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诗歌分类 >> 诗原创 >> 李 东 小小说六
  • 李 东 小小说六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9 1 阅读:1851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小小说六

     

     

     

    王强想方设法给局长送礼,全被局长婉言谢绝。王强琢磨了一番,忽然悟出:局长家里什么都不缺,何不直接送钱。局长儿子正要出国读书,手头也许有点紧。想好后,又去局长家,开门见山地说:“听说贵公子就要出国深造,我手头富裕,就资助点路费吧!”没想到局长听了,脸色铁青,怒冲冲地下了逐客令:“走!让我受贿,你这是害我!”

    王强没灰心,又一次到局长家拜访,这回提着一个香喷喷的小樟木箱子,箱子里边放着两个景泰蓝的小花瓶。局长一见,颇不以为然地说:“我不懂古玩,也不想搞收藏赚钱,你还是拿回去自己赏玩吧!”王强一见此招又不灵,若无其事地道歉说:“既然局长不给面子,我就只好从命了。”于是,他慢慢地把一张软绵绵的包装纸放进箱子底上,正想把瓶子装进去时,局长发了话:“慢着,我看你这纸上有字,我看是什么字。”

    局长展开这张陈旧的宣纸一看,忽然喜形于色:“啊!多好的字!这是先生写的一首唐诗《独坐静亭山》。你怎么当了包装纸?真是罪过!”

    局长是书法爱好者,局长下属机关不少客厅,都悬挂着局长墨宝。局长所说的先生,是颇有名气的书法家沈其元先生,前年先生过世之后,他的遗作更弥足珍贵了。王强见此情况,连连道歉:“我不懂书法,您不指点,我就认为是一张废纸了。您要是喜欢,就留下吧!”

    局长爱不释手,客气地说:“怎么能白留呢?还是给些钱吧!”说着,就拉开了抽屈取出钱包。王强连忙摆手:“局长,你这么瞧不起我,这张烂纸能值几个钱,您为官清正,我领教了,我只好把瓶子带走吧。”

    过几日,一位当地收藏家来拜访局长,此人在收藏方面颇有造诣。局长拿出先生写的那幅字,请这位收藏家过目。收藏家立即眼光一亮:“呀!这是先生早年作品,气韵灵动,难得一见呀!局长,您是否肯割爱呢?”局长一愣。便说:“这幅字眼下还有价值?”收藏家急匆匆地说:“我搞收藏从没打过眼,这作品价值不好说具体应该在五万元人民币没大问题。您是局长,不好出手,我给您三万,算我捡个‘大漏’了。”局长显出无可奈何的样子说:“货给识家,我就只好从命了”。收藏家付了款,匆匆告辞而去。

    其实,局长昨晚已看出这幅字是赝品,在收藏市场的地摊上经常能见到,没有什么收藏价值。既然收藏家打了眼,我也不算受贿,顺水推舟,各得其乐!

    过几日,局长又知道:原来这位收藏家是王强远房表叔,这是两个人演的一场戏!这小子,脑子挺活泛,当个科长很够格。

    后来,王强果然当了科长。

     

     

     

    老吴,名文墨,自幼爱好书法。上小学时就得过奖,入中学后每日都要临帖,书法作品曾在少年宫展览过,还曾得过不少奖状。参加工作后,其父又带他去北京拜访名师,曾受到书法大家启功先生赏识。但自打步入仕途后,连连被提拔,从镇一把手升到县长之位,真是春风得意。

    自打四十几岁任县长之职后,每日工作繁忙,虽然还叫吴文墨,但很少碰碰文房四宝了,自嘲道:“我现在是真的‘无文墨’。”常年不练,偶然拿起笔,手就发颤,书法水平已经是每况愈下,甚至不及少年宫的少年书法班学员。

    当了县长,自然要时常下去调研,或新厂落成,或新校初建,或酒楼开张,或合资企业庆典。下属单位总要百般恳求县长留下墨宝。

    吴县长酒酣耳热之时,也不好推却,在笔墨伺候下挥毫泼墨,自然得到一阵掌声,一片喝彩。有的说前无古人,有人说盖世无双,有的说气韵灵动,有的说笔走龙蛇……

    在一片赞扬声中,吴县长的题字、题词在全县随处可见。有的被装裱起来,悬在客厅惹眼之处,有的被雕在匾额,挂在公园大门之上,有的大饭店,还刻在屏风之上。据说饭店里有县长题字曾一度引来了不少食客。

    吴县长题字不少,工作也满有起色。上任几年,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城乡居住环境大大改善,路宽了,楼高了,水清了,公园美了……在全县,老吴的口碑很不错。

    大前年,老吴退休后,有了空闲重操旧业,每日抽空研习书法,两年后,颇有长进,有几幅作品参加北京市书法展览,不仅得到名家好评,还获了奖。此时的老吴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要是有人找他题字多好,可惜等来等去,竟无一人相求。

    一日,老吴漫步街头,忽然洛口中学门口有一群人登上架子正在把门上的匾额拆下来。这还是几年前该校建成时他经不住校长的再三恳求才为洛口中学题写的校名。记得他那时兴致盎然,想玩个“创新”把中学的“中”字的一竖加了一个钩,当时有人赞扬道:“这一钩是钩住人才之意,妙绝!”可惜时过境迁,到今天人家愣要把牌子摘下来,心里的滋味儿实在不大好受。听路边人说:“学校门口挂上有错字的匾额实在不像话,早就该摘下来。”老吴心里不是滋味,也不好说什么。更让他心酸的是拆旧换新,新匾额正是现任县长所题。

    老吴归家后,口渴,摸摸茶壶,已凉。老吴自言自语:果然是人走茶凉。于是铺开宣纸,怀着愤激之情写下苏轼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徐家的根陶艺术已经传了几代,到如今只有年过半百的徐为继承着这门手艺。这是北京东部独有的一门艺术,用胶泥做胎,烧造上釉,再烧一次,便和多年的老树根雕成的器物一模一样了,摆在屋内,平添了几分高雅。

    这是一门纯手工艺术品,谁见了徐为都由衷称他为艺术家。他总是谦虚地说一句:“我只想别让这门艺术丢了。”徐为这个人,酣厚朴实,近几年总想找个继承这门手艺的人。他首先想到了他的侄子,侄子今年刚从技校毕业,这些日子正找工作。

    徐为问:“跟我学业陶艺吧。”

    侄子反问:“学它有用吗?”

    徐为说:“这是咱家祖传的艺术,你得继承下来。”

    侄子又问:“能有经济收益吗?能买房吗?能买车吗?”

    问题袭来,徐为真的不好回答。因为这门艺术完全靠手工,做一对花瓶至少七天,碰上识货的买主,能卖几百元,不识货的,看两眼就走了,哪里谈得上买房买车?

    徐为闷头不语时,侄子又说话了:“我想开个饭店,我相信会成功的,到我火了的时候,请您喝酒!”

    徐为独自一人到农村租了间房子,一个人闷声不响地做,一门心思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没有经济收益,生活就很简单。平时以方便面为主,偶尔到村里小饭馆里吃盘炒饼。

    一天,在饭馆里碰上一位懂陶艺的人,一位姓古的饭店老板,此人从小就喜欢捏泥人泥马,后来开了这个远近闻名的美味餐厅,自己又是老板又能炒菜,而且喜欢收藏,懂艺术,尤其喜欢陶艺。

    两人聊了一阵,古老板来到徐为的工作间,对徐为的作品颇为欣赏,还提了一条建议:能不能创作一些跟北京奥运会有关的艺术品,徐为想了想,觉得很有道理。

    经过一番苦心钻研,徐为搞出几个奥运场馆的陶制品,尤其是鸟巢的模型,简直出神入化,观者莫不叹服!几位老外争相竞价,最后徐为以八万元卖给了一位香港客人。古老板来贺,问:“听说一位英国人出十万你怎不卖?”徐为笑了,说:“因为香港人也是中国人,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侄子听说了此事,赶忙来找徐为:“我开饭店天天着急,没人来着急,客人多了也着急,我还是跟您学手艺吧!”

    徐为拍着侄子的肩膀说:“叔就等着你这句话呐!根陶的根从今往后又长叶开花了。”徐为笑得很甜,很开心!

     

     

     

    赵文先生去年从县文物局退休,回到老家清凉河镇。虽然退休了,每天登门拜访的仍然不少,县里无论哪个单位,要搞古建筑先要请教赵老。

    赵文老先生这天忙里偷闲,外出散步,不知不觉地来到清凉河边,一边走,一边观看河两岸的景色和建筑。

    忽然,他见前面新修的石桥上有一群人指指点点,嘴里还不断地议论着:“这种排列不对!”“这是没知识还是没用心思?”……

    原来,清凉河上的石桥,近日彻底翻修了,桥比原来结实了,漂亮了,还在桥栏上加了十二幅浮雕。浮雕的内容是十二个生肖图,这创意的确不错,可惜排列出了问题,把鼠和牛颠倒了位置。

    正在议论的几个人一见赵文老先生来了,十分惊喜地打着招呼:“哎呀!幸亏赵老来了,您来看看这浮雕。”

    赵文老先生不仅是古建筑专家,文化功底也十分深厚。此时,在大家渴求答案的眼神中,他上前仔细地把十二幅浮雕看了一遍:“嗯,浮雕不错,只是位置摆错了。这十二生肖的排列不是随意排列的,很有讲究,你们也知道吧?”

    桥上的人都有一定文化,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顺序从古传到今,怎能随意变呢?”

    赵老满意地点点头,思索了一会儿说:“这不是疏忽,是故意放错的。”

    “故意的放错了?”大伙都惊愕。

    “你们看,这十二幅生肖浮雕,牛的图案不仅在首位,而且比其它十一幅大了几厘米,雕功也更细,这不是故意的吗?”

    “为什么要故意这么放呢?”

    “外地人路过,多笑话咱镇上没文化呀!”

    “赵老,您在文物局干过,该反映反映!”

    赵老先生听着大家议论,想想也挺有道理,回家就给县文物局打了电话。文物局答复也很简单!这不属于受保护的古建筑,也许是镇里人的创意,咱文物局不好管。

    赵老不服,又给镇办公室挂了电话,镇办公室主任很客气地做了解释:“牛放首位是领导们讨论以后定的,牛是农家一宝,这个风光的位置,怎能让老鼠坐头把交椅呢?这样安排是为了显示我镇更重视农业生产。”还有人附和:“牛马年,好种田。牛为首位自然合理,牛气冲天总比鼠目寸光好吧!”

    这些理由怎能说服搞文物多年的赵老,他是县政协委员,县政协王主席是他的老友,他决定让王主席出面,把桥上的错改过来。于是,他就坐上公共汽车,亲自到县政协,找到了王主席。

    王主席给赵老倒上茶,悄悄地告诉他:“牛放首位也不算大错,建桥时正是牛年,也许是这么考虑的。”

    “那也不能随便改生肖顺序,这是贻笑大方!”赵老还是不服。王主席凑上前,附耳而语:“你不知道咱们的镇长姓牛?”

    “噢!”赵老这才恍然大悟。从县里归来,看见桥上还有人议论。赵老走到他们跟前说:“别议论了,这是镇上为突了牛对农业的贡献,怎能让偷粮食的老鼠窃据首位呢?这是镇上的创意,你们应该认可了……”

    众人听赵老一说,登时信服了。于是心平气和地散去了,至今,清凉河上石桥的浮雕仍是老牛列在首位。

     

     

     

    我爱书,平时上街总爱买书。殊不知书多了也挺麻烦。三个书架也放不下,就码在床底下,立柜上。家里房间本就不大,放上这些书就更显窄巴。退休之后,老伴劝我说:“你这些书也看不完,再说也费眼睛,你想眼睛重要还是书重要?”

    我听她说的有理,便问:“那怎么办?反正不能当废品卖,这些书有我的感情!”

    老伴想了想,便和我商量:“你试着到市场上卖了吧!碰上真正的读书人,会给你买走的。你卖书没准结识几个爱读书的朋友呢。”

    我听了,恍然大悟。我俩立即行动,把要卖的书大致分类,用纸条标出价格:一元一本,两元一本,三元一本……

    第二天,我带着几十本书到了农贸市场一角,把书按类别放在青石板上,自己耐心地等着顾客的光临。市场上人来人往,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姑娘们的笑声,孩子们的哭声,俨然奏起了购物交响曲。但我这书摊前,没有几个人正眼看一看。等了一个多钟点,我心烦了,准备收拾收拾,打道回府了。

    “老师,您怎么到这儿来啦?”一个陌生的男子走到我面前。我认不出他是谁,他就自我介绍了:“我叫周永生,您教过我。”我猛然想起来,这是十几年前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我也特别关照他。他经常向我借书,有不少书我就送给他了。我想:这回真的碰上了爱书的买主,他不买,全送他也行。

    “这些书我这辈子也看不完了,你喜欢就拿去看吧!我知道你喜欢看书。”我想他会很高兴的,没想到他冲我笑了笑说:“老师,我在镇政府里管工业,实在忙得没工夫看书了,我真想看的书我就买,政府给报销。”看来,他没有原来的兴趣了。临走时,他扔下一句:“我看您这书卖废品站算了,现在还有谁爱看书。我有事,我先走了。”说完,向我扬一下手,上车走了。

    我心里像噎了一块死硬的馒头,这样的爱书人竟对我的书不屑一顾!要知道我的书全是老版本,全是中外名著,还有历史,地理,科技,古典诗词一类的书。这些全是现代人的文化滋养,难道当上了干部就不需要了?

    我正生闷气,一对三十岁的夫妇走了过来。我见这两口子真像买书的样儿,两个人蹲在地上一本一本地翻看。

    “这些书真好,书店里很难买到。”男的说。

    “是,我去图书城都没见过这些书。”女的说。

    “你看这套《十万个为什么?》有文有图,孩子们看看多好!”

    “这一套中国历史小册子,咱们社区的老人们准爱看。”

    “那咱买下来吧!放进咱们社区图书馆里?”

    “真是好主意!”女的笑眯眯地拍了拍男子的肩膀,打开坤包就要掏钱。

    正在此时,我见这男的有些面熟,便问:“你是不是跟我念过书,叫大牛?”

    他愣了愣,仔细看看我,乐得高声嚷了一句:“老师,您教过我。我那时不好好学习,您没少批评我。”

    这个叫大牛的学生,学名牛宝立。个子挺高,学习差劲。读完初中就不念书了,到玉器厂上了班。一问方知,如今是天然玉器厂的厂长了。他说办厂已十年,生意挺火。如今就是缺文化,他倒成了一个读书人了。

    “老师,这书我全要了,您开个价吧!我媳妇是居委会主任,他也想要,我那个厂子也想办个图书馆……”

    我内心又激动又惊喜,碰上这样的爱书者我还要什么钱呢?就说:“你们拿去吧,算是我给你们尽点义务。”大牛听了,紧紧握住我的手,说了一句:“我真想拥抱您!”他妻子也说:“我代表社区谢谢您了。”

    “我家还有书,有空去拿。”我说。

    “那我就不说别的了,您家里缺什么?您只管说,要是什么都不缺,我带您旅游度假去!”

    “那好,那好!”我几乎含着眼与他们道别。他们把书搬上车,向我道个别,走了。

    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田家庄出了一件新鲜事,村南口一户人家的槐树旁,长出了一个直径达40厘米,重达一公斤的椭圆型白色的大蘑菇,此事一下子传开了,村里有不少人来看新鲜,外村的人也有来参观的。来的人个个称奇,引起众人好一阵子议论。

    “这么多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蘑菇。”年过八旬的田有为老人捋着长长的白胡子说。这位老人在全村可以称得上德高望重。他不仅识字断字,而且见多识广;他能说出《三国演义》里一百多个人物姓名,还能把《水浒传》中一百零八条好汉逐一评论。在抗日时打过日本,后来在朝鲜战场上立过功,复员后又当了十几年村干部。就这经历,村里人哪个不服?

    老人蹲在蘑菇旁仔细地看了又看,又仰头看看头上的槐树。接着又看看北边不远的院门,缓慢地来回走了两遍,嘴里小声说:“嗯。整好二十四步。”大伙眼巴巴地看着,都想听听老人的见解。没想到老汉什么也没说,一声不响地走开了。

    老人一走,留下一个好大的谜团,小青年们纷纷议论开了:有人说“这是一条新闻,应该赶紧给报社新闻热线打电话。”有几个人附和,人家种西瓜的瓜王就把大西瓜拍卖了,听说一个西瓜值好几万呢?还有一个打鱼的拍卖了一条大鱼,也卖了不少……

    此人的话没说完,就被别人打断了。“拍卖?笑话!这是咱村百年不遇的新鲜事,难道就图卖几个钱吗?”

    “那你说该怎么办?”提议拍卖的小伙子反问了一句。

    “咱得先去问问刚走的田老爷子,听听老爷子的高见。”

    大伙一致同意,来到田有为老人家里。老人想了想,觉得不说出显不出学问,就亮嗓地问了一句:“你们知道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是哪天吗?”

    “二零零八年八月八日。”大伙异口同声。

    “这不就明白了吗?我用步量了量,从门口到槐树,正好二十四步,不是三个八吗?这是奥运会给咱村赐福了。你们看这大蘑菇多像一个大白馒头!也许将来咱村能出个奥运会的冠军呢!”

    一段话,把大伙说得眉开眼笑。正在此时,一个小伙子在门外喊了一句“快回去吧!记者来了,专家也来了。”

    大伙回到大槐树旁,看见记者正在拍照,那位专家一边专注地看,一边在本子上记着什么。

    大伙不约而同地围在专家旁,听专家的见解,专家很忙,只简单地说了几句:“在露天野外长出这样大的磨菇,实属罕见。但不知是否有毒,千万不可随便食用……”

    记者走了,专家走了,大伙更加迷惑了。大蘑菇这么罕见,可到底是咋回事呢?

     

本文共有评论 0 篇︱查看本文的评论
 相关文章
 你是不是觉得有些冷    962 次 2015/2/4
 情字    1059 次 2014/2/21
 一季惊艳一世伤    986 次 2014/4/14
 一天天    2254 次 2009/1/22
 风摇着    1658 次 2008/4/5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网络作家网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