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洋 话说张家湾(电视专题片)(3)
[转入各种金砖,砖厂村新貌]
那沉稳的银灰色、油亮的黛青色在张家湾城北闪闪烁烁。明永乐间营建都城和皇宫的建设是同时进行的。所用之砖,一部分当地烧造,而大部分由江苏、山东、河北经运河运至这里存放。这就是今天张家湾中码头即土桥村北的砖厂村。老百姓敬畏皇家所用器物,加上此类方砖制造昂贵,谓方砖为“金”砖。金砖坚硬而细腻,敲之声脆,乃朝廷委派“苏州府地方官并巡抚,永为朝廷督造”。由于金砖选用泥土严格,制作工艺复杂,需要澄浆淋泥,加入糯米汤,再经反复翻、捣、摔、揉,‘醒泥’,最后压入模具成坯,再打上制造朝代、承造单位等。砖坯制成,还要入坯房上架,关上门窗,5个月时间阴干,这才能入窑焙烧。
[金砖特写,康和中保存与通州博物馆藏]
金砖包装运输也是很讲究的。用黄纸包封,装入木制包装框,再用稻草甚至棉花挤垫,稻草绳捆扎,最后装船经大运河运至通州。明嘉靖七年前,苏州御窑金砖储存在现今张家湾砖厂村的金砖厂;之后,储存在现今永顺镇新建大队处的金砖厂。明清御窑金砖,如今已成历史文物,且民间藏量很少。今通州收藏家康和中收有明清朝不同尺寸的金砖18块,其珍贵,几可称金银之“金”砖了。
[皇木厂盐场遗址]
明珠闪闪,如雪如脂,满坡满地,一片莹白……那白花花世人一日不可或缺的食盐啊!你又何止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之一,你是中国历代严控之物,你是国税证收的重要来源。
海盐外运时有严格要求:400斤为一引,以后又改250斤。五六月份捆盐,因水分多,按例相加损耗。装盐用蒲包——蒲草织成的耐磨耐盐碱腐蚀的包装袋,以草绳扎紧。绕三十六花而后成引。成引后再按额装运至纳税处纳税,然后销往全国各地。
[皇木厂所藏石权]
朝廷在各地建有盐引巡检司、批验所,产、供、销各环节都以衙署批文为凭据,至各个盐场所用之秤杆秤砣,都由朝廷统一制造。你见过有铜质、铁质的秤砣,但你见过重达四五百斤的石秤砣吗?
[专家讲述之三]
明清两朝在皇木厂村东部、西南部设有盐厂,称上、下盐厂,凡销往北国的食盐均在此批发,皇木厂至今还存有3件称盐用的大石秤砣,是世界上最大的秤砣吧?张家湾城西门萧太后河北岸,也是朝廷盐引的批验之地,近有盐桥——因地近盐厂故称,就连盐桥北岸上下那一片土地都成碱花花的银白世界。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通州南部熬硝营人到这里刮扫地皮,据说此土既可熬硝,又可煮盐,真个是“当年盐卤渗千尺,今人近利土成银”啊。
张家湾还留很多与漕运相关的地名。
[皇木厂花板石]
花板石厂。在皇木厂村东南部,前几年旧村改造中曾出土数十块红丝竹叶纹嘉石,乃用来修建皇宫与皇陵的稀有石料,是目前罕见的巨大美石。
[堆积如山的鲜木瓜]
瓜厂。非种瓜之场地,乃卸运南来木瓜之厂所。木瓜既可食用又具药用价值。大运河不仅带来了江淮湖广的粮米、北京城建的砖木,连鲜瓜水果、治病救人的药材都带来了,大运河的黄金水道功能何其强盛!
[里二泗佑民观、《潞河督运图》中的烧酒巷]
烧酒巷。张家湾城东的里二泗村紧靠运河,设有一座码头,为的是供漕运官兵上岸祭拜佑民观里的金花圣母,感谢妈祖保佑一路平安;二为供运丁上岸销售土特产品,更主要的是在这里出售盗出的漕粮给造酒作坊。作坊主就在码头西面不远处制造烧酒销售。数家作坊在运河边排列,形成一条街巷,故称烧酒巷。1901年,北运河停止漕运,作坊主失去造酒主要原料而停止制酒,但那大运河水酿制的酒的醇香与村名却一直遗留至今。
[张家湾客运码头遗址]
该说说张家湾的客运码头了。
不同年代张家湾客运码头地点不尽相同。辽金时代,因张家湾城未建,城南还未成市街,萧太后河口高丽寺与净业院之间,即现在张家湾城西南那一大片水域为客运码头;元以后通惠河开通,“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漕运舟航,骈集于此。”这时的张家湾客运码头就已转移到现在城南街市东部临河一线了。而张家湾城、通运桥建成之后,码头无疑离城与桥更近便了。通运桥北、桥南河底、坡下仍可见的散乱条石、台阶便可为证。
[古典音乐、歌女之声]
张家湾客运码头以城垣为伍、石桥相伴,两岸绿柳婆娑,荷菱香溢,更有那永远流不尽的桨声帆影!这里是南来举子最得意也是最伤心处。一旦科考失利,顿觉流水落花,无颜南下见江东父老……这里是赴任京官和发配贬官前程的分水岭,春风得意与秋风肃杀并存……这里是挚友相迎、亲人送别的驿站,满河都是重逢的笑靥、惜别的泪水。折一枝岸柳相赠远行者吧,请记住这暮春傍晚的难忘一幕……
最潇洒浪漫的是那些仕途平稳的官吏和云游天下、得山水之乐的文人墨客了。听听他们的声音吧:
[琵琶与古筝的幽远之音、朗诵]
朝发燕山阳,夜宿张湾侧。高树蔚繁荫,浮云淡无色。睠彼西日驰,忧心恒恻恻。赖我同心人,相期崇令德。
这是《日下旧闻考》记录的明成化举人樊阜《张家湾舟中作》情景交融的诗作。
黄鹂啼歇晓阴开,两岸垂杨荫绿苔。叶底轻花看不见,暖风吹入短篷来。
这是明代文学家、弘治进士许天锡《晓发张家湾》清丽的水墨小品。
明代上海人、弘治进士陆深,他选择的是张家湾渔民生活的一幕,并极富哲理。
张湾水流北山头,十里洪身九曲洲。惟有老渔知进退,深滩撇网浅滩揪。
还有生平不详的诗人张继恕直接以张家湾为名的诗作《张家湾》:
柳色凝青曙,莺声散晚霞。微茫连水国,迢递见村家。绿满平田草,红开断岸花。流亡宜早复,此地足鱼虾。
[通州区委宣传部所编《通州诗抄》]
以上所选只是有关张家湾诗词的九牛一毛,另外还有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大学者李卓吾、清代方志学家管庭芬、曹雪芹好友张宜泉等人诗作。
有一首诗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历史信息:
[《重至张家湾有感而作》书法作品]
昔从銮舆曾此径,重来熟地弗胜情。彩云一片今何在,春梦三年记不明。目送吴帆心共远,迹存潞水恨难平。江湖来往饶情客,谁向云卿漫寄声。
此诗作者富察明义,为清代镶黄旗人,做过乾隆朝上驷院侍卫,即为皇帝管马执鞭,曾随乾隆多次到过张家湾。他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有密切关系,并作有《题红楼梦》诗20首。此诗提到的“昔从銮舆”事,是作者曾于乾隆三十五年春,随皇帝到张家湾,与苏州歌妓陆笺,字云兰邂逅,一见钟情,别后他有若干诗词寄托对云兰的思念。此诗是1773年作者故地重游,触景生情之作。
[《乾隆下江南》图]
乾隆曾六下江南,想必是要走运河经过张家湾的。或者有时就是干脆到张家湾一游。其实他的祖辈康熙皇帝,也多次到过张家湾,不过,康熙帝似乎更关注民生、体恤民情,他的通州张家湾之行大多与漕运有关。
在所有来过张家湾的帝王当中,最荒唐又最风流恋艳的皇帝还属明正德间武宗朱厚照。
[京剧《游龙戏凤》片段]
刘美人是太原晋王府乐户杨腾名下的妓女。武宗游幸大同,发现刘美人的惊艳美色,从此,这位色艺双绝的妓女就留在了武宗身边。武宗返回京城,与刘美人日夜寻欢,对她言听计从。正德十六年朱姓家人朱宸濠谋反,朱厚照不顾群臣反对,决定亲自率兵征讨。他先把刘美人移居通州张家湾,和她约定,自己带兵先行,再派人返回接刘美人随驾。临别时,两人柔情蜜意,难舍难分,刘美人取下一簪,送给朱厚照,作为凭信,谁想在过卢沟桥时,因纵马驰奔,簪子不幸失落。朱厚照吩咐随从四处寻找也无踪影。他奔驰临清州后,遣中使宣刘美人南行。刘美人不见信簪,不敢行。朱厚照没有办法,竟独自回舟昼夜兼行,直奔张家湾,刘美人这才与朱厚照一同南去……这位刘美人和武宗的风流艳事后来成了民间传说故事,几经加工,变成京剧《游龙戏凤》。
[影视资料:明代繁华市井]
朱厚照为什么将刘美人留在张家湾?俱因这里是富贵之乡,温柔之地,连深夜都是红灯串串摇影,歌舞升平绵绵。最重要的是这里有皇家自己的买卖,有皇家的代理人会对刘美人百般殷勤照顾。
却原来张家湾是货运大码头,吞吐量极大,通关税收额自然也大。税务征收本来一直由顺天府批验茶引所管理。但这个朱皇帝太贪婪了,把国家税收独揽在手来个一元化领导,于是,在太监于经的怂恿下,在张家湾开了两家皇店——宝源号和吉庆号。皇店由于经直接管理,于经小人得志,除征收巨商大贾税外,连小商小贩也不放过。然而他却上交少量税金大部侵吞私有。当时,宦官纷纷在西山修寺建厦,一为流芳百世,二为日后离宫留个养尊处优处。明王廷相《西山行》诗中有“西山三百七十寺,正德年间内臣作”句,正是这一写照。碧云寺即于经搜刮张家湾税金,在原来碧云庵基础上兴建的。
[西山碧云寺景象]
明嘉靖年间修筑张家湾城后,数百年间经济繁荣,百业兴旺,在城内建有曹家当铺、刘记老盐店、川广杂货、风味小吃等买卖数家;城南门外,更是货栈、旅店鳞次栉比;至十字街,与东西向主街相交,这里是整个张家湾最繁华的商品交易和生活消费街区:粮行斗局、烧锅油坊、肉杠菜床、果市食摊、丝绸布庄、日用百货、古董珍玩、澡池药堂、银号当铺、茶楼酒肆、秦楼楚馆……买卖近百家。张家湾南从下马口至城北官沟六里,再出北门三里至土桥,俗称十里街,皆有买卖夹道,行旅如织,人声喧嚷,商业气息甚浓。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照片]
风水宝地的张家湾,既有强大的经济实体,又有历史人文景观助兴,不但国人慕名而来,就连外国人也心向往之。明万历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自广州进京朝拜中国皇帝,就在张家湾下船登陆,他为这里的码头繁荣和美丽风景倾倒。
[清代英国人在中国照片]
清乾隆四十八年,英国贡使首次来华,船停泊在张家湾客船码头,清朝政府派礼部官员来此指导英使练习拜见皇帝礼节。
[琉球国地图、琉球国陈情都通官王大业墓碑特写]
明清两代,琉球国始终不渝地与中国友好往来,不断派贡使和留学生,总是走大运河,在张家湾水陆交会处转换舟车。琉球国还在客船码头南侧建立了一座墓地,葬有8名官员、5名官生,立有康熙皇帝谕祭碑和保护须知碑。在中国,琉球人墓地10余处,然而等级最高者当属张家湾的琉球墓。而今只存有一块琉球国陈情都通官王大业墓碑,砌在唐小庄一农家屋后护坡。或许透过斑驳的文字,依稀可见当年张家湾胜景。
[里二泗庙会全景]
张家湾是运河大码头,也是个移民村镇,南北各地风情在这里汇聚并演化为独特的新的风情。要体验张家湾的风土民情,最好在庙会期间来。庙会无疑是平民百姓聚会的场所,同时也是最喜庆热闹时刻。张家湾有两大庙会,分别是张家湾城里的广福寺庙会和城东八里的里二泗佑民观庙会。
[广福寺遗址]
广福寺建于元代,原称高丽寺,明正统四年,明英宗敕命重修高丽寺,并寓“广布福祉”意,改称广福寺。供奉释迦牟尼佛像,香火极盛。
[佑民观建筑、牌坊近景]
里二泗佑民观初建于元代,称天妃宫,宫前万艘骈集,南来北往运夫、商贾等为祈望一路平安,俱登岸祈祷天妃圣神保佑。明嘉靖年间增修扩建,世宗皇帝赐名为“佑民观”,每年正月十五、五月初一前后,于此举行盛大香火庙会,香客及游人纷至沓来,摩肩接踵,名驰中外。
[民间花会展演]
广福寺庙会,从四月初一到十五为十六天,时间真不算短。旧时,张家湾庙会上有“马营的秧歌张湾的会,皇木厂的竹马排成队”之说。张家湾城里有“童子老会”,三会合一,含“高跷”、“浪子”和“黄轿子”。高跷十二角色,渔樵耕读各色人等;皇木厂的“竹马”据说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用竹子或藤子做骨架,蒙上彩布装饰成8匹马、两头骆驼,马的颜色为红、黄、白、黑、粉等,骆驼为黄色,扮演者将马、骆驼的模型挎在腰上,边扭边唱。晚上表演时,在铿锵锣鼓声和噼啪烟花爆竹中,马、骆驼的头尾还燃起蜡烛,远远看去,似寒星明灭、万点流萤。
[里二泗佑民观庙会景象]
每年正月十五里二泗庙会最为热闹,由20个小男孩组成“浪子”队。队长手拿“童子老会”会旗,边唱边舞开路。到了佑民观,“浪子”队进观拜娘娘,见哪个娘娘唱哪段娘娘歌;跟在后边的高跷开场、圆场,尽展十八般武艺;后边还有黄轿子、小车会、龙灯会、少林会、中幡、跑旱船等各种花会表演。
[庙会商品交易景象]
庙会上的有各种日用百货商品展示、售卖,还有张家湾回民经营的各种风味小吃,江米面年糕、切糕、糜黍面儿驴打滚、面茶……李刚家的糕干可与杨村糕干媲美,钟记的豌豆黄系列小吃,据说是从宫里传来的做法,好看又好吃。
[书场、摔跤场]
张家湾的文化娱乐生活还包括镇内的日场和晚场书场,书场多设在茶馆,以武侠、公案书为主,有时也说《岳飞传》、《杨家将》。另外,张家湾的民间体育活动颇具特色。张家湾人称“跤窝子”,人们常常聚在一起练跤,有时连京东高碑店、东南广渠门外的人都到这里练跤看跤。清真寺前、下马口、城内刘家大院门口都是摔跤的好地方。
[《古代张家湾》、《大运河的传说》等书籍照片]
张家湾的口头文学也很丰富,如民间传说故事《九缸十八窖》、《银子坑》,其实有的就是张家湾的真事,不过掘宝人将飞来之财慷慨捐给了庙里。《方观承与五道弯》是说京官方观承忌恨不仁商家冬天夜晚门前泼水、方中举得官后迫使城南改道事。还有李秉衡大战八国联军的《海子湾》、与曹雪芹家有关的《曹家井》及《冯奎卖妻》等……
[二人转《冯奎卖妻》选段]
《冯奎卖妻》在张家湾从未得到过禁演,张家湾是个移民镇落,冯氏家族并非大户,再说唱词里也只不过骂了皇帝,碍不着老百姓的事。
[冯梦龙与凌濛初的“三言二拍”]
张家湾的名字多次出现在通俗小说中,明代大文学家冯梦龙、凌濛初的“三言二拍”多次出现“张家湾”字样或其故事。
[有关电影画面闪放]
电影《垂帘听政》、《火烧圆明园》专门说到张家湾,并有战争场面。
电视剧《甄三》因张家湾摔跤有名,剧情又是表现摔跤的,所以场景特意选在通运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