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 络 连 接 世 界

会员管理
 带雨的云 558
 王风 372
 作协推荐 307
 运河散人 263
 零度 261
 古月重升 210
 郑永涛 173
 张天珍 169
 轻舞飞扬 154
 孙新坤 154
  •  第二种忠诚(中篇小说...
  •  第十二章 山神土地...
  •  第十一章 除魔告城隍
  •  第十章 都城隍判官互...
  •  第九章 化梦点才子...
  •  第八章 化梦点才子(...
  •  第七章 遇仇人禅定...
  •  第六章 与地藏菩萨对...
  •  第五章 悟德收妖僧
  •  第四章 乱法坛悟德羞...
  •  楼梯寄情
  •  她说什么了
  •  吴稚晖何许人也
  •  《爱,能勿劳乎?忠,...
  •  枫叶的招摇
  •  自在杨花
  •  “地坛”的魅力
  •  田间小路
  •  人散茶已凉
  •  发自病榻的心语
  •  浅伤
  •  溱沁
  •  孤煞
  •  梦魇
  •  奈何
  •  道
  •  淡然
  •  天道
  •  超脱
  •  英雄决
    当前位置:首页   随笔游记 >> 原创随笔 >> 杜宏谋 保存城市的记忆——北京历代帝王庙甲申修葺小记
  • 杜宏谋 保存城市的记忆——北京历代帝王庙甲申修葺小记
  • 来源:原创 作者: 运河杂志 日期:2012/7/14 阅读:1574 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杜宏谋 保存城市的记忆——北京历代帝王庙甲申修葺小记

     

    历代帝王庙修葺后尚未对社会开放参观之前,北京市政协文史委组织委员视察了修缮一新的北京历代帝王庙,并邀请既是市政协文史委员又是文物专家的西城区许伟副区长较详尽地介绍了历代帝王庙的沿革及功能,还专业点评级别地讲述了历代帝王庙的修缮经过,我有幸参加了这次视察。视察回来后,我作了文字图片整理,以存此记忆。

    地处北京阜内大街的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是明清两朝皇室祭祀三皇五帝和我国历代帝王的宫寝和最高殿堂,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历代帝王庙,并由此形成了“中华统绪,不绝如线”,体现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的祭祀体系。

    北京历代帝王庙从明嘉靖帝始建至1911年清廷灭亡而废止,历时470多年,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期间,明嘉靖帝,清顺治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亲自主持祭祀大典16次;雍正帝先后5次,乾隆帝前后6次到历代帝王庙祭拜。

    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曾在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大殿内举行纪念活动。时至1931年,陶行知、熊希伶、张雪门先生等著名教育家、慈善家在历代帝王庙原址兴办了“香山慈幼院女子师范学校”。该校1941年改名为北京女子第三中学,1972年又统编为北京159中学。

    腾退、保护、修缮历代帝王庙在2000年被北京市政府纳入重大文物保护工程,市文物局投资6000万元,西城区政府投入两个多亿,边建校、边腾退、边修缮,整个修缮为时三年。2003128159中学迁出,整建制搬迁到政协礼堂西南建设很好的一个学校。200441115日,历代帝王庙接待了首批华人旅游团1000人。428,正式对社会开放。过去是拆殿(祭器库)盖教学楼,现在是拆教学楼恢复大殿(祭器库);过去是挖防空洞,现在是清土填回防空洞垫实地基。其主体建筑保持了明清时代风格,即明朝骨架,清朝肌理。

    自清朝乾隆二十九年(1764)即甲申年最后一次大修告成到这次大修历时240年。乾隆二十九年的大修,历时三年,甲申年告成;240年后的这次大修,亦历时三年,修竣告成也是甲申年。历史竟是如此惊人地巧合!

    庙门对面路南一大影壁东西长32.4,南北厚1.35,高5.6,是明代旧构绿琉璃筒瓦硬山挑大脊。影壁正中是六朵黄色牡丹琉璃团花,已按明代旧制装好。

    庙门为单檐三间,(见图1)门前左右下马石碑各一座。每块碑均用满、汉、蒙、回、藏、托忒六种文字镌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左侧碑阳为满、汉、蒙文,碑阴为托忒、回、藏文;右侧碑阳为托忒、回、藏文,碑阴为满、汉、蒙文,以示民族平等。三座汉白玉旱石桥(“石梁三”)(见图23)与庙前街(又称“景德街”)东西两侧的木构牌楼(也为明代旧构,见图4),均在1953年拓宽阜成门内大街时被拆除。景德街东西两侧的木构牌楼,为四柱三门式,木雕龙凤花板,绘金龙彩绘,等级规格高,制作极为精美,并在正楼嵌额“景德街”三字。据说,当时拆牌楼时,时任副市长的吴晗请梁思成吃饭(涮羊肉)。梁思成曾于1936年主持测量过历代帝王庙,并拍了照片。请吃饭时,梁思成最后勉强同意拆除牌楼,但希望能异地复建。(见图5)这次大修虽未能在原址复建牌楼,但根据当年保留的测绘图纸和主要构件,现已有一座复建于首都博物馆大厅之中,作为博物馆一件最大的明代文物展出。(见图6

    进入庙门(见平面图,图7),东侧钟楼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重檐歇山顶,而西侧没有对称的鼓楼,查阅大量文献也未说明理由。晨钟暮鼓喻意“勤政,老上班不下班”(风趣之言),联想明清帝王陵寝前亦都如此,大概是意取永生之意吧!

    景德门前东院神库、神厨、宰牲亭等明代旧有保存完好。不可不提的是清代将景德门前西院改建为关帝庙。人们推想大概把关公放在大殿与历代帝王一起祭祀不够格,放在祭祀文臣武将的配殿又屈尊了他,索性专门为他建座关帝庙,关帝庙虽小一些,但政治待遇非常高,独享其尊!这次也一并大修竣成。

    进入景德门后(见图8),帝王庙内最大的主体建筑­——景德崇圣殿便映入眼帘。景德崇圣殿坐落在庭院正中,坐北朝南,东西两侧为东西配殿和四座御碑亭。

    东南碑亭和正西碑亭均建于清雍正年间。东南亭内立“父子碑”,通高7.53,碑阳为雍正十一年(1733)《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乾隆五十年(1785)《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碑文,汉文。正西亭内立无字碑,通高7.83

    西南碑亭和正东碑亭均建于乾隆年间。西南亭内立乾隆二十九年(1764)御制碑,通高6,碑阳为《重修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合文;碑阴为《历代帝王庙瞻礼诗》碑文,汉文。正东亭内立乾隆五十年(1785)《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碑,通高7.54,满汉合文。

    四座碑亭规制很高,采用重檐歇山式,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大修,把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亭内地面刻有海水江崖图案,鱼鳖虾蟹分别四角,龙纹碑首居高临下,碑体最少也在二三十吨重。四座碑亭曾作学校教研室,顶棚以下石碑被炉火烟熏得厉害,好不容易清理干净,所幸碑阴阳无损如初!

    东西配殿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见图9)、进深三间,前出廊,为历代帝王庙供奉历代文臣武将的场所。

    位于大殿之后的祭器库是存放大殿祭祀物品的场所。单檐歇山顶,绿琉璃瓦,面阔五间、进深三间。2003年拆除教学楼,也在这次大修缮中原址复建。(见图10

    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51,进深五间27,通高20.9,双重檐四面坡,庑殿顶,金龙和玺彩画(栋梁五彩),案基石栏,南三出陛,中间是雕有云山纹的十三级台阶的御路,其左右各为十一级台阶;东西各出一陛,均为十二级台阶。大殿的主体体量规制与故宫乾清宫一样,殿顶用绿琉璃瓦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大修时改为黄琉璃瓦,提高了规制。看来称皇帝为九五之尊还来自建筑学概念哪!(见图1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景德崇圣殿的修缮,大殿殿顶漏得不得了!20多棵碗口粗、几米高的树长在顶子上,草木丛生称得上是“空中花园”。檐口坍塌严重,彩画240年无大修,外檐彩画破损,多处脱落,天花板个别脱落,作若干次实验,后补作成功。外檐彩画为乾隆朝痕迹,内沿彩画为雍正朝基本保持得还可以。更为高级的是60根高11.13,直径0.84的巨大金丝楠木木柱支撑大殿,在建成的470多年里从未换过一根。明代当时有楠木料,到清朝就很少了,再寻找已相当困难,复建永定门也没有用上金丝楠木。按说金丝楠木不油饰,但乾隆朝大修时油饰了。这次大修计划按原色不油饰,如果按老办法修缮,那就不但需要剥去大漆,而且还要磨平打光柱子表面,才能显露出金丝楠木的本色。最后,经反复研究,依旧保留油饰,大殿也因此显得格外光彩夺目,金碧辉煌。60根楠木柱中有一根的基础已下沉,因为底下是防空洞,这次全部填土垫实。殿内匾额“报功观德”和抱柱楹联:

    治统溯钦承法戒兼资洵哉古可为鉴;

    政经崇秩祀,实枚式焕,穆矣神其孔安。

    均为乾隆帝御题,也已装饰一新。(见图12

    殿内祭祀所用帝王牌位(嘉靖帝建庙祭祀由塑像改为牌位)和祭器已不存。1911年,庙中官吏人役走散,祭祀享献停罢。最后一批牌位也在文革中当劈柴烧了,作板凳了。现在祭祀祭器及放置是以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在此举行的纪念活动(见图13所留下的大量照片作为直接依据的,又根据孔庙、国家博物馆提供珍贵的文献资料为参考,而恢复至此。并邀请音乐家、舞蹈家分别将历代帝王庙祭祀乐、舞译成五线谱,编排成舞蹈动作,连同祭文、祭案、太牢香案,“行大礼”,“三上香”等按礼仪规制,以恢复祭祀礼。2004411,在接待第一批海外华人时,再现了祭祀乐舞,一千多名海外华人拜谒了三皇五帝,还在人民大会堂国宴厅共进团圆饺子宴,气氛效果特别好,海外华人感动的不得了。黄浦老将军激动地表示:“我们两种情况下觉得腰杆特别硬,一是祖国强大了,二是中国历史文化文明悠久。海外华人有家庙,在家里供祖先牌位,很亲切,看了帝王庙更有归属感,参观后感到特别亲切。”

    中国独一无二的北京历代帝王庙于2004甲申年修葺竣成,使之成为人们了解中国文化的主渠道,将对促进世界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祖国统一的实现,对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起到不可估量的影响!这正是北京市政府、西城区政府、市文物局、市教委及广大师生通力合作办的一件功德无量大好事,是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利用的经典之作,是保护利用文物的成功范例。

    专家和社会各界及市政协文史委员视察后也呼吁希望历代帝王庙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可与天坛、地坛、月坛、日坛等其他项目捆绑申报),同时继续加强北京历代帝王庙周边历史生态生成环境的保护。

    北京历代帝王庙上一次大修竣工在乾隆二十九年(1764)甲申年修葺告成。历时三年。240年后,这次大修亦于甲申年(2004)大修竣成,历时亦三年。这仅仅是历史的巧合吗?让我们保存城市记忆,为促进科学发展作个纪实吧!(见图14

     

    从历代帝王庙的历史变迁看中华统绪祭祀体系之玉成

     

    北京历代帝王庙内植有树龄五百年的古槐(见图15),枝繁叶茂,像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经历了北京历代帝王庙的历史变迁,并有应于中华统绪一脉传承的祭祀文化及其祭祀体系的玉成。

    立庙缘起

    对历代帝王的祭祀,在中国有极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先民就已有了将本部族已作古的杰出的领袖作为部族宗神来崇敬祭祀的习俗。炎帝、黄帝就是这样的宗神,因此,才有了“炎黄子孙”一说。到夏商周三代,对历代帝王的祭祀,当时只限于在本部族内部进行,各部族有各个特定的祭祀对象。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一统局面日益明朗,原来各部落的宗神也上升为被华夏子孙共同祭祀的上帝宗神,即为共祀的五帝。从春秋时期,祭祀前代帝王并无固定庙宇的“遇陵致祭”,到两汉魏晋南北朝,再到隋文帝将祭祀前代帝王作为定制,直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创立祭祀专庙。而北京历代帝王庙祭祀君臣,是承袭南京帝王庙的旧制而来。

    洪武朝——南京修建第一座历代帝王庙

    洪武三年(1370),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派人寻访历代帝王的陵寝,共查寻到79处。经筛选,确定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尧帝、舜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汉武帝、隋高祖、唐高祖、唐太宗、宋太宗等36处陵寝。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祭文遣官前往祭祀,还下令庙堂损坏的要修葺,禁伐陵寝内的木材。初衷是强调汉文化正统地位,以前是辽、金、女真、契丹曾统治,现在又推翻了元朝。从此历代帝王祭祀的基本模式确定下来。华夏汉民族三皇五帝供在中央主体位置,夏、商、周、汉、唐、宋开国皇帝亦供之,元世祖忽必烈也供进来。另有历代名臣35人从祀(见《天府广记·帝王庙》)。洪武六年(1373)初,朱元璋又觉得三皇五帝及汉唐宋三朝创业帝王应到京都供奉祭祀,于是选址金陵(现南京)的钦天山之阳修建并命名为历代帝王庙。历代帝王庙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入祀均为历代创业之君,包括被明太祖推翻的元王朝,没有偏见和歧视。将元世祖忽必烈作为入祀帝王,以怀念这位元代明主。共祀帝36名。二设塑像不设牌位。所祀历代创业之君塑像,除伏羲、炎帝未能编织衣服而未着衣外,均着衣。三是增添功臣从祀。洪武二十一年(1388),朱元璋扩大享祀阵容并经其最终审定张良、岳飞等37人置东西两庑从祀。四是朱元璋规定,每年春秋仲月上旬甲日为祭日,并亲自到庙里祭祀。

    至此,历代帝王庙享祀帝王及功臣形成固定的制度,并以突出三皇五帝崇高的祖先地位和对创业帝王、功臣的敬仰之情,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帝王祭祀体系的基础。

    嘉靖朝——北京新建历代帝王庙

    明成祖朱棣决定迁都北京之前,祭祀历代帝王的大典都在南京举行。此后的一百多年里降低了对历代帝王祭祀的规格。明世宗嘉靖帝登基九年后下旨在北京新建历代帝王庙。明朝以前,天和地是和在一起祭祀的,嘉靖帝认为这样不合周礼,要把天坛、地坛分开,城东建日坛,城西建月坛。

    明嘉靖九年(1530)开始兴建北京历代帝王庙,嘉靖十一年(1532)竣工(见图16。秋祭时,嘉靖帝亲临历代帝王庙,《明世宗实录》有详尽记载。北京历代帝王庙的祭祀礼制和所祀君臣沿袭了南京历代帝王庙做法,而区别在于不设立塑像,只立牌位。

    顺治朝——清朝开国颁谕旨

    清室入关定鼎北京,顺治帝在清朝开国的第二年(1645)颁发了一道谕旨。谕旨宣示:应当让辽太祖和功臣耶律赫鲁,金太祖、金世宗和功臣宗翰、宗望都入帝王庙祭祀。元世祖之所以有全国统一的天下,他的功业是继承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因此,应当追祀元太祖。元太祖的功臣穆呼哩、伯颜也应入庙配祀。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功臣徐达、刘基也要一并留祀。同时,恢复了春秋两季在北京历代帝王庙举行祭祀大典。顺治十四年(1657),下旨将商中宗、高宗,周成王、康王,汉文帝、宋仁宗入祀。顺治帝还规定,若皇帝亲临祭拜一上香,若遣官致祭,则在三皇神位前三上香以表对伏羲炎黄祖先地位的认同和尊崇。

    康熙朝——临终谕旨

    康熙帝是把清王朝带入鼎盛时期的一代名君。他一生丰功伟绩,深知“守业更难”的治国安邦的艰辛与不易。他曾亲临北京帝王庙祭拜,以表其对几千年来历代帝王的所有进步和作为的肯定及景仰。临终前一个月颁布谕旨,“要为前代帝王说公道话”,“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主之外,应尽入庙崇祀”。康熙帝的谕旨表明,他已完全超越了民族界限,能够很理性地看待前代帝王。康熙帝的历史帝王观是历代帝王庙祭祀制度上一次质的飞跃。

    雍正朝——大修历时四年增建两座碑亭

    雍正七年(1729)北京历代帝王庙建成已近200年。因建筑构件损坏,雍正帝下旨修缮。雍正十一年(1733)缮葺,前后共用去四年时间。除修葺明代诸旧构外,增建了景德殿前正西和东南的两座碑亭(见图17)。正西碑亭内置无字碑一通(见图18)。唐皇武则天的乾陵立的无字碑用意似乎是将自己生前功过任后人评说。另一东南碑亭内是御制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按雍正帝亲祭时的祭文镌刻而成。

    雍正帝在位虽只有十三年,但上承康熙帝开创的大业,下启乾隆帝铸造的盛世,他认为“创业难、守业更难”。碑文中指出,康熙帝大公无私,公正地看待历史上的各位帝王和辅臣,深感以往的祭祀制度应修改。康熙六十一年(1722)颁旨命大臣实事求是讨论,然而未等禀报结果就驾崩了。经雍正帝审定后,原祀帝从21人增加到164人,配祀的功臣从39人增至79人。同时,雍正帝谦恭地表白,康熙帝用意之深邃,立论之正确,他的高明远见是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并引经据典阐述了增加崇祀帝王功臣的理由和看法。三代以上,如夏代启王毕恭毕敬地继承王业,商代的太甲、太戊、武丁,周代的成王、唐王、宣王事迹为史册添彩。三代以下,英明睿智的帝王或接连而生,使德教相续,太平盛世。或间隔出世,治国功绩如日月重明,使天下平安,提高全体国民的生活,使其过上安居富庶的日子。他们精辟的言语载于翔实可信的史籍,他们制度的法规政令也是极为规范。凡是继承功业,遵守成法的君主也许是运气和机遇各不相同,遇到艰难顺利也就不一样,但只是不属于道德堕落,都应像康熙帝所说的对他们尊崇安抚。至于那些历代功臣,也都是山川灵气所凝聚的辅佐大臣,功在社稷。他们比开始就追随开国皇帝的那些杰出人物又有哪些逊色呢?倘若明明该享祀而久久不得,这种缺憾就太大了!并以舜帝为例,讲了“羹墙”的典故。并指出,钦佩尊崇先哲的明智,景仰企望先贤的美德,他们那种完美的德性,能激励人们像舜帝思慕尧帝一般的魅力。相传,尧帝去世之后,舜帝三年内总是忘不了尧帝的形象,每当吃饭时总看见尧帝的影子在面前的羹汤里,坐着又能看见尧帝的身影在眼前的墙上。于是,后人用“羹墙”比喻思慕之情。

    碑文的最后赞扬康熙帝主持厘定的祭典,公正适当,周全详细,实在是千万世无人能及的宽仁之心,又是千万世不可更改的定论。如今历代帝王庙已修葺一新,雍正帝特意来叙述事情的原委,把它镌刻在青石之上,藉以昭示久远。雍正帝谦恭详实地诠释了康熙帝谕旨,这样,历代帝王庙崇祀的主旨和祭祀体系也日臻完善。

    乾隆朝——北京历代帝王庙鼎盛期

    乾隆朝新建和改造的坛庙、宫殿、园林总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可谓世界建筑史上创举。乾隆帝经手的建筑,都会打上乾隆风格的印记,并成为十八世纪东方建筑的主流。北京历代帝王庙正是如此。从乾隆帝为历代帝王庙御笔亲题门额、匾额和题抱柱楹联,到增建碑亭,御制碑文,“礼成恭记”、“申诚素诗”,再到历代帝王庙甲申修缮,规制等级提高,以及一生六次亲自来历代帝王庙祭拜,都充分地体现出乾隆帝的“中华绪统,不绝如线”、“不能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谁可效仿,谁能引为戒”、“一时之议虽权,万古之论不可欺”的中国大历史帝王观。最终,享祀帝王达到188人,功臣79人,加关帝80人,统一多民族国家一脉相承的祭祀体系得以完善玉成。

    乾隆二十九年(1764)大修还参考了成书于乾隆十五年(1750)的《乾隆京城全图》的《历代帝王庙图》。乾隆帝在甲申修葺竣成《御制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中说明了主旨:迁庙观德(见图19)。

    历代帝王庙的祭祀,是根据“迁庙观德”的古训而施的。《尚书》说过:“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七世指的是七代祖宗,七代以上的祖宗的牌位按礼制被迁出祖庙之后容易被忽视,久之远祖庙祀就废毁了。如果七世之外远祖庙祀不曾废毁的话,就可以看出后世帝王尊祖敬宗的大德了。汉魏以来,官办祭祀古代帝王礼仪是在帝王始创基业和建都之地。从唐到明代,建帝王庙专祀,但制度并不完备,多有遗憾。康熙帝临终前敕谕增加享祀历代帝王和功臣,并划出底线,只要不是失德亡国,凡是承继大业、遵守成法的帝王都应得到享祀。雍正帝继承先皇谕旨,详细厘定入祀帝王功臣牌位。登基之初亲自到历代帝王庙致祭词,这在他的碑文中记载得极为清楚。旧史书对开创和守成,哪个难、哪个易,很少有公正中允的定论。选择“景德”作为历代帝王庙的殿、门、坊额,缘故即此——祖宗勉励后人要景慕敬仰古代帝王的德性,按照职位严谨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传下来的安邦治国之法,便会知道其中所寓含的鉴戒。经历百世之后,比较百世之王,全从清明的时代度量他们,但到头来皆称为“胜国”(即灭亡的国家),看着庙里特别挑选的列位帝王,犹如研究古代的人事变迁,从中梳理出光宗耀祖者以尊崇。本意在于因七世之迁而以历代帝王作为警戒的经典教训,在于七世之迁而不迁,敬圣君明主美誉,传之后人的成法。倘若熟知这个道理的人,迁庙观德的立意也就更清楚了!

    乾隆帝又在《御制历代帝王庙礼成恭记》中表达了如下的理念:康熙帝谕旨,只要不是无道亡国以及被臣子杀死的帝王,都宜入庙崇祀,但他的思想未能进一步阐述,我这个后生小辈敢不恭恭敬敬地引申他的意思吗?于是回顾了历代帝王庙祭祀礼仪的沿革。在提到清朝本朝时,顺治帝幼龄即位各事项需抓紧整治,所祀帝王次序时也很有出入;康熙帝临近驾崩时,刻颂谕旨,众大臣未能仰遵圣明之意。

    乾隆帝通过增入或撤出的具体帝王的个例,阐述其祭祀理念。汉代的衰亡责任在桓、灵二帝,而不是亡于汉献帝,不能让昏愦的帝王混入庙内。北疆的鲜卑拓跋王朝雄踞黄河以北,地广势强,太武帝拓跋焘、道武帝拓跋珪经常思考为政的道理,尊儒重佛,讲学育才,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称得上偏据北方的英明之主,应酌量列入祀典,以示表彰。唐宪宗时,各藩镇节度使仗势骄横,反叛朝廷,宪宗命将征讨,削平淮西功劳很大,在唐代历史上称得上一代英明之主。他在末年被内官偷偷药死,是奸邪造成伪变,与那些因荒淫乱伦、失德无道而被杀的帝王不一样,可增唐宪宗入祀。又命大臣将康熙帝临终前的谕旨和乾隆本谕旨一并放在《大清通礼·庙飨》卷卷首,警戒后人,流传万年。

    乾隆帝认为,洪武年间祭祀历代帝王有统一帝系的公道;嘉靖撤了元世祖是一种偏见;顺治初朝祀辽金之主,排斥前后五代之帝王,也有偏颇;康熙帝大公大智,明示千古;雍正帝思路特别清楚,英明落实,守业帝王加入祀,“无守业之功,无太平盛世”。

    乾隆帝有几句非常经典的话,精绝到无以附加的程度。如:要选择哪些帝王入祀,使“中华统绪,不绝如缕”、“上自羲轩,下至胜国”形成系列,形成完整的线,不能缺环或中断。开国守业的帝王都要崇祀。南方、北方、偏安之国,即使是分裂时期局部地方朝廷的帝王都要同等对待,也应入祀。

    又如:要大公至正,不能带有民族偏见。最经典的一段话是,“历代帝王胥祀于景德之殿,其有德无德,若南若北,曰中曰外,是一家非一家,章章如,昭昭如,孰可以为法孰可以为鉴,万世之后,入殿而祀者,孰不憬然而思愓然而惧邪!”“一时之议虽权,万世之论不可欺也!”不管出自哪个民族,兴起于什么地方,属不属于同一家族,他们是否真正有所作为,谁可以效仿,谁可以为戒,待百年之后,前来历代帝王庙祭祀的人看得很清楚的,由他们来思考品评和警戒吧!(见图20

    此番话表现出一个封建帝王所具有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之胸襟,实属难能。同时,也把北京历代帝王庙的祭祀体系完善到了当时可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和完善程度。

     

    (本文经原西城区许伟副区长审校,谨表致谢

    (本文所选用图片由中国文物研究所提供,出自《历代帝王庙》画册)

 相关文章
 别让皇帝们再回到神坛    1593 次 2013/11/16
 张春昱 夯歌王传奇——终于到家了    1397 次 2012/7/7
 于振海——田永玲“星光大道”周赛夺冠纪实    2187 次 2012/7/7
 懒洋洋    1893 次 2012/12/26
 话说节水    1169 次 2013/11/20
 
  • 网址:http://www.chinanwa.com 电子邮箱: 1009068986@qq.com
  • 版权所有:  中国网络作家协会 『 中网协 』
  • Copyright ◎ 2003-2020 www.chinanw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8029743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