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敦煌,为有源头活水来 ----李政恩彩墨敦煌作品展在京举行
初夏的北京后海,游人如织,水光滟潋,送来些许凉意,一间不大的画廊里却人声鼎沸。一场关于敦煌艺术的国画重彩传统的传承与创新的话题,掀起阵阵涟漪。由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中国山水画创作院、中国书籍出版社联合主办、德艺空间承办的李政恩彩墨敦煌作品展暨李政恩画集新书发布会于7月13日在德艺空间举办,画展为期十天。文化部有关部门领导、中国书籍出版社负责人、文化名人、著名画家及驻京媒体记者等近百人出席了该活动。 敦煌艺术敦煌壁画也是世界壁画史上的珠穆朗玛,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物馆,492个洞窟内五万平方米的敦煌壁画,艺术水平之高为中外艺术家所称道,被专家认为是中国重彩国画艺术的源头和活的传统。据中国山水画创作院执行院长叶浓介绍:李政恩作为70后书画家擅水墨山水,亦擅彩墨,彩墨中尤擅彩墨敦煌,对敦煌题材倾注了更多的心血和才智。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彩墨的探索,受过系统的油画专业训练的他,对色彩有着职业的敏感,让他的彩墨创作如虎添翼。中国绘画文化中有推崇水墨,轻视色彩的审美传统。其实,色彩也是中国画的传统,敦煌的壁画艺术正是说明了这一观点,而且是国力强盛、文化开放、艺术家高度自由的表现。水墨山水到彩墨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绘画传统,李政恩的创作传承了中国重彩的传统,其彩墨敦煌是打破了工笔与写意、具象与抽象的传统界限,深谙纸性、墨性和各种矿物颜料特性的他,创造了新的绘画语言,回答了从古典重彩到当代彩墨的转型的可行性。 中国书籍出版社社长王平介绍:李政恩是本社重点关注扶持的青年画家,本次展览共展出了近四十件作品,均是收录在《李政恩画集》中的佳作。此次展览的作品大致呈现出四种面貌,可以看出画家的别具匠心,创作思考不断深入的心理历程。第一类是宗教造像类。与前辈不同的是,李政恩的作品在敦煌壁画的线条造型的基础上,让厚重、绚烂的矿石颜料从“配角”提升到“主角”地位,产生斑驳的效果,营造出千百年的岁月侵蚀的沧桑感和历史感。部分作品还配以经文为主题的小楷书法,更增加了一分书卷气。第二类是人佛结合类。这类作品呈现出抽象与具象和谐统一的特征。画家将佛像与古代大家闺秀或现代少女的形象奇妙地融合在一个画面上,两个反差性的形象,突破了宗教造像的范畴,增加了作品的容量,给读者以思考空间。《前世今生》系列作品,试图从更巧妙的角度,参悟佛法理念,给人时空穿越的感觉。这类作品开启了国画走向抽象的可能性,让人眼前一亮。第三类人佛对话类。画家站在思想者的角度,思考人与佛,自然与佛、佛与宗教的关系,反思佛教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佛教对当代人的心灵导引。这类作品以思想见长,让人惊喜,显示了画家的综合文化素养,显示了一代国画家志在高远的雄心。第四类是山水佛像结合类。李政恩把自己最擅长的水墨山水与佛菩萨造像融合在一起,强强联合。山水画墨气十足,菩萨像光彩照人,相得益彰。从小品到大幅作品,趣味独具,各有千秋看似流光溢彩,却华而不俗。其色彩或鲜亮明朗、或沧桑凝重;其内容或具象写实,或抽象象征;其手法或古为今用,或东西结合;其风格或浓墨重彩,或惜白如金;其笔法或工整严谨,或率性写意。做到了“东方与西方的结合、古代和现代的结合、抽象和具象结合。”呈现出一种大色彩、大意境和大气魄,体现了新生代画家的实力。 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负责人刘清朗说:随着大国的崛起,文化的开放,色彩的回归是历史的必然。李政恩的彩墨敦煌作品坚持以民族化为本体,延续并发展中国画的色彩传统,形成了自己的绘画语言,走出了一条个性化的艺术探索之路。我们需要更多的青年书画家,肩负起新时代下发展国画传统,开拓绘画新疆域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