奔胡各庄,他们两个紧随其后。

    玉辉同志说:“从那天开始魏主任带着我们俩开始逐村逐块的骑车察看小麦,遇到干部社员魏主任总要停下来问这问那,与他们亲切交谈。每天早晨天刚亮,魏主任第一句话就是:‘喂,该起了,洗把脸,吃点东西。’饭碗一撂,他又发话了:‘哎,咱们骑车走吧。’田间小路崎岖不平,自行车骑不了就推着走。魏老是个极其认真的人,他带着我俩一村一村的跑,一块一块的到,连边角地块也不放过,有时还把自行车撂在地头,走进没腰深的麦田里面去看,弄得浑身湿漉漉的。晚饭后,我俩陪着魏主任一起向公社领导通报一天的检查情况。魏主任提得很细,哪儿哪儿的灌浆水还得浇、哪儿哪儿的剌剌秧得赶紧派人去拔,套种玉米麦收前得抓紧定了苗,三夏农机具得抓紧维修,机手培训班该办了……每天夜里十一、二点,一天的活动才算结束。一天下来十多个小时,我感到浑身像散了架。”

    “到了星期六中午,三个公社八十个村的麦田统统走了一遍,我心想下午该回家了,可吃午饭时魏主任又说话了:‘咱们转了五天半了,下午参加半天劳动吧。’于是午饭后我们三个又去了西集公社胡村园田用铁锨翻地去了,连续干了三个多小时,魏老才发话:‘咱们骑车回家吧。’胡村距县城足有五十里。”玉辉同志说那时他刚二十出头,骑在车上已感到精疲力尽了,魏老那年已50岁了,他始终骑在前面,望其项背崇敬之意油然而生。

    明天是星期天,家人聚会的日子,魏国安会出现在哪里?在田间检查生产,还是骑着他那辆破车沿着乡间土路进村去找干部交谈……具体干什么说不清,但肯定他不会呆在家里,因为他没有礼拜天的概念。

    魏老在县里管生产多年,他无冬历夏总是早出晚归,风里来雨里去不知疲倦的干,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出了名的。后来县委机关为领导配备了212吉普车,他全县到处跑。中午不进公社机关用餐,他说:那样既麻烦人,又耽误时间。午饭时他从怀里掏出随身带着的馒头顺手递给司机一个,俩人坐在车里啃个干馒头就是一餐。司机师傅既心疼他又敬重他,有时也有点烦,有的不愿意跟他下乡。

    魏主任家住东里,前两年楼门院西侧车站路两旁栽了两行玉兰树,园林工人为使小树安全越冬,入冬前用蛇皮袋将树干裹起,可时间不长,调皮的孩子好奇的用小刀把许多裹在树干上的蛇皮袋划成一条一绺,魏老见到这情景忙让老伴去商店买来针线和小绳,然后老俩口一起动手一针一针的缝,一棵一棵的捆绑,过往行人无不投过敬慕的眼光。如今玉兰树亭亭玉立绿荫如盖,过往行人时常提起魏老的善行义举。

    魏老不讲空话、大话,更不会讲奉承话。1978年三秋种麦结束后,在西集公社召开的一次现场会上,有领导提出要发动群众大搞小麦移栽补种。魏主任当即提出不同意见。他说有条件的把渠边地头地脑的补上就可以了,不要动不动就兴师动众大搞群众运动,那是劳民伤财。魏老的意见是正确的。移栽补种这种拾遗补缺的措施仅是一种辅助手段,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兴师动众大搞群众运动,历史上几次大搞闹出过大笑话,党和人民吃过大亏,魏主任没有忘记这些深刻的历史教训。他的话没有错,可在那种场合讲那样的话显得不合时宜,会让人尴尬难堪。魏国安从不顾及这些,他不是那种不讲原则而功于心计之人,他从不迎合任何人,“实事求是,讲真心话”这是魏国安的性格。老县委书记赵峰曾感慨地说:“魏国安是通县最不会顺情说好话的人。”魏国安的确是这样的人,他只讲实话、真话、心里话,从不顺情说好话,更不会看风使舵,像有的人那样“会来事儿”。这看似是冒傻气,实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

    有位老同志褒奖魏老说:“魏国安是通州最大的‘傻子’”。我问魏老对此怎么看,他回答说:“这话我爱听!”他回答得干脆利落。他沉默片刻后对我说“世界观这个东西管用”,接着他又向我回忆起一段难忘的学习经历:

    1949年,组织上送他到河北省党校学习了5个月,魏老说学习了社会发展史知道了猿变人,懂得了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生产发展史、阶级斗争史;学习了党史知道了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求解放、求进步的历史,共产党员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他说过去打日本打老蒋出于国仇家恨,以夺取政权为目标,那还是小资产阶级的农民意识。他一再重复世界观这个东西管用。他的为人民服务思想根植于心,渗透在血液里,弥漫在意识和潜意识间,从从容容,轻轻易易,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行动中。他在“给予”、“付出”和“奉献”过程中收获快乐和幸福。魏老的傻气正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精神内骸的体现。

    兰生幽谷,不为无人而不芳。“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魏老的崇高德行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区直机关党委副书记薛炳云谈起魏老感慨万千。这位年近50的女同志沉默了片刻,还没开口眼睛湿润了。她含着泪说:“魏老看着我长大,二十多年了……他很朴实,很正直,有一种让人说不出的(感觉)……让人尊敬,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一件件小事反映出他骨子里对党的深厚感情,对党有一种报答不完的恩。”她边说边擦着面颊上的泪水。此时我想,一个让人感动得泪下的人,他的人格魅力该是何等的感人啊!

    薛炳云接着说:“他生活俭朴,只是近二年才见他脚上穿双皮鞋,原来总是双布鞋。挣钱少吗?可花在自己身上的很少。每年六一,他总惦记着学校的孩子们,自己掏钱买书、买资料、买光盘给学校送去。他听说哪遭灾了,总是捐钱捐物,机关同志看他岁数大了,腿脚不便有时不通知他,可他还是照样把钱(物)送来。2003年闹‘非典’,他走着把1000元送到民政局去,支援防治‘非典’。”

    “看护孩子过马路,八年啊!早早晚晚的,真心的为孩子们服务啊!仅仅是护送……修门球场,找车找钱,参加劳动,好多门球场都留下了他的脚印。”

    “节日或上边有重大活动,他总在社区胡同里带着红胳膊箍站岗巡逻,连老伴也动员出来。”

    “老领导了一点架子也没有,离休了一样按时缴党费,自觉参加学习,每月去机要室看文件,没有一点退下来的概念。有时去机关党委汇报情况,跟年轻人交流思想……特别尊重人。”

    “前几年老伴得了癌症在北京住院,那些日子老魏天天挤公共汽车往北京跑,去陪老伴,好几个月啊……”

    魏老的一桩桩一件件往事,薛炳云脱口而出,我静心的听着,胸中涌动着波涛。

    这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民儿子,对故乡充满了深情,他年年回那里凭吊当年的战友和亲人。去年听说家乡搞红色旅游,他送去2000元,资助建革命纪念馆。他对家乡的美好未来无限憧憬。

    哲人说:“最小的行动也大于语言。”一些看似不起眼却实实在在的细节,也许更能展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凡人琐事中见伟大,细微末节处显真情。从魏国安和许多老前辈那里可以悟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真理,懂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含义,体会出“真正的幸福并非所拥有的多,而是所求的少”,幸福就在一颗时常感恩,时常惜福的心境里。

    20067

     

 相关文章
 康熙帝自省令人振奋    1914 次 2010/12/13
 金月霞 戏迷    1773 次 2012/7/10
 明天之后 (观后天有感) 随笔    2487 次 2008/1/24
 毛泽东晚年自我总结:我一生干了两件事    6617 次 2009/3/24
 王民德 画外说怀一    1524 次 2012/7/4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