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增 通州明清两代御酒作坊遗址探究
一月八日《通州时讯》的一则“通州发现明代古驿站遗址”的消息,使我联想起两年前的几张照片。
发现御酒作坊酒库
在长安街延长线的拆迁改造中,听说有几户还没拆,过去看看,发现路边有几间破旧的老白灰房,厚厚的墙,小小的后窗似乎与所拆地区的房子很不搭调,觉得很怪异,就拿来相机想拍张照片。这几间老房子位于西上园大牌子的东北角。拍照时,路边石台上正座着的一位老先生冲我开了口:“小伙子你照什么呢?”我说:“我觉得这几间老房挺怪,一定是够陈旧的了,想留张片子。”老先生又问:“你知道那是干嘛的么?”我说:“不知道。”老先生告诉我:“那是御酒库。”于是我和老先生搭讪了起来。
话说这位老先生
原来这地方正拆迁,老先生的家正在这几间房的西北角,因未签妥协议还没搬走,老先生正看着自家的几间老屋。我问道:“老先生今年高寿了”?老先生说:“八十多了,在这住了一辈子,现在要拆了,要搬楼房了,熬出来了。”一种辛酸、一种满足漾在老人的嘴边。听老先生介绍:老人在这里出生,上几辈儿也住在这里。又闲扯了几句,因我喜欢收藏陈酒,喜欢收藏纯粮酒,同时又正在研究通州的酒文化和酒历史,就和老先生拉开了关于御酒库的话题。老先生开始慢悠悠断断续续地回忆起了上辈人的介绍及他本人所见到的御酒作坊。
闲聊御酒作坊
原来东关大桥西边,就是现在的长安街延长线道路很窄。大约是在路北马路牙子处是御酒作坊的北墙,赵登禹大街以西是东墙,西至御酒库后身,南在丝绸城那块都属于御酒作坊的范畴。目前路南边站牌子东头是酒作坊的水塔,塔西为酒作坊的正门,解放前这里酒香飘溢,解放时停了,酒坊不知哪去了。
我又问起了“同泉涌烧锅”。老先生说这个作坊和同泉涌是两码事,在御酒作坊的东南角,就是原鞋厂的位置是同泉涌烧锅,那里曾烧过通州小烧,那是一个大地主搞的,至于是谁建的老先生就说不清了。
据我了解,解放时公私合营,通州属河北通州专区,同泉涌烧锅、牛堡屯烧锅和永乐店烧锅在牛堡屯二锅头老烧锅旧址合并成立了通县制酒厂,继续生产二锅头等散白酒。直至一九六二年才有了正宗的瓶装二锅头酒,即通州牌二锅头酒,在此之前没有瓶装二锅头酒。
回到原大杜社乡的六郎庄后,我又咨询了陈宝珩老先生。老先生今年八十多岁,解放前曾任安平烧锅的掌柜的,解放后任河北省通州专区酒类管理专员,五七年带了几个人去顺义支持杨镇酒厂建设,后转昌平酒厂当厂长,七十年代初被请回通县酒厂当厂长,继续生产二锅头酒,同时研发生产通州老窖酒,增建万吨窖酒六郎庄新厂区,通州老窖、二锅头酒一直是北京白酒质量价格的领军者,直至一九七八年老先生因病退休。老先生对我说的情况给予证实,基本如此,细节已经记不太清楚了。
再说老冰窖
话得从酿酒工艺说起,古代酿酒要分季节,不同季节酿造不同的酒。北方原始酿酒为了质量要采用老五甑工艺,其中蒸料后必须摊晾,降底料的温度,因熟料入池发酵时,温度高了酒是苦的,低温入池酒微苦或不苦。于是为了酿出优质白酒,在通州御酒作坊的西南建了一个大型冰窖(俗称老冰窖)。尤其是夏季把冰块打碎洒在摊晾的酒料上,待熟料降温后再入池发酵,然后再蒸馏,这是御酒高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御酒质量优良的基础。当然老冰窖的冰也有一部分供应当地贵族们纳凉使用。但凡纯粮酿造酒没有苦味就不正常了,多半是酒精配制酒冒充的勾兑酒,因酒精本身口甜。这就是老冰窖的主要作用。
相关酿酒的传说
老人们多半都听说过“太监不许离京四十里”的传说,只是不知为什么,那就得从皇宫贵族说起。我们知道现代人都有环保意识,其实中国古代的皇宫贵族们早就有环保意识了,只是为了自己的健康而已,故宫西南琉璃厂的搬迁就是最好的佐证。酿酒过程有粉尘有污染,古人就知道,所以设定酒作坊必须离皇宫四十里以外,才能不对皇宫贵族们构成污染。但酒又不能不喝,于是御酒作坊就设在了现在的通州东关,当然与本地漕粮陆运起点有关,只有有粮才能酿酒。酒酿好了,要运到宫里,封建的等级制度及儒家思想造就了只能由太监把这些优质酒运进宫里及王府所在地,在配置各种营养酒。比如庆王府的香白酒,就是把这些优质酒五十斤为一坛再加佛手果、木瓜、广柑等十几位中草药浸泡封坛入库陈酿带饮。八十年代通州生产的府酿酒就是按庆王府的秘方配制的,我多次品尝,感觉确为酒中上品,如参与评奖,八大名酒不知又会落入谁的名下了。这就是太监不许离京四十里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