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月下,白光一地,如积水一般,照得庭院皆空,纤毫毕现。此时,一个人,一身薄衫,在月光下,或者静思,或者伫立,都是古诗中的意境。
苏轼写月时,用“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写尽月色之美,以及月光下人之逍遥:驾一叶扁舟,荡漾于空明的月光中,此时,天地辽阔,江月浩荡,一舟如芥,人小如浮萍,浮荡于洁净的银光中,看弥天的月光与无边的水光交映,看淡淡的、若有若无的雾气遮在江面上,一定会让人产生一种乘风欲飞、飘飘登仙之感。
可惜,他写的是十月十六的月光,和中秋月相比,多了份凄冷,少了份思念。
中秋月色,是宜于独望而不宜于玩赏的,因为,中秋之月是中国人的一枚感情邮戳,是中国人感情的凝结,思念的寄托,它只适宜于庄重地仰望,而不适于人闲适地赏玩。
看中秋月,还宜于带一种别离后的愁绪。
这时,你可以独倚高楼,面对无边月色。月,高悬天上,默默地和你对望,四周没有一丝云。当然,有时也可能有,都是一缕一缕的,羽毛一般,或丝纱一样,从月的脸庞擦过。月,在这梦幻的云中更见风致了,一种稍带羞涩的风致。
月把满把的光辉挥洒下来,把远处的山,山上的树林,还有一户一户的人家,都淹没在温馨的光中。远处,传来笑语声,还有虫子切切的叫声,一切,都平和,安静。只有你的心不安静,在思念着远人,默默计算着他的行程,和他此时月下长叹的样子。
这时,月已非月,而是一颗硕大晶莹的泪珠。
没有思妇,中秋之月就少了无限的意蕴;少了无限的古典韵味;那月中嫦娥,也成为了一个干巴乏味的故事。
看中秋月,更宜于在旅舍,无论巴山深处,还是江南二十四桥旁边。
月光,涌入旅舍的窗户,你尽可灭了灯,让一地月光洒落床前,你也就体会了一把诗仙那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感受,你,也就变成了一位多愁善感的诗人。
谁说诗人就必须挥毫泼墨,写出诗句呢?其实,每一个多愁善感的人都是诗人。在滚滚红尘中,我们的心日益硬化,结痂,变得毫无弹性,缺乏感觉。能在中秋月下,让心疼一下,酸一下,是对心的滋润,对良心的清洗。这样,也实在是很不错的。
我们缺乏感情的心,干凅得太久了。
当然,在这样的月光下,还可以走出旅馆,捏一支长笛,轻吹一曲。月下,枝影斑驳,如水中的荇藻。一曲响起,袅袅一缕,如银丝,如片羽,让它满空游走,自由西东,托着你的思想,托着你的思念,托着你心中总也说不出的愁绪。
这时的曲子,不须歌曲的约束,尽可以信口而吹。
一曲吹罢,脸上凉凉的,有泪盈颊,心,也会在这一刻丰满而活跃,如雨露清洗过一般。
谁说的,雨后青山,如雨洗过的良心。
沐浴过中秋月光的心,一如雨后青山:草儿碧绿,花儿盛开,鸟儿鸣啾,一片诗情画意。
广东增城市中新镇学园街14号 511365